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茶道的联络?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茶道如今已经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同样没神敬也从最初的口感也变成了一种比赛的专案。茶艺的意思无疑就是饮茶的艺术体现,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无神,即使相同也是有着差别。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著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蔡荣章先生也认为:“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指导‘茶艺’的理念,就是‘茶道’。”
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瞎脊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
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上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枯慎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中国是茶艺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具有自己的茶艺。中华茶艺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艺术,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品饮情趣等。
“茶艺”一词是台湾茶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现已被海峡两岸茶文化界所认同、接受,然而对茶艺概念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有“茶道”一词,并承认“茶之为艺”。
其“茶道”、“茶之艺”有时仅指煎茶之艺、点茶之艺、泡茶之艺,有时还包括制茶之艺、种茶之艺。中国古人虽没有直接提出“茶艺”概念,但从“茶道”、“茶之艺”到“茶艺”只有一步之遥。
琴道与茶道的关系
1、 儒家的影响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 “和”。《中庸》里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明·徐谼《溪山琴况》开篇即说:“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 明·冷谦《琴声十六法》也说:“和为五音之本,无过不及之谓也。”和,不仅要求弦、指、音相合,更重要的是要与意相合,也就是《溪山琴况》里说的:“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这里的“意”就是气韵,而气韵的根本是儒家“和”的思想。可以说中国琴道的精神核心就是“和”。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也是“和”。在这里,不仅茶道精神要合于儒家中庸之道,而且茶器、茶品也要合于中庸之道,更重要的是人品也要合于中庸之道。合于礼、合于仁、合于道、合于自然。这才是茶道的“和”。“和”不仅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也意味着宇宙万物的和谐与统一。因此,作为一个茶人,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和道德修养,要将儒家的中庸思想始终贯注在整个茶道程式中,以“和”为贵,以“和”为美,这样才能得茶中三昧,才能品饮出茶中至味。
2、 道家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琴道意趣影响颇深。道家倡导清静无为,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切都应该遵循自然变化,不要进行任何人为干预和改变。《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又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种大音希声的理念在庄子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发挥,《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人籁尚有人为的成分在里面,地籁仅仅是“众窍”而已,只有天籁纯是自然之声,无相之音,是真正的“大音”。琴的发音机理极其简单,琴弦在琴板上振动就产生了琴音,左手吟猱绰注、右手抹挑勾剔就形成了琴声。这是纯粹的自然之声,是天籁。琴的音量并不大,特别是在吟猱时,只有夜深人静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变化和奥秘。但细微中蕴育著恢弘,婉丽中包藏着刚劲,如果我们用心谛听,如奔雷惯耳,如松涛澎湃,宽博巨集大,震人心旌,是真正的“大音”,足以振聋发奎,涤荡心志。而这——正是琴道的旨趣所在。
道家的无为思想在茶道中也影响深远。《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饮茶而言道,这个“道”并不是人为造作、规定的,而是自然法则的一种体现。茶道的根本目的就是如何冲泡好一碗茶,叶与水的互相交融、感化就构成了一碗茶汤。茶汤的汤色、香气、滋味、气韵都是纯自然的,是自然法则在茶碗里的展示和再现。我们修习茶道,就是要将茶汤中的自然法则充分显示出来,顺茶理,合茶性,通茶道。通过茶事实践,了悟茶汤的真谛,体悟茶中至道。此时没有纷争,没有机心,也没有是非,仅仅是为了冲泡好一碗茶汤而已。这是真正的无为——茶道的无为。
