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名著之阿西莫夫基地系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内容简介
银河帝国已有一万二千年悠久历史,一位心理史学家却作出惊人预言:帝国即将土崩瓦解,整个银河注定化作一片废墟,黑暗时期将会持续整整三万年!
著作逾身的艾萨克·阿西莫夫无所不写,但不论他自己或全世界的忠实读者,衷心挚爱的仍是他的科幻小说。在他的众多科幻著作中,「机器人」与「基地」是最有名的两大系列。其中「机器人」系列是从短篇故事起家,逐渐演化成一部机器人未来史,包括四个长篇与三十几个短篇;「基地」系列则是先有一个庞大的架构,然后开始逐步经营──但想必连阿西莫夫也未曾想到,这部科幻史诗能够经营半个世纪(1941-1992)。
阿西莫夫一生总共写了七大册的基地故事,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当然是核心部分的「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以及《第二基地》。不过阿西莫夫生前常常偷笑,说当初虽有明确的故事架构,却并未刻意写成什么三部曲,而是以连载方式一篇篇发表在科幻杂志上。直到一九五年代正式出书,三部曲的架构才首度出现。
为了研究阿西莫夫创作基地系列的来龙去脉,让我们试着回归当初的架构,把三部曲重新拆解成原来的中短篇。
《基地》第一篇:心理史学家(出书时补写)
《基地》第二篇:百科全书编者(短篇,连载第一篇)
《基地》第三篇:市长(短篇,连载第二篇)
《基地》第四篇:行商(短篇,连载第三篇)
《基地》第五篇:商业王侯(短篇,连载第四篇)
《基地与帝国》第一篇:将军(中篇,连载第五篇)
《基地与帝国》第二篇:骡(中篇,连载第六篇)
《第二基地》第一篇:骡的寻找(中篇,连载第七篇)
《第二基地》第二篇:基地的寻找(中篇,连载第八篇)
创作背景
许多人都知道基地系列的灵感来自《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不过其中一段颇为传奇的因缘却鲜为人知。引用阿西莫夫自传中的文字,故事是这样的:
一九四一年八月一日,下课后,我搭地铁去坎柏(John Campbell, 1910-1971)的办公室找他。一路上我绞尽脑汁,想要挤出一个新点子。屡试不成之后,我决定使出自己常用的招数:随意打开一本书,第一眼看到什么,就用什么做自由联想。
当天我带着一本吉尔伯特与苏利文(Gilbert and Sullivan)的歌舞剧选集,随手便翻到《艾俄兰斯》(Iolanthe)中仙后跪在哨兵威利斯面前的一张剧照。我从哨兵联想到战士,再联想到军事帝国,再联想到罗马帝国──然后再联想到银河帝国。哈,有了!
……我何不写个银河帝国盛极而衰、回归封建的故事,而且是从第二银河帝国承平期的观点出发?我想我知道该怎么写,因为我仔细读过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至少从头到尾读过两遍,只要把它改头换面就行了。
我带着具有感染力的热情、志得意满地走进坎柏的办公室。或许热情真能传染,因为坎柏显露出前所未有的激动。
「对短篇故事来说,这个主题太大了。」他说。
「我是想写个中篇。」我一面说,一面调整自己的构想。
「中篇一样不够。必须是一系列的故事,每集都是开放式结局。」
「什么?」我心虚地问。
「短篇、中篇、系列故事,通通放在一个特定的未来史框架中,包括第一银河帝国的衰亡、随之而来的封建时期,以及第二帝国的兴起。」
「什么?」我更心虚地问。
「没错,我要你写出这个未来史的大纲。回家去,把大纲写出来。」
──《记忆犹新》(In Memory Yet Green)原文版311页
「心理史学」是这个三部曲的中心科幻因素,而贯穿其间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自然就是心理史学宗师、基地之父哈里·谢顿。最有趣的是,「基地系列」的故事是从谢顿死后五十年讲起(<百科全书编者>),也就是说真正的主角竟然是个死人──这正是科幻小说的趣味所在,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缚。不过在出书的时候,为了交代前因后果,阿西莫夫又补写了一篇<心理史学家>,让八十高龄的谢顿现身说法。而在生命中最后五年,阿西莫夫再度眷顾这个传奇角色,用两本「前传」详尽刻划谢顿的一生,以及心理史学与基地的创建过程。
