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_平行四边形有对称轴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一次全县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竞赛中,有幸观摩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轴对称”一课的教学实况。其中的精彩片段,至今记忆犹新。新课部分,教师按课前的预设上得井然有序。在做练习时,老师让学生判断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当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出现了两种答案,于是一场精彩的辩论开始了。正是课堂生成的这场争论,使这节课呈现出异样的精彩。现撷取精彩片段以飨同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图形,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逐一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等。当学生判断到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时,出现了分歧,“是”与“不是”尖锐对立着。)
师:认为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同学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生:动手折一折就可以验证。
(好多学生动手折平行四边形。)
师:通过动手折,大家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已有自己的看法,下面就请发表意见吧!
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肯定不是轴对称图形,你们看(边说边演示),我把平行四边形横着折、竖着折、斜着折,不管怎么折,两侧的图形都不能重合,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沿着它的高剪开,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3:你说得不对,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再看“折痕”两边的图形是不是完全重合。
生4:用剪刀剪后拼成的长方形不是我们要判断的原来的平行四边形。
生5:我是对折,也不用剪刀剪。你们看我把平行四边形对折以后再对折,两侧的图形就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生6:我认为折两次是错误的。轴对称图形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图形要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只能折一次,折两次不符合“轴对称”的意义。
师:我补充一点,请同学们想一想,判断“对折”后的图形是判断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对折一次后所成的图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再思考。总之,我欣赏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也欣赏同学们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是通过辩论,才使我们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得这么清晰,这么深。
(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评析:听了这个教学片段,感触颇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老师为学生搭建争辩的平台。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与预设。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为他们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提供给学生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几个平面图形中,前面几个图形判断起来很容易。当学生判断到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时,出现了争议,形成了认知的冲突。此时教师并没有急着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及时抓住这一契机,以一句“大家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拉开了课堂争辩的序幕。
2 老师给学生提供争辩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的预设与课堂生成产生分歧时,教师应及时、机智、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教学预设,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大部分学生通过动手折并清楚表达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课堂上仍有少数同学持反对意见。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果断地丢下预设的教案,毫不吝啬(时间)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探究空间,学生也更加珍惜这一机会,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演绎出了精彩的课堂。
3 老师让学生品尝争辩成果。教师组织争辩活动,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辩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老师的“提问”促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老师的表扬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单位
师宗县丹凤镇友清希望小学
◇责任编辑:李瑞龙◇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图形,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逐一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等。当学生判断到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时,出现了分歧,“是”与“不是”尖锐对立着。)
师:认为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同学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生:动手折一折就可以验证。
(好多学生动手折平行四边形。)
师:通过动手折,大家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已有自己的看法,下面就请发表意见吧!
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肯定不是轴对称图形,你们看(边说边演示),我把平行四边形横着折、竖着折、斜着折,不管怎么折,两侧的图形都不能重合,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沿着它的高剪开,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3:你说得不对,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再看“折痕”两边的图形是不是完全重合。
生4:用剪刀剪后拼成的长方形不是我们要判断的原来的平行四边形。
生5:我是对折,也不用剪刀剪。你们看我把平行四边形对折以后再对折,两侧的图形就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生6:我认为折两次是错误的。轴对称图形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图形要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只能折一次,折两次不符合“轴对称”的意义。
师:我补充一点,请同学们想一想,判断“对折”后的图形是判断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对折一次后所成的图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再思考。总之,我欣赏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也欣赏同学们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是通过辩论,才使我们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得这么清晰,这么深。
(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评析:听了这个教学片段,感触颇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老师为学生搭建争辩的平台。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与预设。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为他们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提供给学生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几个平面图形中,前面几个图形判断起来很容易。当学生判断到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时,出现了争议,形成了认知的冲突。此时教师并没有急着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及时抓住这一契机,以一句“大家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拉开了课堂争辩的序幕。
2 老师给学生提供争辩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的预设与课堂生成产生分歧时,教师应及时、机智、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教学预设,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大部分学生通过动手折并清楚表达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课堂上仍有少数同学持反对意见。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果断地丢下预设的教案,毫不吝啬(时间)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探究空间,学生也更加珍惜这一机会,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演绎出了精彩的课堂。
3 老师让学生品尝争辩成果。教师组织争辩活动,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辩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老师的“提问”促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老师的表扬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单位
师宗县丹凤镇友清希望小学
◇责任编辑:李瑞龙◇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