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成功三套题(一)
展开全部
说明:
1. 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 本试卷共分四个部分: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各学科和知识点的分布与正式考研试卷相同。
3. 本试卷为闭卷、笔试试卷。
4. 选择题的答案请填入题后的“选择题答题纸”内。
一、 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萌芽于( )
A.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C. 凯洛夫的《教育学》
D.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 战国后期,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教育文献是(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3、下列哪种学说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
A.生物起源说 B.生活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4、在教育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普鲁士
5、现代学制中的双轨制,主要以( )为典型。
A.欧洲国家 B.美国 C.前苏联 D.中国
6、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现场教学 D.小组教学
来源:考试大
7、1985年,( )明确规定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
A.《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8、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看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该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经济学家( )
A.布鲁纳 B.舒尔茨 C.杜威 D.凯恩斯
9、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提倡“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其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10、在20世纪90年代,许多西方国家都以加德纳提出的( )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A.多元智力理论 B.智力三元理论 C.认知发展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
11、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
A.教育的方向
B.教育为谁服务
C.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D.教育怎样培养人
12、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涂尔干 B.卢梭 C.赞可夫 D.福禄倍尔
13、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4、活动课程论与学科课程论的根本分歧在于,它认为课程应该以( )为中心。
A.经验 B.活动 C.儿童 D.社会
15、教学是( )
A.学生学的活动
B.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C.教师教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16、衡量人的品德的主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7、“六艺”教育的中心是( )
A.礼乐教育 B.军事教育 C.文化知识教育 D.科学知识教育
18、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完备于( )
A.魏晋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9、明代书院在宋元基础上又具有了新的职能,即( )
A.藏书 B.供祀 C.育才 D.议政
20、1904年公布的( )是我国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在全国颁布并推行的现代学制。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戌学制 D.六三三制
21、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
A.1894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0年
22、在中国近代教育,第一次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思想的学者是( )
A. 严复 B.王国维 C.梁启超 D.蔡元培
23、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河北定县主持乡村建设实验运动的教育家是( )
A.晏阳初 B.陶行知 C.黄炎培 D.梁漱溟
24、在西方教育第一次论述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问题的是( )
A. 智者派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25、苏格拉底法又称为( )
A.问答法 B.发现法 C.讲授法 D.雄辩术
26、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最早出现在( )
A.意大利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27、创办“快乐之家”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是( )
A.弗吉里奥 B.维多里诺 C.格里诺 D.卡斯底格朗
28、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是( )
A. 古典教育 B.人文主义 C.贵族性 D.世俗性
29、《教育漫话》的作者是( )
A.培根 B.洛克 C.杜威 D.赫胥黎
30、西方教育第一所新式大学是1694年建立的( )
A.哈勒大学 B.柏林大学 C.波恩大学 D.慕尼黑大学
31、1916年出版的( ),最集中、最系统地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
A.《我的教育信条》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学校与社会》
D.《人的问题》
32、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被称为“教学机器之父”。
A.华生 B.托尔曼 C.加涅 D.斯金纳
33、终身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朗格朗 B.罗杰斯 C.索尔蒂斯 D.布鲁纳
34、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中核心问题是( )
A.学生的智力开发
B.教师的教学活动
C.学生的学习活动
D.学生的心理健康
35、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柯尔伯格 D.罗杰斯
36、提出“认知发现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奥苏贝尔 D.布鲁纳
37、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理论,他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
A. 成败经验 B.自我强化 C.自我监督 D.结果期待
38、适当过渡学习能促进知识保持,研究表明,效果的过渡学习是学习熟练程度达到( )
A. 130% B.140% C.150% D.160%
39、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练习 B.学习 C.强化 D.巩固
40、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 )提出,儿童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A.皮亚杰 B.斯金纳 C.埃森克 D.柯尔伯格
41、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概念是( )
A.冯特 B.梅伊曼 C.赖伊 D.杜威
42、根据调查对象范围的不同,教育调查可分为( )
A.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
B. 普遍调查和个案调查
C.常模调查和比较调查
D.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
43、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比较灵活且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种观察方法是( )
A.教育实验观察
B.严格控制的观察
C.全结构式观察
D.教育现场观察
45、历最早运用日记描述法研究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夸美纽斯 D.苏霍姆林斯基
二、 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46、现在是建构主义学习时代,结构主义学习理论落后了。
47、德育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协调发展的过程。
48、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由一系列规则和技能系统构成。
三、 简答题: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49、简述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5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什么?
