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分析高一数学学困生的成

 我来答
岩尘沫9611
2017-06-23 · TA获得超过37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46
采纳率:97%
帮助的人:57.9万
展开全部
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正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随着高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学困生”.而且“学困生”的数量有增大的趋势,尤其以高中的数学“学困生”为最多.所谓数学“学困生”,在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界较普遍地认为是指要达到数学课程标准合格要求还存在一定程度困难的学生.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科成长,注重公民“数学意识”的养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地浸润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而这些“学困生”的存在对校园产生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要创建和谐校园,关注校园里的“弱势群体”,研究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显得势在必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从广义上讲,今天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学习的“学困生”并没有脱出这三个类别.但是,作为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学困生”的认识必须区别于教育家.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去认识学生学习困难有哪些表现,其成因是什么,远远比把“学困生”进行理论归类有意义得多.
那么,新课程中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表现有哪些,其成因各是什么,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本文试图总结一些“学困生”学习困难的表现、成因以及对策,以期更好的做好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
1、学生抱陈守旧,心理变化的速度跟不上环境的变化速度.
大部分的“学困生”,在高中刚开始时,并不是“学困生”,有很多甚至是初中的“学优生”.有许多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此疑惑不解,不明白为什么会从一个好好的“学优生”变成了一个“学困生”.其实,我们认为在这里有一个因素非常的关键,那就是学生的心理变化速度跟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从初中升入高中,无论从教学环境,学习内容,同学关系上,还是从学习的范围、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从初中刚升入高中学习的广大初中毕业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敏感期.在这一敏感期内,学生既要适应生理上的变化,又要同时适应外部学习环境的变化,其心理转变的任务是艰巨而复杂的.事实往往是: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被生理变化吸引,而不花费精力去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以适应紧张的高中数学学习.如此几个月之后,由于没有及时的奠定高中数学的基本方法,便落后于其他同学,成为一个“学困生”.
对策:高一教师做好初高中的衔接过程,让学生有个缓释的过程.对于由学生的心理变化不及所导致的学困生,教师不仅仅要及时的为学生解答生理上变化所产生的疑惑,更应该在课堂上下狠功夫.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具有与生俱来的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这种需要,将课堂教学变成学生精神的家园——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和鼓舞,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复制既定的流水线,而是实践、体验、理解、创造的空间.高一教师新接手一批学生时,不仅可以适当地放慢进度,而且在教学的态度和课堂语气,引导等方面均可以适当借鉴初中教师亲切的态度和充分照顾学生需要的做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过渡到高中的学习中来,适应身心各方面的要求.
2、部分高中老师过于“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高中新课程标准标准》这一理念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而不是以培育少数精英为目的.
这样的理念在目前新新教材体系下表现的一个方面是,教材体系实行“螺旋式上升”,不再像旧教材追求数学内在的逻辑体系,而淡化学生的思维接受能力的要求.就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来看,不妨把教材的体系安排比喻成“刷墙漆”.刷墙漆时工匠并不追求一步到位,他每次都薄薄地刷一层,但刷涂的层次感较清晰,层次也较多.随着层次的累进,刷墙的任务也逐渐完成了.对于目前的教材,我认为它也是一个刷墙漆的过程.比如,必修中有“算法初步”的内容,把跟算法相关的教学内容做了一个铺垫,到选修2系列中,又将算法内容加以深化.又比如,在高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证明的技巧及方法已经有所涉及,但并不深入了解,选修2系列中就有一个集中学习的章节.这样一来,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累积的学习技巧在选修中就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认为这样的层层累进的教材体系安排非常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好好体会,并对教学的内容及深度广度做出相应的调整.
但是这样的教材体系安排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有时并不能得到较好的执行.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长年累月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得一部分老师为了考试成绩和赶进度,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拼命的加深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进度,多讲题目——甚至有学校的老师让高一的学生做高考的题目.这样的一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是明显无法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的,也是和教学的理论和实际相违背的,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
对策:教师是学校教学的实践者,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注意与实际结合.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说:“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等方面就会变的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必须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学习的机会.如果教师能够切实做到给学生提供“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大部分转化是完全可能的.落实到具体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勿随意增删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做个智慧的刷漆匠,在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课标要求.
3、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有欠缺.
前面第1点讲过,有部分学生因为心理变化速度不及环境变化速度,导致学习方法守旧,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数学,导致学习困难的情况.但是并不是说改变了初中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学好高中数学.有时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契合,也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困难.比如:在教学《函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如果简单地让学生停留在模仿,重复练习的层次,指望这样学生就能掌握学习内容,那势必造成“学困”.
对策: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的发生分成二个维度:(1)按学习的发生方式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2)按学习发生时新旧知识的联系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它依赖刺激反应的接近、重复和强化而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学得新信息,新的认知内容.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根据这个理论,老师在工作中应当注意给学生创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为我们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提供了整体思想.
最有效的我想莫过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景,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实例.在新教材“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根”内容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二分法的现实含义,我在课堂引入中组织学生做了个游戏.当时电视台娱乐节目中有很多猜价格的环节,在给定时间内如果能猜中价格,则商品就归参与游戏的人所有.学生对这样的节目都不陌生.在游戏过程中,很多人都提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于是我指出,这就是二分法.那堂课由于有这样的实际例子作为引入,学生学得特别好.不久后,在一次观摩全国优质课的录象时,我发现获得一等奖的课在引入该节内容时也用到了这个例子.
4、学生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活动屡战屡败,最终对学习丧失兴趣.
碰到过很多学生,在学习困难的初期是非常认真的想要学好数学的,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个时间也许是几个星期,也许是几个月.但是绝大部分同学在最终都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最终放弃了这一门学科.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情况?是学生不够努力?还是学生的态度不端正?我们说都不是,这样情况的学生,往往是基础学力有所欠缺.
对策:让学困生树立学习信心是教师必须优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说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为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强调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切实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有课堂参与才能谈其他的.而吸引他们参与课堂的法宝就是尊重.只有尊重了,学困生觉得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愉悦的,他才会投入和参与.
学困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及成因,只有结合教师的悉心指引,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引下才能走出困境,走向进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