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是什么?
展开全部
肝炎分为很多种,如脂肪性肝炎(俗称脂肪肝)、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等,其中有传染性的主要是指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甲型肝炎(简称甲肝)、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丙型肝炎(丙肝)。甲肝一般是急性发作,主要通过消化道、食物传播。乙肝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如果乙肝处于急性发作期,且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乙肝病毒滴度高,那么传染性很强;如果乙肝处于乙肝携带者状态,那么传染性相对弱。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在我国,丙肝最常见的是输血引起的传染。对于肝炎的传染性,既不要极度恐惧、甚至谈虎色变,也不要无所畏惧、不加以预防,而是应该科学的对待肝炎、科学的处理和防备其传染性。
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才具有传染性,不同的病毒性肝炎传染途径也不一样。比如甲肝和戊肝经过粪口传播,也就是经过消化道传播。甲肝和戊肝发病之前的常有吃海鲜的病史。比如前几年我国上海的甲肝爆发是因为毛蚶。上海人吃毛蚶的量特别大,污染的毛蚶没有完全做熟,发生了大面积的甲肝爆发。戊肝也是一样,经常在发病前的1个月或40天去过海边城市吃了海鲜,病毒通过口腔进入肠道,患者就感染了肝炎。在病人和非感染的健康人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乙肝、丙肝和丁肝是另外一类的传染性肝炎,不是通过肠道途径传染,而是通过血液和体液的途径传染。所以对乙肝和丙肝的病人没有必要避而远之,一块吃饭是不会被传染的。除非患者的血进入到血管或伤口上,才有可能传染。而且健康的成人有免疫力,也不一定被传染。病毒性肝炎的两大类传染途径是经肠道传播以及经血液和体液传播。病毒性肝炎有传染性,而非病毒性肝炎没有传染性。
以下将对病毒性肝炎做详细论诉:
概述
疾病概览: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己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尚未确定和公认。病毒性肝炎根据病毒感染类型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庚型病毒性肝炎少见。此病情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黄疸、恶心、呕吐、消瘦,需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不同的治疗,其预后也不相同。
就诊科室
感染内科、消化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Viral hepatitis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肝硬化、肝癌、肝性脑病
治疗周期
视具体病情而定
临床症状
腹部不适、黄疸、恶心、呕吐、消瘦
好发人群
儿童、免疫力低下者、未接种疫苗者
常用药物
干扰素、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维帕他韦
常用检查
血尿常规、肝功能、血清学检测、病毒抗原检测
疾病分类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由甲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
由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炎。
丁型病毒性肝炎
由丁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
由戊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炎。
病因
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就是肝炎病毒感染,不同类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不同,主要由血液、粪口、性交、母婴途径传播。病毒性肝炎常好发于儿童、免疫力低下者、未接种疫苗者等人群。此外,不良卫生习惯、性生活紊乱和输血都能诱发病毒性肝炎。
各类肝炎的 主要病因
甲型病毒性肝炎 是由于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甲型肝炎病毒是单股线状正链RNA病毒,无包膜,属小RNA病毒科中的肝病毒属。甲型肝炎病毒侵犯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脏,甲型肝炎病毒有1种血清型,7种基因型。
乙型病毒性肝炎 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属于嗜肝病毒科。
丙型病毒性肝炎 是由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丙型肝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肝炎病毒属,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丁型病毒性肝炎 是由于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较小的缺陷单链RNA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
戊型病毒性肝炎 是由于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
流行病学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的流行在温带地区具有季节性,高峰发病期主要在秋末冬初;在热带地区,流行的高峰期在雨季。我国多数地区甲型肝炎的流行以冬、春季为主,但近年来,有些地区发病的季节性已不太明显,每年除3月份略高于其他月份外,呈全年散发。甲型肝炎的流行形式一般为散发,水源和食物污染可造成暴发流行。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流行强度差异很大。
丙型病毒性肝炎
丙型肝炎是一种流行较为广泛的病毒性疾病。据估计,全球约有1.85亿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丙型肝炎感染率为2.8%。我国普通人群抗-丙型肝炎病毒的阳性率约为0.43%,以长江为界,北方(0.53%)高于南方(0.29%)。
丁型病毒性肝炎
