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个『仁』。
他是个儒家思想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代鲁国人。在孔子还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境不好,因此孔子小时候过得并不平顺。平日,除了要帮忙家务外,还得替人放牧羊、牛等工作,赚钱贴补家用。一直到他十五岁的时候,才有机会入学念书。
尽管起步比别人晚,孔子却十分好学,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因此奠定了他深厚的学问基础。除了学识丰富,孔子更有崇高的政治理想,主张以「仁道」来治理国家。
在孔子五十一岁那年,他当上鲁国的司寇,类似今天的警政署长,只可惜他的政治理念无法被君主采纳。最后,孔子只好辞去官职,周游列国,四处提倡他的仁政思想。但是,在当时的政治情势下,孔子的思想却得不到诸侯的认同;于是,孔子又回到自己的国家---鲁国。从此致力于学术教育方面的工作了。
孔子的学生一共有三千多人,他采用的方法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什么是「有教无类」?孔子认为不管富或贫、聪明或愚笨等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便是「有教无类」。而「因材施教」是每一个人的资质不一样,同一种方法绝对无法适用于每一个学生;因此必须依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简单的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先实行「平民教育」的人。
孔子一生最大的抱负,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是他的最大成就在教育方面。他主张「有教无类」的态度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很受后人景仰。后人推崇他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