51、简述科举制与学校的关系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52、简述存在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
53、简述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的教学原则
54、简述教育研究中选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四、 分析论述题:55-57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5、试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56、试分析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
57、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题中选取一道做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Ⅰ、有人说:“教育先行就是教育要先于经济而发展。”试评论此观点。
Ⅱ、分析下列材料并加以评论:
一项意在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试验研究,开出了一节“找圆心”的数学观摩课。执教老师先让每个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圆的图形,然后引导他们利用圆形物品在纸上画圆,并让学生把画好的圆剪下来。这样,每个学生手上都有了一个不知道圆心的圆纸片。怎样找圆心呢?老师用投影仪提示:“将手中的圆对折,展开,换个方向,再对折,两条折痕的交叉点就是圆心。”学生按提示操作,果然找到圆心。试从现代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角度评析这节数学课。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A D A B B B D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A A D D A C D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A D A A B D B A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D A C B D A C C A
41 42 43 44 45
B B D C B
二、 辨析题
46、答:这种说法有片面性。
(1)建构主义是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关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图式是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为了应付周围的世界,个体逐渐地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一系列的图式。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
(2)结构主义认为,结构是一个由种种转换规律组成的体系。这个转换体系作为体系(相对于其各成分的性质而言)含有一些规律。结构应该是可以形式化(或公式化)的。各种结构都有自己的整体性,被构成的这些整体性的特质是由于它们的组成规律而得来的,规律从性质上来说就是起结构作用的,结构能自己调整。活的有机体,在种种其他体系之间同时既是一个物理化学体系,又是主体活动的源泉。依此形成了基于结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结构主义符合我们对未来要培养“学会学习”及富有探索精神与创造力的人才的要求,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成为建立21世纪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支柱。
(3)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相互联系,并存在一定的不同,但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对我们都有启发意义,无所谓过时的问题。虽然当今时代比较强调建构主义的利用价值,但也并非完全抛弃结构主义。因此,不能说现在是建构主义学习时代了,结构主义学习理论落后了。
47、答:正确。
(1)德育过程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收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2)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3)德育的社会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德育的个体功能则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境界。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两个问题: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必须充分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否则就会阻碍这一功能的正常发挥;品德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文明化或社会化。因此,通过必要的规范学习与价值学习,以形成一定的品德,乃是发挥个体发展功能的重要内容。
因此,德育与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是协调统一的过程。
48、答:正确。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个体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它相当于技能。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大类。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加工外在信息。这类知识通过练习,其运用达到相对自动化程度,很少或不需要受意识控制。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一般受意识控制,其运用难以达到自动化程度,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学习策略是学习这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作为一种计划性方案,由规则和技能构成,它是一步一步的程序性知识,是学习术或学习技能的组合。
因此,学习策略是程序性知识。
三、 简答题
49、
答:教师的专业化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一生为师并不意味着专业化程度很高。教师专业化虽然与时间有关,但不仅是时间的自然延续,更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最终真正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
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具有多阶段性特征。叶澜从自我更新取向角度把教师专业化分成五个发展阶段,即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50、
答:课程文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即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其中,课程理念的演进是课程变迁的深层动因。跟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在于:第一,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第二,重建课程结构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三,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等方面体现出对传统课程模式的本质性突破。
51、
答: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在
科举制产生之前,选士制度与育士制度是基本脱节的。科举制的诞生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说来,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到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方法等则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科举制的产生对学校教育影响很大,但并不必然地会导致学校教育的衰败,相反,却能够刺激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既不同于以德取人的汉代察举制,也不同于以门第取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而是一种较为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其合理性主要是:
(1)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 使选士与育士制度紧密结合;
(3) 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和客观;
(4) 有利于造成人人向学的社会风气。
但是科举制也有消极的一面,尤其到明清时期,这种消极作用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
(1) 国家只重科举而忽视学校教育;
(2) 科举制有很大的欺骗性;
