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需要怎样的教学反馈】 精致课堂有效反馈八上
展开全部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有效教学反馈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当前课堂教学反馈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教学反馈的改进措施,则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反馈
课堂教学是实施“轻负担,高质量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运用有效教学反馈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时,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及时获取对方的反馈信息,用来改变自己的教或学。对教师来说,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会给出反应,它可以使教师及时掌握情况,改变和调整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行为,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这时教师给出的反馈信息可导致学生的自我评价,强化正确,改正错误,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对学习进行有效自我控制。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实施教学反馈,但大家是否认真地反思过:教学反馈对教与学有没有发挥促进作用?教学反馈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不久前,学校组织了一次以“计算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观摩了学校的一位数学骨干教师上的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研究课,感触颇多。由此引发了笔者对有效课堂需要怎样的教学反馈的思考。
一、教学回顾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公园的门票:成人票24元,儿童票12元。2位老师带领42名学生到森林公园春游,学生买票需要多少钱?
(二)自主探究,明确算理
1.估算:12×42大约是多少?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思考后,交流估算的方法,教师只作了“好的”“真能干”的评价,就引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1)12×42 (2)12×42 (3)12×42
=10×42 =12×40 =10×40
=420 =480 =400
2.准确计算。学生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交流算法,同时,教师将学生交流的各种不同的算法一一展示在黑板上,如下所示:
■
(4)12×42=540 (5)12×42=540
10×42=420 12×40=480
2×42=84 12×2=24
420+84=504 480+24=504
教师一一表扬了学生的算法,同时,还引导学生对这些算法进行分类、比较,然后鼓励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
(三)巩固拓展,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43×11 12×24 44×21
教师让3位学生(课后得知这3位学生数学成绩较好)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算术本上练习。练习结束,教师让学生用举手方式来反馈计算的正确与否。
2.解决实际问题:因时间不够,没有实施。
二、问题与思考
从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课堂教学反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学反馈评价过于简单,缺乏指导引领
课例中,教师让学生估算12×42大约是多少?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交流了三种估算的方法,教师只作了简单的肯定,没有引导学生对这三种不同的估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找到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不能根据教师的评价信息来反思、调整自己的学习,错失了引导学生向更高水平的思维层次递进的机会。
(二)“串联”式信息反馈方式,费时多而效率低
在全班交流12×42算法时,教师随机指名学生反馈交流,学生一个接着一个地交流,教师一个接着一个地在黑板上板书。为了展示自己的想法,学生积极参与,场面热烈,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其实是为展示和表现自己,而不是通过交流来发现各种不同算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对于各种算法的认识难以有“质”的提升。况且“串联式”信息反馈方式的教学节奏比较松散,师生之间往往是一对一的交流,不容易形成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反馈缺乏良好的交互性,费时多而效率低。
(三)信息反馈顺序难易倒置,违背认知规律
由于课堂上学生发言的随机性,所以课堂常常表现出这样的状态,即越是用抽象度比较高的方法的学生,往往越是有机会抢在别人的前面交流自己的算法,因为教师也会不由自主地把机会优先地给予这些学生,而采用一般算法的学生,往往因自信心的缺乏总是要轮到别人后面才有机会交流。这样,前面交流的算法常常比较高级,其解题步骤也比较简洁,如课例中的第1种(列乘法竖式笔算)算法,而后面交流的算法往往比较一般,如第2、3种(将一个两位数分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方法)和第4、5种(口算)算法。教学反馈中算法的交流过程不是从具体到抽象的逐步提升过程,相反地却是从高级到低级、从抽象到具体的递退状态,而这恰恰又是违背人的认知规律的。这样难易倒置的反馈顺序不利于学生对乘法竖式笔算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
(四)信息反馈内容以偏概全,丢失纠错良机
板演是课堂上教师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常用的方式。课例的巩固练习阶段,教师让三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算术本上练习。练习结束后,教师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了三位同学的算法,并让学生用举手的方式来反馈学习结果。课上,绝大部分同学举手表示正确,教师一脸喜悦,没有检查有没有做错的学生,马上进入下一环节。不用多作分析,举手的同学真的都做对了吗?就不存在学生自认为正确而实质错误的情况吗?其实,学生在独立练习时,我有意巡视了一下,发现有的学生就出现了这样的算法:
■ ■
由于练习时教师只盯着台上板演的学生,教学中自己又没有蹲下身子深入学生中了解练习情况,学生练习反馈信息的不全面、不准确,致使教师与典型的错例擦肩而过,教师没有及时纠正学生在计算方法上出现的错误,势必造成课堂的“高正确率”与课外独立作业低正确率的落差。从课后的作业反馈来看,全班还有24%的学生没有很好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也存在“不进位、数位没对齐”的计算错误。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反馈
课堂教学是实施“轻负担,高质量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运用有效教学反馈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时,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及时获取对方的反馈信息,用来改变自己的教或学。对教师来说,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会给出反应,它可以使教师及时掌握情况,改变和调整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行为,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这时教师给出的反馈信息可导致学生的自我评价,强化正确,改正错误,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对学习进行有效自我控制。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实施教学反馈,但大家是否认真地反思过:教学反馈对教与学有没有发挥促进作用?教学反馈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不久前,学校组织了一次以“计算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观摩了学校的一位数学骨干教师上的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研究课,感触颇多。由此引发了笔者对有效课堂需要怎样的教学反馈的思考。
一、教学回顾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公园的门票:成人票24元,儿童票12元。2位老师带领42名学生到森林公园春游,学生买票需要多少钱?
