《圆柱的体积》教案

 我来答
抛下思念17
2022-07-22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717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39.1万
展开全部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圆柱的体积》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1

  最近,本人在《小学教学设计》看到一则“圆柱的体积”教学实录精彩片段,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诠释了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现把它撷取下来与各位同行共赏。

  ……

  师:圆柱有大有小,你觉得圆柱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绝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底面积乘高。

  师:那你们是怎样理解这个计算方法的呢?

  生1:我是从书上看到的。

  (举起的手放下了一大半。很明显,大部分同学都看到或听到这个结论,并不理解实质的涵义。但仍有几位学生的手高高举起,跃跃欲试,脸上的神情告诉老师:他们有更高明的答案。老师便顺水推舟,让他们来讲。)

  生2:我是这样思考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它们都是立体图形,体积都是指它们所占空间的大小。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所以我想计算圆柱体的体积时也应该可以用底面积乘高吧!

  师:你能迅速地把圆柱体与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联系起来,进而联想到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真行!当然这仅是你的猜测,要是再能证明就好了。

  生3:我可以证明。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我们是采用摆体积单位的方法,用每层个数(底面积)×层数(高)现在求圆柱体积我们也可以沿袭这种思路,在圆柱体内部同样摆上合适的体积单位,用每层个数×层数,每层的个数也就是它的底面积,摆的层数也就是高。那不就证明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就是用底面积乘高吗?

  (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同学被他精彩的发言折服了,理性的思维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师:你真聪明,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今天的难题!(这时举起的手更多了。)

  生4:我有个想法不知是否可行、在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了长方形,圆柱的底面就是一个圆,所以我就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呢?

  师:(翘起了大拇指)你这种想法很有意思!等会你可以试一试,想想怎样分割能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

  生5:我还有一种想法:我们可以把圆柱体看成是无数个同样大小的圆片叠加而成的。那么圆柱体的体积就应该用每个圆片的面积×圆的个数。圆的个数也就相当于圆柱的高。所以我认为圆柱体的体积可以用每个圆的面积(底面积)×高。

  师:了不起的一种想法!(师情不自禁的鼓起了掌。)

  生6:我看过爸爸妈妈“扎筷子”。把十双同样的筷子扎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圆柱体。我们可以把每根筷子看成一个长方体,那么扎成的近似圆柱体的体积应该是这二十个小长方体的体积之和。又因为它们具有同样的高度,运用乘法分配律,就变成了这二十个小长方体的底面积之和×高。

  师:你真会思考问题!

  生7:我还有一种想法: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知道,当圆的半径和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时,圆的面积约是这个正方形的3.14倍。把叠成这个圆柱体的这无数个圆都这样分割,那么圆柱体的体积不也大约是这个长方体的体积的3.14倍吗?长方体的体积用它的底面积×高,圆柱体的体积就在这基础上再乘3.14,也就是用圆柱体的底面积×高。

  生8:把圆柱体形状的橡皮泥捏成等高长方体形状的橡皮泥,长方体体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所以计算圆柱体的体积也是用底面积乘高吧!

  师:没想到一块橡皮泥还有这样的作用,你们可真是不简单!

  ……

  整节课不时响起孩子们、听课老师们热烈的掌声。

  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体现着权利,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忘记了意义。而这个片断折射出,新课标理念下的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是学生、数学材料、教师之间进行的一次次真情的“对话”。

  现从“对话”的视角来赏析这则精彩的片段。

   一、“对话”唤发出学习热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考才能积极。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非常发达的社会中,学生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多,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果教师再按传统的教学程序(创设情境——研究探讨——获得结论)展开,学生易造成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部分知识而失去对学习过程的热情。而本课,教学伊始,教师提问“圆柱体的体积如何计算”,让学生先行呈现已有的知识结论,在通过问题“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公式的呢?”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对公式意义的理解,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思维活动,唤发学习热情。

   二、“对话”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迪和碰撞。本课如果按照教材的设计:通过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研究圆柱体和长方体间的关系,得出计算公式:底面积×高,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是千篇一律的,获得的发展也是有限的。而这位教师对教材进行相应的拓展,先呈现公式,后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公式的呢?”,使学生的思维沿着各自独特的理解“决堤而出”。

   三、“对话”赢得心灵的敞亮和沟通

  “真行!当然这仅是你的猜测,要是再能证明就好了。”“你真聪明!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今天的难题!”“你这种想法很有意思!等会你可以试一试,想想怎样分割能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教师不断地肯定着学生的每一种观点,引燃学生的每一丝发现的火花;同时象一位节目主持人一样,平和、真诚,倾听、接纳着学生的声音,在课堂上,学生真是神了、奇了,说出一种又一种的方法,连听课老师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此情此景,我们不难看出,老师能注意蹲下身来与学生交流,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亮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着师生“视界融合”的真情对话,赢得心灵的敞亮和沟通。

  数学教学在对话中进行,展示着民主与平等,凸现着创造与生成。有效的对话中不仅有信息的传输,更有思维的升华;不仅能增进学生的理解,更能促进教师的反思;不仅有继承的喜悦,更有创造的激情。这则教学片断,有很多的精彩值得我们欣赏与赞叹。我想说:我的内心很受鼓舞,我会向这位老师学习,让自己的课堂也能成就精彩的时刻!

《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2

  教学内容: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正方体呢?(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删掉)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小结: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一个曲面图形转化成以前学的长方形,今天我们学习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也要运用转化的思想同学们猜猜会转化成什么图形?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反复播放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说演示过程,总结推倒公式。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新课标注重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学习中的结论,更关注的是个性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在实践中运用即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交流、合作探究中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生活中的经验,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情境如下:

  一:情境引入,感性认识

  师:(拿出橡皮泥)你知道它的体积吗?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长、宽、高后再用公式:长×宽×高计算出体积。

  师:你还能捏成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吗? (学生操作:捏成圆柱)

  师:现在你会计算它的体积吗?猜一猜,怎么办呢?(学生操作:圆柱捏成长方体)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形状变,体积不变.

  师:我们曾经学过可以把什么图形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什么图形求面积呢?

  生: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师: 圆柱形橡皮泥的体积会求了, 如果要求圆柱体容器里水的体积该怎么办?

  生: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计算。

  师: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

  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体积。

  师:要求商场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二:自主探究,迁移转化

  1、引导

  师:有的同学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让学生互相讨论,应如何转化,然后组织全班汇报)

  生: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

  2、 操作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萝卜(圆柱体模具)和小刀,让学生动手切一切,拼一拼。

  3、感知:将圆柱体模具(已切好)当场演示。

  ①让一位学生把切割好的一半拿上又叉开;

  ②另一位学生将切割好的另一半拼合上去;

  ③观察得到一个什么形体?同时你发现了什么?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

  小组汇报:

  生: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

  4、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5、讨论: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6、汇报:

  圆柱→近似长方体

  ①体积相等②底面积相等③高相等④表面积不相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 柱 体 的 体 积 =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

  师: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底面积和高。

  师:如果给你圆柱的直径(半径或者周长)和高,如何求圆柱的体积呢?

  生:根据公式先求出半径,再求出底面积即可…

  教学反思: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实践、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直观有效的教学过程不需要教师繁复的讲解,学生在自主动手探索,互动交流讨论的学习空间里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内容和重难点不仅得到实施和解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诱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愿望,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现、探索、创造的过程,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