丁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但各地区感染率有所不同。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有缺陷的病毒,其生物周期的完成要依赖于乙型肝炎病毒的帮助,因此丁型肝炎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在HBV存在的条件下才能感染和引起疾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为5%,全球约有1500万~2000万丁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我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较多,但丁型肝炎病毒的流行却远不如想象的严重。1995年雷祖才等曾对我国9个地区的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进行调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合并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为13.01%。2006年一项对武汉静脉药瘾者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率的调查显示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为2.22%,但目前的确切数字有待通过大规模的流行学调查来确定。
戊型病毒性肝炎
世界各地的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可分为两种明显不同的模式,分别与人源型戊型肝炎病毒和人兽共患型戊型肝炎病毒的流行有关戊型肝炎流行多发生在农村人群。男性戊型肝炎发病率一般高于女性,但女性戊型肝炎的病死率高于男性,主要与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有关。戊型肝炎有明显季节性,流行多发生于雨季或洪水后,但散发性戊型肝炎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
传播途径
甲型病毒性肝炎 本病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途径。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食入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是暴发性流行的最主要传播方式。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乙型肝炎病毒。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丙型病毒性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
丁型病毒性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同,输血和血制品是传播丁型肝炎病毒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因而在多次输血者、静脉药瘾者中感染率最高。生活密切接触也可传播,含病毒的分泌物可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丁型肝炎病毒也可经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极为少见。
戊型病毒性肝炎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好发人群
儿童
儿童的免疫功能尚不健全,疫苗接种效果不理想,易感染乙肝病毒。
免疫力低下者
免疫力低下易被病毒感染入侵。
未接种疫苗者
未接种疫苗者体内无抗体,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诱发因素
不良卫生习惯
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途径,饭前便后不洗手,饮食不卫生都能诱发感染。
性生活混乱
乙型和丙型肝炎可以通过性传播,有多个性伴侣、卖淫、同性恋等有性传播疾病风险的人群中流行率为4%~6%,并且女性的危险性是男性的3倍。
输血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输血和血制品是传播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因而在多次输血者、静脉药瘾者中感染率最高。
症状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典型症状包括腹部不适、黄疸、恶心、呕吐、消瘦等,少数患者可有肝外表现,主要有肾小球肾炎、淋巴组织增生紊乱、冷球蛋白血症、干燥综合征等。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有肝硬化、肝癌、肝性脑病等。
典型症状
甲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 在前驱期,多以发热起病,随后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可伴有上腹部不适、腹痛、腹泻。尿色逐渐加深,甚至呈浓茶状。部分病例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等为主要表现。
急性无黄疸型 症状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的黄疸前期,但多数无发热,以乏力和消化道症状为主,无黄疸。
亚临床型 此型较多见,症状较轻,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无黄疸,可有肝肿大,血清转氨酶异常升高。
隐性感染 多见于儿童,一般无症状和体征。
急性重型 此型比例极低,但病死率高,多见于40岁以上者,随着年龄增加,病死率也相应增加。
急性淤胆型 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一种特殊形式,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黄疸较深,持续时间较久,而消化道症状轻肝实质损害不明显。
乙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可表现为发热,一般持续3~7天,伴全身高度乏力、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易被误诊为“感冒”。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症状呈多样性,轻者可无症状或症状轻,重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全身乏力和黄疸等。
淤胆型肝炎 临床以急性淤胆型肝炎多见,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乏力和消化道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大便色浅、皮肤明显瘙痒、黄疸较重、尿色呈深茶色。尿胆红素强阳性,但尿胆原和尿胆素减少或消失。
