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一年中所有的节日的先后顺序是: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等。
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2、春节(正月初一)
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3、元宵节(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5、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正阳节 、龙日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 。
端午习俗主要有食粽子与赛龙舟。食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赛龙舟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中国传统节日
养生这个词一直以来都被固有化,与老年人捆绑在一起,但是越来越的年轻人加入了养生的队伍,主要原因如下:
01、疾病的年轻化
现在很多疾病呈现出主体年轻化的趋势,比如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等等,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食品领域的很多新品种出现,快餐文化的兴起也间接证明了年轻人饮食的不规律,以及饮食质量得不到保障。古话说细嚼慢咽,但是现在很难做到,吞咽过快也容易消化不良。
02、社会环境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网络等传播途径知道了养生的重要性,日常简单的养生也非常容易实现,现在很多工作都只需要坐着进行,腰椎痛颈椎痛成了普遍,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养生。
学生在挑灯夜读,吃饭讲究速度;工作者为了追求效率也是压缩时间;生活方式也越来越不健康,夜宵、酒吧成了热门场所,随之而来的就是身体的消耗,加上缺乏锻炼,身体难免会不舒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开始下降,能真切的感受到身体发生的变化。
03、思想观念的转变
现在是一个看脸看颜值的时代,娱乐圈的明星近些年也是流量明星居多,很多年轻人也注重自己的形象,而且美丽帅气的外表真的能为工作带来便利,尤其是未婚的年轻人,更热衷于健身以及保养自己的身体,降低衰老速度,使年轻更持久。
养生也是要注意方法的,要找专门的人士进行咨询,好的养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帮助我们更健康的生活,减少疾病的困扰,无师自通还是很难的,很可能反其道而行之。
综上所述就是年轻人越来越养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