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种情况父母越能“忍”,养出的孩子越优秀
文|CC爸妈
公众号:CC爸妈 ID:cc-bama
尤其是,辛苦一天回家后,发现孩子把家里弄得鸡飞狗跳,在挨打的边缘疯狂试探。不训一顿,都对不起他的所作所为……
在必要情况下,孩子确实要“训”,一味地纵容只会养出没有规矩的孩子。
但孩子也不是什么情况都能训,或者不能马上就训。
甭管多生气,以下4种情况,请谨慎训娃:
已经警告过的事,别训
孩子的本质就是永远好奇,永远不听道理。
不论我们讲了多少次“这个习惯不好”,“那个行为不安全”都无法阻止孩子去冒险犯傻。
过年跟朋友带孩子们聚餐。
朋友抱怨自己娃总是丢三落四,叮嘱了很多遍都没改,嘴上应着“知道了”,下一次还会犯。
当天聚餐,餐厅送个每个小朋友一份玩具,离席前朋友特意叮嘱检查物品别落东西,结果还是把玩具忘了。
快到家时突然想起来玩具还在座位上,孩子闹着让爸爸掉头回去找。
朋友忍不住训斥:“早就让你收起来你不听,这下好了吧。”
孩子挨训后也不闹着回去拿了,但一路都坐在车里生闷气。
其实,当孩子面对“不听老人言、果然吃了亏在眼前”的尴尬情况时,心里已经够后悔、难过了。
如果我们再去强调“我早就说过”这类话,无异于在孩子头上泼冷水。
在低气压懊悔的情况下,训诫不仅不会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反而会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增加对父母的负面印象。
面对提前警告却依旧犯错的情况,最好的做法就是:
理解他的心情,告诉TA事情已经发生了,重点是如何解决当下的问题,帮助孩子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培养孩子的逆商。
《小王子》中说:每个大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只是他们忘记了。
我们也是一路跌跌撞撞从小朋友走过来,才明白的所谓人生道理和生活常识的。
转过头却希望孩子实现速成,做一个完美的孩子,显然不公平。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无论做事还是 育儿 ,都是同样的道理。
孩子已经知错,别训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孩子犯错后父母的态度决定了他如何看待事情以及评价自己。
你有没有发现,明明已经知错耷拉下脑袋的娃,被你继续一训,反而跟只斗鸡似得来了精神“愈战愈勇”?
因为每个孩子在犯错后,心里都会充满着内疚、羞愧与自责,并且会试图去弥补。
反而是父母劈头盖脸地责备,才会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对抗和反击上。
不被允许犯错的孩子是无法成长的,当父母抓住错误不放的时候,孩子就学会了撒谎和逃避责任。
每一次犯错都是学习的机会,小时候在小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长大后才能不犯更大的错误。
损失再大、后果再糟,抱怨和谴责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在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才不枉白错一场。
当孩子主动承认错误时,不妨试着用这4步,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发生的?
2、有什么办法弥补错误?
3、你希望我做什么?
4、复盘
举个例子说明:
前几天C爸给我俩准备了一盆泡脚水,CC偏要来过过瘾,又嫌水烫,我耐着性子加了三次凉水,这“事儿姐”还直喊烫,非把脚搁盆沿等着。
等着也不安分,跟DD打打闹闹,结果一个不注意,脚下一用力,直接把盆蹬翻了。
水。漫。金。山。客厅方圆两米所见之物全被泡了。
真的很有训一顿的冲动啊,这孩子怎么就非得“作”点事儿出来呢?
但看CC已经惊慌失措,还是忍了:
我:“发生了什么?” (步骤1、问发生了什么,而不是问责,哪怕你看到了全过程,也给孩子描述问题和解释的机会,从孩子嘴里听到的版本,一定能让你冷静不少)
CC:“妈妈,对不起,我没想到使劲一蹬,水盆能给踩翻了。” (瞧,大多数犯错,孩子都不是故意为之)
我:“那现在你觉得该怎么办?” (步骤2、依然不问责,而是让孩子自己想善后方法,只要你不咄咄逼人,TA就会给你惊喜)
CC:“我去拿墩布把水拖干,把东西收起来。”说完马上小跑着去拿拖把。
我:“有什么需要我做什么吗?” (步骤3、许多时候孩子的解决办法没有那么完美,所以可以主动提供帮助)
我:“沙发下面的水我处理不了,你能帮我挪沙发吗?”