丙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丙型肝炎 急性丙型肝炎多数为无黄疸型肝炎,起病较缓慢,常无发热,仅有轻度消化道症状,伴谷丙转氨酶异常。
儿童丙型肝炎 和成人丙型肝炎相比,儿童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发性丙型肝炎病毒清除率较高,接近50%,病情进展缓慢,病毒血症可持续数月至数年,而无肝炎临床表现。
丁型病毒性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一般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同时发生或继发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因而其临床表现部分取决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
戊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 起病急,有发热、畏寒、咳嗽、鼻塞、头疼等上呼吸道症状,并伴有全身乏力,继而出现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肝区疼、腹胀、腹泻等。
重型戊型肝炎(肝衰竭) 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常发生流产和死胎。
急性无黄疸型
临床表现较黄疸型轻,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呈亚临床型感染。
其他症状
少数患者可有肝外表现,其原因尚不明。主要肝外表现有肾小球肾炎、淋巴组织增生紊乱、冷球蛋白血症、干燥综合征等风湿免疫性疾病。
并发症
肝硬化
主要由慢性病毒性肝炎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
肝癌
慢性病毒性肝炎长期或反复作用导致肝硬化,数年后出现肝癌。
肝性脑病
重症病毒性肝炎引起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就医
当出现腹部不适、黄疸、恶心、呕吐、消瘦的症状应及时就诊感染内科,行血尿常规、肝功能、血清学检测、病毒抗原检测、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此外病毒性肝炎注意和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炎鉴别。
就医指征
当出现腹部不适、黄疸、恶心、呕吐、消瘦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1、病毒性肝炎不适症状加重、迁延不愈应及时就医。
2、病毒性肝炎合并肝硬化者出现呕血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if !supportLists]1、[endif]优先考虑去感染内科。
[if !supportLists]2、[endif]合并肝硬化出现腹水、呕血症状去消化内科。
鉴别诊断
药物性肝炎 是指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以往没有肝炎史的健康者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病毒血清学检测阴性。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炎,轻者停药后可自行恢复,可以与病毒性肝炎相鉴别。
酒精性肝炎 主要临床特征是恶心、呕吐、黄疸、肝脏肿大和压痛,可并发肝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等,通常有长期大量饮酒史。
脂肪性肝炎 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肝区疼痛或右上腹隐痛等。肝脏轻度肿大,可有触痛,质地稍韧、边缘钝、表面光滑,少数病人可有脾肿大和肝掌。患者体型通常肥胖。
治疗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主要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周期与疾病的类型有关,一般慢性病毒性肝炎需治疗6个月左右。
治疗周期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周期与疾病的类型有关,一般急性病毒性肝炎需治疗3~6个月左右。
一般治疗
急性病毒性肝炎及慢性病毒性肝炎活动期,需注意卧床休息、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供给,戒烟忌酒。慢性病毒性肝炎静止期,可适度运动及工作,重型病毒性肝炎要绝对卧床,减少饮食中蛋白质,对于低蛋白血症者可输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稳。
药物治疗
急性病毒性肝炎属于自限性疾病,治疗以一般及支持治疗为主,辅以适当药物,主要是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
一、 干扰素
干扰素可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α干扰素是目前唯一批准治疗丁型肝炎的药物。
二、 拉米夫定
是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对病毒DNA链的合成和延长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长期使用可引起乙肝病毒基因突变,导致耐药病毒株。
三、 恩替卡韦
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对乙肝病毒(HBV)多聚酶具有抑制作用适用于病毒复制活跃、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的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应用恩替卡韦,可明显提升临床治疗疗效,并改善肝功能。
四、 替诺福韦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新型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对长期治疗的慢乙肝患者有极低的耐药率,降低肝癌发生的风险。
五、 对症药物治疗
对于较重的急性黄疸型肝炎(严重恶心、呕吐,黄疸上升较快者),可用复方甘草酸苷或甘草酸二铵静脉滴注,同时补充足量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K等。对于急性淤疸型肝炎,上述治疗疗效差或无效时,可酌情应用小量糖皮质激素。
中医治疗
茵陈、栀子、赤芍、丹参等中药对于改善肝功能有较好的作用,可以熬水口服。
预后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毒性肝炎一般可以治愈,若及时治愈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部分病毒性肝炎未得到有效治疗可能会转变为肝硬化,最终发展为肝癌。治疗过程中及治愈后注意定期复查。
