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的成长经历的故事

有关孔子的成长经历的故事和孔子的学习观念的故事,还有孔子与教育的的故事有哪些?... 有关孔子的成长经历的故事和孔子的学习观念的故事,还有孔子与教育的的故事有哪些? 展开
 我来答
煎饼果子香喷喷
推荐于2017-09-10 · TA获得超过284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4万
展开全部
  孔子学琴

  众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培养一些死读书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发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孔子也可说是一流的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 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 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孔子改错

  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学生周游各地,讲学传道。一天,他们来到朐阳山下.师生们下了马车,子贡在前,孔子随后,子路、颜渊等几个学生也都跟着登山。孔子一鼓作气攀到山顶,向东一看,只见天连水,水连天,一望无边,好大的海哟!这时,天空中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迎面扑了过来。子路大声叫道:"糟了糟了,到哪儿躲雨呀!"只见一个老渔民,左手提着渔网,右手拿着渔叉,肩后背着渔篓,腰间系着葫芦,迎着他们走过来,边走边说:"不要慌,跟我来!"

  老渔民把孔子和他的学生领进了一个山洞。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民藏渔落脚的地方。孔子觉得洞里有点儿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诗兴大发,不由地吟诵起来: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老渔民听了这两句诗,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孔子问:"怎么不对呢?"老渔民说:"'千层浪','万点坑',都不妥当。难道海水波浪滔滔只有千层,沙滩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孔子有心听听高见,急忙问道:"老兄弟,你看怎么改呢?"老渔民说:"最好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对不?"

  孔子一听,心服口服,正想赞叹几句,不料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民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老渔民也火了,厉声问道:"谁是圣人?"子路指着孔子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就是孔夫子、孔圣人!"孔子阻止道:"子路,不可傲慢!不可无礼!"老渔民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小伙子,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事事都比别人高明啊!"孔子把学生招拢在一起,严肃地说:"我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完,顺口吟出小诗一首: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从这以后,山里人就把朐(qu)阳山改名叫孔望山了。

  后生可畏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 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 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 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 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 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 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 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 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 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 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 呀!”

  欲速则不达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升堂入室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 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 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还 读书干什么。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 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子 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 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 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子的弟 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 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后,就对大 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 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979829.html

ssr213
高赞答主

2010-05-10 · 大脑停止不了思考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346
采纳率:46%
帮助的人:5198万
展开全部
孔子家世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国都在今河南商丘)贵族。孔子的世祖世代为宋国卿大夫。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从他开始,子孙世代以孔为姓。孔父嘉因参与宫廷斗争被杀,其子木金父避难奔鲁,从此世代定居鲁国陬邑。

到孔子父亲叔梁纥时,其家已在鲁国定居五代,前四代人都默默无闻。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著名武士。叔梁纥是个大力士,曾经在一次战斗中举起过城墙的闸门,先后立过两次大的军功,在当时很有名气,亦为鲁国贵族。因曾经做过陬邑大夫,所以叔梁纥又称“陬叔纥”。

叔梁纥先后娶三个妻子。结发妻子施氏为他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男丁。又娶。第二任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叫伯尼,可惜又是一个跛子。古人认为身有残疾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故叔梁纥不希望跛子儿子来继承家业,所以在他五十多岁时又娶了一个还不到二十岁的女子颜徵为妻,颜徵即孔子生母。

孔子父母年龄相差很大,孔子出生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已经六十多岁,母亲颜徵才二十岁。据说,颜徵在是在去尼山(又名尼丘,在今曲阜东南)祈祷神灵之后才怀的孕,所以父母给他取名为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也有说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一块,父母欲用“丘(山丘)”作为弥补,以此得名。

成长年代

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母亲颜徵在带着他离开陬邑,迁到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生活相当困难。孔子小时侯,大概帮助母亲做过很多家务活。由于年纪轻轻就做了寡妇,一个人将孩子拉扯成人,在古时男权社会,一个女子是非常不容易的,颜徵实在耗费了太多的精力,在孔子二十岁左右就与世长辞。

母亲去世之后,年轻的孔子不得不靠自己的能力谋生,吃过不少苦。所以孔子后来和学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在年轻的时候做过“相礼”(为富贵人家办婚、丧事做吹鼓手);还先后做过“乘田”(管理牛羊)和“委吏”(管理仓库)两次小吏。孔子做小差使也兢兢业业,这是孔子的为事之道。

