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1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具有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情感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北方特色的舞蹈,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
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与习俗,东北秧歌行成了稳中带艮,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
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动感了。
而音乐的特殊性又使舞蹈动作突出“点”,延伸“线”,动静相宜。节奏明快富有弹性鼓点,则激发出泼辣的情绪,使东北女性特有的“稳中艮”得以更充分的表现。花样繁多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地刻画出女性性格的不同侧面。“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出手花”的抛接体现出东北女性的泼辣果断。
秧歌的核心动作“扭”,有扭腰之意,即扭在腰眼上,扭,最能反映出东北人的奔放、欢快、乐观、豁达、浪俏、幽默的性格。扭之稳,是指流动的稳,即流动中的动作突然静止,它不是绝对的静止,应是这一动作的延续和下一动作的起式;是流动中的动作的戛然停顿,它应是这一动态中的情感延续和下一动态的情感转换。
至于稳也是应踩在稳上。艮、俏、幽、稳、美的韵律风格及脚快、落脚稳、膝盖关节屈伸、富有弹性等,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有的风格及动作特点。如在手巾花的训练中,为强化和烘托出东北秧歌火爆热烈的艺术气质,在基本动态恒定的前提下,加强手巾花的技巧训练,从而扩大这一道具的使用范围,拓展了缘物寄情的手段,增强了表现力。
另外,东北秧歌的产生和发展,是受社会变迁直接影响的。由于历史时期不同,秧歌的表演内容、形式和伴奏音乐也有所区别。因此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其表演形式来表现不同的内容,在不失去原有风格和艺术魅力的前提下,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秧歌的风格特点2
概述
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
东北秧歌音乐的传统乐曲十分丰富。其美学原则可用三个字加以概括,即‘顺”、“活”、“韵”。“顺”意为通顺。旋律的各种变化,乐曲的连接,调性、调式的变换都要“顺”。“活”即要具有高度的即兴演奏的能力,使音乐灵活多变。“韵”即韵律感及风格味道。
当地的民间乐队一般有高音唢呐2人及打击乐器若干人组成。唢呐以七寸五(指唢呐杆长)简音为a’的高音唢呐最常用。
东北秧歌音乐有以下一些特点:
音阶调式
音乐以五声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六声性乐曲。六声性乐曲可分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变宫音si,这类乐曲在六声性乐曲中占多数;另一种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清角音fa,这类乐曲在六声性乐曲中占少数。si和fa两个偏音并不是经过性或辅助性的装饰音,它们出现的次数较多,位置亦相当重要,对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所以,把它们看成六声性的乐曲是必要的。七声性的乐曲仅占一小部分。
东北秧歌音乐的调式以宫调式、徵调式较多,羽调式、商调式次之,角调式的乐曲较为少见。宫调式、徵调式较为明亮,这两种调式较多的原因与东北秧歌音乐中很多乐曲的情绪热烈、欢快有关。此外,在同一首乐曲(曲牌)中还常出现调式交替现象,这种交替主要是在同宫系统内的交替。
旋律