饮食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饮食以清淡可口,加强营养为主。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增加蛋白质食物摄入。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戒烟忌酒。
饮食调理
宜营养丰富,多吃含锌、钙、碘、铁、锰、硒丰富的食物,如鱼肉蛋奶、海带、紫菜等。各种微量元素有利于身体恢复。
宜科学搭配膳食,粗粮细粮搭配食用,适量摄入薯类豆类,青菜水果等,减少高热量,高脂肪垃圾食品的摄入。
忌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单一饮食,营养成分单一不利于身体恢复。
忌烟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及酒精均属于有害物质,不利于身体功能恢复及术后痊愈。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本病有一定益处。
护理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以注意休息和按时服药为主,注意急性期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过度运动以及对于患者注意心理疏导。定期复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恢复情况。
日常护理
注意休息
急性病毒性肝炎及慢性病毒性肝炎活动期,需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安静的环境给予充足睡眠。慢性病毒性肝炎静止期,可适度运动及工作,重型病毒性肝炎要绝对卧床。
口服药物
严格按照医生指导口服药物,避免自行加减药量,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病情监测
定期复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恢复情况。
心理护理
在生活中,家属多关心患者的感受,了解其内心想法,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说出其不适感以对症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一般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者的粪便注意消毒处理,注意饭前便后洗手。家属在照顾患者时避免接触患者体液,以免造成感染。
预防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要从多方面入手,疫苗注射是最主要的预防方式,此外,平时注意个人卫生、注意饮食安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避免羊膜腔穿刺等都是重要的预防方式。对于高危人群可以作病毒检测作早期筛查
早期筛查
对于高危人群可以作病毒检测作早期筛查。
预防措施
[if !supportLists]1、[endif]对生产经营食品的人员应定期检查,饭前便后要洗手。
[if !supportLists]2、[endif]搞好环境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食具消毒等措施。
3、普遍接种疫苗是降低发病率乃至消灭本病的重要措施,已列入我国计划免疫。4、严格掌握输血及血制品的适应证,对各种医疗器械和用具应实行严格消毒,提倡使用一次性的注射器、检查和治疗用具,防止医源性传播。
5、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文身等器具也应严格消毒。不和任何人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
6、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才具有传染性,不同的病毒性肝炎传染途径也不一样。比如甲肝和戊肝经过粪口传播,也就是经过消化道传播。甲肝和戊肝发病之前的常有吃海鲜的病史。比如前几年我国上海的甲肝爆发是因为毛蚶。上海人吃毛蚶的量特别大,污染的毛蚶没有完全做熟,发生了大面积的甲肝爆发。戊肝也是一样,经常在发病前的1个月或40天去过海边城市吃了海鲜,病毒通过口腔进入肠道,患者就感染了肝炎。在病人和非感染的健康人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乙肝、丙肝和丁肝是另外一类的传染性肝炎,不是通过肠道途径传染,而是通过血液和体液的途径传染。所以对乙肝和丙肝的病人没有必要避而远之,一块吃饭是不会被传染的。除非患者的血进入到血管或伤口上,才有可能传染。而且健康的成人有免疫力,也不一定被传染。病毒性肝炎的两大类传染途径是经肠道传播以及经血液和体液传播。病毒性肝炎有传染性,而非病毒性肝炎没有传染性。
以下将对病毒性肝炎做详细论诉:
概述
疾病概览: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己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尚未确定和公认。病毒性肝炎根据病毒感染类型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庚型病毒性肝炎少见。此病情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黄疸、恶心、呕吐、消瘦,需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不同的治疗,其预后也不相同。
就诊科室
感染内科、消化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Viral hepatitis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肝硬化、肝癌、肝性脑病
治疗周期
视具体病情而定
临床症状
腹部不适、黄疸、恶心、呕吐、消瘦
好发人群
儿童、免疫力低下者、未接种疫苗者
常用药物
干扰素、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维帕他韦
常用检查
血尿常规、肝功能、血清学检测、病毒抗原检测
疾病分类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由甲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
由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炎。
丁型病毒性肝炎
由丁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
由戊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炎。
病因
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就是肝炎病毒感染,不同类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不同,主要由血液、粪口、性交、母婴途径传播。病毒性肝炎常好发于儿童、免疫力低下者、未接种疫苗者等人群。此外,不良卫生习惯、性生活紊乱和输血都能诱发病毒性肝炎。
各类肝炎的 主要病因