由于家境贫寒,青少年时代的孔子也受过不少富贵之人的白眼。有一次,鲁国贵族季孙氏举办宴会,宴请所有士以上的贵族,孔子自以为是叔梁纥之后,也有资格参加,便跟着大家一起赴宴。到了门口,却被季孙氏的家臣侮辱地呵斥驱赶,孔子只好默无声息地退了下来。但是年轻的孔子并不因遭人白眼而灰心,反而更加发奋了学习了。

孔子自幼聪明、好学、懂事,童年做游戏,就喜欢摆弄各种祭祀用的器具,模仿大人的样子,练习磕头行礼,这与同龄儿童大为相异。青少年时的孔子能够充分利用时间,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各种技艺,虚心好学,学无常师。11岁的时候,孔子跟随鲁国的太师学习过周礼。初次进入鲁国太庙时,对于祭祀的各种细节,孔子都认真地向有关人员询问和请教。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总之,在20岁左右,孔子已经出落得一表人才。加上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是一个大高个,走到哪里都很打眼,大家称呼他“长人”。由于掌握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多种技能,加上知识丰富,品行端正,孔子的口碑很好,已有“博学好礼”的美名。
由于在上层社会中有很好的口碑,孔子在十九时顺利娶亲,一年后生下一个儿子,恰逢国君鲁昭公送给孔子一条鲤鱼。孔子以此为荣,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开始立业

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由于青少年时代努力学习,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孔子已经学有所成,博学多才。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样样精通。《诗经》、《尚书》、《仪礼》、《周易》、《乐经》等重要文献典籍以及历史知识,也都了然于心。

孔子的政治、伦理以及教育思想,大抵都在这一时期基本成型。思想成熟定型,精通多样技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为孔子日后成为大教育家和政治思想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已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后,孔子开始在乡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也拥有了最早的一批追随者。

在收徒教学的同时,孔子也不忘参与政治。教学和从事政治活动,是孔子一生的两件大事。

从政经历

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孔子在政治活动方面的成就远不及在教育上的成就。如孔子家境贫寒,缺少有权势的亲戚朋友的援引;他为人又刚直不阿,不肯牺牲原则去巴结权贵。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孔子都没有得到任何从政机会。

公元前517年,孔子35岁时,鲁国发生内乱。孔子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在高昭子的引荐之下,齐景公曾向孔子请教过政治问题。在和齐景公讨论政治问题时,孔子提出过“政在节财”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君臣父子各行其礼)两个著名的言论。由于遭到齐国重臣大夫们的嫉妒,谗言之下,孔子只得离开了齐国回家乡鲁国。

孔子从齐国归来,继续在家乡收徒教学,名声也越来越大。鲁国当政者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请孔子出来做官。

孔子在51岁那年(公元前501年)被任命为中都宰(中都城的行政长官),上任一年,政绩显著,路不拾遗,民风淳朴,四方都来向他学习管理经验。第二年,孔子由地方官调任中央,被任命为小司空(掌管水利之事),不久又升任大司寇。大司寇和三卿(司徒、司马、司空)并列,是执掌全国治安、刑狱、司法的高级官员。孔子认真调查案件实情,积极征询陪审人员的意见,在任三年期间,获得很好的声誉。

在大司寇任上时,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鲁定公在夹谷(今山东莱芜县境内)会盟。大司寇孔子位列上卿,熟悉各种外交礼仪,并和齐景公有故旧之交,所以作为鲁定公的主要助手参加这次会盟。当时齐强鲁弱,齐国想通过会盟,以军事力量为后盾,通过不平等条约,压迫鲁国屈从自己,使鲁国成为自己的附庸。

出发前,孔子让鲁国军队做好准备,使得齐国无法以武力要挟。会盟中,孔子镇定自如、大义凛然,瓦解了强齐的外交攻势,捍卫了鲁国的尊严,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还迫使齐国归还了从鲁国强占过去的田地。充分显示了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才华和胆识。

夹谷会上的胜利大大提高了孔子的威信。两年后,季孙氏推荐孔子做了代理宰相。这是孔子政治生涯的颠峰,但是这样的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

当时鲁国季孙、叔孙、孟孙等三卿的势力很大,他们架空鲁君,控制着鲁国的实权。三卿的家臣又不断扩张自己的权势,架空三卿。孔子对这些以下犯上的“非礼”行为深恶痛绝,既然有了权力,自然要整顿这一局面,具体措施是“堕(拆毁)三都”。

