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编写
故事编写
奥运过后,可以从正反两反面写。
正面是大家如何受鼓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体育运动。因为奥运会运动员并不完全代表今天全民的身体素质。所以大家积极锻炼,要对得起这个金牌第一。这个你可以从一个小小的家庭着眼,祖孙三代如何锻炼。或者是从环保方面写,写大家的环保意识如何增强了。可以以一个人一天的经历为线索,哪个部门在绿化,哪个小朋友将捡到的垃圾放到垃圾桶……这个人到家之后想了很多,决定明天要做什么什么,不能落后,然后美美的睡着了。
反面是奥运风挂过去之后,某一小单位又恢复以往懒散,污染的状态了。可以将一系列小事串联起来。或者还是写一个家庭,只有儿子坚持锻炼,其他人都变懒不环保了,最后,妈妈的心脏病又经常犯病了,爷爷总感冒了,爸爸的肚子又胖回去了……环保方面还是同一个思路,奥运时什么样,奥运后又什么样。
编写故事
1、参照电影《史密斯夫妇》,夫妻两个都是杀手,受雇于同一家杀手集团。但夫妻双方都不知道对方身份。一次,两个人同时收到两个任务,杀死对方。男的用手枪,女的用口红伪装的手枪。双方都在抉择中挣扎。最后两人同时拿起武器,又同时放下,最终爱情战胜了利益。这是圆满结局。
2、丈夫是杀手,无恶不作,妻子苦劝无效。最后妻子经过艰苦抉择后决定杀死丈夫,于是将口红改装成手枪,结束了丈夫的生命。大义灭亲结局。
3、丈夫是杀手,但很爱妻子,经常给妻子买她最喜爱的独一无二的口红。妻子不知道丈夫身份。一次杀手杀人后发现被跟踪,于是在一个胡同里将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跟踪者一枪打死。但在翻死者提包想查明跟踪者身份时发现了他买的口红。杀手痛苦万分,用手枪结束自己的生命。警察赶到时发现男死者右手握枪,左手紧紧攥著口红,眼角挂著一滴泪水……
皇帝游完行回来,知道人们在议论他什么衣服也没穿,所以他非常生气,便派人把“御聘织师”叫来.
过了一会儿,“御聘织师”来了,皇上问他们:“百姓们议论的事,你怎么解释?”织师们说:“皇帝,因为你的百姓都很愚蠢,所以他们看不见这衣服,而您聪明绝顶,所以您能看见。为了证明我们的清白,我们要再做一件衣服,凡是有野心的人才能看见这件衣服。”皇帝非常高兴让他们快点做。
一个月以后,另一次游行大典开始了,皇帝穿着这件衣服在大街上游行,大臣们和百姓们都出装吃惊的样子说:“皇帝怎么 *** 衣服?”大家都知道只要谁说这件华丽的衣服多么漂亮,那么皇帝肯定把他当判国者斩死。
皇帝回到宫中,收到了一封信:
爱漂亮的皇帝,也许您正在更衣间,我只是想打扰您几分钟。您嘛,好比一艘大船,而我们平民百姓则是海水,我们即可以把您托得高高在上,可是我们也能淹没您,希望您能当个好皇帝,让我们永远托著您。
一个天真的孩子
皇帝读完非常感动,开始专心治理国家,并放逐了织师。从此人们在提起皇帝总说:皇帝不在更衣间,在书房。
小明爸爸给小明抓了一只小鸟,小明用线把小鸟捆起来。他边跑边放著小鸟,很开心。这时,他看见一个小女孩在哭泣,警察叔叔也问他为什么哭泣,原来是小女孩找不到他的妈妈了。后来,警察叔叔带小女孩去找他的妈妈了。小明又开始刚才的游戏,可是没玩多久,小明停下来了。他摸摸自己的脑袋,觉得他应该把小鸟放了。因为他看见小女孩找不到妈妈很难过,他想小鸟找不到妈妈也会很难过。所以小明把小鸟的绳子解开,让小鸟飞走了。
打字不易 望采纳\(^o^)/
故事编创和编写故事一样吗
0的梦想
音乐王国里,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异常热闹,可0却把自己锁在家里……她站在窗前,眼泪仿佛永远也不会停止似地流着,此刻,她心里充满著伤心失望,脑海里浮现出她在王国礼堂里的遭遇:音乐王国开了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大部分居民都聚到王国的大礼堂里去了.0在这一天早上,早早地起了床,准备去礼堂参加盛会,礼堂里,各个身份不同的音符们聚到了舞台上,奏出流畅动听的乐章.突然,音乐戛然而止,在场的人惊呆了,啊!原来是0站到了舞台上,来宾们唱不下去了!大礼堂一下子发出抱怨声:“臭哑巴,好好地站那干嘛……”有的人干脆喊:“快滚!”一句句难听的言语深深地刺痛著0的心!0顿时感到无地自容:谁让我是个哑巴?谁让我这么不受欢迎?为什么会这样?那一刻起,0就有了这样一个愿望:她渴望自己也有一副好嗓子,能唱能跳,这样便可以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音乐学院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渐渐抚平了0的伤痕,却并没有把0的愿望带走,也没带走她的梦想!
