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问,清朝玉碟(穆贝勒)的起源,及其价值~谢谢~~
有朋友家里有穆贝勒传下来的玉碟,不知道其价值,请高人指教~~越详细越好~~~市场价值多少呢??...
有朋友家里有穆贝勒传下来的玉碟,不知道其价值,请高人指教~~越详细越好~~~
市场价值多少呢?? 展开
市场价值多少呢?? 展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皇族的族谱称作玉碟。清代玉碟,即清代皇族的族谱。 中国历代王朝,均修玉牒。可惜清代以前各王朝玉牒,均未流传于世。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清代各类玉牒二千六百余册,辽宁省档案馆也保存大体相同的一份。这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清代的典章制度、宫廷历史、皇族户籍,以及人口学、谱牒学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皇族的族谱称作玉牌。清代玉碟,即清代皇族的族谱。 中国历代王朝,均修玉蝶。可惜清代以前各王朝玉碟,均未流传于世。清代玉碟是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清代各类玉滕二千六百余册,辽宁省档案馆也保存大体相同的一份。这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清朝自康熙年间发生夺嫡的纠纷以后,
不建储位,成为定制;从而又建立了立贤不立长的制度.因此,每一个皇子,都可能是未来的皇帝.也因此,皇帝种种,须从出生写起.
关于妃嫔召幸,有好些是趣而不经的传说.既属不经,虽然有趣.我亦不便介绍.不过,皇后以及有位号的妃嫔,各有固定的住所,皇帝某日宿与某住,或召某妃嫔至某处共度良宵,作为太监最高办事机构的敬事房必然记档.因而当妃嫔发觉怀孕时,可以查得受孕的日期.
妃嫔一证实怀孕了,自有太医院的御医定期”请喜脉”,服安胎药,到得将次足月时,内务府就要"传妇差"了.首先是选奶口,其实是找稳婆,都由"上三旗包衣"的妻子选取.
孩子出生以后,由敬事房通知内务府记入"玉碟".所谓"玉碟"者.即是皇室的家谱";爱新觉罗氏大别为两类:凡是太祖的子孙称宗室,太祖兄弟的子孙称觉罗.腰带分黄,红两种,所以俗称宗室是"黄带子",觉罗是"红带子".玉碟的封面,一如其色,宗室是黄色封面,觉罗是红色封面,不妨称之为黄薄,红薄.
皇子皇女当然记入黄薄,主要内容是性别,生母名氏,位号,第几胎,出生年月日时,还有收生稳婆的姓氏,以便出纠纷时,可以追查.
然后是命名,时间早晚不一,有些出生未几,即行夭折,既无名氏,亦未收入玉碟叙排行的,在康熙年间是常有之事.命名之制,至康熙皇长子胤褆,始有明文规定,上一字用胤,下一字用”示”字旁,有内阁选定偏僻之字,奏请朱笔圈定.需用偏僻字者,因为此皇子将来可能成为皇帝.便于臣民避讳.