3、 佛家的影响
佛家对琴道影响很大,尤以禅宗的影响最为广博和深刻。宋·成玉磵在《琴论》中说:“攻琴如参禅,岁月磨练,瞥然有省,则无所不通,纵横妙用而尝若有余。”可谓深得琴中三昧。 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为标榜,讲求当下承当,脱落语言思维藩篱,也就是所谓的“顿悟”。顿悟是建立在岁月磨砺的基础上的,也是就“理入”和“修证”要结合。就琴道而言,没有数十年的操缦工夫,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高尚的道德操守,是很难探究中华琴道幽玄的,也就谈不上顿悟了。可以这样认为,禅宗是中华琴道的“弦外之音”。
禅宗对茶道的影响也是如此。禅宗论茶,有“茶禅一味”的说法,据说宋代高僧圆悟克勤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流传东瀛。在这里,禅味即是茶味,茶味即是禅味,茶禅互参,禅茶不二,成为我们体悟至道的方便法门。茶人饮茶也如同古代的禅师参禅一样,最害怕心有所执,最忌讳“着相”。如果我们过分沉湎于茶汤的色、香、味、气韵这“四相”的话,最容易在“茶海”里迷失,甚至有“走火入魔”的危险。只有空掉茶汤“四相”,才能够真正“因茶入道”。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比较
1、道之和
1.1、中国茶道之和
中国的和文化意识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如早期的石器、玉器、陶器,后期的灵魂观、原始图腾崇拜等等,尤其是中国原始的陶器,其上的纹饰大都与当时的社会存在物,动植物、生活用品等,相吻合,全面而具体地反映了我国远古人民族群的和谐意识。这是人类处在农耕文明的大环境中寻求与自然融合的一种本能反应。但同时,它也是中国和文化意识的萌芽,自然之和与人文之和开始成为彼此生命的纽带。
在经历了铜石并用时代与夏商周三代的发展以后,和文化意识渐渐演变成为了较独立的审美意识。而自春秋战国始,儒道两家确立了和的意识形态,并且提出了理论化的中和审美观。儒家重在“人和”,立足于政教伦理,强调“克己复礼”与“允执其中”,注重维护人伦秩序的和谐;道家重点放在“天和”,推崇“道法自然”,“合以天倪”,倡导虚极静笃,物我为一,无为守中。
中国茶道中“和”的特色不仅体现在茶事过程中,也在逐步发展中与世俗的“礼”相结合,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件法宝,在敬茶与接茶的过程中成就了中华民族的谦和之仪。最好的茶叶须是融合了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气而生长出来的,需要土壤、气候等的调和来成就茶树上最嫩的那一片新叶;冲泡时,水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它不仅有天水、地水之分,如《红楼梦》中的妙玉就采用旧年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水入茶,以保持茶的真香真味,更需有***却不过老,一切恰到好处的水温,在正式的茶道中还有一泡、二泡、三泡之分,要顺应茶性,以茶艺示茶道,将茶的色、香、味最充分地展示出来, 其目的都在于使茶水相和;欲领略一杯香茗的真香妙韵,还须有幽雅的环境,和睦的氛围,先嗅其香,再试其味,慢慢咀嚼,深深体会,将一种平和的心态融入一个和谐的环境,浑然忘我,如入仙境。
1.2、日本茶道之和
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岛国,受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日本气候温暖而溼润,因此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其固有的农耕文化和岛国文化,塑造了日本人亲自然的本性和特殊的本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与中国一样,他们的原初美的意识的形成首先在于与自然相融,与自然对话。如其最早对于色彩的感受就来源于自然的赤、黑、白、青四种颜色;独有的和歌艺术的取材最早也是从自然景物和四季变换中来的;其次,它与民族的精神性格也是分不开的。日本民族经过历史上无记载的长期的各种血统混合的过程,各人种渐次混同并融合其原始信仰,调整了民族的对立,最后成为统一的大和民族,形成以皇室为中心的单一的民族统一形态,这对于日本民族的“中和”心理和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成为直接孕育日本人的美意识的根底。
在日本茶道中,“和”意味着调和、和悦,是外与内的完美结合。和的光线,和的声音,和的香味,和的触觉,和的关系,和的氛围。窗户和窗帘使屋内的光线变得柔和,从大环境上给人以可以冥想的空间;香炉内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弥漫着整个房间。室内插花优雅素淡,茶具朴素大方,茶侍温文尔雅,一切茶事活动即在调和的环境中开始,慢慢地释放出其和悦的内涵。
与中国茶道相比,日本茶道之和更注重外在环境的调和,并以此为背景来感受茶道本身“和”的内涵;而中国茶道却重在道本身,从茶、水、冲、品的过程中慢慢释放其和睦、有序、规则的魅力。这大概与中日两国的文化模式和民族性格是相辅相成的。两国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虽同时享有农耕文明,但日本的岛国环境却注定了其具有强烈的吸收能力和对外在的关注能力。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但其并没有完全仿效中国的茶道模式,而是植根于民俗,植根于生活,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保持了其在日本土壤之中的原汁原味,因此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中日两国茶道和而不同的情况。
2、道之静
2.1、中国茶道之静