(3) 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4) 营私舞弊屡屡发生,败坏社会风气。
52、
答:存在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
(1)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
(2) 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3) 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
(4) 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
(5)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
53、
答: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的教学原则有:
(1) 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编排应该循序渐进;
(3) 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
(4) 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5) 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
(6) 培养学生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
54、
答:选题的一般过程:科学而新颖的课题地选定实际上经过了一个产生研究动机到勾画出研究大致轮廓的过程,是对提出的初步的研究假设进行不断检验的过程。最初往往是在阅读、研究有关领域文献中,如教育期刊、研究报告、教育论文索引、相关学科的重要期刊或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个初步的研究假设,进而带着这个粗泛的想法广泛地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前人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该问题目前被关注的程度。随着思考的深入,原来朦胧模糊的想法逐渐变得集中、清晰和明确,不仅对此问题大致情况有一个总体把握,而且形成了如何进一步研究该问题的初步思路,这是课题便可以确定了。
选题的方法:一般来说选题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由于不同研究课题,研究的性质、方向不同,加上研究这本身的差异,因此选题方法并无一定之规。但要选好题,对于研究者来说,有几点是要注意的:首先要有明确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要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并使问题形成系列;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
四、分析论述题
55、
答:当今世界正处于和平发展的阶段,新技术革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现代教育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历史性变化,正在使现代教育的思想和理论日益从理想和概念逐渐转变成现实,使现代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使现代教育更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些变化正在发展成为一些重要的大趋势。
(1)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日益高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正在形成一场历影响最广、最深刻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这场运动正在步步深化,到21世纪将可能把现代教育推进到又一个新的阶段。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改革运动,其方向和实质正在逐渐明朗,大致说来就是为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教育体系而努力。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义:面向21世纪;适应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新的教育体系。
来源:考试大
(2) 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化和现实化
面向21世纪,人类将面临种种更加严峻的挑战,各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比以往 任何时期都需要更多的更全面发展的人,对人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使得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也日益丰富和成熟,教育正日益加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将对人的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3) 教育与社会生产更加联系紧密
当前,教育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达国家兴起的产学合作;二是发端于前苏联的教育、生产和科学一体化。前者主要着眼于大学科研成果(尤其是高科技成果)尽快用于社会生产,同时也起到利用社会力量帮助学校培养人的作用;后者主要是着眼于利用社会力量(主要是生产单位)培养高质量和满足生产要求的人才,同时也促进高等学校科研和生产结合,使科研成果用于生产。上述两种形式各有特点,都具有较强生命力,目前正引起各国教育的纷纷效仿,其形式和内涵在21世纪将进一步深化,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来源:考试大
(4) 终身教育思想正在逐步实现
终身教育思想在世界各国引起极大反响,各国纷纷高度评价终身教育的重大意义,并正 在将终身教育的理论付于实践。
来源:考试大
(5) 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重点
在数量与质量之间,未来更注重教育质量。在对21世纪的预测中,一些专家注意到这 样一个趋势:质的问题比量的问题日益引人注目,从关心数量到关心质量反映了科学技术方面从能源到信息的重点转移。随着教育质量问题的突出,新教育质量观也被提到,这将引起一系列教育改革。
(6) 教育技术日益现代化
被称为信息革命的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正在引起教育手段的革命性变化,使教育技术 越来越现代化。目前,广播、电视、电影、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正的到广泛使用,并逐渐向普及化、成熟化发展。
(7) 教育国际化势头日益强劲
目前,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国际化步伐日益加快。首先是经济国际化,全球范围的竞争和 合作,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极大推动了科技国际化,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和作日益频繁,经济和科技国际化推动了各领域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的势头也越来越迅猛,成为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8) 更关注全球命运和未来发展
随着对全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和未来发展更加关注,越老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和开展全球教育和未来教育,全球教育和未来教育正在成为各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56、
答: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自然的状态”在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和国家的起源学说中是指人类的史前时代,在教育上更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中。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因此,15岁之前的教育必须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中进行。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只有将后两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者的良好结合,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就是要求儿童在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需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
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卢梭认为,由于自然状态与专制制度的对立,所以,培养“自然人”与培养公民是两个相互对立的目的。“公民”与“自然人”的对立表现在:(1)自然人是能够独立自主的人,能够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而公民的一切依赖于专制社会,失去了自身的独特价值。(2)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而社会之中,公民是有等级的。(3)自然人是自由的人,无所不宜、无所不能;而国家公民在社会中常常是某种专业化的职业人,被囿于职业而失去自由。(4)自然人是自食其力的人,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为主;现行教育则培养出一批靠他人劳动为生的人。