这一天,0正独自走在大街上,突然迎面撞到了一个行色匆匆的人,0抬头一看,惊讶极了!原来是音乐王国第一音乐学院的音教授,前些阵子在礼堂里的他是那么的精神抖擞,可今天,面容明显憔悴了许多,黑眼圈也悄然爬上她的眼眶.0被他吓了一跳,连忙用手势比划著:“音教授,怎么了?你出什么事了?”音教授一挥手,说:“别提了,一提我就来气!我那些学生……哎,上课没纪律,唱歌那叫一股脑,弄得我一个头两个大,真是吵死了!”音教授的一番话勾起了0的记忆——大礼堂里那无休止的喧闹……0抬起头用手比划道:“教授,让我试试吧!也许我可以让他们正常上课呢!”教授半信半疑,可0冲他自信满满地一笑,教授于是带了0去音乐学院.
“哆嗦哆咪啦……”真的一点也不夸张,音量是大型菜市的好几倍!0走向他们,心中想着:我一定可以做到!果然,疯狂舞蹈著的学生们立即停了下来……音教授兴奋极了,向0疾步走去:“0,从今天起,你再不是哑巴了!你将成为音乐王国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从今天起你要每天来这儿上课,从今天起,你就叫‘休止符’了!”0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音教授的话在0的心里掀起层层涟漪:音乐王国第一学院——自己一直在努力的目标,可因为自己是个哑巴,‘哑巴’在音乐王国里永远都被歧视……可现在不是了,与音教授的偶然相遇改变了0的命运——她从一个哑巴变成了一个受人重视的‘休止符’了!0多么高兴呀!
虽然0没有实现让自己拥有一副优美嗓音的愿望,可她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此也找到了快乐,她不再自卑,不再哭泣了.而这时,0也意识到,原来,自己想要的就是快乐,0的梦想实现了!
成语、 编写故事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践和昊王夫差的详细记载,而没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记录。另一战国时的著作《国语》中,也无勾践卧薪尝胆之说。 至东汉期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践归国外传”中,有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不绝于口”之句,而无“卧薪”之说。 “卧薪尝胆”作为成语,最早见于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著的《拟孙权答曹操书》游戏性的书信体裁文中,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之时,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与勾践毫无关系。到了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记》书中,曾有吴王夫差“坐薪尝胆”,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践”。到了明代,张博在《春秋列国论》书中,也是“夫差即位,卧薪尝胆”,虽有“卧薪尝胆”,但亦是指夫差。后来,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黄震的《古今记要》、《黄氏日抄》两书中,才开始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说。明末,梁辰鱼所著《浣沙记》剧本中,将勾践“卧薪尝胆”作为传奇,加以渲染。冯梦龙也在《东周列国志》中多次讲到勾践“卧薪尝胆”之事。清初,吴乘权编的《纲鉴易知录》,亦有“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之句。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故事,就愈传愈广,成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了。
《牧童》编写故事
在广阔无边的原野上,青草长得十分茂盛,平坦,就像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绿地毯。你听,远处传来了悠扬,婉转的笛声,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牧童骑在高大的牛背上,沐浴著夕阳,一手拿着鞭子,一手拿着笛子,正吹着那首百听不厌的曲子。远处的茅屋冒出缕缕炊烟,原来是提醒牧童该回家吃饭了。牧童连忙跑回家,狼吞虎咽地吃完饭,跑到了屋后的原野上,这时已经夜幕降临了。牧童顾不上脱掉蓑衣,就躺在了月夜下的草地上,滚来滚去,好像甩掉了一天的疲劳。牧童听着昆虫的演唱会,不时地吹起笛子为它们。咦?怎么没有声音了呢?原来,牧童已经进入了梦乡!
