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卑的表现有哪些?
自卑感,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了这么大的危害。所以,父母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为了能够找出克服自卑的方法,花费5年时间,来研究心理学的每个领域的哈佛心理学家肖恩库珀提醒父母,孩子如果有这6个迹象,说明孩子或许已经自卑,父母要注意了。
一、做事畏缩,不敢轻易尝试。
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生怕孩子吃一点苦,于是,事事为孩子操心。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
但这种不让孩子动手、不让孩子尝试的结果是破坏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就是:
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而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自己的成败体验。
对于孩子来说,他尝试的每件事情,要调动头脑、身体来完成,每完成一个他认为的重大尝试,都会让孩子感觉到“我自己行”,久而久之就帮助孩子形成了强大的自我效能感。
而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处处“帮”孩子完成各种事情,这意味着,破坏了孩子形成自我效能感的过程。
孩子没有形成自我效能感,失去了“我能行”的信心,当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就往往会有手足无措,无能的感觉,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因而,做事就会畏畏缩缩,不敢轻易去尝试。

二、过于敏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父母的教育方式是粗暴、简单,动不动就打击孩子,殊不知,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自卑、敏感。
心理学上有一个"镜中我效应",即我们只能通过镜子发现自己的长相,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也需要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就是来自于他人的看法和行为,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而父母是孩子最信任、最亲近的人,孩子的“镜子”就主要来自于父母的看法和态度。
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打击或否定,会让孩子觉得"我不行”,从而产生自卑感。
正如《中毒父母》书中写道: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经常遭受父母打击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很多极端行为。

孩子由于经常受到父母的打击,心里自卑,因而更害怕别人的眼光,怕被人看不起。
因此,有自卑心理的孩子会显得更为敏感,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比如父母或老师无意间批评孩子的一句话,会让孩子觉得他们是在歧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因而可能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三、常常有自负表现。
艺术家马良曾在《坦白书》里有一句这样的话: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我的自卑。
有句这样的话:一个人越缺什么,就越喜欢炫耀什么。
自负,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是自卑的一种常见变相。
因此,有些孩子对他人的好的成绩或好的表现,不屑一顾,“我学习不好,只是我没有好好努力,如果我努力了,你们谁都不如我。”

其实,产生的自负总是比较显著地出现在一个人最自卑的地方,以便身体的平衡系统帮他从自卑的郁结中解放出来。
也就是说,孩子在学习上有自卑感,才会用这种自负的想法,来让自己从自卑的郁结中解放出来。
四、喜欢挑剔他人。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
很多爱挑刺的人有深刻的自卑感,自我评价很低、内心怯弱,需要通过挑别人毛病来取得心理上的优势。
自卑的孩子,由于自我评价低,常常陷入“我不行”的负面心理中,他会通过挑剔他人,获得了一种心理自我安慰,这也是自卑的孩子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安慰自己的拥有优越感的一种方法。

比如:自卑的孩子考试没考好,但为了让自己心里好受些,他会这样想,“虽然我没考好,同桌的英语也考得不好,有道题我做对了,他还错了。”
五、过于懂事。
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听话,但一个孩子过于懂事,事事顺从父母,很少反抗父母,有可能是孩子心理自卑,怕如果自己不懂事、不听话,会失去父母的爱和关注。
就如知名作者韩大茄在《懂事的背后是深深的自卑》一文中写道:
发现懂事的背后是深深的自卑。感觉自己随时都有可能失去,不敢对抗,所以一直活得小心翼翼。
六、习惯于讨好他人。
自卑的孩子常常有种‘’不配感”,因此,为了赢得别人的好感,处处讨好别人,迎合别人。

