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牛奶的女人》是维米尔单个人物作品中最广为人知和深受喜爱的一幅。画中的女佣身材健壮,围裙有一角塞起,正忙着准备早餐。左边墙角有一扇窗户、一只藤篮和一盏灯挂在一边,桌上一些食物杂乱地摆放着。在这幅画中,一种动人的平凡与宁静之美扑面而来,它直接、单纯、有力地表现出了荷兰人的性格,受到广泛推崇。
画面上描绘了简陋厨房的一角,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子照射进来。穿着黄色上衣,系着蓝色围裙的淳朴妇人正在把陶罐里的牛奶缓缓倒下。她神态平静、安详,流露出一种庄重肃穆的神态。铺着桌布的桌子静静地放在那里,上面还摆放着粗糙的面包和一个水壶。墙壁上挂着一个竹筐和一个老式的油灯。这里的一切摆设都是那么平淡无奇,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平凡、朴实中的崇高和美丽。而画面的逼真,仿佛恍惚中我们穿过时空,回到了荷兰代尔夫特的那个清晨,看到了这倒牛奶的一幕。整个画面统一在清馨静谧的氛围中,妇人倒着的牛奶似乎永远都在流着,时间仿佛都停止了,在这透明的宁静和谐中,人被一种淡泊平静的东西感动,人的灵魂不自觉中得到了净化。
画家有着敏锐和精细的观察力,运笔细腻,妇人围裙的一角绾在了上面,围裙显出褶皱的线条,红罐子上的小亮点,甚至桌布磨平的一角都被画家刻画得具体、形象。画面上的光线处理得很柔和,窗外的晨光清清淡淡地照在室内的物体上,自然、平静。色彩的处理也很到位,妇人衣服的白色、黄色、蓝色构成了主色调,三种颜色互相映衬、对比而又调和适中,让人感到柔和、明快。桌子上黄色的面包、蓝色的台布、白色的牛奶与妇人衣服的颜色一一对应。整个画面的色彩和谐而温暖,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曾有人对画中面包上的颗粒光泽进行过研究,想搞明白画家是怎么描绘得如此逼真的。最后得出结论是这样的:维米尔先把面包的黄色颜料涂得很厚,然后又在颜料上涂上一层调色油,让它们的光泽渗透到凹凸不平的缝隙里,最后又利用他拿手的高光手法,在面包上点出一些白色和黄色的小圆点。于是就把那种逼真的迷人光泽描绘出来了,也让我们看到的面包就像刚刚烘烤出来的一样。“于细微处见精神”,从这个小插曲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画家认真、细致的创作风格。
维米尔的绘画给人一种真实感,人物和静物的质感描绘得非常细腻,画中的光线很清淡,却给人明亮的感觉。他的静物画和风俗画都相当成功,深受当时人们喜爱。可是,却被后人长期忘记,直到19世纪,法国的一位评论家列出了他的作品目录,并发表了专门研究他的文章后,沉默了两百多年的维米尔才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不用很多,通过《倒牛奶的女人》这一幅画,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精湛的画技。
【名称】倒牛奶的女仆
【类别】油画
【年代】作于1685年
【作者】弗美尔
【规格】此画约有45×41厘米大
【属地】现藏 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
引言
在艺术的长河里,著名、优秀的作品多之又多。我为什么会选《倒牛奶的女仆》呢?首先从我认识这幅画开始说起。小学时候的一节美术课欣赏课上老师介绍过这幅画以及它的背景,可是在我年幼的记忆中关于世界名画的仅仅是梵高的向日葵和梵高的动人故事。真正开始注意这幅画是看了《大国崛起》的荷兰篇之后。非常喜爱荷兰整个国家民众对财富富有个性的执着。他们并非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虐夺而是选择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着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荷兰本来是一片沼泽,难以为生,但荷兰人的远祖没有选择向中欧移动,通过战争争取新的生存空间,而是选择了和自然搏斗,填海造陆,改善荷兰的地理环境。他们用生命做代价,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商法则;利用自己的智慧,开放的思想,诚信等等优秀的品质获得财富,也创造了属于荷兰的17世纪。而《倒牛奶的女仆》正产生于17世纪荷兰艺术大师弗美尔笔下。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兰清晨。温暖的色调、正常的生活秩序,构造出平静祥和的氛围。主人公身上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只有良好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才能塑造出如此健康的体型。这种专注平和的表情只会出现在那些没有对饥饿的恐惧,不用时刻担心流离失所,在富足的环境中度过一生的人们的脸上。