怎样编写故事
感到没有故事好写,或者在一个故事上苦苦思索,最终却发现不得要领。
一个构思改不下去了,进入了死胡同,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不如先来看看怎样著
手构思,进入的途径顺利了,发展就会水到渠成。
在构思之前,需要先确定准备创作一个什么模式的故事?
可能很多人会感到棘手,故事的模式非常多样,我怎么选择呢?其实故事简单来说
只有两种模式:一个人要达成某个目标或者遇到某事;两个人形成了一种关系。你想一想,
其实所有故事都可以纳入这两个模式之内。
因为这两种模式在以后的构思和创作上风格差异
很大,所以首先在两者中择一是必要的。
好的故事只是一句话
在任何教范里都不会这样来区分电影,但是这是极为实用的一个办法。
前一种模式是相当宽泛的,很多型别和水准差异巨大的作品都可以适用。
它可以这样概括:他是谁?他要做什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他遇到了什么?遇到
的事情对他的目标构成了什么困难?他最终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作为一个基本思路,
这
样可以大体勾勒出作品的情节线索。
后一种风格是近年来西方电影经常用到的,我们着重作为例子来看一看。
构思往往是从一个点上开始的,好的故事几乎总是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雨人》
:一个男人发现他还有一个素未谋面的智障哥哥,为了争夺遗产,他把哥哥
接回家里。
《中央车站》
:一个男孩死去了母亲,一名失业的教师带他去寻找远方的爸爸。
《为戴茜小姐开车》
:一位年迈的犹太妇女雇请了一名黑人司机,两个人相伴到老。
这三个故事的相同点,就在于故事的核心是两个人关系的发展或者转变,而转变的
过程决定了故事的发生地点:
《雨人》
、
《中央车站》需要发生在路上,而《为戴茜小姐开车》
则发生在一个家庭内部。如果我们有了地点(在这里其实也就是作品的叙述模式)
,人物就
必须纳入视线了。
一个相貌英俊、心计狠辣的弟弟和一个精神残疾但是智慧超群的哥哥;一个世故狡
狯的中年女人和一个天真无邪、
走投无路的男孩;
一个犹太人妇女和一个老年黑人
(都是美
国的少数族裔,
而且民族文化有着巨大差异)
--不用我更详细地解释,
大家可以看出这是
多么强烈和丰富的多层次对比!在这个基础上人物几乎具有了一种天然的冲突!
人物的大略形象形成了,我们接下来需要让他们相识:
《雨人》:弟弟在分配遗产的时候才知道哥哥的存在,而哥哥对他的利益构成了巨大
的威胁,他到医院去寻找哥哥;
作者:经验之谈
感到没有故事好写,或者在一个故事上苦苦思索,最终却发现不得要领。
一个构思改不下去了,进入了死胡同,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不如先来看看怎样著
手构思,进入的途径顺利了,发展就会水到渠成。
在构思之前,需要先确定准备创作一个什么模式的故事?