耐人寻味的是,阿西莫夫晚年似乎愈来愈认同这个笔下人物,而他也的确与谢顿一样,对人类文明有着高瞻远瞩、悲天悯人的关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正是大师胸怀的最佳写照。
博学多闻、博览群书的阿西莫夫从不闭门造车,笔下的科学幻想多少都有所本。例如「心理史学」便是「气体运动论」(物理学)、「群众心理学」(心理学)、「历史决定论」与「群体动力论」(历史学)的综合体;而刺激基地不断成长茁壮的「谢顿危机」,则取材自历史哲学家汤恩比(Arnold Toynbee, 1889-1975)首创的「挑战与响应」理论。
由于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过于复杂,人类又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个人行为绝对不可能预测。然而当众多个体集合成群时,却又会显现出某些规律,正如同在巨观尺度下,气体必定遵循统计方法所导出的定律。阿西莫夫将这些事实推而广之,借着笔下不世出的天才谢顿,让心理史学发展到出神入化之境,成为一门探索未来世界巨观动向的深奥科学。
透过心理史学的灵视,谢顿预见了人类悲惨的未来:国势如日中天的银河帝国正一步步走向灭亡,整个银河将要经历三万年蛮荒、悲惨的无政府状态,另一个大一统的「第二帝国」才会出现。
倘若上述发展丝毫无法改变,既然一切皆已注定,也就没什么戏剧性可言。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谢顿进一步发现:虽然阻止帝国崩溃为时已晚,若想缩短这段漫长的过渡期,在当时却尚有可为。于是谢顿开始了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努力,试图将三万年的动荡岁月缩减为一千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穷后半生的精力,设立了两个科学据点:第一基地(简称「基地」,由自然科学家组成)与第二基地(隐身在银河舞台幕后,由心灵科学家与心理史学家组成)。
两个基地的位置经过特别计算,分别设在「银河中两个遥相对峙的端点」(光是这句语带玄机的话,便衍生出《第二基地》这本书)。此后一千年间,许多预设的历史事件将一环扣一环发生,以促使一个更强大、更稳固、更良善的第二帝国早日实现。
基地三部曲的主线,谢顿计划。谢顿本人则虽死犹生,仍然藉由类似锦囊妙计的全像录像,不时指导着未来数十世代的子民。
不过「奇正相生」正是大师的拿手好戏,在既定的情节中,他总是有办法再写出变奏,令读者忍不住感叹人算不如天算。三部曲的变奏之一,是无端出现一个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异种人「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卷整个银河;变奏之二,则是在「骡乱」成为历史之后,两个基地竟然发生阋墙之战!
三部曲结束于第二变奏告一段落之处,留下一个开放式结局。三十年后,在全世界科幻迷千呼万唤之下,阿西莫夫重拾基地系列,所写的续集便是第三变奏。这一「变」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甚至连谢顿计划都为之颠覆!也唯有经由这最后变奏,「基地」与「机器人」才得以遥相呼应,两大系列方能融铸成一体,化为一部俯仰两万载、纵横十万光年的银河未来史。
基地系列
《基地三部曲》篇幅巨大,可能除了30年代早期的E.E.史密斯外,在阿西莫夫之前尚无人敢问津这样的宏篇巨著。刊登在30年代流行杂志上的史密斯的《水晶体人》系列也是以短篇小说形式创作的,但阿西莫夫的这部作品远超过了它。
银河帝国已有一万二千年悠久历史,如今一位数学家却作出惊人预言:帝国即将土崩瓦解,整个银河注定化作一片废墟,黑暗时期将会持续整整三万年!