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1)正确看待儿童,不要把儿童看作成人;(2)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联系现实,加以评述。(略)
57、
Ⅰ、
答:(1)目前,对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称之为教育先行论,即首先发展教育而后再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这是一种超前发展理论。所谓超前发展有两层意思:其一,教育事业发展在教育投资上应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人均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其二,教育事业发展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经济建设近期和远期需要。这又叫同步论,即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还有一种是滞后论,即教育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比例。无论哪种理论,如果不讲在一定的条件下,或在特定意义上,片面强调某一方面,都不符合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也违背了经济与教育之间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
(2)教育与经济发展虽然具有间接关系和直接关系,但它们之间的关系除表现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外,还表现为相互制约的关系。因为,经济发展只能提供其物质资料的一部分用于发展教育事业,教育在使用这些经济条件时,需要同用于其他部门的物质资料和经济条件相协调,相平衡。同时,教育对经济发展作用具有周期长、发挥作用迟缓的特点,也就是说在短期内教育不仅不能立刻满足经济上的需要,而且还要占用一部分强壮劳动力,延缓一部分劳动力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因此,在处理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时,既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实事求是地追求教育投资,发展教育事业,又要克服只顾眼前短期经济利益,忽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长期性、迟效作用的观点,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教育是否能抓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各国之间综合经济实力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社会的进步主要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力量,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科技的获得有许多途径,但最根本的一条是要有源源不断的科技人才,进行发明、创造、运用。教育跟不上,科技人才就没有保障,即使引进再先进的技术工艺,都无法使用,更谈不上与他国在综合经济实力上的竞争。因此我们提出了教育先行的国策。
但是,提出教育先行只是为了突出教育在整个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不是忽视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在重视教育发展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经济的发展战略性作用,从而为教育又提供了物质保障。因此认为教育要先于经济发展是片面的理解。
Ⅱ、
答:(1)这位老师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与试验的意图是一致的;
(2)教学中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用操作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值得肯定的;
(3)但是,老师的“导”限制了学生的学,加入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自己发现找圆心的办法,则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1. 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 本试卷共分四个部分: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各学科和知识点的分布与正式考研试卷相同。
3. 本试卷为闭卷、笔试试卷。
4. 选择题的答案请填入题后的“选择题答题纸”内。
一、 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萌芽于( )
A.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C. 凯洛夫的《教育学》
D.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 战国后期,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教育文献是(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3、下列哪种学说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
A.生物起源说 B.生活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4、在教育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普鲁士
5、现代学制中的双轨制,主要以( )为典型。
A.欧洲国家 B.美国 C.前苏联 D.中国
6、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现场教学 D.小组教学
来源:考试大
7、1985年,( )明确规定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
A.《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8、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看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该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经济学家( )
A.布鲁纳 B.舒尔茨 C.杜威 D.凯恩斯
9、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提倡“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其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10、在20世纪90年代,许多西方国家都以加德纳提出的( )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A.多元智力理论 B.智力三元理论 C.认知发展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
11、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
A.教育的方向
B.教育为谁服务
C.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D.教育怎样培养人
12、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涂尔干 B.卢梭 C.赞可夫 D.福禄倍尔
13、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4、活动课程论与学科课程论的根本分歧在于,它认为课程应该以( )为中心。
A.经验 B.活动 C.儿童 D.社会
15、教学是( )
A.学生学的活动
B.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C.教师教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16、衡量人的品德的主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7、“六艺”教育的中心是( )
A.礼乐教育 B.军事教育 C.文化知识教育 D.科学知识教育
18、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完备于( )
A.魏晋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9、明代书院在宋元基础上又具有了新的职能,即( )
A.藏书 B.供祀 C.育才 D.议政
20、1904年公布的( )是我国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在全国颁布并推行的现代学制。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戌学制 D.六三三制
21、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
A.1894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0年
22、在中国近代教育,第一次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思想的学者是( )
A. 严复 B.王国维 C.梁启超 D.蔡元培
