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肺癌 免疫疗法打破治疗僵局
2013年肺癌被列为免疫疗法的适应症,让晚期肺癌病患绝地逢生。过去若无法开刀,晚期肺癌患者存活期仅不到半年,而就算有了化疗也仅能延长寿命至一年。不同于传统治疗逻辑的免疫疗法可唤起自身的免疫细胞对抗癌症,为晚期肺癌患者开启另一线生机,有了延续生命的机会。
肺癌具有不易早期发现、容易转移的特性
从化疗、标靶到免疫疗法,台湾肺癌学会理事长陈育民看到了更大疗效、更延长病患寿命、以及更少副作用的医学进步成果。
台湾肺癌学会理事长陈育民表示,肺癌长居癌症死亡率第一位,主要原因为肺癌具有不易早期发现、容易转移的特性。 肺癌可分为2大类型,一是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病人的10%以下;另一个是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病患的90%以上, 非小细胞肺癌依照细胞型态又可分为肺腺癌、占所有肺癌病人的65%,鳞状细胞癌约占15%、大细胞癌约小于10%。
新光医院医疗副院长、台湾临床肿瘤医学会理事长高尚志指出,小细胞肺癌体积增加1倍,只要短短的29天,往往在肿瘤还很小、确诊为小细胞肺癌的同时,就出现癌细胞转移,跑到脑部、骨头、淋巴系统等,连开刀都来不及,主要只能以传统的全身性化疗治疗。 和抽菸有关连性的大细胞癌体积增加1倍约费时80到90天,同样和抽菸有关的鳞状细胞癌则是90天;而肺腺癌以女性居多、与抽菸比较无直接关联性,却和空气污染、厨房炒菜油烟、焚香拜拜等因素有关,体积增加1倍需要150天。
台湾临床肿瘤医学会理事长高尚志强调,免疫疗法不管是用于第一线、第二线,或是单用、并用化学治疗,都已具有更多选择。
接受基因与PD-L1生物标记检测精准对抗肺癌
高尚志表示,肺癌可分为4期,1到3A期可以考虑开刀,而且愈早期开刀效果愈好;3B到第4期则不建议开刀。高尚志指出,现在肺癌已经进入精准治疗的时代,国内最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分类为:
1、具有特定基因表现的非小细胞肺癌以标靶药物为主
病患先检测体内有无基因突变,检出有EGFR(上皮细胞生长因子接受器基因)突变、AL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突变、ROS1(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基因)突变,则可接受标靶药物治疗。据统计,台湾肺腺癌病患中有5到6成可检出EGFR突变,4到5%可检出ALK突变,另外还有1%的ROS1基因突变病患。但标靶药物平均一年会出现抗药性,即使用到第三代的标靶药物,也可能会在9~10个月出现抗药,所幸在免疫治疗问世后,患者可以考虑免疫疗法或是免疫疗法并用化学治疗。
2、没有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病患,则要测量癌细胞蛋白质PD-L1表现量,若表现量≥ 50%可以考虑第一线单用免疫疗法,若表现量<50%则可以考虑第一线使用免疫疗法并用化学治疗。
高尚志以癌细胞是坏蛋为例解释免疫疗法的作用方式,过去的坏蛋身上刺龙刺虎、有明显的识别标记,但现代的坏蛋外观并不突出,不但善于伪装还广结善缘,和人体内的免疫系统称兄道弟,逃避免疫细胞的攻击。陈育民则举例,癌细胞活化过程中产生的PD-L1就像是一把钥匙,而T淋巴细胞上的PD-1像是钥匙孔,一旦钥匙 *** 钥匙孔中T淋巴细胞就会凋亡,而免疫疗法就是阻断PD-L1和PD-1结合。
陈育民说明由于免疫疗法是唤醒病患本身的免疫系统,让自身的免疫细胞去对付癌细胞、所以副作用相对轻微,不像传统化疗或是标靶药物是利用药物成份去杀癌细胞,所以会有骨髓抑制、白血球下降、神经毒性、口腔黏膜发炎等等副作用。但当免疫力活化过头时可能会出现类似自体免疫疾病的症状,像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肠炎等。
越早使用免疫治疗效果越好
陈育民指出,因为经过化学治疗后免疫力会变差、且肿瘤也可能会变异,因此建议最好是可以在第一线、越早使用免疫疗法效果会较好。但目前,免疫治疗只对约2成的肺癌病患长期有效,即使现在已有蛋白质PD-L1表现量以及肿瘤突变量(Tumor mutation burden, TMB)检查,但仍有2到3成病患接受免疫疗法之后,在3个月内快速恶化,也就是说其余的5成病患,病情的变化会介于3个月到2年之间。
陈育民强调,目前比例约一半的肺癌病患,能有更好的预后,未来还要更精准的对照出免疫药物与生物标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升治疗成效。
陈育民强调免疫治疗是「精准治疗」,目前医界一致的共识是PD-L1表现量≥ 50%的患者可以单独使用免疫疗法治疗,若PD-L1表现量较低者则建议搭配化疗, 表现量越低化疗的比重越重。PD-L1表现量为目前主要的筛选机制,但与治疗成效并非绝对相关,因此免疫治疗与对应生物标记间的关系仍持续在厘清中,未来必须更加精准的对照出免疫药物与生物标记之间的关系,才能透过检查生物标记、进而找到免疫治疗疗效最好的病人。(来源:良医健康网 )
本文授权转载自健康医疗网
话题: PD-1, PD-L1, 免疫疗法, 小细胞肺癌, 癌症治疗, 精准治疗, 肺癌, 肺腺癌, 非小细胞肺癌, 鳞状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