甲型病毒性肝炎 是由于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甲型肝炎病毒是单股线状正链RNA病毒,无包膜,属小RNA病毒科中的肝病毒属。甲型肝炎病毒侵犯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脏,甲型肝炎病毒有1种血清型,7种基因型。
乙型病毒性肝炎 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属于嗜肝病毒科。
丙型病毒性肝炎 是由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丙型肝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肝炎病毒属,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丁型病毒性肝炎 是由于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较小的缺陷单链RNA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
戊型病毒性肝炎 是由于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
流行病学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的流行在温带地区具有季节性,高峰发病期主要在秋末冬初;在热带地区,流行的高峰期在雨季。我国多数地区甲型肝炎的流行以冬、春季为主,但近年来,有些地区发病的季节性已不太明显,每年除3月份略高于其他月份外,呈全年散发。甲型肝炎的流行形式一般为散发,水源和食物污染可造成暴发流行。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流行强度差异很大。
丙型病毒性肝炎
丙型肝炎是一种流行较为广泛的病毒性疾病。据估计,全球约有1.85亿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丙型肝炎感染率为2.8%。我国普通人群抗-丙型肝炎病毒的阳性率约为0.43%,以长江为界,北方(0.53%)高于南方(0.29%)。
丁型病毒性肝炎
丁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但各地区感染率有所不同。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有缺陷的病毒,其生物周期的完成要依赖于乙型肝炎病毒的帮助,因此丁型肝炎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在HBV存在的条件下才能感染和引起疾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为5%,全球约有1500万~2000万丁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我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较多,但丁型肝炎病毒的流行却远不如想象的严重。1995年雷祖才等曾对我国9个地区的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进行调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合并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为13.01%。2006年一项对武汉静脉药瘾者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率的调查显示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为2.22%,但目前的确切数字有待通过大规模的流行学调查来确定。
戊型病毒性肝炎
世界各地的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可分为两种明显不同的模式,分别与人源型戊型肝炎病毒和人兽共患型戊型肝炎病毒的流行有关戊型肝炎流行多发生在农村人群。男性戊型肝炎发病率一般高于女性,但女性戊型肝炎的病死率高于男性,主要与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有关。戊型肝炎有明显季节性,流行多发生于雨季或洪水后,但散发性戊型肝炎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
传播途径
甲型病毒性肝炎 本病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途径。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食入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是暴发性流行的最主要传播方式。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乙型肝炎病毒。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丙型病毒性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
丁型病毒性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同,输血和血制品是传播丁型肝炎病毒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因而在多次输血者、静脉药瘾者中感染率最高。生活密切接触也可传播,含病毒的分泌物可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丁型肝炎病毒也可经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极为少见。
戊型病毒性肝炎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好发人群
儿童
儿童的免疫功能尚不健全,疫苗接种效果不理想,易感染乙肝病毒。
免疫力低下者
免疫力低下易被病毒感染入侵。
未接种疫苗者
未接种疫苗者体内无抗体,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诱发因素
不良卫生习惯
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途径,饭前便后不洗手,饮食不卫生都能诱发感染。
性生活混乱
乙型和丙型肝炎可以通过性传播,有多个性伴侣、卖淫、同性恋等有性传播疾病风险的人群中流行率为4%~6%,并且女性的危险性是男性的3倍。
输血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输血和血制品是传播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因而在多次输血者、静脉药瘾者中感染率最高。
症状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典型症状包括腹部不适、黄疸、恶心、呕吐、消瘦等,少数患者可有肝外表现,主要有肾小球肾炎、淋巴组织增生紊乱、冷球蛋白血症、干燥综合征等。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有肝硬化、肝癌、肝性脑病等。
