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间出现矛盾时,该不该管?

 我来答
果子tt131
2023-04-07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现在比较主流的养育观点是:孩子之间的冲突,大人不要去插手,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对于这个观点,一方面,我同意孩子间的事情大人不要总是去干预,孩子需要直接经历和体验交往中的各种曲折和得失。

  但是另一方面,我也不赞成完全袖手旁观。很多时候孩子自己并不能妥善处理交往中的矛盾,不仅无法从中学到正面的经验,还可能给将来的交往积累负面的记忆。

  先讲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冲突的情景——

  我女儿上大班的时候,附近小区的游乐场有一个专门给小朋友玩的沙坑,小朋友们放学以后都愿意跑到去玩沙子。

  有一次,三个女孩正在用沙子玩过家家,这时候我女儿同班的一个小男生,小A,也来了,看见几个女孩在玩,很高兴地跑过去问:“你们玩什么呢?

  小A属于比较好动的小男生,平时有一些行为会招惹其他孩子的不满,因此几个女孩对她爱搭不理的。

  小A转了两圈见没人理他,干脆主动加入。因为几个女孩正在搭城堡,他就毫不客气地走过去说:“我告诉你们怎么搭!”。

  其中一个女孩马上冲小A嚷起来:“讨厌,小A,别捣乱!”

  这下可把小A给惹毛了,一边回击“你才讨厌”,一边一脚就把女孩们的城堡给踢了。

  幸好小A的姥爷就在旁边,一看这情景马上就把小A给揪走了。

  第二天女孩们又去玩沙子

  没过几分钟,我远远地看见小A又往这边来了。以我的了解,他一定还会试图加入女孩们的......

  可是,小A会接受昨天的教训吗?他今天能用合适的方法来跟小朋友交往吗?

  相信大家会跟我得出同样的判断:小A接受教训、并且学会恰当方法的可能性很小。

  我认为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小A依然冒冒失失,女孩们依然不会接受他,结果依然会发生冲突。

  那么这时候,我该怎么办?不插手,任由冲突发生,然后等着小A的姥爷再次把小A揪走吗?

  大家想想,假如让冲突再次发生,那么这个经历对孩子们会造成什么影响?

  ①对于小A——

  他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有哪些不当,他只会觉得很不公平,觉得女孩们排挤他。

  这种感受不仅很可能让小A越来越敌视同伴,而且,这类经历会积累一个更危险的认识,就是:大家都不喜欢我。

  带着这些感受和认识,我们很难期望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发展出良好的社交能力。

  ②女孩们呢——

  事实上,我女儿之前不止一次跟我讲过小A的各种“不法行为”。

  而我也总想告诉女儿:小A只是不会玩,或者有时候心情不好控制不住,他并不是坏孩子,只要大家对他好,他也会是好孩子。

  虽然我总想借机给孩子灌输这种“美丽”的世界观,但是如果今天再次发生冲突,那么只会打我自己的脸,因为眼前的事实绝不会让女孩们学会包容和原谅,只会让她们更坚定地认为:小A就是个坏孩子!

  也就是说,不插手,任由冲突发生,对双方孩子都没好处。

  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孩子能否自己解决,跟他们的综合能力直接相关。

  有些矛盾孩子确实能自己解决,即使得不到马上的解决,也不会造成长远的影响。

  但是也有很多时候,面临的冲突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这就需要我们成人及时提供帮助。

  否则,负面的交往经历就有可能造成负面的认识,进而阻碍孩子社交能力的健康发展。

  那么,怎样介入呢?

  介入孩子的冲突前,我们先要强调两个认识,并由此明确两个原则:

  第一个认识——

  在绝大多数社交冲突中,我们没有办法明确区分谁对谁错、谁是谁非。

  回到前面的故事。

  在第一天的冲突中,小A先是想加入女孩们,没有得到积极回应,于是开始“硬闯”,结果遭到进一步排斥,最后小A气急败坏,一脚踢坏了女孩的城堡。

  对于这个冲突,如果大人介入,会怎么做呢?

  传统的做法,一定是要制止小A的行为,告诉他这样做不对,因为在这个冲突中,表面看确实是小A的错,他既不该在没有得到同意的前提下冒冒失失地闯入进去,更不该动手破坏女孩的城堡。

  可是仔细想一下,难道全是小A的错吗?

  他一开始并没有想搞破坏,他只是作为一个孩子,本能地想跟小伙伴一起玩。假如一开始女孩们足够友好,那就不会发生冲突。

  这么说,是女孩们的错了?

