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宇宙探索方法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关于“宇宙”的宏观知识也是最近才接触,所以这方面的认知以学习、总结为主。
这是主要的测定宇宙中天体(比如太阳、地球)年龄的方法。
天体在通过核聚变形成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不稳定的同位素原子(带相同数目的质子与电子的原子是稳定的,掺杂不带电的中子后,大多变成不稳定的原子)。在天体衰落后,这些不稳定原子发生 放射性衰变 ,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射线而转变为低一种原子核(比如原来由氢核聚变为氮,现在反过来)。
科学家把这种同位素中原子核的自发性分解或衰变过程称为 放射性。 这种同位素被称为母体,衰变后而形成的同位素称为 子体产物( 衰变产物) , 比如,当放射性母体铀-238(铀,元素周期表序号92,代表92个质子;238代表92个质子与146个中子)衰变时,它会经历许多阶段,最终形成稳定的子体产物铅-206。
放射测年之所以变得可能,是因为 许多同位素的衰变速度可以得到精确测量 ,在正常环境下,这种速度显然不会发生变化。
为了便于实用, 科学家用 半衰期 (half-life)这个单位来表示放射性衰变的速度。半衰期是指一个元素的放射性原子衰变至原来数量一半所用的时间。本质上,当母体和子体产物一样时,就经历了一个“半衰期”(比如10个氮原子衰变为10个氢原子)。当母体原子剩下1/4,3/4衰变为子体产物时,母子比率1∶4告诉我们,两个 半衰期 已经过去了。当一个样品中母子比率达到1∶15时,四个 半衰期 过去了。
因此,如果一个特定同位素的半衰期是100万年,那么比率1∶15告诉我们,已经过了四个 半衰期 ,而样品必然有400万年古老。
许多放射性同位素存在于自然之中,其中五种尤其有助于测定与地球史联系在一起。 铀-238 半衰期为45亿年,衰变形成子体产物铅-206; 铀-235 半衰期为7.13亿年,衰变形成子体产物铅-207; 钍-232 半衰期为141亿年,衰变形成子体产物铅-208; 铷-87 半衰期非常长,为470亿年,衰变形成锶-87;最后, 钾-40 半衰期为13亿年,衰变形成子体产物氩-40。
科学家就通过这种封闭同位素元素的化石来测定天体的年龄。
从17世纪早期到相当晚近,科学家主要依靠地基望远镜来建构关于太阳系及宇宙的认知体系;但会受到地球表面的光和其他大气污染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发展起来,火箭被用来将望远镜发射到太空,天文学家由此可以深入宇宙最遥远的角落。
这种飞翔的望远镜可以让我们屏蔽地球的干扰,观察到电磁辐射的光谱全景:从最长的 无线电波 到最短的 伽马射线 。人类从而可以直接观测宇宙许多地区的真实面貌,这在人类历史中尚属首次。
在所有的轨道望远镜中,最突出的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 哈勃太空望远镜 (HST),它于1990年4月25日由一架航天飞机送上太空,大小与一辆校车相当,每97分钟绕地球旋转一周,收集了大量关于太阳系和宇宙的数据资料。
美国于1965年开始,发射“水手4号”探测器对 火星进行探测 。1971年,“水手9号”被送入围绕火星旋转的永久性轨道,在一年之内,它有效地拍摄了这颗行星整个表面的图片。考察发现了火星上的奥林匹斯山(Olympus Mons),即太阳系最巨大的火山,也发现大量看起来像干涸河床的地形。此后还着陆探测火星上是否有生命迹象。
1977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航海家1号”和2号,两次进行太空考察。从木星、土星、天王星直到海王星。
这次利用四大气体行星公转出现在一条行线的机会(175年一次),利用行星之间的引力场,以高达5600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一颗行星飞向另一颗行星。即便如此,“航海家2号”抵达天王星花了9年,抵达海王星花了12年。到2010年,航海家探测器已经抵达太阳系边缘,依照计划,2020年之后,它们会从那里不断将数据送回地球。
如何发现太阳系以外母恒星周围的子行星,并测算出行星的大小质量密度大气成分?因为宇宙很大也很黑暗,对于太阳系以外的恒星,比较容易观测,但是对于太阳系以外恒星周围的行星,行星不发光,反光光源很弱,要在母恒星耀眼的光辉内同时检测出这种微弱的光源,很困难。
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方法~“ 凌日法 ”:只有当行星运动到母恒星面前,与地球太空上的望远镜三点处于一线,将可以观察到恒星的视觉亮度会略为下降一些,而这颗恒星变暗的数量就是行星相对于恒星的大小,因为母恒星,比他周围的行星大很多,所以这种变暗很微弱,但是也可以被望远镜观测出来,这样就可以发现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并算出大小质量密度。
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观测太阳系外行星的大气层,当行星从恒星的前方横越时,恒星的光将通过行星上层的大气层,通过高解析的恒星光谱,可以检测出行星大气层存在的元素。