可能很多人会感到棘手,故事的模式非常多样,我怎么选择呢?其实故事简单来说
只有两种模式:一个人要达成某个目标或者遇到某事;两个人形成了一种关系。你想一想,
其实所有故事都可以纳入这两个模式之内。
因为这两种模式在以后的构思和创作上风格差异
很大,所以首先在两者中择一是必要的。
好的故事只是一句话
在任何教范里都不会这样来区分电影,但是这是极为实用的一个办法。
前一种模式是相当宽泛的,很多型别和水准差异巨大的作品都可以适用。
它可以这样概括:他是谁?他要做什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他遇到了什么?遇到
的事情对他的目标构成了什么困难?他最终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作为一个基本思路,
这
样可以大体勾勒出作品的情节线索。
后一种风格是近年来西方电影经常用到的,我们着重作为例子来看一看。
构思往往是从一个点上开始的,好的故事几乎总是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雨人》
:一个男人发现他还有一个素未谋面的智障哥哥,为了争夺遗产,他把哥哥
接回家里。
《中央车站》
:一个男孩死去了母亲,一名失业的教师带他去寻找远方的爸爸。
《为戴茜小姐开车》
:一位年迈的犹太妇女雇请了一名黑人司机,两个人相伴到老。
这三个故事的相同点,就在于故事的核心是两个人关系的发展或者转变,而转变的
过程决定了故事的发生地点:
《雨人》
、
《中央车站》需要发生在路上,而《为戴茜小姐开车》
则发生在一个家庭内部。如果我们有了地点(在这里其实也就是作品的叙述模式)
,人物就
必须纳入视线了。
一个相貌英俊、心计狠辣的弟弟和一个精神残疾但是智慧超群的哥哥;一个世故狡
狯的中年女人和一个天真无邪、
走投无路的男孩;
一个犹太人妇女和一个老年黑人
(都是美
国的少数族裔,
而且民族文化有着巨大差异)
--不用我更详细地解释,
大家可以看出这是
多么强烈和丰富的多层次对比!在这个基础上人物几乎具有了一种天然的冲突!
人物的大略形象形成了,我们接下来需要让他们相识:
《雨人》
:弟弟在分配遗产的时候才知道哥哥的存在,而哥哥对他的利益构成了巨大
的威胁,他到医院去寻找哥哥;
《中央车站》
:男孩的母亲在去求人给丈夫写信的途中被汽车压死,这一切被代人写
信的中年女人看在眼底。
《为戴茜小姐开车》
:老人坚持自己开车,结果差点发生车祸;富有的儿子偷偷雇了
一个司机来到她家。
人物的相识是故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们会发现人物在相识之初,是构成某种对
立的,
这样设计,
我们就可以在以后的篇幅里用他们关系的转变完成情节的填充。
他们的关
系将向哪个方向发展,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和情节的设计。
《雨人》
:弟弟和哥哥最终达成了谅解,哥哥感受到世俗生活的美好,弟弟也摒弃了
残酷的念头,寻回了善良的本性。
《中央车站》
:男孩最终找到了父亲,而妇人与他形成了真正的友谊,并且在寻根的
途中精神复苏了。
如何编写故事
怎样写故事
一、如何突出情节
情节就是事件的细节经过,是矛盾生成、发展、解决的过程。上海故事大王黄宣林说:“情节是人物行动的轨迹,是故事的生命,听众喜欢听故事,说到底是听情节。故事是‘动’的文学,这个动是外形的‘动’,不是内心的‘动’,内心的动是书面文学。谁站在台上专门讲张三怎么想,李四怎么想,他一定‘站’不下去。”黄宣林的这段话对我们理解故事情节的重要性很有帮助。当前,一些故事作品出现淡化情节的倾向,有的作品故事不像故事,小说不像小说,散文不像散文,故事口头文学的特征大大弱化,这一点须引起注意。
突出情节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情节要清晰。为了使故事情节清晰,要求故事线索单一,情节紧凑,层次分明。要有一个能够贯穿到底的线索,所谓“一竿子插到底”,不脱节,不松散,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故事的人物不宜过多,应当尽量减少人物静态的对话、描写、议论。有些故事,看了多遍,总是记不住,讲不出,为什么?究其原因就是情节不突出或者情节不单纯、不简洁、不清晰。正如《故事会》常务副主编吴伦说的:“一流故事大家讲,二流故事自己讲,三流故事不能讲。”这“记不住,讲不出”的故事只能算三流故事了。