从表面上看,中国茶道充斥着儒家浓浓的中庸之美、平和之味;而欲扣破其外在的坚壳,领悟茶道之精髓,却还是得通过“静”这条修习的必由之路。
主静是立人极之本。“静”作为我国传统思想之一,可以说是其余诸道的基础。欲得道,就必须通过“静”的方法来省察自我,洞察世事,实现心的升华。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著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蔡荣章先生也认为:“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指导‘茶艺’的理念,就是‘茶道’。”
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瞎脊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
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上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枯慎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中国是茶艺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具有自己的茶艺。中华茶艺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艺术,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品饮情趣等。
“茶艺”一词是台湾茶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现已被海峡两岸茶文化界所认同、接受,然而对茶艺概念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有“茶道”一词,并承认“茶之为艺”。
其“茶道”、“茶之艺”有时仅指煎茶之艺、点茶之艺、泡茶之艺,有时还包括制茶之艺、种茶之艺。中国古人虽没有直接提出“茶艺”概念,但从“茶道”、“茶之艺”到“茶艺”只有一步之遥。
琴道与茶道的关系
1、 儒家的影响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 “和”。《中庸》里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明·徐谼《溪山琴况》开篇即说:“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 明·冷谦《琴声十六法》也说:“和为五音之本,无过不及之谓也。”和,不仅要求弦、指、音相合,更重要的是要与意相合,也就是《溪山琴况》里说的:“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这里的“意”就是气韵,而气韵的根本是儒家“和”的思想。可以说中国琴道的精神核心就是“和”。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也是“和”。在这里,不仅茶道精神要合于儒家中庸之道,而且茶器、茶品也要合于中庸之道,更重要的是人品也要合于中庸之道。合于礼、合于仁、合于道、合于自然。这才是茶道的“和”。“和”不仅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也意味着宇宙万物的和谐与统一。因此,作为一个茶人,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和道德修养,要将儒家的中庸思想始终贯注在整个茶道程式中,以“和”为贵,以“和”为美,这样才能得茶中三昧,才能品饮出茶中至味。
2、 道家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琴道意趣影响颇深。道家倡导清静无为,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切都应该遵循自然变化,不要进行任何人为干预和改变。《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又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种大音希声的理念在庄子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发挥,《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人籁尚有人为的成分在里面,地籁仅仅是“众窍”而已,只有天籁纯是自然之声,无相之音,是真正的“大音”。琴的发音机理极其简单,琴弦在琴板上振动就产生了琴音,左手吟猱绰注、右手抹挑勾剔就形成了琴声。这是纯粹的自然之声,是天籁。琴的音量并不大,特别是在吟猱时,只有夜深人静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变化和奥秘。但细微中蕴育著恢弘,婉丽中包藏着刚劲,如果我们用心谛听,如奔雷惯耳,如松涛澎湃,宽博巨集大,震人心旌,是真正的“大音”,足以振聋发奎,涤荡心志。而这——正是琴道的旨趣所在。
道家的无为思想在茶道中也影响深远。《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饮茶而言道,这个“道”并不是人为造作、规定的,而是自然法则的一种体现。茶道的根本目的就是如何冲泡好一碗茶,叶与水的互相交融、感化就构成了一碗茶汤。茶汤的汤色、香气、滋味、气韵都是纯自然的,是自然法则在茶碗里的展示和再现。我们修习茶道,就是要将茶汤中的自然法则充分显示出来,顺茶理,合茶性,通茶道。通过茶事实践,了悟茶汤的真谛,体悟茶中至道。此时没有纷争,没有机心,也没有是非,仅仅是为了冲泡好一碗茶汤而已。这是真正的无为——茶道的无为。
3、 佛家的影响