23、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河北定县主持乡村建设实验运动的教育家是( )
A.晏阳初 B.陶行知 C.黄炎培 D.梁漱溟
24、在西方教育第一次论述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问题的是( )
A. 智者派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25、苏格拉底法又称为( )
A.问答法 B.发现法 C.讲授法 D.雄辩术
26、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最早出现在( )
A.意大利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27、创办“快乐之家”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是( )
A.弗吉里奥 B.维多里诺 C.格里诺 D.卡斯底格朗
28、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是( )
A. 古典教育 B.人文主义 C.贵族性 D.世俗性
29、《教育漫话》的作者是( )
A.培根 B.洛克 C.杜威 D.赫胥黎
30、西方教育第一所新式大学是1694年建立的( )
A.哈勒大学 B.柏林大学 C.波恩大学 D.慕尼黑大学
31、1916年出版的( ),最集中、最系统地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
A.《我的教育信条》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学校与社会》
D.《人的问题》
32、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被称为“教学机器之父”。
A.华生 B.托尔曼 C.加涅 D.斯金纳
33、终身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朗格朗 B.罗杰斯 C.索尔蒂斯 D.布鲁纳
34、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中核心问题是( )
A.学生的智力开发
B.教师的教学活动
C.学生的学习活动
D.学生的心理健康
35、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柯尔伯格 D.罗杰斯
36、提出“认知发现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奥苏贝尔 D.布鲁纳
37、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理论,他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
A. 成败经验 B.自我强化 C.自我监督 D.结果期待
38、适当过渡学习能促进知识保持,研究表明,效果的过渡学习是学习熟练程度达到( )
A. 130% B.140% C.150% D.160%
39、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练习 B.学习 C.强化 D.巩固
40、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 )提出,儿童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A.皮亚杰 B.斯金纳 C.埃森克 D.柯尔伯格
41、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概念是( )
A.冯特 B.梅伊曼 C.赖伊 D.杜威
42、根据调查对象范围的不同,教育调查可分为( )
A.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
B. 普遍调查和个案调查
C.常模调查和比较调查
D.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
43、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比较灵活且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种观察方法是( )
A.教育实验观察
B.严格控制的观察
C.全结构式观察
D.教育现场观察
45、历最早运用日记描述法研究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夸美纽斯 D.苏霍姆林斯基
二、 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46、现在是建构主义学习时代,结构主义学习理论落后了。
47、德育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协调发展的过程。
48、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由一系列规则和技能系统构成。
三、 简答题: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49、简述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5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什么?
51、简述科举制与学校的关系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52、简述存在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
53、简述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的教学原则
54、简述教育研究中选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四、 分析论述题:55-57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5、试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56、试分析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
57、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题中选取一道做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Ⅰ、有人说:“教育先行就是教育要先于经济而发展。”试评论此观点。
Ⅱ、分析下列材料并加以评论:
一项意在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试验研究,开出了一节“找圆心”的数学观摩课。执教老师先让每个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圆的图形,然后引导他们利用圆形物品在纸上画圆,并让学生把画好的圆剪下来。这样,每个学生手上都有了一个不知道圆心的圆纸片。怎样找圆心呢?老师用投影仪提示:“将手中的圆对折,展开,换个方向,再对折,两条折痕的交叉点就是圆心。”学生按提示操作,果然找到圆心。试从现代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角度评析这节数学课。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A D A B B B D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A A D D A C D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A D A A B D B A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D A C B D A C C A
41 42 43 44 45
B B D C B
二、 辨析题
46、答:这种说法有片面性。
(1)建构主义是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关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图式是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为了应付周围的世界,个体逐渐地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一系列的图式。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
(2)结构主义认为,结构是一个由种种转换规律组成的体系。这个转换体系作为体系(相对于其各成分的性质而言)含有一些规律。结构应该是可以形式化(或公式化)的。各种结构都有自己的整体性,被构成的这些整体性的特质是由于它们的组成规律而得来的,规律从性质上来说就是起结构作用的,结构能自己调整。活的有机体,在种种其他体系之间同时既是一个物理化学体系,又是主体活动的源泉。依此形成了基于结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结构主义符合我们对未来要培养“学会学习”及富有探索精神与创造力的人才的要求,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成为建立21世纪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支柱。
(3)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相互联系,并存在一定的不同,但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对我们都有启发意义,无所谓过时的问题。虽然当今时代比较强调建构主义的利用价值,但也并非完全抛弃结构主义。因此,不能说现在是建构主义学习时代了,结构主义学习理论落后了。
47、答:正确。