三卿在自己的领地上各自建有都邑,作为领地的中心和军事要塞。都邑都由各自的家臣管理,但家臣往往以这些都邑为据点对三卿叫板,甚至发动叛乱威逼三卿,三卿对此非常恼火。孔子“堕三都”表面是对付家臣的,三卿开始都赞成。在拆毁季孙、叔孙氏都邑后,三卿意识到孔子的真实意图是要打击三卿的势力,三卿支持孟孙不让拆都邑。鲁定公派兵围攻,未攻下,“堕三都”只好不了了之。

“堕三都”失败后,三卿与孔子对立起来,鲁定公也把失败的怨气出在孔子身上,而齐国在夹谷之会后意识到孔子才是自己的强敌,弄不好会使鲁国强大起来,就想把孔子从鲁国的政坛上拉下来。于是鲁国最高统治者、鲁国的实力人物季孙、叔孙、孟孙等三卿,以及强大的邻国三方都对孔子“不爽”而找茬。孔子意识到不但不能在做官了,而且不能再在鲁国呆下去了。于是,在55岁时,孔子弃官。第二年,孔子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到别的诸侯国去宣扬自己的思想,寻求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

孔子在鲁国做“高官”,前后只有四年时间。

周游列国

56岁的孔子伤心地离开了故国,开始其漫长的“周游列国”生涯。

“周游列国”?是不是到处旅游?不少人误以为孔子只是带着学生到处旅游观光,过得逍遥自在。其实,“周游列国”是一场苦难。是孔子实在鲁国呆不下去了,万不得已,被迫去别的国家避祸、去寻找发展机会。在“周游列国”过程中,有时候非常艰难,有时吃不上饭,有时被人围困,有时还差点被杀掉。

“周游列国”的目的是寻求政治上的机会,同时广为宣扬自己的儒家学说。但是,孔子虽然名声通达诸侯,但一直没有得到真正机会来实践自己的理想,所以只能是不断地从这个诸侯国到哪个诸侯诸侯国,一直寻找下去。自从56岁离开鲁国,一直在外面漂泊了14年,常年居无定所,沐风栉雨,吃上顿不知下顿,但结果仍是一无所获,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场大苦难。

“周游列国”14年中,无论处境怎样,孔子总是处之泰然。卫灵公给他六万斛俸禄,他不改变政治态度;匡人、桓魋要杀他,他镇定如常;在途经陈、蔡的路上被围断粮,许多弟子饿倒了,他也照样讲学、弹琴、唱歌。这都表现了他坚持真理的气概和乐观的精神。

老年生涯

公元前492年,鲁国权臣季桓子(即推荐孔子做代理宰相的季孙氏)去世,他的儿子季康子接替他掌管鲁国大政。季桓子临死前嘱咐季康子一定要请孔子回国,由于家臣从中作梗,季康子没有这样做,但却将孔子的学生冉有、子贡等招回鲁国做官。

公元前484年的春天,冉有率鲁军战胜了入侵的齐军,有大功于鲁,就连同其他在鲁国做官的弟子一起推荐孔子。季康子终于痛下决心,备下一份厚礼,派人请孔子回国。这时候,孔子已是68岁的老人,早不堪流浪生涯,于是接受季孙氏之请,在颠沛流离14年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鲁国。

孔子回国后,还是坚持自己的政治信念,也看不惯季康子等权臣的治国方针,时常有批评意见。因此,季康子等人虽尊之为“国老”,却不愿重用孔子。孔子本人对做官从政也已经看淡了,就专心致志从事教育和文化事业。史书上说孔子前后共有总学生三千多人,其中优秀毕业生有七十二人,如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等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他返鲁之后教育培养的。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晚年成就

孔子教育学生的教材就是所谓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春秋》一书是孔子写的,其余的几种也都经过他的精心整理。这六部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一起,并称“四书”,被后世儒家奉为经典。

孔子晚年,除了施教,就是著书、编书。

孔子高度重视《诗》。在孔子的时代,《诗》大约有好多种本子,孔子将这些本子做了仔细的对比,删去其中重复和不健康的内容,精选出一个最好的本子。孔子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才能,按《诗》原来所配的曲子对其做了调整归类,使《诗》又回到篇篇可以用音乐伴奏的状态。

《尚书》是夏、商、周三代政府文件的集成,到了春秋时代,各国都在编写本国的历史。鲁国史官编写的本国史就叫《春秋》。孔子以鲁国史官编写的《春秋》为底本,广泛搜集整理史料,去伪存真,并在写作过程中贯彻自己的政治思想,用极其精练的词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予以褒贬。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让人们明白是非善恶。

