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火力贫弱的中国军队轻武器装备
抗战期间,火力贫弱的中国军队轻武器装备
抗战期间日军凭借远超我国的先进武器装备,横行在中华大地,给我国军民带来巨大的伤亡和损失。当时的中国军队仅就轻武器装备而言,基本就是万国牌,除少量自产制式枪械外,大量依赖进口,损坏一件少一件,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长期支持抗战,最终迎来抗战的全面胜利。
下图展示的是苏式枪械,抗战初期主要依靠苏联援助。
左边战士手上的冲锋枪是PPD-40“波波德”,是PPD-34的改进型,护木在弹鼓处分为两段,该枪在我国很少见,援助数量应该很有限。
中间士兵装备的是莫辛-纳甘步枪,俗称“水连珠”,很早就大量购入我国,特别是早期黄埔军校学生使用的就是几千支莫辛-纳甘步枪。
右边士兵装备苏制DP轻机枪,也叫捷格加廖夫步兵机枪,俗称“转盘机枪”。
以上三型枪械大家可能都是通过抗美援朝才熟悉的,但其实在抗战初期苏联就曾大量援助我国。
下图中左边战士手中端的是德国MG13轻枪机,枪托与准星可以折叠的,机枪左侧弹匣供弹(或弹鼓供弹)。
中间士兵手上这把搞不清楚,可能是汤普森冲锋枪。
右边士兵手上拿的是捷克ZH-29半自动步枪,该枪是应中国要求研制生产的,陆续进口了10000多支。
下图是八路军使用的麦德森机枪,丹表生产是世界上第一种大规模生产的实用轻机枪,购入数量应该不多。
八路军战士,手中拿的是瑞士启拉利轻机枪,国际市场知名度不高,国内有仿制,装备数量10000多挺。
汤姆森M1928A1式冲锋枪,我国装备时间较早,整个抗战期美国也曾大量援助。
左边战士手上拿的是M1卡宾枪,另一只手拿着缴获的南部十四式“王八盒子”手枪。
右边战士手中倒插着一把日军“三八大盖”步枪,另一只手提着勃朗宁M1918式自动步枪,下方的20发直弹匣是其典型特征。
左边拎着爆破筒的士兵手中提着美制斯普林菲尔德M1903式步枪,又称为春田步枪。国军制式中正式步枪和其外形相似,所以把M1903式称为“花旗中正式”。其他两名手上拿的是M1卡宾枪、汤普森M1928A1式冲锋枪。
下图是个大杂烩,里面有跪姿发射的日本八九式掷弹筒,这是日本研制的一种轻便、高效的步兵支援武器,是轻重机枪火力点的克星,给中国机枪手造成重大伤亡。
靠墙士兵手中的冲锋枪是德国MP-18Ⅰ,又称伯格曼冲锋枪,在中国的名称是“花机关”,因为它的枪管外有一个套筒,上面布满散热孔。MP-18采用很有特色的蜗形弹匣,后来改为直弹匣,发射9毫米手枪弹,射程近、精度不高,但适合单兵使用,火力猛烈。
架在墙上的是一把日本十一年式轻机枪,又称为“歪把子”,装弹费力、故障多很难操作。
左边士兵拿的是带两脚架捷克造ZB-26式轻机枪,中国是使用该枪最多的国家。进口加仿制可能超过10万挺。是中国军队的主力轻机枪,一直使用到抗美援朝时期。
中间这名士兵手上拿的就更经典了,是“汉阳造”步枪。“汉阳造”步枪是清朝时期开始仿制的德国1888式步枪,使用寿命超长,延用到到抗日战争时期。
右边士兵抵肩射击的是毛瑟冲锋手枪,正是我们最常听说的驳壳枪、盒子炮。该枪因定位模糊在国外装备使用较少,但在国内由于不在军火禁运之列,又可以单发、连发所以逐渐成为抗战利器。
左边军官腰上挂的是驳壳枪,腰挎驳壳枪基本就是中国军队基层军官的典型装束。
中间士兵拿的是MP-18Ⅰ“伯格曼”冲锋枪的中国仿制版,由大沽造船厂制造,弹匣由左侧横置改为枪身正下方。
下方这支轻机枪长的有点与众不同,是法国哈奇开斯M1922式轻机枪,采用弹板供弹机。主要在抗战之前使用。
中国军队就是凭借上述万国牌枪械,乃至缴获的武器坚持了十四年抗战,在付出巨大的牺牲之后,将日军赶出了中华大地。历史不容忘却,对抗日牺牲的英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