俄裔美籍犹太作家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20-1992)是本世纪科幻文坛的超级大师,也是举世闻名的全能通俗作家。著作逾身的阿氏无所不写,但不论他自己或全世界的忠实读者,衷心至爱的仍是他的科幻小说,尤其是他经营了半世纪的科幻史诗“基地”。
长达七巨册的基地系列包括四、五十年代的“基地三部曲”,以及艾氏晚年撰写的两本前传与两本续集。依照故事的先后顺序,完整的书目如下:前传《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续集《基地边缘》《基地与地球》其中三部曲由九个中、短篇组成,《迈向基地》包括四个中篇(由于艾氏遽然辞世,计划中的第五篇成了短短数页的跋),其他三册则是真正的长篇巨著。
基地系列的灵感最初来自《罗马帝国衰亡史》,因此在故事架构中,气数已尽的银河帝国占有很重的份量。这一类的时空背景,如今早已成为科幻小说的重要原型。
“心理史学”是这部史诗的中心奇幻因素,而贯穿其间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自然就是心理史学宗师、基地之父哈里·谢顿。在三部曲中,谢顿已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因此作者晚年特地以他为主角,用两本前传详尽刻划谢顿的一生,以及心理史学与基地的创建经过。耐人寻味的是,艾西莫夫晚年似乎愈来愈认同这个笔下人物,而他也的确与谢顿一样,对人类文明有着高瞻远瞩、悲天悯人的关怀。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正是大师胸怀的最佳写照。
博学多闻、博览群书的艾西莫夫博士从不闭门造车,笔下的科学幻想多少都有所本。例如“心理史学”便是“气体运动论”(物理学)、“群众心理学”(心理学)、“历史决定论”与“群体动力论”(历史学)的综合体;而刺激基地不断成长茁壮的“谢顿危机”,则取材自历史哲学家汤恩比的“挑战与回应”理论。
由于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过于复杂,人类又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个人行为绝对无法预测。然而当众多个体集合成群时,却又会显现某些规律,正如同在巨观尺度下,气体必定遵循统计方法所导出的定律。艾氏将这些事实推广,藉着笔下不世出的天才谢顿,让心理史学发展到出神入化之境,成为一门探索未来世界巨观动向的深奥科学。
透过心理史学的灵视,谢顿预见了人类悲惨的未来:国势如日中天的银河帝国正一步步走向灭亡,整个银河将要经历三万年蛮荒、悲惨的无政府状态,另一个大一统的“第二帝国”才会出现。
倘若上述发展丝毫无法改变,既然一切皆已注定,也就没什么戏剧性可言。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谢顿进一步发现,虽然阻止帝国崩溃为时已晚,但若想要缩短这段漫长的过渡期,在当时则尚有可为。于是谢顿开始了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努力,试图将三万年的动荡岁月缩减为一千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穷后半生的精力,设立了两个科学家的据点:第一基地(简称“基地”,由物理科学家组成)与第二基地(隐身在银河舞台幕后,由心理史学家组成)。
两个基地的位置经过特别计算,分别设在“银河中两个遥相对峙的端点”(光是这句语带玄机的话,便衍生出《第二基地》这本书)。此后一千年间,许多预设的历史事件将一环扣一环发生,以促使一个更强大、更稳固、更良善的第二帝国早日实现。基地系列的主线,便是第一基地如何克服一个接一个的周期性危机,激发出无穷无尽的潜力;第二基地又如何暗中相助,以逐步实现为期千年的谢顿计划。
不过“奇正相生”正是大师的拿手好戏,在既定的情节中,他总有办法再写出变奏,令读者忍不住感叹人算不如天算。三部曲的变奏之一,是无端出现一个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异种人“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卷整个银河;变奏二,则是在“骡乱”成为历史之后,两个基地间竟发生了阋墙之战!