190309
这是主要的测定宇宙中天体(比如太阳、地球)年龄的方法。
天体在通过核聚变形成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不稳定的同位素原子(带相同数目的质子与电子的原子是稳定的,掺杂不带电的中子后,大多变成不稳定的原子)。在天体衰落后,这些不稳定原子发生 放射性衰变 ,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射线而转变为低一种原子核(比如原来由氢核聚变为氮,现在反过来)。
科学家把这种同位素中原子核的自发性分解或衰变过程称为 放射性。 这种同位素被称为母体,衰变后而形成的同位素称为 子体产物( 衰变产物) , 比如,当放射性母体铀-238(铀,元素周期表序号92,代表92个质子;238代表92个质子与146个中子)衰变时,它会经历许多阶段,最终形成稳定的子体产物铅-206。
放射测年之所以变得可能,是因为 许多同位素的衰变速度可以得到精确测量 ,在正常环境下,这种速度显然不会发生变化。
为了便于实用, 科学家用 半衰期 (half-life)这个单位来表示放射性衰变的速度。半衰期是指一个元素的放射性原子衰变至原来数量一半所用的时间。本质上,当母体和子体产物一样时,就经历了一个“半衰期”(比如10个氮原子衰变为10个氢原子)。当母体原子剩下1/4,3/4衰变为子体产物时,母子比率1∶4告诉我们,两个 半衰期 已经过去了。当一个样品中母子比率达到1∶15时,四个 半衰期 过去了。
因此,如果一个特定同位素的半衰期是100万年,那么比率1∶15告诉我们,已经过了四个 半衰期 ,而样品必然有400万年古老。
许多放射性同位素存在于自然之中,其中五种尤其有助于测定与地球史联系在一起。 铀-238 半衰期为45亿年,衰变形成子体产物铅-206; 铀-235 半衰期为7.13亿年,衰变形成子体产物铅-207; 钍-232 半衰期为141亿年,衰变形成子体产物铅-208; 铷-87 半衰期非常长,为470亿年,衰变形成锶-87;最后, 钾-40 半衰期为13亿年,衰变形成子体产物氩-40。
科学家就通过这种封闭同位素元素的化石来测定天体的年龄。
从17世纪早期到相当晚近,科学家主要依靠地基望远镜来建构关于太阳系及宇宙的认知体系;但会受到地球表面的光和其他大气污染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发展起来,火箭被用来将望远镜发射到太空,天文学家由此可以深入宇宙最遥远的角落。
这种飞翔的望远镜可以让我们屏蔽地球的干扰,观察到电磁辐射的光谱全景:从最长的 无线电波 到最短的 伽马射线 。人类从而可以直接观测宇宙许多地区的真实面貌,这在人类历史中尚属首次。
在所有的轨道望远镜中,最突出的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 哈勃太空望远镜 (HST),它于1990年4月25日由一架航天飞机送上太空,大小与一辆校车相当,每97分钟绕地球旋转一周,收集了大量关于太阳系和宇宙的数据资料。
美国于1965年开始,发射“水手4号”探测器对 火星进行探测 。1971年,“水手9号”被送入围绕火星旋转的永久性轨道,在一年之内,它有效地拍摄了这颗行星整个表面的图片。考察发现了火星上的奥林匹斯山(Olympus Mons),即太阳系最巨大的火山,也发现大量看起来像干涸河床的地形。此后还着陆探测火星上是否有生命迹象。
1977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航海家1号”和2号,两次进行太空考察。从木星、土星、天王星直到海王星。
这次利用四大气体行星公转出现在一条行线的机会(175年一次),利用行星之间的引力场,以高达5600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一颗行星飞向另一颗行星。即便如此,“航海家2号”抵达天王星花了9年,抵达海王星花了12年。到2010年,航海家探测器已经抵达太阳系边缘,依照计划,2020年之后,它们会从那里不断将数据送回地球。
如何发现太阳系以外母恒星周围的子行星,并测算出行星的大小质量密度大气成分?因为宇宙很大也很黑暗,对于太阳系以外的恒星,比较容易观测,但是对于太阳系以外恒星周围的行星,行星不发光,反光光源很弱,要在母恒星耀眼的光辉内同时检测出这种微弱的光源,很困难。
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方法~“ 凌日法 ”:只有当行星运动到母恒星面前,与地球太空上的望远镜三点处于一线,将可以观察到恒星的视觉亮度会略为下降一些,而这颗恒星变暗的数量就是行星相对于恒星的大小,因为母恒星,比他周围的行星大很多,所以这种变暗很微弱,但是也可以被望远镜观测出来,这样就可以发现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并算出大小质量密度。
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观测太阳系外行星的大气层,当行星从恒星的前方横越时,恒星的光将通过行星上层的大气层,通过高解析的恒星光谱,可以检测出行星大气层存在的元素。
190309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