(二)自主探究,明确算理
1.估算:12×42大约是多少?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思考后,交流估算的方法,教师只作了“好的”“真能干”的评价,就引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1)12×42 (2)12×42 (3)12×42
=10×42 =12×40 =10×40
=420 =480 =400
2.准确计算。学生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交流算法,同时,教师将学生交流的各种不同的算法一一展示在黑板上,如下所示:
■
(4)12×42=540 (5)12×42=540
10×42=420 12×40=480
2×42=84 12×2=24
420+84=504 480+24=504
教师一一表扬了学生的算法,同时,还引导学生对这些算法进行分类、比较,然后鼓励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
(三)巩固拓展,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43×11 12×24 44×21
教师让3位学生(课后得知这3位学生数学成绩较好)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算术本上练习。练习结束,教师让学生用举手方式来反馈计算的正确与否。
2.解决实际问题:因时间不够,没有实施。
二、问题与思考
从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课堂教学反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学反馈评价过于简单,缺乏指导引领
课例中,教师让学生估算12×42大约是多少?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交流了三种估算的方法,教师只作了简单的肯定,没有引导学生对这三种不同的估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找到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不能根据教师的评价信息来反思、调整自己的学习,错失了引导学生向更高水平的思维层次递进的机会。
(二)“串联”式信息反馈方式,费时多而效率低
在全班交流12×42算法时,教师随机指名学生反馈交流,学生一个接着一个地交流,教师一个接着一个地在黑板上板书。为了展示自己的想法,学生积极参与,场面热烈,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其实是为展示和表现自己,而不是通过交流来发现各种不同算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对于各种算法的认识难以有“质”的提升。况且“串联式”信息反馈方式的教学节奏比较松散,师生之间往往是一对一的交流,不容易形成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反馈缺乏良好的交互性,费时多而效率低。
(三)信息反馈顺序难易倒置,违背认知规律
由于课堂上学生发言的随机性,所以课堂常常表现出这样的状态,即越是用抽象度比较高的方法的学生,往往越是有机会抢在别人的前面交流自己的算法,因为教师也会不由自主地把机会优先地给予这些学生,而采用一般算法的学生,往往因自信心的缺乏总是要轮到别人后面才有机会交流。这样,前面交流的算法常常比较高级,其解题步骤也比较简洁,如课例中的第1种(列乘法竖式笔算)算法,而后面交流的算法往往比较一般,如第2、3种(将一个两位数分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方法)和第4、5种(口算)算法。教学反馈中算法的交流过程不是从具体到抽象的逐步提升过程,相反地却是从高级到低级、从抽象到具体的递退状态,而这恰恰又是违背人的认知规律的。这样难易倒置的反馈顺序不利于学生对乘法竖式笔算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
(四)信息反馈内容以偏概全,丢失纠错良机
板演是课堂上教师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常用的方式。课例的巩固练习阶段,教师让三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算术本上练习。练习结束后,教师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了三位同学的算法,并让学生用举手的方式来反馈学习结果。课上,绝大部分同学举手表示正确,教师一脸喜悦,没有检查有没有做错的学生,马上进入下一环节。不用多作分析,举手的同学真的都做对了吗?就不存在学生自认为正确而实质错误的情况吗?其实,学生在独立练习时,我有意巡视了一下,发现有的学生就出现了这样的算法:
■ ■
由于练习时教师只盯着台上板演的学生,教学中自己又没有蹲下身子深入学生中了解练习情况,学生练习反馈信息的不全面、不准确,致使教师与典型的错例擦肩而过,教师没有及时纠正学生在计算方法上出现的错误,势必造成课堂的“高正确率”与课外独立作业低正确率的落差。从课后的作业反馈来看,全班还有24%的学生没有很好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也存在“不进位、数位没对齐”的计算错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