(1)德育过程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收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2)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3)德育的社会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德育的个体功能则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境界。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两个问题: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必须充分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否则就会阻碍这一功能的正常发挥;品德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文明化或社会化。因此,通过必要的规范学习与价值学习,以形成一定的品德,乃是发挥个体发展功能的重要内容。
因此,德育与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是协调统一的过程。
48、答:正确。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个体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它相当于技能。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大类。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加工外在信息。这类知识通过练习,其运用达到相对自动化程度,很少或不需要受意识控制。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一般受意识控制,其运用难以达到自动化程度,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学习策略是学习这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作为一种计划性方案,由规则和技能构成,它是一步一步的程序性知识,是学习术或学习技能的组合。
因此,学习策略是程序性知识。
三、 简答题
49、
答:教师的专业化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一生为师并不意味着专业化程度很高。教师专业化虽然与时间有关,但不仅是时间的自然延续,更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最终真正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
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具有多阶段性特征。叶澜从自我更新取向角度把教师专业化分成五个发展阶段,即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50、
答:课程文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即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其中,课程理念的演进是课程变迁的深层动因。跟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在于:第一,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第二,重建课程结构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三,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等方面体现出对传统课程模式的本质性突破。
51、
答: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在
科举制产生之前,选士制度与育士制度是基本脱节的。科举制的诞生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说来,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到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方法等则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科举制的产生对学校教育影响很大,但并不必然地会导致学校教育的衰败,相反,却能够刺激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既不同于以德取人的汉代察举制,也不同于以门第取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而是一种较为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其合理性主要是:
(1)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 使选士与育士制度紧密结合;
(3) 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和客观;
(4) 有利于造成人人向学的社会风气。
但是科举制也有消极的一面,尤其到明清时期,这种消极作用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
(1) 国家只重科举而忽视学校教育;
(2) 科举制有很大的欺骗性;
(3) 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4) 营私舞弊屡屡发生,败坏社会风气。
52、
答:存在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
(1)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
(2) 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3) 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
(4) 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
(5)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
53、
答: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的教学原则有:
(1) 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编排应该循序渐进;
(3) 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
(4) 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5) 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
(6) 培养学生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
54、
答:选题的一般过程:科学而新颖的课题地选定实际上经过了一个产生研究动机到勾画出研究大致轮廓的过程,是对提出的初步的研究假设进行不断检验的过程。最初往往是在阅读、研究有关领域文献中,如教育期刊、研究报告、教育论文索引、相关学科的重要期刊或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个初步的研究假设,进而带着这个粗泛的想法广泛地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前人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该问题目前被关注的程度。随着思考的深入,原来朦胧模糊的想法逐渐变得集中、清晰和明确,不仅对此问题大致情况有一个总体把握,而且形成了如何进一步研究该问题的初步思路,这是课题便可以确定了。
选题的方法:一般来说选题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由于不同研究课题,研究的性质、方向不同,加上研究这本身的差异,因此选题方法并无一定之规。但要选好题,对于研究者来说,有几点是要注意的:首先要有明确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要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并使问题形成系列;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
四、分析论述题
55、
答:当今世界正处于和平发展的阶段,新技术革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现代教育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历史性变化,正在使现代教育的思想和理论日益从理想和概念逐渐转变成现实,使现代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使现代教育更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些变化正在发展成为一些重要的大趋势。
(1)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日益高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正在形成一场历影响最广、最深刻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这场运动正在步步深化,到21世纪将可能把现代教育推进到又一个新的阶段。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改革运动,其方向和实质正在逐渐明朗,大致说来就是为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教育体系而努力。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义:面向21世纪;适应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新的教育体系。
来源:考试大
(2) 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化和现实化
