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 我来答
清宁时光17
2022-07-25 · TA获得超过1.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05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0.4万
展开全部

  导语: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1 解题导入

  在讲授新课的时候,从解析题目入手,既可以激发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精髓。

  有位老师在给学生上《孔乙己》一课的课堂导入中,便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名字的由来。学生的发言中有的说自己的名字是父母对自己的祝福;有的说自己的名字是父母对自己的一种期望;还有的说自己的名字和出生的季节、节日以及家里的情况有关。显然,学生的名字里面大都包含有一定的寓意,即父母长辈对自己美好的祝福。

  继而,谈到鲁迅这篇小说的题目――“孔乙己”名字的由来:关于“孔乙己”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孔乙己”。那么,“孔乙己”这个绰号有又有何种寓意呢?

  这位老师随后让学生看一看“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名字由来,学生找到原文后马上就能理解到:第一,他的名字和自己相比,是“别人”取的,不是父母所给,当然也无所谓父母对他的祝福和希望;第二,从课文中“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和“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起众人都哄笑起来”等句来看,别人给他取的这个“半懂不懂”的名字,实际上也寓意了众人对他的嘲笑。

  这样,从解析题目入手,学生不仅觉得新鲜好奇,而且对理解课文的立意也会更为深刻。

  2 对比导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教材中常常有选材相仿的课文,碰到这类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唤起旧知,在温故的基础上,抓住有机联系导入新课。

  如在讲授《出师表》时,有位教师先让学生回忆几天前刚学过的课文《隆中对》,提问:《隆中对》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帮助学生回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治理江山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强调指出:对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一定是感恩在怀,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出师表》就是力证。这样导入新课是顺理成章的,简单的几句话不仅回顾了前篇课文的知识,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从而更好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3 故事导入

  从文章的创作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一探究竟的兴趣。如一个老师在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导入时就讲述了这篇文章的创作故事,他说这篇家喻户晓的“名文”,其实却是被人“气”出来的。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州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在县衙里应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被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显得很高兴,还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住宅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于是再次派人把他安排在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剩下一间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在这个老师的介绍下,学生更产生了探知其内容的兴趣,并且对于文章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解更加深刻:这句话不仅仅是自我品行的一种标榜和表白,也是对和州知县这样一类“小人”的一种嘲讽和反抗,使得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深入了一层。

  通过讲述一些创作故事,使课堂的导入环节更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一探究竟的兴趣,达到理解文章表达主旨的效果。

  4 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设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课堂活动的情境,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一次课上听到有一个老师在教学《口技》时为学生表演了鸟叫,有的同学自告奋勇仿火车声,仿马蹄声,又有同学说这些都没洛桑表演得好,他大鼓、小鼓、大号、小号能一起发出。这时这位老师说洛桑不过三五种声音同时模拟而已,明朝林嗣环写的《口技》更妙,能几十种、几百种声音一起发出, 老师话还没讲完,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书了。这样的导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课文情境。

  5 设置悬念导入

  教师在课堂开始适时的设置几个与课文文本内容相关的悬念,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新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中〈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以环境污染为题材,“喂――出来”原来是一个年轻人对着洞口的喊叫,却不闻回声,但最后回声还是出来了,原先扔进洞里的杂七杂八的东西,也开始出来了,作者的意思是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学生一开始理解起来可能有难度。有一个老师在课的开始是这样导入的,老师准备了一个盒子,对学生说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变个魔术,这下教室里哗然了,老师变的是什么魔术,老师对着空盒子打开来“喂――出来”喊了一声,然后告诉学生魔术变完了,老师已经从盒子里变出了一个的东西。学生这下纳闷了,老师从盒子里什么也没变出来啊,怎么说有东西变出来呢,最后老师再说,同学们要知道老师从盒子里变出了什么,那就请看课文,课文会告诉你答案。学生的兴趣这下大增,就连那些平时讨厌语文的同学也认真的开始看课文。这就是悬念的魅力!事实上这位教师只是买了个关子,从盒子里出来的是声音。课文中从洞里最先返回的也是那个年轻人的声音,声音都能出来,那么原先扔进去的东西也能原封不动的出来,这样课文的主旨就不难概括了。既联系了课文,又激发了学习兴趣,一举两得。

  上述各类导入,各有各的优势,一个好的开头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不过,课堂导入也不能一味追新出奇,它还必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5.1 双重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导入”的内容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师设计的导语与教学内容构成有机的内在联系;针对性还包括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知识储备、能力水平以及兴趣差异等实际情况设计导语。

  5.2 简明性和启发性

  导语要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为基础,引入新知识;同时要讲究事例的简明性和启发性,要让学生从浅显简明的事例中迅速发现问题,从问题着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5.3 逻辑性和递进性

  课堂导入要以旧知识为前提,以旧拓新,温故知新,使导语的内容与课文的重点紧密结合,层层递进,揭示出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把旧知识通过新授加以扩展和深化。

  总上所述,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这个要求,在课程导入这一关键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