佛家对琴道影响很大,尤以禅宗的影响最为广博和深刻。宋·成玉磵在《琴论》中说:“攻琴如参禅,岁月磨练,瞥然有省,则无所不通,纵横妙用而尝若有余。”可谓深得琴中三昧。 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为标榜,讲求当下承当,脱落语言思维藩篱,也就是所谓的“顿悟”。顿悟是建立在岁月磨砺的基础上的,也是就“理入”和“修证”要结合。就琴道而言,没有数十年的操缦工夫,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高尚的道德操守,是很难探究中华琴道幽玄的,也就谈不上顿悟了。可以这样认为,禅宗是中华琴道的“弦外之音”。
禅宗对茶道的影响也是如此。禅宗论茶,有“茶禅一味”的说法,据说宋代高僧圆悟克勤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流传东瀛。在这里,禅味即是茶味,茶味即是禅味,茶禅互参,禅茶不二,成为我们体悟至道的方便法门。茶人饮茶也如同古代的禅师参禅一样,最害怕心有所执,最忌讳“着相”。如果我们过分沉湎于茶汤的色、香、味、气韵这“四相”的话,最容易在“茶海”里迷失,甚至有“走火入魔”的危险。只有空掉茶汤“四相”,才能够真正“因茶入道”。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比较
1、道之和
1.1、中国茶道之和
中国的和文化意识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如早期的石器、玉器、陶器,后期的灵魂观、原始图腾崇拜等等,尤其是中国原始的陶器,其上的纹饰大都与当时的社会存在物,动植物、生活用品等,相吻合,全面而具体地反映了我国远古人民族群的和谐意识。这是人类处在农耕文明的大环境中寻求与自然融合的一种本能反应。但同时,它也是中国和文化意识的萌芽,自然之和与人文之和开始成为彼此生命的纽带。
在经历了铜石并用时代与夏商周三代的发展以后,和文化意识渐渐演变成为了较独立的审美意识。而自春秋战国始,儒道两家确立了和的意识形态,并且提出了理论化的中和审美观。儒家重在“人和”,立足于政教伦理,强调“克己复礼”与“允执其中”,注重维护人伦秩序的和谐;道家重点放在“天和”,推崇“道法自然”,“合以天倪”,倡导虚极静笃,物我为一,无为守中。
中国茶道中“和”的特色不仅体现在茶事过程中,也在逐步发展中与世俗的“礼”相结合,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件法宝,在敬茶与接茶的过程中成就了中华民族的谦和之仪。最好的茶叶须是融合了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气而生长出来的,需要土壤、气候等的调和来成就茶树上最嫩的那一片新叶;冲泡时,水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它不仅有天水、地水之分,如《红楼梦》中的妙玉就采用旧年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水入茶,以保持茶的真香真味,更需有***却不过老,一切恰到好处的水温,在正式的茶道中还有一泡、二泡、三泡之分,要顺应茶性,以茶艺示茶道,将茶的色、香、味最充分地展示出来, 其目的都在于使茶水相和;欲领略一杯香茗的真香妙韵,还须有幽雅的环境,和睦的氛围,先嗅其香,再试其味,慢慢咀嚼,深深体会,将一种平和的心态融入一个和谐的环境,浑然忘我,如入仙境。
1.2、日本茶道之和
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岛国,受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日本气候温暖而溼润,因此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其固有的农耕文化和岛国文化,塑造了日本人亲自然的本性和特殊的本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与中国一样,他们的原初美的意识的形成首先在于与自然相融,与自然对话。如其最早对于色彩的感受就来源于自然的赤、黑、白、青四种颜色;独有的和歌艺术的取材最早也是从自然景物和四季变换中来的;其次,它与民族的精神性格也是分不开的。日本民族经过历史上无记载的长期的各种血统混合的过程,各人种渐次混同并融合其原始信仰,调整了民族的对立,最后成为统一的大和民族,形成以皇室为中心的单一的民族统一形态,这对于日本民族的“中和”心理和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成为直接孕育日本人的美意识的根底。
在日本茶道中,“和”意味着调和、和悦,是外与内的完美结合。和的光线,和的声音,和的香味,和的触觉,和的关系,和的氛围。窗户和窗帘使屋内的光线变得柔和,从大环境上给人以可以冥想的空间;香炉内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弥漫着整个房间。室内插花优雅素淡,茶具朴素大方,茶侍温文尔雅,一切茶事活动即在调和的环境中开始,慢慢地释放出其和悦的内涵。
与中国茶道相比,日本茶道之和更注重外在环境的调和,并以此为背景来感受茶道本身“和”的内涵;而中国茶道却重在道本身,从茶、水、冲、品的过程中慢慢释放其和睦、有序、规则的魅力。这大概与中日两国的文化模式和民族性格是相辅相成的。两国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虽同时享有农耕文明,但日本的岛国环境却注定了其具有强烈的吸收能力和对外在的关注能力。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但其并没有完全仿效中国的茶道模式,而是植根于民俗,植根于生活,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保持了其在日本土壤之中的原汁原味,因此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中日两国茶道和而不同的情况。
2、道之静
2.1、中国茶道之静
从表面上看,中国茶道充斥着儒家浓浓的中庸之美、平和之味;而欲扣破其外在的坚壳,领悟茶道之精髓,却还是得通过“静”这条修习的必由之路。
主静是立人极之本。“静”作为我国传统思想之一,可以说是其余诸道的基础。欲得道,就必须通过“静”的方法来省察自我,洞察世事,实现心的升华。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