典型症状
甲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 在前驱期,多以发热起病,随后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可伴有上腹部不适、腹痛、腹泻。尿色逐渐加深,甚至呈浓茶状。部分病例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等为主要表现。
急性无黄疸型 症状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的黄疸前期,但多数无发热,以乏力和消化道症状为主,无黄疸。
亚临床型 此型较多见,症状较轻,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无黄疸,可有肝肿大,血清转氨酶异常升高。
隐性感染 多见于儿童,一般无症状和体征。
急性重型 此型比例极低,但病死率高,多见于40岁以上者,随着年龄增加,病死率也相应增加。
急性淤胆型 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一种特殊形式,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黄疸较深,持续时间较久,而消化道症状轻肝实质损害不明显。
乙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可表现为发热,一般持续3~7天,伴全身高度乏力、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易被误诊为“感冒”。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症状呈多样性,轻者可无症状或症状轻,重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全身乏力和黄疸等。
淤胆型肝炎 临床以急性淤胆型肝炎多见,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乏力和消化道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大便色浅、皮肤明显瘙痒、黄疸较重、尿色呈深茶色。尿胆红素强阳性,但尿胆原和尿胆素减少或消失。
丙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丙型肝炎 急性丙型肝炎多数为无黄疸型肝炎,起病较缓慢,常无发热,仅有轻度消化道症状,伴谷丙转氨酶异常。
儿童丙型肝炎 和成人丙型肝炎相比,儿童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发性丙型肝炎病毒清除率较高,接近50%,病情进展缓慢,病毒血症可持续数月至数年,而无肝炎临床表现。
丁型病毒性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一般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同时发生或继发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因而其临床表现部分取决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
戊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 起病急,有发热、畏寒、咳嗽、鼻塞、头疼等上呼吸道症状,并伴有全身乏力,继而出现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肝区疼、腹胀、腹泻等。
重型戊型肝炎(肝衰竭) 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常发生流产和死胎。
急性无黄疸型
临床表现较黄疸型轻,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呈亚临床型感染。
其他症状
少数患者可有肝外表现,其原因尚不明。主要肝外表现有肾小球肾炎、淋巴组织增生紊乱、冷球蛋白血症、干燥综合征等风湿免疫性疾病。
并发症
肝硬化
主要由慢性病毒性肝炎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
肝癌
慢性病毒性肝炎长期或反复作用导致肝硬化,数年后出现肝癌。
肝性脑病
重症病毒性肝炎引起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就医
当出现腹部不适、黄疸、恶心、呕吐、消瘦的症状应及时就诊感染内科,行血尿常规、肝功能、血清学检测、病毒抗原检测、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此外病毒性肝炎注意和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炎鉴别。
就医指征
当出现腹部不适、黄疸、恶心、呕吐、消瘦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1、病毒性肝炎不适症状加重、迁延不愈应及时就医。
2、病毒性肝炎合并肝硬化者出现呕血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if !supportLists]1、[endif]优先考虑去感染内科。
[if !supportLists]2、[endif]合并肝硬化出现腹水、呕血症状去消化内科。
鉴别诊断
药物性肝炎 是指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以往没有肝炎史的健康者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病毒血清学检测阴性。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炎,轻者停药后可自行恢复,可以与病毒性肝炎相鉴别。
酒精性肝炎 主要临床特征是恶心、呕吐、黄疸、肝脏肿大和压痛,可并发肝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等,通常有长期大量饮酒史。
脂肪性肝炎 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肝区疼痛或右上腹隐痛等。肝脏轻度肿大,可有触痛,质地稍韧、边缘钝、表面光滑,少数病人可有脾肿大和肝掌。患者体型通常肥胖。
治疗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主要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周期与疾病的类型有关,一般慢性病毒性肝炎需治疗6个月左右。
治疗周期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周期与疾病的类型有关,一般急性病毒性肝炎需治疗3~6个月左右。
一般治疗
急性病毒性肝炎及慢性病毒性肝炎活动期,需注意卧床休息、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供给,戒烟忌酒。慢性病毒性肝炎静止期,可适度运动及工作,重型病毒性肝炎要绝对卧床,减少饮食中蛋白质,对于低蛋白血症者可输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稳。