《周易》包括丰富的政治智慧与人生哲理。孔子晚年喜欢《易经》,反复阅读,以致用来穿《易经》竹简的皮线都断了多次,这就是“韦编三绝”的典故。

孔子以维护周礼为毕生事业,《礼记》一书是他与弟子讲习“礼”的言论汇编。虽然不是孔子写的,但经过他的整理,也反映了他的思想。

孔子整理的“六经”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化宝藏,为人们研究中国上古历史提供了丰富而信实的资料。

孔子去世

孔子终于老了,而且晚年生活他屡受打击:归国前一年妻子去世;回国后不到四年,唯一的儿子孔鲤(伯鱼)去世;让孔子赞叹并寄托无限希望的颜回也英年早死(31岁),孔子伤心欲绝,几欲崩溃;多年随侍孔子共度险急的子路恪守忠义、勇赴危难而在卫国惨死于国难,孔子闻讯也异常悲痛,好些天吃不下饭。丧妻失子,最钟爱的弟子也先于自己而去,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已是年迈老人的孔子承受不了如此多的打击,终于病倒了。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一天,病中的孔子拄着拐杖在门口散步时,心爱的弟子子贡前来探病,孔子对这位跟从他多年的子贡说:“天下失去道义已经很久了,可惜没有人能尊崇我追求的大道。”并且悲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巍峨的泰山崩塌了呀!高高的梁柱倒塌了呀!智慧的哲人凋谢了呀!)此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不久人世了。

果然,七天之后,孔子去世了。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将他葬在鲁国都城以北泗水岸边,并像给亲生父母守孝一样,在他的墓旁建茅庐住了三年。三年期满,还有许多弟子不肯离去,干脆把家搬到他墓旁,拱卫着它。由于孔子以他高尚的品德和直率平易的性格,以及不自以为是,实事求是,有过必改的真诚态度,令弟子们对他心悦诚服,衷心爱戴。

影响长远

鲁国世世代代按时祭奠孔子,儒生常常在孔子墓旁演习礼仪。一直到汉朝,大史学家司马迁到曲阜考查历史遗迹,还看到孔子传下来的习礼、作乐依旧保持。他感慨地说:“天下有很多君王和贤人呀,他们也曾显赫一时,但死后就悄无声息,没人提起。孔子只不过一介平民百姓,死了好几百年了,天下人还是那样崇拜他,所有的读书人都以他为榜样。真是一个伟大的圣人了!”所以,司马迁在《史记》时,将孔子列为“世家”,与诸侯同等对待。

自多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代统治者竞相尊孔,逐渐把这位生前不得志的读书人的声望抬到吓人的高度,封他为“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等等,还在在京城、曲阜和会国各府州县治所在地大建孔庙,皇帝及各级官员都按时祭孔,不少皇帝还亲自来到曲阜主持祭孔盛典。封他的嫡长子孙为“崇圣侯”、“衍圣公”等等,得到大量封地,建造辉煌府弟,成为全国最大的贵族之一。

孔子生前是布衣,很不得志,死后却成了王成了神。整个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几乎都笼罩在他巨大的身影之下。恐怕连孔子也没有想到吧。

孔子以布衣的身份成为大思想家,在缔造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上,孔子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东亚的日本、韩国,南亚越南、新加坡等,在文化心理上也都受它的影响。孔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巨人,他也是整个世界的文化巨人。他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也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史籍。

“弘扬儒家文化,祭奠至圣先贤”,中国孔子文化网以“弘扬儒家文化,祭奠至圣先贤”为己任,将为您提供最权威的孔子及儒家文化经典信息,是国内乃至全球权威性最高、信息量最大、影响力最深远的关于孔子与儒家文化的官方网站。为了更好服务于孔子文化的传播,增强孔子思想交流的载体,中国孔子文化网将为您开发设计系列孔子纪念品,作为文化交流传播的载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彼岸情欣
2010-05-23 · TA获得超过55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7万
展开全部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学而时习之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他曾经“问礼于老蚺”、“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的故事“学官制于郯子”……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可自称是少皞氏的后代。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皞氏干吗以鸟名为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见于郯子而学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cbb818
2017-12-14
知道答主
回答量: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633
展开全部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bwang84
2010-05-10 · TA获得超过7.6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92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45万
展开全部
孔子的主要教育理念也就是被我们现在承认的理念就是
有教无类,分类教育。
可惜啊,现在的教育都是吃大锅饭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