三部曲结束于第二变奏告一段落之处,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结局。三十年后,在全世界科幻迷千呼万唤之下,阿西莫夫重拾基地系列,所写的续集便是第三变奏。
这一变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甚至连谢顿计划都为之颠覆!却也唯有经由这最后变奏,“基地”与“机器人”(艾氏另一重要科幻系列,包括四个长篇与三十几个短篇)才得以遥相呼应,两大系列方能融铸成浑然一体,化为一部俯仰两万载、纵横十万光年的银河未来史
1、暴力是无能者的最后手段。
2、不要让道德观阻止你做正确的事。
3、任何事情都不必为真,但必须令人信以为真。
4、人类总会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前进,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
5、惟有大言不惭的谎言方能成功。
6、只有经过严酷的考验,人类才能不断前进,走向发展的高峰。危险的环境和危机感,才是驱使人类不断进步、不断征服新事物的根本动力。
7、但一般说来,谬论不会自行消亡。这几乎就像是存在着一个谬论守恒定律,即谬论不能被消灭,它只会改变形式。
8、一切正常的生命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控制感到愤恨。如果这种控制来自能力低下的一方或据说能力低下的一方,这种愤恨就会更加强烈。
9、暴力是无能者的最后一招。
10、逃离地球,却还是逃离不了竞争殖民、先到先得的法则。哪有什么合作新模式,人类殖民、扩张疆土的欲望随着科技进步走向其他星球,无论社会如何进步,人,依旧是被野心、欲望驱使的动物。
11、面对愚昧,神们自己也缄口不言。
12、愤怒有时是非常有用的情绪。至少,一个愤怒的人绝不会像平常那样胆怯。
13、人生难道还有什么事,会比寻找答案更令人感到振奋?
14、我一直在为受压迫的人说话,不论任何种族、任何性别。
15、迎战心理恐惧,就像是陷入流沙而只用一根棍子徒劳反抗。
16、当异教徒的罗马人迫害早期基督教徒的时候,基督教徒呼吁宽容。等基督教徒掌权之后,可曾有过宽容?绝对没有。他们立即开始反过来迫害对方。
17、旧理论存在了那么长时间,恰恰是因为根据当时的测量标准,它所给出的结果还相当好。
18、任何一种有永恒时空存在的系统,都会让人类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未来。人类总会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前进,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
19、一个人必须善于组合资讯,并且能够分析各种组合的意义,也就是必须够聪明,才有可能发明前所未有的创见。
20、我们的一切宗教习俗和仪典,都是形式胜于实质的,因为那是大众的宗教。
21、不要让你的道德感,阻止你做正确的事情。
22、一个人必须拥有很多各方面的资讯,也就是必须博学,才有可能发明前所未有的创见。
23、语言和音乐结合在一起,会产生某种奇特的效果。
24、生活似棋亦胜棋,棋终人散,前路漫漫。
25、不仅仅是我们理解的平行宇宙,并行不悖。而是,有些宇宙还没有起源,有些宇宙已经快要老去了。
26、人类总是会创造出太多奇技淫巧,最后反噬自身,所以一定要加以限制。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只要有一个物理年的松懈,一般时空中的核技术就会蓬勃发展到极度危险的地步,必须从头抹除。
27、任何的宗教,出发点都是诉诸信仰和感情,如果将宗教当成武器,那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
28、宇宙的基本构造是决定宇宙自然法则的东西,是我们宇宙的基本构造决定了它储存能量的方式。
29、跨时空的管理员,总给我一个感觉:他在一根管子中做跨时空游动,各个世纪时空就像装在瓶子里面的微缩景观,尽管每个瓶子中都是几十亿人的生活和各自的历史。
30、时间或空间上的距离,会放大某些事件的重要性,这是人类历史上永恒不变的教训。
31、帝国的覆灭正是一件牵连甚广的大事,可没有那么容易对付。它的原因包括官僚的兴起、阶级流动的停滞、进取心的衰退、好奇心的锐减。
32、提出这些猜想的人在这个领域没有身份,或者有迹象表明他缺乏对该领域已经完成的工作的了解。
33、因为理论修正的幅度越来越小,所以即使十分古老的理论也一定有充分的正确性,使进步的发生成为可能,而这种正确性不会被后来的修正所抹杀。
34、死亡是一场永恒无梦的睡眠。
35、几百万人的命运都掌握在一个人的手心,如果他必须因此孤独前行,那他也有资格以孤独为傲。
36、那些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的人对于确实知道的我们来说是巨大的烦恼。
37、要做个哲学家,你并不需要学校教育。你只需要活跃的头脑和生活经验。
38、没有提出检验他们的建议的合适方法,没有作出有用的预言。对于那些在该领域受过教育的人来说,论点有缺乏或者不明确。
39、现在永恒时空的真实面貌已经清晰无误地呈现在他眼前:一群越来越病态的神经病,集体偏执狂患者,一群绝望的人,过着被撕裂扭曲的人生。
40、有钱有闲是精英阶级的特点之一,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权。
银河帝国已有一万二千年悠久历史,一位心理史学家却作出惊人预言:帝国即将土崩瓦解,整个银河注定化作一片废墟,黑暗时期将会持续整整三万年!