事后,没等我复盘,她自己先检讨了 (步骤4、复盘,总结经验教训) :
CC:“看来以后不能把脚蹬盆边,会翻的呀,我这一通收拾,下次我可再也不蹬盆沿了。”
仅仅是忍住了一时的怒气,就是犯错-知错-改错-不再犯的完美收场。
若忍不住,劈头盖脸训一顿?绝对是娃各种找借口拒不承认错误 (谁让你把水弄那么烫) ,也拒不悔改 (最后可能还是你收拾) ,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当着外人的面,别训
当着外人的面,别训孩子
之前做青少年专访时,一个女孩让我印象深刻,5、6岁的时候,母亲给了10元大钞让她去买醋 (当时冰棍两毛一根) ,女孩买完醋怎么也找不到钱,也不敢回家,就在路上来回的找。
母亲一直等不到女孩回家便出来找她,结果发现女孩弄丢了钱。
然后母亲直接站在人来人往的街上训了她半小时,说她什么也干不好,是个废物。
这个例子就是她童年的缩影,父母训她从来不避人,从来没有顾虑过小孩也有自尊。
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女孩时常怀疑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是个废物,不配被爱,十分自卑,对母亲也是又爱又恨。
童话大王郑渊洁在《如何毁掉你的孩子》中提到:
想要彻底毁掉一个孩子,终极手段就是当着外人(同学/亲友/邻居)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
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从两岁左右开始,就有了需要被尊重的意识,孩子也有自尊心,能察觉到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
严重的当众训斥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怯懦或嚣张逆反,也会让亲子关系产生隔阂。
古人云“关门教子”,当着外人教训孩子,即便是立了规矩,让孩子失了尊严,也是得不偿失。
等回家没有外人的时候,郑重地找孩子谈谈,让孩子自己思考问题,指出错误并改正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夫妻意见不一致,别训
当着外人的面,别训孩子
夫妻两个教育理念不同是常有的事,但对孩子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口径,不要各说各的,让孩子不知道听谁的。
妈妈训孩子不写作业,爸爸说孩子再玩半小时没事;
爸爸训孩子该自己吃饭了,妈妈说喂这一顿也无妨;
……
事前没有统一约定,事发两个人互相拆台,孩子的事情没说清,成年人先吵起来了,这样的后果比打骂更可怕。
有段时间,CC每顿饭都吃的特别少,C爸很在乎这个问题,很担心她食量长期低水平会降低肠胃消化能力,进而影响发育,想着规定每顿至少吃多少。
而我觉得他过于高要求,如果吃饭这事儿都得搞KPI,孩子太没人权了。就算长个大个子,压易出心理问题得不偿失。
我们都认可对方的观点,但都不认可对方的做法。
所以,饭桌上,画风经常是:
一碗饭,吃到差不多一半,CC偷偷看看爸爸,C爸脸一板,“把饭吃完”,然后CC又转向我求助。
我看孩子可怜,便帮她找台阶,“她饭前刚喝了一盒奶,吃完一整碗确实有点多……”
后果可想而知。
我觉得C爸不人道,他觉得我没原则, 原本是孩子的问题,最后演变成了夫妻问题。
对于孩子来讲,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需要依据成人的判断来做决定,他需要的是一致性的指导性意见。
如果两个最亲近的人,同时给他提供了不同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孩子陷入困惑,无所适从。
搞不好还会发展成“两面派”,爸爸面前一副面孔,妈妈面前另一副,夹缝中求生存。
当父母两人意见不一致又说服不了对方时,不要直接在孩子面前拆对方的台,有什么事情,两人可以关起门来私下先沟通。
最后我们就协商:
饭前先带她出门遛一圈消耗能量;
丰富家里的菜谱 美食 诱惑,鼓励孩子多吃;
保证最基本的摄入量,比如半碗,但半碗之外的,绝不强迫。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写到:
孩子的尊重是我们努力赚来的,不是威胁来的。
越是棘手的情况你越能忍住不训,孩子才可能更自信、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