药物治疗
急性病毒性肝炎属于自限性疾病,治疗以一般及支持治疗为主,辅以适当药物,主要是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
一、 干扰素
干扰素可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α干扰素是目前唯一批准治疗丁型肝炎的药物。
二、 拉米夫定
是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对病毒DNA链的合成和延长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长期使用可引起乙肝病毒基因突变,导致耐药病毒株。
三、 恩替卡韦
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对乙肝病毒(HBV)多聚酶具有抑制作用适用于病毒复制活跃、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的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应用恩替卡韦,可明显提升临床治疗疗效,并改善肝功能。
四、 替诺福韦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新型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对长期治疗的慢乙肝患者有极低的耐药率,降低肝癌发生的风险。
五、 对症药物治疗
对于较重的急性黄疸型肝炎(严重恶心、呕吐,黄疸上升较快者),可用复方甘草酸苷或甘草酸二铵静脉滴注,同时补充足量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K等。对于急性淤疸型肝炎,上述治疗疗效差或无效时,可酌情应用小量糖皮质激素。
中医治疗
茵陈、栀子、赤芍、丹参等中药对于改善肝功能有较好的作用,可以熬水口服。
预后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毒性肝炎一般可以治愈,若及时治愈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部分病毒性肝炎未得到有效治疗可能会转变为肝硬化,最终发展为肝癌。治疗过程中及治愈后注意定期复查。
饮食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饮食以清淡可口,加强营养为主。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增加蛋白质食物摄入。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戒烟忌酒。
饮食调理
宜营养丰富,多吃含锌、钙、碘、铁、锰、硒丰富的食物,如鱼肉蛋奶、海带、紫菜等。各种微量元素有利于身体恢复。
宜科学搭配膳食,粗粮细粮搭配食用,适量摄入薯类豆类,青菜水果等,减少高热量,高脂肪垃圾食品的摄入。
忌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单一饮食,营养成分单一不利于身体恢复。
忌烟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及酒精均属于有害物质,不利于身体功能恢复及术后痊愈。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本病有一定益处。
护理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以注意休息和按时服药为主,注意急性期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过度运动以及对于患者注意心理疏导。定期复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恢复情况。
日常护理
注意休息
急性病毒性肝炎及慢性病毒性肝炎活动期,需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安静的环境给予充足睡眠。慢性病毒性肝炎静止期,可适度运动及工作,重型病毒性肝炎要绝对卧床。
口服药物
严格按照医生指导口服药物,避免自行加减药量,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病情监测
定期复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恢复情况。
心理护理
在生活中,家属多关心患者的感受,了解其内心想法,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说出其不适感以对症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一般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者的粪便注意消毒处理,注意饭前便后洗手。家属在照顾患者时避免接触患者体液,以免造成感染。
预防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要从多方面入手,疫苗注射是最主要的预防方式,此外,平时注意个人卫生、注意饮食安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避免羊膜腔穿刺等都是重要的预防方式。对于高危人群可以作病毒检测作早期筛查
早期筛查
对于高危人群可以作病毒检测作早期筛查。
预防措施
[if !supportLists]1、[endif]对生产经营食品的人员应定期检查,饭前便后要洗手。
[if !supportLists]2、[endif]搞好环境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食具消毒等措施。
3、普遍接种疫苗是降低发病率乃至消灭本病的重要措施,已列入我国计划免疫。4、严格掌握输血及血制品的适应证,对各种医疗器械和用具应实行严格消毒,提倡使用一次性的注射器、检查和治疗用具,防止医源性传播。
5、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文身等器具也应严格消毒。不和任何人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
6、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农博士复混肥
2024-10-30 广告
2024-10-30 广告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森林虫害,它会导致大量松树枯死,对松林资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该病传播速度快,自1982年传入我国以来,已迅速扩散至全国14个省(市、区)。松材线虫病已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影响了森林资源的...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农博士复混肥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