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事,永远自己做决定

 我来答
爱情调味剂17
2022-06-14 · TA获得超过6949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5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4.9万
展开全部

01 决策意识

生活就是行动,行动就要做出决定。

每天,我们都会面临许多或大或小的决策,但其中的大部分,我们自己都不会意识到,而只是大脑进行了无意识的自动化选择。或者形象地称之为: 无脑决策

这种无脑决策就相当于《思考,快与慢》中的快思考,不经过复杂的推理,就快速给出一个粗略的判断。

快思考是进化赋予我们的本能,帮我们躲避危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常有用的。只是这项本能,还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丹尼尔·卡尼曼曾写到:决策者通常是非常被动的,他们愿意接受任何决策框架的影响。

什么是决策框架?商家的“先提价后打折”策略,就是把消费者限定在了“打折优惠”的框架中。哪怕知道是套路,大多数人还是会开开心心的买。

现在的很多商家都去研究消费者心理,为的就是让消费者做出无意识的决策或者不理智的决策,从而获取最大的利润。

02 常规决策

那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做决策了,就能做出主动选择吗?

很遗憾,主动选择仍占少数。

我们习惯于两种决策模式: 主动逃避、被动选择。

1、主动逃避:随大流

那些比较重要的决策,往往是面对不容易判断优劣的几个选项,从中取舍是一个非常纠结的心理过程。所以,我们会本能的逃避这种痛苦,逃避的措施就是:随大流。

比如,高考填报志愿时,对所谓“热门专业”的痴迷。当然,如果自己没有仔细研究过,那“随大流”就是最安全的选择,既然能由那么多人的判断中分辨出优劣,我们又何必自己费脑子再想呢?

没错,我们的大脑就是这么懒:对待宝贵的认知资源,能省就省。它才不会自发地去琢磨,多数人的判断是否符合我们自身的利益呢。

通过随大流,我们完美避开了自己决策时要经历的纠结与辛苦。

2、被动选择:听话

面临重大的决策,我们往往会去征询身边人的意见,父母、好友、权威……

但结果往往是,“征询意见”变成了“由他人替我们做决定”。

而且,他人往往还很乐意替我们做决定,并辅以那句经典台词:我这是为了你好。更可怕的是,我们竟然也很乐意让别人替我们做决定。

实际上,“为了你好”这句话更准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为了你别不好”。 虽然英语里双重否定表肯定,但在中文里省去,意思就变了。

从理性的角度,别人不太可能给你激进的建议,而通常倾向于保守。

他们通常会建议你当公务员,而不是鼓励你去创业。难道他们觉得当公务员比当老板还好吗?当然不会,他们只是怕你创业失败了再去怨恨他们。保守的结果虽然不会太好,但总不至于出大差错。

我们又为什么倾向于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呢?

表面上看,就像随大流一样,是为了省去独立思考的纠结与辛苦;更深层看,其实是为了逃避承担产生不良后果的责任。 听了亲友的,万一结果不满意了,还可以去抱怨抱怨;听自己的,最后可能就只能怪自己了。

03 决策是自己的

最合理的决策方式当然是: 自己的事,自己决定。

我们之所以在面临重大决策时手忙脚乱,不知从何下手,就是因为从小到大,很少有自己独立决策的机会。缺乏练习,自然不会得心应手。

自己决策,不是说谁的话都不能听。我们当然需要询问他人的意见,因为自己的理解不可能全面、公正。

但要清楚的是,他人的建议、忠告,哪怕是亲身教训,对你来说都只是信息,你需要经过自己的筛选、判别,来决定哪些可以相信,哪些需要忽视。由信息直接跳到结论,才是懒于思考,或者不敢思考。

万一错了怎么办?

就算是错,也要错自己的。这样你才能从中吸取足够的教训。否则就只能感慨一句:当时不该听别人的啊!

错了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从错误中收获多少经验,从而优化自己的决策。这也是在为将来的决策排雷。

自己的路,终究要自己走。

自己的事,永远自己决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