著作逾身的艾萨克·阿西莫夫无所不写,但不论他自己或全世界的忠实读者,衷心挚爱的仍是他的科幻小说。在他的众多科幻著作中,「机器人」与「基地」是最有名的两大系列。其中「机器人」系列是从短篇故事起家,逐渐演化成一部机器人未来史,包括四个长篇与三十几个短篇;「基地」系列则是先有一个庞大的架构,然后开始逐步经营──但想必连阿西莫夫也未曾想到,这部科幻史诗能够经营半个世纪(1941-1992)。
阿西莫夫一生总共写了七大册的基地故事,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当然是核心部分的「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以及《第二基地》。不过阿西莫夫生前常常偷笑,说当初虽有明确的故事架构,却并未刻意写成什么三部曲,而是以连载方式一篇篇发表在科幻杂志上。直到一九五年代正式出书,三部曲的架构才首度出现。
为了研究阿西莫夫创作基地系列的来龙去脉,让我们试着回归当初的架构,把三部曲重新拆解成原来的中短篇。
《基地》第一篇:心理史学家(出书时补写)
《基地》第二篇:百科全书编者(短篇,连载第一篇)
《基地》第三篇:市长(短篇,连载第二篇)
《基地》第四篇:行商(短篇,连载第三篇)
《基地》第五篇:商业王侯(短篇,连载第四篇)
《基地与帝国》第一篇:将军(中篇,连载第五篇)
《基地与帝国》第二篇:骡(中篇,连载第六篇)
《第二基地》第一篇:骡的寻找(中篇,连载第七篇)
《第二基地》第二篇:基地的寻找(中篇,连载第八篇)
创作背景
许多人都知道基地系列的灵感来自《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不过其中一段颇为传奇的因缘却鲜为人知。引用阿西莫夫自传中的文字,故事是这样的:
一九四一年八月一日,下课后,我搭地铁去坎柏(John Campbell, 1910-1971)的办公室找他。一路上我绞尽脑汁,想要挤出一个新点子。屡试不成之后,我决定使出自己常用的招数:随意打开一本书,第一眼看到什么,就用什么做自由联想。
当天我带着一本吉尔伯特与苏利文(Gilbert and Sullivan)的歌舞剧选集,随手便翻到《艾俄兰斯》(Iolanthe)中仙后跪在哨兵威利斯面前的一张剧照。我从哨兵联想到战士,再联想到军事帝国,再联想到罗马帝国──然后再联想到银河帝国。哈,有了!
……我何不写个银河帝国盛极而衰、回归封建的故事,而且是从第二银河帝国承平期的观点出发?我想我知道该怎么写,因为我仔细读过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至少从头到尾读过两遍,只要把它改头换面就行了。
我带着具有感染力的热情、志得意满地走进坎柏的办公室。或许热情真能传染,因为坎柏显露出前所未有的激动。
「对短篇故事来说,这个主题太大了。」他说。
「我是想写个中篇。」我一面说,一面调整自己的构想。
「中篇一样不够。必须是一系列的故事,每集都是开放式结局。」
「什么?」我心虚地问。
「短篇、中篇、系列故事,通通放在一个特定的未来史框架中,包括第一银河帝国的衰亡、随之而来的封建时期,以及第二帝国的兴起。」
「什么?」我更心虚地问。
「没错,我要你写出这个未来史的大纲。回家去,把大纲写出来。」
──《记忆犹新》(In Memory Yet Green)原文版311页
「心理史学」是这个三部曲的中心科幻因素,而贯穿其间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自然就是心理史学宗师、基地之父哈里·谢顿。最有趣的是,「基地系列」的故事是从谢顿死后五十年讲起(<百科全书编者>),也就是说真正的主角竟然是个死人──这正是科幻小说的趣味所在,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缚。不过在出书的时候,为了交代前因后果,阿西莫夫又补写了一篇<心理史学家>,让八十高龄的谢顿现身说法。而在生命中最后五年,阿西莫夫再度眷顾这个传奇角色,用两本「前传」详尽刻划谢顿的一生,以及心理史学与基地的创建过程。