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如此丰富,与这些乐曲的旋律十分动听有着密切的关系。东北秧歌的音乐既有火爆、热烈的特点,又有欢快、俏皮、风趣和优美抒情的特点。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其音程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a.级进与不超过五度的跳进相结合,如《逗蛐蛐》、《反磨房》等乐曲,旋律流畅、连贯、容易上口。
b.级进与八度以内的跳进相结合。
旋律作较大的跳进后,一般都向反方向迂回级进解决。这一类乐曲活泼、华丽;有时亦有幽默、风趣的效果。
c.超过八度的跳进较少,大多在唢呐演奏旋律翻高或翻低八度后出现。这种超过八度的音程的跳进,使乐曲的音区,音色形成对比,很有特色。
节拍节奏
节奏在舞蹈音乐的诸要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人把它比喻为音乐的骨架或舞蹈的骨架也是不无道理的。
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多为2/4拍,亦有4/4拍或1/4拍(流水板)。节拍重音不一定在每小节的第一拍,有时出现在小节中间(4/4拍子的第三拍)或最后一拍。
节奏富有变化,特点之一是大量运用附点音符,特别是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这样的音乐与舞蹈“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的韵律特点十分协调。
还有一种节奏处理也很有特色,唢呐慢吹与打击乐器紧打相结合。唢呐吹“浪头”长音(常用“破工”技巧演奏),用传统换气方法边演奏边换气,而同时打击乐器配以各种鼓点或即兴演奏,这种紧打与慢吹的结合,使秧歌表演的气氛热烈,情绪激动,很有艺术效果。
其节奏特点在于体动节奏和音乐节奏通过错位形成一种节奏落差,它具体表现在东北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上。踢步的做法是:一脚踢出时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收回时,双腿着地时间要长,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时“长”形成了东北秧歌的节奏差异,形成了民间舞韵律特点—哏俏劲。
对句
由于舞蹈动作有“上装”(女角)、“下装”(男角)及各种人物之间的互相对答,在音乐中亦常出现对句。东北秧歌音乐的结构比较方整,多为上下句结构或采用同一乐句反复一次的手法使其成双。对句的应用使这种均衡、对称的音乐更加生动活泼,更加亲切和更富有生活气息;并使音乐更为火热、激动,从而达到渲染气氛,使舞蹈进入高潮的目的。
对句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a.甲吹第一乐句,乙吹第二乐句(上下句对句)。或甲吹上半句,乙吹下半句。
b.同乐句反复时,甲先吹一次,乙重复演奏一次(民间称学舌)。
c.几小节学舌:即同样的小节数,起落音相同,甲演奏后,乙自由模仿,即兴变奏。
d.更小范围内的对奏:甲吹前半拍,乙吹后半拍。在由四个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一拍中,甲吹一、三两音,乙吹二、四两音。
这种对句的方法,民间称“整学乱使”或“整学拆着使”。
对句的形式
对句的形式有下列几种:
a.两支相同规格的高音唢呐对句。
b.高音唢呐与中音唢呐对句。
c.唢呐与打击乐器对句(俗称“出鼓”)。
民间艺人对变奏手法的普遍运用是使东北秧歌音乐富有生活气息的重要原因之一。变奏手法的运用使一曲多变,在变化中有统一,在统一中有变化。
变奏手法
常用的变奏手法有:
a.旋律加花或简化:以原始曲谱为骨干音,对旋律进行加花装饰,使旋律流畅、华丽或幽默、风趣。另有一些乐曲,开始部分为旋律加花的'乐谱,速度较慢,随着乐曲速度的加快而逐渐简化,速度愈快,旋律愈简化,这是一种倒装的变奏曲。
b.演奏技术的变化:在每一个变奏中运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演奏技巧。
c.特性音调的运用:在某些变奏中,运用有特点的音调,使变奏具有特色。
d.“借字”手法的运用:“借字”即借用某一个音或某几个音来代替乐曲中的某一个音或某几个音,用以改变乐曲的调式、调性,进而衍变和发展旋律。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借字”,还可实现“五调朝阳”、“三十五调朝阳”。《鹁鸪》尾音比首音低纯五度,《句句双》尾音与首音相同,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朝阳模式。对于母曲朝阳谱,实际演奏时要对乐曲进行加花并调整个别不顺的音。