正文
就让我们从《倒牛奶的女仆》的作者弗美尔及当时的荷兰入手,逐层解析,欣赏这幅作品吧。弗美尔(1632.10.-1675)出生于德尔夫特一个小业主家庭,并一直生活在德尔夫特,故又称"德尔夫特城的扬·弗美尔"。据市档案馆的材料证实,他于1653年结婚,并于当年12月加入国家公会。1662-1663年以及1670-1671年,两度担任过画家公会主席。但在荷兰资产阶级文化很快丧失其民主传统的生活变迁中,他一贫如洗,只得靠当画商,而不是靠卖画来维护生活。
弗美尔的绝大部分绘画的内容是他周围的日常生活。《倒牛奶的女佣人》、《读信少女》、《和士兵调笑的女人》、《试项链的贵妇》、《情书》、《花边女工》……这一系列题材,足以说明他的风俗画的内涵与其特点了。他以德尔夫特中产家庭的妇女生活为主线,刻意去表现室内陈设,以及女性的闲情逸致的生活,或者是家庭主妇的杂务等。画上的平面透视有一定深度,通常是两个套间,房间有增开的窗户,毛织的帷幔,素雅的摆设,反映了荷兰德尔夫特一些富裕的家庭生活的平静、安逸与自我满足。不论是他的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大多是这个基调。
17世纪的时候,荷兰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油画作品,真实地记录了荷兰人富裕的生活图景。17世纪中期,在阿姆斯特丹大约有800万至1500万张油画作品。那时,每个人都喜欢油画,每个阶层的人家里都有油画,人们可以从市场上买到这些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几乎看不到国王、大臣和贵族,普通人平凡的生活成为艺术殿堂的主角。一贯被忽略的芸芸众生,他们的喜悦、忧伤、内心中涌动的情感,甚至隐蔽的欲望,都被一一描绘下来。弗美尔就生活在这个荷兰独立后新兴市民阶层高度发达的时代,而弗美尔所居住的德尔夫特城,据说有“欧洲最清洁的城市”之称。我们只要遍览弗美尔不同时期的风俗画,就能领略它的这些特点。在《倒牛奶的女仆》这幅画里虽然只能见到一户人家的厨房一角,然而女佣人的随遇而安的精神面貌,似乎可以给我们提供那个时代人民的普遍心理信息。
早晨的阳光,金黄金黄的,从屋子一角的格窗间走进来。靠窗的粗木桌子上,藤篮、面包、水壶,都被阳光滚上了一条洒金的花边。柠黄的布衣,袖子挽起,农妇浑圆的柔软手臂倾斜着赭色的耳罐,缓缓倒下早餐雪白的牛奶。在弗美尔这幅《倒牛奶的女仆》中,每一样物品都静静的,十分平凡,但却充溢着一种时光的空灵感和一种世俗的崇高感。桌布、毛巾、竹篮、铜壶、陶罐、面包、流淌而下的牛奶、主妇专心致志的神态……它们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的,却又都如此坚实地存在那里。所有的一切统一在平凡和谐的劳作气氛当中。生活的瞬间被凝固了,同时也被画家的眼睛放大了,最平常的事物在这一刻呈现出它们各不相同的神奇与尊严。它让我们以新的眼光看到了一个简单生活场面中的瞬间,令人难以忘怀。我相信,这“平凡”里有生命最深最深的道理。所以,当我们把眼睛停留在《倒牛奶的女仆》的一个个局部上的时候,我们才会对画家描绘这些普通事物的耐心和技巧着实打动。
《倒牛奶的女仆》,画面并不复杂。简朴的厨房角落被画得细腻、充沛、饱满,X型的构图简洁清晰:从桌面、衣裙、壶罐相连的正三角型,到藤篮、脸、罐子相连的倒三角型,构图形成了很舒服、很合理的均势。画面布局稳妥精美,穿透明窗投射到室内的流丽光影,恰好与女仆下垂的视线相汇于手中的奶罐。女仆的脸微侧,半明半灭,似乎没什么心事。不经意的闲适感被表现得非常收敛。我们能清晰地读到,随着户外暖光从左上角倾泻下来,一股浓郁的安详弥漫整幅画面,直至女扑的裙围后摆处。窗户旁挂着的藤篮与马灯巧妙地补足了左边墙面的空白,又和人物右边的空白形成了对比,并且,物体还与女佣略略后仰的体态呈呼应。而身后的空旷处,有意留给视觉一片回旋的透息。桌上的食具杂陈,也似乎是随意摆设没有什么匠心。黄褐的面包照应黄色的上衣;深蓝的围裙对比深色的桌布。由上到下,由下及上,以至于墙壁。质朴的器什与衣着、头饰,纯朴的环境衬托温馨的情调。都好似毫无心事的动作、静物,貌似随便的人物和环境,却无处不流传出强烈的视觉架构及质感。要是我能够,甚至可以从墙上的那枚钉子里揣摩出作者的心思来。照相机般的精准毕竟该让人稀罕。宁谧、闲适的气氛,烘托出一丝丝不绝如缕的生活情愫。这样的场景,好像不会被季节、环境、社会乃至时代的变化所扰动,它好像是恒守的,曼妙地自我为主,在细微的时光里持续发散出自己的能量,一直追寻生活的极致。《倒牛奶的女仆》洋溢的漫不经心的随笔气质。让我们的目光在一些倏忽即逝的细节间流连。在它跟前,我们就如同一个贸然闯入打破宁静的尘世之人。而细品良久,怀瑾握瑜,又不由得让人别有怀抱,产生由表及里,淳朴内质的温存心意。