耐人寻味的是,阿西莫夫晚年似乎愈来愈认同这个笔下人物,而他也的确与谢顿一样,对人类文明有着高瞻远瞩、悲天悯人的关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正是大师胸怀的最佳写照。
博学多闻、博览群书的阿西莫夫从不闭门造车,笔下的科学幻想多少都有所本。例如「心理史学」便是「气体运动论」(物理学)、「群众心理学」(心理学)、「历史决定论」与「群体动力论」(历史学)的综合体;而刺激基地不断成长茁壮的「谢顿危机」,则取材自历史哲学家汤恩比(Arnold Toynbee, 1889-1975)首创的「挑战与响应」理论。
由于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过于复杂,人类又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个人行为绝对不可能预测。然而当众多个体集合成群时,却又会显现出某些规律,正如同在巨观尺度下,气体必定遵循统计方法所导出的定律。阿西莫夫将这些事实推而广之,借着笔下不世出的天才谢顿,让心理史学发展到出神入化之境,成为一门探索未来世界巨观动向的深奥科学。
透过心理史学的灵视,谢顿预见了人类悲惨的未来:国势如日中天的银河帝国正一步步走向灭亡,整个银河将要经历三万年蛮荒、悲惨的无政府状态,另一个大一统的「第二帝国」才会出现。
倘若上述发展丝毫无法改变,既然一切皆已注定,也就没什么戏剧性可言。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谢顿进一步发现:虽然阻止帝国崩溃为时已晚,若想缩短这段漫长的过渡期,在当时却尚有可为。于是谢顿开始了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努力,试图将三万年的动荡岁月缩减为一千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穷后半生的精力,设立了两个科学据点:第一基地(简称「基地」,由自然科学家组成)与第二基地(隐身在银河舞台幕后,由心灵科学家与心理史学家组成)。
两个基地的位置经过特别计算,分别设在「银河中两个遥相对峙的端点」(光是这句语带玄机的话,便衍生出《第二基地》这本书)。此后一千年间,许多预设的历史事件将一环扣一环发生,以促使一个更强大、更稳固、更良善的第二帝国早日实现。
基地三部曲的主线,谢顿计划。谢顿本人则虽死犹生,仍然藉由类似锦囊妙计的全像录像,不时指导着未来数十世代的子民。
不过「奇正相生」正是大师的拿手好戏,在既定的情节中,他总是有办法再写出变奏,令读者忍不住感叹人算不如天算。三部曲的变奏之一,是无端出现一个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异种人「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卷整个银河;变奏之二,则是在「骡乱」成为历史之后,两个基地竟然发生阋墙之战!
三部曲结束于第二变奏告一段落之处,留下一个开放式结局。三十年后,在全世界科幻迷千呼万唤之下,阿西莫夫重拾基地系列,所写的续集便是第三变奏。这一「变」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甚至连谢顿计划都为之颠覆!也唯有经由这最后变奏,「基地」与「机器人」才得以遥相呼应,两大系列方能融铸成一体,化为一部俯仰两万载、纵横十万光年的银河未来史。
基地系列
《基地三部曲》篇幅巨大,可能除了30年代早期的E.E.史密斯外,在阿西莫夫之前尚无人敢问津这样的宏篇巨著。刊登在30年代流行杂志上的史密斯的《水晶体人》系列也是以短篇小说形式创作的,但阿西莫夫的这部作品远超过了它。
银河帝国已有一万二千年悠久历史,如今一位数学家却作出惊人预言:帝国即将土崩瓦解,整个银河注定化作一片废墟,黑暗时期将会持续整整三万年!