二是情节要有跌宕。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故事,要求情节单一、清晰、紧凑,并不等于记流水帐式的情节,而是要通过简单的线索表达复杂的情节。有一句话叫“文似观山不喜平”,如果把故事的单线比喻成一条小河,那么它不是从头可以见到尾的小河,而应该有曲折、跌宕、起伏,没有跌宕就没有波澜,没有丰采。故事的情节说到底是人物、事件的情节,不能用对话代替情节,不能没有细节的情节,更不能松松垮垮、婆婆妈妈与主题无关的情节。
三是强调突出情节并不否定人物的刻画描写,故事对人物的刻画描写是动态的,要“动中见人”。《故事会》何主编在2001年昆明笔会上说:“人物性格的塑造要下大力气,如果用两个手来形容,更有力的右手应该抓人物性格塑造,左手抓思想性,抓主题。”故事会资深编辑陈忠朝说:“要按照听觉习惯来组织情节,并不是否定人物的刻画描写,但要动态描写,人物要‘动’起来,‘活’起来,哪怕是讲话也要有动作,动中见人。”这就是说,要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来刻画塑造,用情节表现人物,以人物推动情节。
二、如何获取故事核
故事核就是故事的核心情节,也就是所谓的“点子”,戏剧上称之为包袱。没有好“点子”,就写不出好故事,《故事会》副主编姚自豪老师说:“超常的故事核,是故事精彩的要求,十个素材不如一个好的故事核。”有些故事洋洋洒洒数千言,情节也清晰,语言也不错,编辑就是不用,为啥?故事核很一般,没有精彩之处。编辑看稿子很快,他们一般只看故事核,故事核不行,就“枪毙”了。
有一句话叫:“金点子”可遇而不可求,这说明“点子”的获得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其实故事核——也就是“点子”的获取,也是有“章”可循的。
一是在“高于生活”上下功夫。有一次我们乡 *** 的小车掉进河里,乘员砸破玻璃,死里逃生,许多朋友对我说,这事你又可以写故事了,但在我看来这是一起很普通的车祸,或许它在一个乡、一个县范围内是稀罕的,但在全国,这类车祸就多如牛毛了,如果把这起车祸写成故事,读者看了肯定要骂娘。正如笔友山西故事家徐洋老师说的:“老百姓在生活中已经很艰苦,读故事就是为了放松,如果故事照搬生活,读者读故事等于让其重复艰苦的生活,这是一种‘罪过’”。故事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要求它与生活拉开一定距离,姚自豪老师说:“距离就是美,有美感的东西都是有所脱离社会的。”因此,要用逆向思维来寻找“超常性”、“高于生活”的故事“点子”,以夸张、变形但又切合逻辑的手法从生活中挖掘、提炼闪光的东西。
二是在生活的事件中提炼故事核。生活是个万花筒,生活中处处有 “点子”,有一句话说得好: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大量的事件经过“拔高”都有可能成为“金点子”,“金点子”离我们的想像往往只一步之遥,比如,有一个讽刺小农“绝对平均主义”的故事,说有个生产队解体时,各种财产分完后,还剩1角钱,这1角钱怎么处置呢?如果让我们从写故事角度去思考,答案可能很多:比如抓阄,给五保户,或买一只糖果扔进水井大家享受……但都落入俗套,没有什么新意,而作者的“点子”是:队长从食杂店买了一只炮仗点着“啪”的一声,大家都听到,总没意见了。故事写到这里应该说已讽刺得淋漓尽致了,可是作者还意犹未尽,还要进一步深化主题:炮仗放完,还有一个人有意见,说这种做法不公平,他吃亏了,这人是谁?聋子。结尾处这一么一翘,可以说起了点睛作用,如果少拐了这一道“弯”,这篇故事就逊色多了。
要获得好“点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现实中的一些新奇事记录下来,形成一个素材库,经常拿出来琢磨琢磨,有时就可能跳出“火花”,获得“金点子”。正如吴伦老师所说:生活是故事的源泉,要做生活的有心
编写所见故事
野外林 *** 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