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篇第七章

 我来答
白露饮尘霜17
2022-06-13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76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7.1万
展开全部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子夏是孔门非常重要的弟子之一,在孔门四科十哲里面,子夏是属于文学科。这个文学就是刚才我们讲的那个“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那个文学、文章,就是知识学问,也就是说子夏是非常有学问的,所以他曾讲学于西河。孔子死后,子夏就承传儒家的经典,这个经典的承传,后来就传到战国末年的荀子。这一段话,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这段话,其实是在探讨一个什么是学习的状态这个问题。

这一个篇章的重点,重点我个人认为是在第一句,就是“贤贤易色”。中国字非常的有趣,就是动词跟名词都是同一个字,完全一样。第一个“贤”是动词,就是尊重,好乐;第二个“贤”,就是贤德之人,或者有贤德有智慧的人。“贤贤”就是尊重贤德之人,也希望自己成为贤德之人,这个“易”,就是取代,这个“色”就是美色或者外在的形色。尊重贤德,取代美色,所以这个“色”,应该前面还有一个“贤”或者“色”,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把它还原出来,应该是“贤贤易贤色”,或者“贤贤易色色”。因为同样一个动词出现两次,所以在中文的文法里面,就叫从上省略。所以“贤贤易色”,就是“贤贤易贤色”,就是爱好贤德或者好乐贤德,取代爱好美色或者爱好形色。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一个生命方向的抉择。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可见,好德好色是一个重要而且不容易的抉择,那这个抉择是什么呢?这个抉择,就是心灵提升的学习跟物质追求的学习,或者一个内在心灵的学习跟外在形色的追逐,这样的一个抉择。这是一个生命方向的抉择,儒家在这个部分,其实有非常非常多精彩的讨论。比如说,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君子忧道不忧贫”。追求理想跟追求物质的丰厚,这个抉择上,儒家是抉择得非常非常清楚,要以心灵提升为主,物质的追求是比较其次的,所以这个跟前面的那一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生的方向抉择清楚了,后面的学习呢?儒家就用伦理去开展出来。这边举了三个非常重要的面向。第一个就是,事父母竭其力。第二个,事君致其身。第三个,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父母还是放在第一位,就跟前面的入则孝一样。这个竭,就是竭尽,竭尽就是尽全力,毫无保留,这个才叫竭尽。致其身呢?致其实也是尽力、奉献,对于国君、君臣的关系也是全力的奉献。不过这个竭跟致,还是有程度的差别。我们都知道父子的关系是一个血源的关系,这个血源的关系是一生不能改变的,所以对于事奉父母亲,孝道的实践是要倾全力而且要放在第一位。对于国君,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对于我们的工作,我们也是要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可是跟事奉父母还是有先后的不同,还是有程度的差别。这个提醒,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提醒。也就说我在抉择工作或者父母的时候,其实我们常常,或者我个人,常常会抉择以工作为先。《湖滨散记》的作者梭罗,曾经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话,他说,我们一生中如果只有工作工作工作,他说这是笨蛋。这话说的有一点重。子夏这边其实提醒我们在事奉父母跟事君这两件事情上,那个先后、那个轻重,要分得非常非常清楚。我觉得这个提醒,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

第三个部分,是跟朋友的言而有信。这个信,在第四章“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也出现过,在我们前面的第六章“谨而信”的信也出现过,可见这个信是儒家非常非常重要的学习。所以父母亲的、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以及同才之间的友朋关系,是在人生方向抉择之后非常非常重要的三个面向。如果能够实践孝道,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上尽心尽力,能够跟朋友结交的时候能够言而有信,能够获得别人的信赖,这样三件事情都能够实践得非常好的话,子夏说,即使这个人非常谦虚说:“我没有学什么。”子夏会说:“你其实已经在学习这一条路,而且是迈开大步的学习。”这个是第七章。

子夏是孔门非常重要的弟子之一,在孔门四科十哲里面,子夏是属于文学科。这个文学就是刚才我们讲的那个“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那个文学、文章,就是知识学问,也就是说子夏是非常有学问的,所以他曾讲学于西河。孔子死后,子夏就承传儒家的经典,这个经典的承传,后来就传到战国末年的荀子。这一段话,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这段话,其实是在探讨一个什么是学习的状态这个问题。

这一个篇章的重点,重点我个人认为是在第一句,就是“贤贤易色”。中国字非常的有趣,就是动词跟名词都是同一个字,完全一样。第一个“贤”是动词,就是尊重,好乐;第二个“贤”,就是贤德之人,或者有贤德有智慧的人。“贤贤”就是尊重贤德之人,也希望自己成为贤德之人,这个“易”,就是取代,这个“色”就是美色或者外在的形色。尊重贤德,取代美色,所以这个“色”,应该前面还有一个“贤”或者“色”,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把它还原出来,应该是“贤贤易贤色”,或者“贤贤易色色”。因为同样一个动词出现两次,所以在中文的文法里面,就叫从上省略。所以“贤贤易色”,就是“贤贤易贤色”,就是爱好贤德或者好乐贤德,取代爱好美色或者爱好形色。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一个生命方向的抉择。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可见,好德好色是一个重要而且不容易的抉择,那这个抉择是什么呢?这个抉择,就是心灵提升的学习跟物质追求的学习,或者一个内在心灵的学习跟外在形色的追逐,这样的一个抉择。这是一个生命方向的抉择,儒家在这个部分,其实有非常非常多精彩的讨论。比如说,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君子忧道不忧贫”。追求理想跟追求物质的丰厚,这个抉择上,儒家是抉择得非常非常清楚,要以心灵提升为主,物质的追求是比较其次的,所以这个跟前面的那一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生的方向抉择清楚了,后面的学习呢?儒家就用伦理去开展出来。这边举了三个非常重要的面向。第一个就是,事父母竭其力。第二个,事君致其身。第三个,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父母还是放在第一位,就跟前面的入则孝一样。这个竭,就是竭尽,竭尽就是尽全力,毫无保留,这个才叫竭尽。致其身呢?致其实也是尽力、奉献,对于国君、君臣的关系也是全力的奉献。不过这个竭跟致,还是有程度的差别。我们都知道父子的关系是一个血源的关系,这个血源的关系是一生不能改变的,所以对于事奉父母亲,孝道的实践是要倾全力而且要放在第一位。对于国君,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对于我们的工作,我们也是要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可是跟事奉父母还是有先后的不同,还是有程度的差别。这个提醒,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提醒。也就说我在抉择工作或者父母的时候,其实我们常常,或者我个人,常常会抉择以工作为先。《湖滨散记》的作者梭罗,曾经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话,他说,我们一生中如果只有工作工作工作,他说这是笨蛋。这话说的有一点重。子夏这边其实提醒我们在事奉父母跟事君这两件事情上,那个先后、那个轻重,要分得非常非常清楚。我觉得这个提醒,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

第三个部分,是跟朋友的言而有信。这个信,在第四章“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也出现过,在我们前面的第六章“谨而信”的信也出现过,可见这个信是儒家非常非常重要的学习。所以父母亲的、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以及同才之间的友朋关系,是在人生方向抉择之后非常非常重要的三个面向。如果能够实践孝道,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上尽心尽力,能够跟朋友结交的时候能够言而有信,能够获得别人的信赖,这样三件事情都能够实践得非常好的话,子夏说,即使这个人非常谦虚说:“我没有学什么。”子夏会说:“你其实已经在学习这一条路,而且是迈开大步的学习。”这个是第七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