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架子鼓的起源
在了解架子鼓之前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现代音乐的起源 ,正是因为现代音乐的蓬勃发展才使得最初的架子鼓诞生于20世纪 。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架子鼓的起源。
架子鼓起源
架子鼓又称爵士鼓,起源于美国。它是一套以鼓为主的组合性打击乐器。“爵士”二字,并非指英国皇室的勋位,而是一名早期美国黑人乐手的名字,全名为爵士波?布朗。早期的爵士乐是美国下层黑人们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当这位著名的黑人乐手演奏时,人们常常兴奋的高呼“爵土,再来一个!”。后来,这种音乐就因这位黑人歌手而得名。习惯上称做“爵士乐”了。
爵士鼓诞生于20世纪,它是现代音乐蓬勃发展的产物。
1571年,第一批黑人被运到了当时的西班牙人殖民地美洲,从此上百万的黑人奴隶被不断的卖到美洲,黑人奴隶的到来不但带来了他们的劳动力,而且为美洲带来了新的音乐文化——源于非洲的音乐与舞蹈。
对于非洲的土著黑人来说,他们的舞蹈和音乐也是他们语言的一部分,通过音乐来表达他们的各种感情,特别是在一些重要仪式上,比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重要时刻,人们总是聚在部落或村庄载歌载舞,而这其中重要的乐器就是鼓。
鼓是非洲居民的传统乐器,起源于西非,人们在演奏时将鼓吊在脖子上,而且是几个人(至少两个人,甚至7个或8个人)一起演奏,讲究的是演奏过程中的配合,而且这种鼓乐有上千种节奏。这种木鼓不但使非洲居民的娱乐工具,乐器以及非洲文化的产物,而且还是他们的联系和报警的工具,是他们的一种语言。
直到19世纪初,在美洲的黑人奴隶仍然保持着他们的这种传统,尤其是在当时受到西班牙和法国影响的城市,比如刘易斯安娜洲,密西西比的首府新奥尔良。
但是在1861年以后,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由于美国南方的庄园里的主要劳动力为黑人奴隶,所以南方的奴隶主害怕黑人通过这种鼓乐的语言来进行谋反的策划,因此他们禁止黑人奴隶再使用他们的传统音乐和乐器——鼓。而这一举动恰恰促成了现代音乐的诞生。
当黑人再想通过音乐来表达他们的感情的时候,他们不得不采用白人的乐器,演奏白人的旋律。这一举动可以视作是黑人音乐天赋的具体表现,黑人不仅仅是在演绎白人的音乐,而是将他们的音乐用美洲音乐风格演绎出来。由此于19世纪末诞生了黑白结合的爵士乐。也正是因为爵士乐的诞生,才使打击乐器在乐队或乐团演奏中的地位得以提升。爵土鼓从外观上看去就像一排架子上挂着很多鼓。鼓手演奏起来十分神气、显眼,抑扬顿挫的立体鼓点铿锵动听。在我国,人们就按它的外型而习惯叫它“架子鼓”,鼓手的演奏俗称“打架子鼓”。
最初期的爵上鼓非常简单,只有大军鼓、小鼓和军镲。人们把大军鼓立放在地上,架起小鼓,用脚把大鼓踢响,再把一根棍子插在地上,挂上一片军镲。十九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战争结束,能歌善舞的黑人从解散的军队那里获得不少乐器。如大小军鼓、钹镲等,(这些乐器几乎成了后来爵士乐中的主要乐器)天才的黑人把各类鼓镲巧妙的组合在~起,就成了爵士鼓的雏型。他们把大军鼓安上支架放在地上,配置一个能鼓动鼓面的踏板。再把小鼓和军镲分挂在大鼓的两边。这样,一个人就能同时操纵多件打击乐器。后来通过发展、改良,慢慢就演化成了现代的爵士鼓。随着爵士乐的不断发展。鼓手的技术也不断提高,简陋的装置再不能适应乐队和鼓手的需要,于是就在打击乐组合中逐渐加入了几个去掉响弦的小鼓,打起来嗵嗵嗵嗵,与大鼓、小鼓交相呼应十分动听,后来就以它们发出的声音命名为“嗵嗵” (TOM--TOM)。我国的习惯叫法为“嗵嗵鼓”,因为嗵嗵鼓的型制很像水捅,有的也叫它“桶鼓”。
