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注解
1 拼音
xīn diàn tú
2 英文参考
electrocardiogram
3 注解
心电图 electrocardiogram 缩写为: ECG(英法), EKG(德), ЭКГ(俄),是心脏搏动时产生的生物电流用心电图机从身体特定部位记录下来的电位变化图。因心脏局部发生的电位变化沿着形成容积导体的组织到达体表,可从体表记录下来。在人是指一般以电极贴附于体表的特别指定部位导出电位而记录下来的波形。
1856年克利克和米勒首先直接在心脏上记录到心搏时产生的电流。1887年瓦勒发现在身体表面也可记录到这种电流。1903年爱因托芬首次用弦线电流计加以描记,使测定技术规范化,并用罗马字母命名心电图各波。此法经过后人的改进很快被应用于临床心脏病的诊断。
主要的导出方法有从两手导出的第一导联(Ⅰ),右手左脚导出的第二导联(Ⅱ)和左手左脚导出的第三导联(Ⅲ)。但也试行着单极诱导等新的其他导出方法。其描记装置,即心电描记器(electrocardiograph)自从恩特霍文(W. Einthoven,1903)发明了当时被认为极灵敏的弦线电流计之后,研究大有进展。现在已发展到通过电子管及晶体管的增幅器用墨水书写或热笔尖书写等直接描记方法了。人体心电图的典型波形如图右所示,P波是来自心房的活动,QRST是来自心室的活动。这虽有个体的差异,但可利用波形的异常作出心脏某种疾病的诊断。从已摘出的动物心脏心尖部和心底部可录得与上图相似的电描记图。在人类以外的动物,其心脏的解剖学中轴和身体长轴同人体有所不同,因此将心电图进行比较时要注意导电部位的差异。软体动物等肌原性心脏的心电图由收缩开始时产生的速二相波形和收缩持续中的慢单相波形组成。又在剑尾类和甲壳类等神经原性心脏的心电图可见到振动波形,其振动是与起搏点神经节每个细胞的放电相一致的。
由于测定仪器和测定方法的不断改进及结合单个心肌细胞电生理研究的进行,心电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发展很快。正常人的心电图一般有5个波,分别为P、Q、R、S、T波。P波代表心房去极化,QRS复合波代表心室去极化,T波代表心室复极化,P-Q间期(自P波起点到QRS复合波的起点)代表房室之间的兴奋传导时间。
心电图能反映出兴奋在心脏内传播的过程及心脏的机能状态。如果心脏的传导系统发生障碍或某部分心肌发生病变,则心电图的波形将发生变化。因此心电图对某些心脏病特别是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等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它是目前诊断心脏病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