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的父亲为了照顾生病的松子妹妹,从小就对松子很忽视,缺少父爱的松子,心里一直都很自卑,偶尔一次做鬼脸,让父亲对她露出了笑脸。
从此以后,松子为了讨好父亲,就养成了做鬼脸的习惯。但是,松子的这种总是想讨好别人的性格,却造成了她的悲惨的人生。
作家毕淑敏曾说:
自卑出现了并不可怕,只要把自卑摆到桌面上来,找出自卑的原因和表现,从容面对,自卑就成了一只纸老虎,一戳就破了。”
孩子如果有以上六种表现,说明孩子有可能自卑了,父母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及时调整,用爱、肯定、鼓励,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孩子才能更勇敢、自信地面对未来。
自卑的孩子,不管自己多优秀,都不敢抬头正视别人,心里总有一句话对自己说"我不行",他们的心里充满了痛苦,心底给予自己的都是贬低性的评价。在机会面前,他们总会退缩,甚至面对自己擅长的项目,他们也不敢表现。这样的孩子,在心灵深处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重,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做。那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这么自卑呢?其实自卑的孩子大多是来自于以下这六种家庭。
第一个家庭:从小任何事情都被家长包办。有一种家长是这样的,孩子只负责学习,其他一切家务都不让孩子插手,甚至于孩子的鞋带开了,父母都要帮忙。这样的父母养出的孩子可能很会学习,成绩会很好,但却是个没有自理能力的高分低能儿,离开父母的怀抱走向社会后,很容易受到打击,从而出现不断的自我否定。 到打击,从而出现不断的自我否定。
第二种家庭:家长喜欢打击孩子。我认识这样一位爸爸,不管他家孩子多努力,都在他那里得不到肯定,孩子在他那里得到的是无尽的否定与打击,我问过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给我的答案是怕孩子会骄傲。是有这样一种类型的父母,怕孩子取得成绩后会骄傲,所以采用打击式的教育方式来鞭策孩子。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自信,从而变得自卑。
第三种家庭: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有的家长从小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用成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孩子,给孩子制定各样各样的计划,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计划成长,如果孩子没能达到自己的要求就会严肃批评孩子。父母过多的苛责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第四种家庭:脾气暴躁的父母。脾气暴躁的父母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比较差。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般是大吼甚至动手,从小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很差,而且一般性格乖戾,比较叛逆,而且容易自卑。
第五种家庭:父母过度节俭。节俭是好习惯,但是过度的节俭却适得其反。很多人不知道,过度的节俭其实限制了孩子的思维,而且家长的过度节俭,孩子从小在这种环境中学会了刻薄自己以及不重视自己的需求。那些看起来不被重视或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在孩子心里种下了自卑的种子。
第六种家庭:家长专制性。有些家长思想方面比较落后,认为家长是一个家的统治者,只有父母有发言权,而孩子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凡事都被要求听从父母的。这样的孩子更像是家长的一枚棋子。没有思想没有主见,在家里不被允许发表自己意见的孩子,走出去后往往也不敢或不擅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以上的这六种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往往是自卑而消极的,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对孩子的长成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家长要多注意。
1. 被动:孩子缺乏自信自强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消极被动的态度。例如,缺乏主动性、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害怕表现、对新环境和经历感到不安等等。
2. 沉默寡言:孩子可能倾向于沉默寡言,不太愿意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或者只是聆听、提问而不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和意见。
3. 低自尊:孩子可能缺乏对自己的自信、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对自己的能力和身体感到不满、不信任或不自豪。
4. 态度消极:孩子在面对一些问题或任务时,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对失败或挫折容易感到沮丧和失落,难以面对实际问题和应对人际关系。
5. 退缩:孩子可能会害怕接受挑战和面对工作或学校的要求,体验到挫折、拒绝或失败的压力。
6. 社交焦虑:孩子对自己的社交技能、互动和交流有时感到焦虑和不安。可能逃避面对人群或害怕与陌生人交往,表现出忽视、疏离或不合群等。
如果家长或老师发现孩子存在上述的自卑表现或行为,应该及时关注,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自尊和自恋,成为独立和成熟的个体和积极面对问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