随着爵士乐的发展,能够连动的踩镲也加了进来。直至发展到型制健全、操纵方便、具有两面大鼓、七八面嗵鼓、八九面吊镲的世界性打击乐器了。
二十世纪中期,摇滚乐(Rook)在美国风靡起来,旋即在世界掀起强劲的旋风,由于爵士鼓变化多端的节奏和鼓手高超的演奏技艺,迅即成为摇滚乐中不可缺少的组合型打击乐器了。摇滚乐以它强烈金属的音响和丰富多变的节奏,使人产生音的摇晃滚动感觉,特别招致青年人的垂青。
鼓棒的持棒方法
影响著手与鼓棒间的一惯性,最重要的两大观念,就是鼓棒的控制与鼓棒的挥动。
在控制方面:主要是持棒的三种方式。
1.直腕式:
左右手持棒一样,以大拇指、食指、中指捏在鼓棒三分之一的地方,无名 指与小拇指自然并拢轻贴在后面,不要影响棒的运动,两手手心相对,注意双手的对称与平衡,鼓棒敲击点要相对集中。定音鼓、梯形木琴等基本都用此种腕法演奏。
2.标准式:
右手如直腕式,左手虎口夹住距离鼓棒棒尾端约三分之一的地方,并搁在无名指与小拇指半握后的关节上,食指与中指自然弯曲,整个手形呈半握拳状。掌心向内。以虎口拇指持棒,并以无名指与小拇指将棒托住,两鼓棒呈九十度左右。左手以翻转力量打击。此种腕法主要用于演奏小军鼓,以及爵士鼓奏法。
3.扣腕式:
持棒与直腕式大致相同,但双手要向内翻一下,使手心朝下,两鼓棒集中于敲击点上,两棒呈九十度左右的角度。玛琳巴琴、钢片琴、爵士鼓以及室内演奏小军鼓等均用此腕法。
★不论何种方式控制鼓棒,均须灵活运用手臂、手腕及手指,尤其是手腕及手指,使双手与鼓棒成为一体,自然地运动鼓棒,轻松自如。
在挥动方面:常见的两大类型,一者是GRADSTONE STYLE,另一者是MOELLER STYLE。
1.GRADSTONE STYLE:
此类挥动鼓棒方式,关键在运用自然转动中心,与鼓棒受重力的自然惯性。鼓棒由鼓面上方一、二寸位置,自然上提,运棒重心在于转动中心位置,将棒上拉。手提至约至耳际同高时,转动中心如同棒转轴,鼓棒停在此处时,好似向后抛而倾垂于后侧,运动过程是自然而轻松,利用自然之转、挥动惯性而动作;如同一杠枰之轴动。挥下时,使用鼓棒受重力影响而下击至鼓面自然击下后,反弹的惯性应用于下击后上抛的动力,完全以转动中心为整体运动的主轴。以此方式可使手臂之肌肉紧张度最小,可提升平均速度,也可应用后三指扣控鼓棒达更好的效果,此法可用在快而细的打击点之中。
2.MOELLER STYLE:
此类挥动鼓棒方式关键在于手臂带动手腕,手腕传动鼓棒,将力一波波地传至棒尖;如灰皮鞭一般的感受。鼓棒由鼓面上方约一、二寸位置,手臂带动手腕,鼓棒跟随移动,手腕提至耳际高度,棒尖向前。手臂带动手腕向下打击,将力传至鼓棒。打击后将鼓棒停至一定之高度,以手腕手指控制。
★以上两种挥动鼓棒方式各有其不同运用感受,GRADSTONE STYLE可使运棒的打击点更省力,可做出较快而细致之打点,且肌肉较不紧张。手指间的运动与鼓棒的自然运动相互配合。MOELLER STYLE将力一波一波由手臂至手腕传至鼓棒,可有效地掌控运动方向,对于大动作之移动或位置变换非常实用。手臂手腕鼓棒一体活动。
★不论何种挥动方式或控棒方法,最终目的是要将鼓棒与双手合而为一,毫无阻碍。练习时,每个打击点由较慢的速度开始练习,体会控棒时的落差,提棒与挥下之速度先后关联,对于音量的控制与鼓钹等打击面移动变换击点有相当的效用。多练习、多感觉手与鼓棒之间配合的不同,手指、肌肉的控制与棒之间的关系,多去想,一定会有想不到的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