俄裔美籍犹太作家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20-1992)是本世纪科幻文坛的超级大师,也是举世闻名的全能通俗作家。著作逾身的阿氏无所不写,但不论他自己或全世界的忠实读者,衷心至爱的仍是他的科幻小说,尤其是他经营了半世纪的科幻史诗“基地”。
长达七巨册的基地系列包括四、五十年代的“基地三部曲”,以及艾氏晚年撰写的两本前传与两本续集。依照故事的先后顺序,完整的书目如下:前传《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续集《基地边缘》《基地与地球》其中三部曲由九个中、短篇组成,《迈向基地》包括四个中篇(由于艾氏遽然辞世,计划中的第五篇成了短短数页的跋),其他三册则是真正的长篇巨著。
基地系列的灵感最初来自《罗马帝国衰亡史》,因此在故事架构中,气数已尽的银河帝国占有很重的份量。这一类的时空背景,如今早已成为科幻小说的重要原型。
“心理史学”是这部史诗的中心奇幻因素,而贯穿其间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自然就是心理史学宗师、基地之父哈里·谢顿。在三部曲中,谢顿已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因此作者晚年特地以他为主角,用两本前传详尽刻划谢顿的一生,以及心理史学与基地的创建经过。耐人寻味的是,艾西莫夫晚年似乎愈来愈认同这个笔下人物,而他也的确与谢顿一样,对人类文明有着高瞻远瞩、悲天悯人的关怀。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正是大师胸怀的最佳写照。
博学多闻、博览群书的艾西莫夫博士从不闭门造车,笔下的科学幻想多少都有所本。例如“心理史学”便是“气体运动论”(物理学)、“群众心理学”(心理学)、“历史决定论”与“群体动力论”(历史学)的综合体;而刺激基地不断成长茁壮的“谢顿危机”,则取材自历史哲学家汤恩比的“挑战与回应”理论。
由于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过于复杂,人类又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个人行为绝对无法预测。然而当众多个体集合成群时,却又会显现某些规律,正如同在巨观尺度下,气体必定遵循统计方法所导出的定律。艾氏将这些事实推广,藉着笔下不世出的天才谢顿,让心理史学发展到出神入化之境,成为一门探索未来世界巨观动向的深奥科学。
透过心理史学的灵视,谢顿预见了人类悲惨的未来:国势如日中天的银河帝国正一步步走向灭亡,整个银河将要经历三万年蛮荒、悲惨的无政府状态,另一个大一统的“第二帝国”才会出现。
倘若上述发展丝毫无法改变,既然一切皆已注定,也就没什么戏剧性可言。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谢顿进一步发现,虽然阻止帝国崩溃为时已晚,但若想要缩短这段漫长的过渡期,在当时则尚有可为。于是谢顿开始了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努力,试图将三万年的动荡岁月缩减为一千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穷后半生的精力,设立了两个科学家的据点:第一基地(简称“基地”,由物理科学家组成)与第二基地(隐身在银河舞台幕后,由心理史学家组成)。
两个基地的位置经过特别计算,分别设在“银河中两个遥相对峙的端点”(光是这句语带玄机的话,便衍生出《第二基地》这本书)。此后一千年间,许多预设的历史事件将一环扣一环发生,以促使一个更强大、更稳固、更良善的第二帝国早日实现。基地系列的主线,便是第一基地如何克服一个接一个的周期性危机,激发出无穷无尽的潜力;第二基地又如何暗中相助,以逐步实现为期千年的谢顿计划。
不过“奇正相生”正是大师的拿手好戏,在既定的情节中,他总有办法再写出变奏,令读者忍不住感叹人算不如天算。三部曲的变奏之一,是无端出现一个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异种人“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卷整个银河;变奏二,则是在“骡乱”成为历史之后,两个基地间竟发生了阋墙之战!