《倒牛奶的女仆》体现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和新的艺术成就。画家不仅真实精确地描绘出人物所在房间的空间感,而且人和景物都好像沐浴在极度纯净的光线之中,女工穿的裙子的蓝色和上衣的柠檬黄色用得恰到好处,强烈的光感使这幅画的色彩显得特别的明净和细腻,使人感到十分平易、亲切。与对色彩的选择和对物体尺寸与位置的调整一样,弗美尔经常也把光和影作为一种联系整个构图和静现画面氛围的重要因素。或许,弗美尔是在观察物体时被它们表面的光与色感动了。为了捕捉到一种充满灵动感的气氛,他在自己的作品里反复描绘光线从窗子射进室内空间后的强度和分布,同时研究不同质地的物体在光线照射下的反映,如果放大观察,他画中的所有受光最强的部分都闪烁着如珍珠般明亮的高光。表现出了阳光在它们表层上闪烁着的那种迷人的光泽。篮子、罐子和面包那种发光的特殊效果,看起来已经使它们超越了现实。弗美尔的用光,关注视觉意象,这是画家对空间的拥抱,表现了冷静和清醒。他强调用色的丰富,几乎使用了光谱中的所有色彩。我们惊艳于那一片湛蓝和柠黄的色调,女仆从赭褐色瓦罐中慢慢地倒出的乳白色牛奶,和同样缓缓泻在女仆脸上的温黄光线——时间在这一刻定格。我们可以感受到超越肉眼所见,富精神性的宁静、满足、专注与生命之美。为了营造一个静谧的环境,以与人物的性格相协调,弗美尔把光线设计为早晨的和煦之光,这样的光线,会在画面上投下柔和的阴影,而柔和的阴影会减弱背景对读者视线的吸引力,从而使前景的主体形象更为突出,同时柔和的阴影也与人物的温和性格和静穆的姿态相协调,有利于画面格调的统一。
《倒牛奶的女仆》中,从窗户透进来的柔和天光,斜斜地投射到女佣身后的白墙上,形成一片由强到弱、由明到暗、由清晰到晦涩的光晕。光的这种渐变过程,在空间中展现了时间的进程,而这变化着的时间,在室内温和的光晕中,与不变的空间形成了巧妙的对照,同时二者又合而为一。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再看画中的女扑倒牛奶,便能发现,从深邃幽暗的罐中流出的白色细线般的牛奶,恰似时间的流动,来自神秘的宇宙深处,流往一个不可知的未来。我们再悉心看去,又会发现那流动的白色线条,却是静止的。虽然同为欧洲古典绘画的两座高峰,与伦勃朗大气的风范不一样,弗美尔是在精细和准确中见出大手笔。如果说伦勃朗的用光、用色、用笔都充满激情,以潇洒豪放的大笔触取胜,那么弗美尔便与其相反,他宁静、平和、温存,以内敛的小笔触成功。不过,在维美尔的精细中,又暗含着一种与伦勃朗相似的自信和肯定,这是弗美尔大师风范的根源。他的大师风范,是以小见大,将精妙的心机,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在精细中暗藏着大家之笔的挥洒。如同安徒生梦幻里的美丽仙境,在那里,风的声音传唱着劳动的诗篇,汗滴一颗一颗缀成珠链,而那健硕朴实的妇女形象,也在那温暖人心的画面中,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弗美尔的时间在空间中定格了。弗美尔在用最基本的“黑白灰”,闲雅地讲述自己的温情、自己的美德,不刻意、不伤怀、不沉迷。在欣赏弗美尔的《倒牛奶的女仆》时,我嗅到了纯纯的奶香和质朴的气息,更重要的是,让我更清晰的发现,艺术的素源永远都是来自生活中最平凡的细节与最原始的体验,于艺术而言,本真也许才是艺术作品最具洞察力和生命力的真正源泉与动力。真实、淳朴的东西往往更打动人心。因为,他在打动我们之前首先打动了自己。游曳在弗美尔理想的伊甸园里,听提琴轻盈的小调变成钢琴连绵的沉思。《倒牛奶的女仆》的主题“平凡”“劳动”“宁静”如同青藤悄悄爬墙而上,静静生出卷曲的绿叶。我,能感受到此刻自己内心的宁静;同时,也催我奋进,启迪我要打开胸怀感知生活的美好,用一个画家的眼光捕捉世界的美的所在。
文中有部分内容是引自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