  我也确实见到过,在类似的情景下,有些家长会教育孩子不应该排挤他人,要对大家都保持友好。

  可是再仔细想一下,女孩们一开始的排斥似乎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小A确实有“黑历史”,无论在幼儿园里还是在幼儿园外,都时常会跟小朋友发生冲突,因此女孩们对他不够友好,也是出于孩子的本能,

  其次,即便女孩们对小A没那么大成见,但是小A不经同意硬要闯入女孩们正在进行的活动,而且还带着一种指手画脚的态度,“我告诉你们怎么搭”,这种做法也是违背潜在社交规则的。

  那么,到底是谁的错呢?

  我们都知道,社交,是人类最复杂的行为,即便在最天真的孩子身上,社交行为也经常显现出盘根错节的属性。

  我在这些年对孩子社交的观察中,最大的感受就是:绝大多数小年龄孩子的社交冲突中,没有哪一方是绝对正确、或者绝对错误的,客观上可以说“谁都有理、谁也都有错”。

  这并不是各打五十大板的中庸之道,而是对儿童社交的最基本的认识。

  明确了“没有是非对错”的这个基本认识,才能明确我们介入的第一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不要裁判谁是谁非,谁对谁错。

  第二个认识——

  没有通用的社交规范。因为没有一条规则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

  举另外一个简单的例子:小男孩天天请好朋友豆豆来家里玩。天天刚买了一个新的变形金刚,豆豆一进屋就看见了,想拿来玩,可是天天也想玩,于是两个人就吵起来了。

  这时候,我们经常见到大人会这样说:不许抢玩具,说过多少次啦!好好轮流玩,再抢我就把玩具没收,谁也别玩了!这种做法很像警察在执法。

  还有一种做法就像法官进行裁判:变形金刚是谁的呀,是谁的谁就说了算呀!或者:他是客人呀,你请人家来家里,当然应该让人家先玩啦!等等。

  尽管我们的初衷是希望教孩子懂得并遵守基本的社交规范,但是这类充当警察或法官的做法,通常效果都不会好。

  首先,多数情况下孩子并不会就此罢休,还是会继续吵,即使孩子表面上不吵了,也多半是迫于大人的压力,在心里仍然会心怀不满、彼此怨恨。

  更重要的是,我们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我们教给孩子的社交规范,很多都是不能生搬硬套的。

  比如,我们常见的规范中有一条是“主人应该照顾客人”,还有一条是“客人听从主人的安排”。

  这两条规范都是对的,可是在相同场景中,到底是应该“主人照顾客人”,还是“客随主便”呢?

  我女儿小时候就非常认真地问过我:为什么小朋友来咱们家,你就说他们想玩什么都可以,可是我到小朋友家,你又说我不能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要先得到同意呢?

  第二个原则:不要充当警察和法官,要求孩子必须遵守某一条具体的准则。

  说了半天介入孩子时“不要”怎么做,那到底“要”怎么做呢?

  再说小A的案例。

  看着小A走过来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来。头一天孩子们玩沙的时候,曾经要求我给他们弄点水,他们要用来和沙子。

  但是当时我懒得折腾,就告诉她们说:“算了算了,你们就这么玩吧,别弄水了。”

  想到这件事,我有了主意。

  我迎着小A过去,说:“小A,她们在那搭城堡,需要用水和沙子,咱们去给她们买两瓶水吧。”

  小A一听,马上痛快答应了。我跟他姥爷说明了一下情况,就带小A去旁边小卖店买了两瓶矿泉水。

  我故意先只给他一瓶,说:“你先给她们拿过去,如果不够,再来我这拿这瓶。”

  小A拿着水飞快地跑过去:“水来啦!水来啦!”

  女孩们一看,都兴奋得欢呼:“小A,往这儿倒一点,再倒一点,还有这儿。”

  不一会,一瓶水就倒光了。这时候就看小A信心十足地说:“没事,还有,我去拿!”他跑到我这,拿着第二瓶水跑回去。

  女孩们又一阵欢呼。

  显然,小A已经不再是那个讨厌的坏孩子了,而是大家的小英雄了。

  总 结

  ①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大人不能完全袖手旁观,有时候还是需要及时介入。

  ②介入的目的不是裁判是非对错,而是帮助孩子缓解僵局。换句话说,不是当警察和法官,而是做“润滑剂”。

  ③介入的方法不是讲道理,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为孩子提供实际的帮助。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