e.变换唢呐演奏指法:分别以自然音阶中的7个音作唢呐筒音以改变乐曲的调性,它与一般的移调演奏不同,在移调和变换指法的同时,根据乐器的性能和不同音域进行加花和运用不同的技巧,从而使乐曲的旋律相应地产生变化。
东北秧歌音乐的变奏属于严格变奏,即每次变奏的乐曲结构及小节数应与原始曲谱相同。但变奏的速度可根据需要而有所变化。
曲牌联缀
曲牌联缀的形式在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中屡见不鲜,它是民间艺人和劳动人民的一种创造。变奏手法只能使同一首乐曲产生多种不同的变体,曲牌联缀则是将多首曲牌串连在一起演奏,形成套曲,具有更大的对比性。曲牌联缀的形式十分灵活,参与串连的乐曲可多可少(其中每首乐曲均可作多次变奏),速度可快可慢,原则是服从舞蹈表演的需要。
曲牌联缀后形成的曲体为联曲体,也可以形成循环体,即某一首曲牌多次出现。其间插入不同的曲牌。曲牌联缀时,前曲与后曲的调性、调式可同可异,但必须连接得自然、合理、通顺。
浪头
“浪头”又称“浪子”,意为以某一音为轴,音乐在轴的两侧波动,气氛火爆热烈。除东北的民间器乐曲常用“浪头”外,河北吹歌,陕西鼓乐等民间音乐中也经常使用。
“浪头”用在曲牌联缀时的开头、结尾和中间换乐曲时,前首乐曲的尾部可接一个小的“浪头”再接下一首乐曲。如某一首乐曲单独使用,这首乐曲的尾部甚至乐曲的中间都可以接浪头,它是民间艺人即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浪头”的篇幅长短不拘,根据场面的大小临时决定。
每个艺人演奏“浪头”都不尽相同,但它有一定的规律性:“浪头”由长音(可自由延长)和流水板音乐组成;速度较快;中间套有对句;用长音作过渡或通过它转调。
音乐的来源与分类
东北秧歌音乐的来源主要是东北地区的一些唢呐曲牌;当地民间器乐曲的片断;东北民歌和地方小调;音乐工作者新编的乐曲。此外,它还吸收了一些“二人转”和“单鼓”的音乐。其中最常用的乐曲是杂曲(小曲、曲牌),这些乐曲一般都较短小,多为一段体。东北的民间器乐曲十分丰富,如辽宁鼓吹乐、吉林鼓吹乐各成体系,光是辽宁鼓吹乐就拥有数百首乐曲。
民间艺人根据秧歌表演的需要,按不同的场面、人物和速度,常选择某些乐曲的片断为秧歌伴奏,如选用大牌子曲《一条龙》的尾巴《水龙吟》;汉吹曲《大花》尾巴的第1节《大花头节》等。民间艺人掌握的曲目愈广泛,选择某些片断为秧歌伴奏的可能性愈大,因此,掌握曲目的多少便成为衡量民间艺人技艺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掌握曲目多的便获得“曲包子”的美称。
相关介绍
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
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l)跑场音乐
跑场即由头跷、二跷领队,在头跷指挥下快速变换各种队形,如“龙摆尾”、“蛇脱壳”、“二龙吐须”、“倒圈帘”(又称“圈白菜心”)等。跑场音乐热烈火爆,速度较快。与舞蹈动作的“万马奔腾”之势相协调。常用乐曲有《五匹马》、《对五》等,多为曲牌联缀的形式,跑场音乐中,“浪头”是必不少的。
(2)走场音乐
走场比较稳健,边走边扭,互相之间常有逗趣,表演时秧歌队也要变换各种队形,如“四面斗”、“十字梅”、“摆葫芦阵”、“别花丈”(又称“别篱笆”)等。走场音乐平稳、连贯、欢快、律动感强、有弹性,速度中等。走场音乐也由若干首曲牌组成。常用乐曲有《柳摇金》、《柳青娘》、《小抱龙台》等。
(3)清场音乐(又称情场音乐或逗场音乐)
清场为表演性舞蹈,分单人场、双人场及三人场等,某些人物(如头跷、渔翁、老 )上场表演,有一定的情节,音乐特点与上场人物有关,如表现青年男女的清场音乐华丽、优美、流畅;表现老 的清场音乐则幽默、风趣、诙谐。清场音乐在整个东北秧歌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常用乐曲有《句句双》、《满堂红》、《大姑娘美》、《鹁鸪》等。
(4)小帽音乐
秧歌表演除歌与舞外,还要表演“二人转”小戏,在表演小戏前,演员常演唱“小帽”,作为溜嗓、试弦。小帽音乐都是民歌小调,如《月牙五更》、《下盘棋》等。
把东北秧歌音乐分为上述四类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同一首乐曲,由于速度不同和变奏手法的差异可作不同的用途,因此,要严格地把音乐分类是十分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