面向21世纪,人类将面临种种更加严峻的挑战,各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比以往 任何时期都需要更多的更全面发展的人,对人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使得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也日益丰富和成熟,教育正日益加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将对人的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3) 教育与社会生产更加联系紧密
当前,教育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达国家兴起的产学合作;二是发端于前苏联的教育、生产和科学一体化。前者主要着眼于大学科研成果(尤其是高科技成果)尽快用于社会生产,同时也起到利用社会力量帮助学校培养人的作用;后者主要是着眼于利用社会力量(主要是生产单位)培养高质量和满足生产要求的人才,同时也促进高等学校科研和生产结合,使科研成果用于生产。上述两种形式各有特点,都具有较强生命力,目前正引起各国教育的纷纷效仿,其形式和内涵在21世纪将进一步深化,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来源:考试大
(4) 终身教育思想正在逐步实现
终身教育思想在世界各国引起极大反响,各国纷纷高度评价终身教育的重大意义,并正 在将终身教育的理论付于实践。
来源:考试大
(5) 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重点
在数量与质量之间,未来更注重教育质量。在对21世纪的预测中,一些专家注意到这 样一个趋势:质的问题比量的问题日益引人注目,从关心数量到关心质量反映了科学技术方面从能源到信息的重点转移。随着教育质量问题的突出,新教育质量观也被提到,这将引起一系列教育改革。
(6) 教育技术日益现代化
被称为信息革命的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正在引起教育手段的革命性变化,使教育技术 越来越现代化。目前,广播、电视、电影、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正的到广泛使用,并逐渐向普及化、成熟化发展。
(7) 教育国际化势头日益强劲
目前,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国际化步伐日益加快。首先是经济国际化,全球范围的竞争和 合作,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极大推动了科技国际化,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和作日益频繁,经济和科技国际化推动了各领域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的势头也越来越迅猛,成为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8) 更关注全球命运和未来发展
随着对全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和未来发展更加关注,越老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和开展全球教育和未来教育,全球教育和未来教育正在成为各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56、
答: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自然的状态”在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和国家的起源学说中是指人类的史前时代,在教育上更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中。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因此,15岁之前的教育必须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中进行。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只有将后两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者的良好结合,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就是要求儿童在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需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
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卢梭认为,由于自然状态与专制制度的对立,所以,培养“自然人”与培养公民是两个相互对立的目的。“公民”与“自然人”的对立表现在:(1)自然人是能够独立自主的人,能够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而公民的一切依赖于专制社会,失去了自身的独特价值。(2)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而社会之中,公民是有等级的。(3)自然人是自由的人,无所不宜、无所不能;而国家公民在社会中常常是某种专业化的职业人,被囿于职业而失去自由。(4)自然人是自食其力的人,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为主;现行教育则培养出一批靠他人劳动为生的人。
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1)正确看待儿童,不要把儿童看作成人;(2)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联系现实,加以评述。(略)
57、
Ⅰ、
答:(1)目前,对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称之为教育先行论,即首先发展教育而后再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这是一种超前发展理论。所谓超前发展有两层意思:其一,教育事业发展在教育投资上应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人均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其二,教育事业发展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经济建设近期和远期需要。这又叫同步论,即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还有一种是滞后论,即教育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比例。无论哪种理论,如果不讲在一定的条件下,或在特定意义上,片面强调某一方面,都不符合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也违背了经济与教育之间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
(2)教育与经济发展虽然具有间接关系和直接关系,但它们之间的关系除表现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外,还表现为相互制约的关系。因为,经济发展只能提供其物质资料的一部分用于发展教育事业,教育在使用这些经济条件时,需要同用于其他部门的物质资料和经济条件相协调,相平衡。同时,教育对经济发展作用具有周期长、发挥作用迟缓的特点,也就是说在短期内教育不仅不能立刻满足经济上的需要,而且还要占用一部分强壮劳动力,延缓一部分劳动力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因此,在处理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时,既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实事求是地追求教育投资,发展教育事业,又要克服只顾眼前短期经济利益,忽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长期性、迟效作用的观点,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教育是否能抓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各国之间综合经济实力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社会的进步主要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力量,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科技的获得有许多途径,但最根本的一条是要有源源不断的科技人才,进行发明、创造、运用。教育跟不上,科技人才就没有保障,即使引进再先进的技术工艺,都无法使用,更谈不上与他国在综合经济实力上的竞争。因此我们提出了教育先行的国策。
但是,提出教育先行只是为了突出教育在整个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不是忽视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在重视教育发展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经济的发展战略性作用,从而为教育又提供了物质保障。因此认为教育要先于经济发展是片面的理解。
Ⅱ、
答:(1)这位老师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与试验的意图是一致的;
(2)教学中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用操作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值得肯定的;
(3)但是,老师的“导”限制了学生的学,加入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自己发现找圆心的办法,则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