三部曲结束于第二变奏告一段落之处,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结局。三十年后,在全世界科幻迷千呼万唤之下,阿西莫夫重拾基地系列,所写的续集便是第三变奏。
这一变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甚至连谢顿计划都为之颠覆!却也唯有经由这最后变奏,“基地”与“机器人”(艾氏另一重要科幻系列,包括四个长篇与三十几个短篇)才得以遥相呼应,两大系列方能融铸成浑然一体,化为一部俯仰两万载、纵横十万光年的银河未来史
1、暴力是无能者的最后手段。
2、不要让道德观阻止你做正确的事。
3、任何事情都不必为真,但必须令人信以为真。
4、人类总会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前进,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
5、惟有大言不惭的谎言方能成功。
6、只有经过严酷的考验,人类才能不断前进,走向发展的高峰。危险的环境和危机感,才是驱使人类不断进步、不断征服新事物的根本动力。
7、但一般说来,谬论不会自行消亡。这几乎就像是存在着一个谬论守恒定律,即谬论不能被消灭,它只会改变形式。
8、一切正常的生命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控制感到愤恨。如果这种控制来自能力低下的一方或据说能力低下的一方,这种愤恨就会更加强烈。
9、暴力是无能者的最后一招。
10、逃离地球,却还是逃离不了竞争殖民、先到先得的法则。哪有什么合作新模式,人类殖民、扩张疆土的欲望随着科技进步走向其他星球,无论社会如何进步,人,依旧是被野心、欲望驱使的动物。
11、面对愚昧,神们自己也缄口不言。
12、愤怒有时是非常有用的情绪。至少,一个愤怒的人绝不会像平常那样胆怯。
13、人生难道还有什么事,会比寻找答案更令人感到振奋?
14、我一直在为受压迫的人说话,不论任何种族、任何性别。
15、迎战心理恐惧,就像是陷入流沙而只用一根棍子徒劳反抗。
16、当异教徒的罗马人迫害早期基督教徒的时候,基督教徒呼吁宽容。等基督教徒掌权之后,可曾有过宽容?绝对没有。他们立即开始反过来迫害对方。
17、旧理论存在了那么长时间,恰恰是因为根据当时的测量标准,它所给出的结果还相当好。
18、任何一种有永恒时空存在的系统,都会让人类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未来。人类总会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前进,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
19、一个人必须善于组合资讯,并且能够分析各种组合的意义,也就是必须够聪明,才有可能发明前所未有的创见。
20、我们的一切宗教习俗和仪典,都是形式胜于实质的,因为那是大众的宗教。
21、不要让你的道德感,阻止你做正确的事情。
22、一个人必须拥有很多各方面的资讯,也就是必须博学,才有可能发明前所未有的创见。
23、语言和音乐结合在一起,会产生某种奇特的效果。
24、生活似棋亦胜棋,棋终人散,前路漫漫。
25、不仅仅是我们理解的平行宇宙,并行不悖。而是,有些宇宙还没有起源,有些宇宙已经快要老去了。
26、人类总是会创造出太多奇技淫巧,最后反噬自身,所以一定要加以限制。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只要有一个物理年的松懈,一般时空中的核技术就会蓬勃发展到极度危险的地步,必须从头抹除。
27、任何的宗教,出发点都是诉诸信仰和感情,如果将宗教当成武器,那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
28、宇宙的基本构造是决定宇宙自然法则的东西,是我们宇宙的基本构造决定了它储存能量的方式。
29、跨时空的管理员,总给我一个感觉:他在一根管子中做跨时空游动,各个世纪时空就像装在瓶子里面的微缩景观,尽管每个瓶子中都是几十亿人的生活和各自的历史。
30、时间或空间上的距离,会放大某些事件的重要性,这是人类历史上永恒不变的教训。
31、帝国的覆灭正是一件牵连甚广的大事,可没有那么容易对付。它的原因包括官僚的兴起、阶级流动的停滞、进取心的衰退、好奇心的锐减。
32、提出这些猜想的人在这个领域没有身份,或者有迹象表明他缺乏对该领域已经完成的工作的了解。
33、因为理论修正的幅度越来越小,所以即使十分古老的理论也一定有充分的正确性,使进步的发生成为可能,而这种正确性不会被后来的修正所抹杀。
34、死亡是一场永恒无梦的睡眠。
35、几百万人的命运都掌握在一个人的手心,如果他必须因此孤独前行,那他也有资格以孤独为傲。
36、那些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的人对于确实知道的我们来说是巨大的烦恼。
37、要做个哲学家,你并不需要学校教育。你只需要活跃的头脑和生活经验。
38、没有提出检验他们的建议的合适方法,没有作出有用的预言。对于那些在该领域受过教育的人来说,论点有缺乏或者不明确。
39、现在永恒时空的真实面貌已经清晰无误地呈现在他眼前:一群越来越病态的神经病,集体偏执狂患者,一群绝望的人,过着被撕裂扭曲的人生。
40、有钱有闲是精英阶级的特点之一,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