玉牒-简介 宗室(直系)玉碟中国皇帝的宗谱。清代玉牒记载了自显宗皇帝塔克世以下子孙名谱,其中有婚嫁、生育、继嗣、封爵、授职、升迁、降革及死亡,大体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男女各按宗支、房次等进行排列,规定10年修造一次。
中国从13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修纂皇室家谱的制度,但兵燹战乱,如今完整保存下来的只剩下清代的皇家族谱――玉牒。清代玉牒从顺治十七年至民国十年,先后修纂了28次。清代皇族按血缘远近分为本支“宗室”(俗称“黄带子”)和旁支“觉罗”(俗称“红带子”)。当时规定,凡皇帝家族生儿育女,每3个月上报掌管皇族事务的宗人府一次。玉牒每隔10年修纂一次,活着的人用红笔书写,故去的人用墨笔书写,遇到名字重复的情况,位卑者或年幼者就要改名字。 [1]
清代玉牒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宗族谱。分满、汉文两种。该档案文献系统记录了清朝历代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在清朝皇族人口研究及中国宗谱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宝贵价值。该文献为清朝官修、皇家档案馆(皇史宬)的尊藏本。从形制、体积、装裱等方面都堪称世界宗谱之最。 [2]
玉牒-清代玉牒
皇族的族谱称作“玉牒”。我国历代王朝均修玉牒,不过,唯一完整系统地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只有清代玉牒。
从顺治十八年开始,共纂修玉牒28次
清代顺治十三年开始,每10年纂修一次玉牒,届时开设玉牒馆,由皇帝钦定正副总裁,下设总校阅官等。从顺治十八年初次纂修玉牒开始,共修玉牒28次。
清代玉牒的纂修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并充分反映了封建的纲常伦理,它表现在皇族命名、排列顺序及编修方法等多方面。
在封建社会,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在宗室玉牒中,以帝系为统,按照辈份为序,每一辈首列皇帝,自近支推及远支。皇帝之名,必须避讳,玉牒中凡出现皇帝名字之处,必用小块黄绫盖住,以表敬重。多数情况只写皇帝年号或庙号,而不直书皇帝名字。
玉牒最厚的一册达85厘米,重约90公斤
清代玉牒以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为本支,称为宗室,入于黄册;以塔克世的叔伯兄弟为旁支,称为觉罗,入于红册。玉牒以帝系、列祖子孙、列祖女孙三个系统记载皇族繁衍的情况。
编修方法有直格和横格两大类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玉碟库直格玉牒每页画16行竖格,一般1至2格记载一个人名项,反映同一辈宗室觉罗男女的详细情况,原则上每一辈订一册,但也有几代合订的玉牒。皇子还记有封谥等情况。
而有关皇帝的记载尤其详细,通常要占去两三页,除上述各项外,还包括被立为皇太子年月、即位年月日、谥号、庙号、生母姓氏及其徽号,以及后妃的晋封情况。
但是并非所有后妃都能载入玉牒内皇帝一栏中。道光十七年以前,后妃生有子女,才准载入玉牒;道光十七年改定,皇后无论有无子女,俱著载入下牒,皇贵妃以下生有子女者载入,无子女者概不载入。这样,既体现尊卑有别,也符合“母以子贵”的封建传统观念。
横格玉牒,其形式为每页画有13行横格,每横格代表一个辈分,辈分最高者写于卷首第一横格,其子孙后裔依辈份递降。皇族女子不载入横格玉牒,只能载入按辈份编修的直格玉牒。
玉牒按册籍大小分为大开本和小开本,大开本为90厘米х45厘米,小开本为54厘米х31厘米。越是后来的朝代,玉牒的页数越多,份量越重。有一册光绪朝纂修的玉牒厚85厘米,约重90公斤。
纂修
清代玉牒的纂修,在文字上有满汉文之分。清朝前期重要文书,俱用满文书写,修玉牒也是如此,顺治、康熙两朝所修玉牒,仅有满文。
雍正元年,增设汉主事二人,于进士内遴选,经皇帝引见后,补授职官。以后每年宗室觉罗子女开列送府时,即以满汉两种文字造入册籍。因此,清代玉牒除少数前期纂修的是满文外,基本上都以满、汉两种文字写成,其格式内容完全一致。
玉牒-意义
为研究人口学提供了精确的数字依据
以清代子女最多的康熙皇帝来说,他共有皇子35人,皇女20人,但真正活18岁成年者只有皇子20人,皇女8人;5岁前死亡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已成年者也多数死于40多岁的中年期。 寿命在70岁以上者只有皇十二子允祹(79岁)、皇十六子允禄(73岁)、皇二十三子允祁(73岁)。皇女中寿命最长的是第六女格靖固伦公主,也只活到57岁。
而顺治皇帝情况更糟,8子6女中,8岁前死亡的皇子有4人,皇女5人,皇子寿命最长的当数皇三子玄烨(即康熙皇帝),享年69岁,皇女中只有第二女活到成年,也仅活了33岁。 由此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水平很低,加之皇族成员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其死亡率是很高的,平均寿命也不长。清代皇族女子的死亡率较男子更高,平均寿命较男子为短,这和现代社会女子人均寿命普遍高于男子的现象正相反,很值得研究。
皇帝御览玉牒的礼仪隆重
玉牒修成后,要举行“恭呈御览”的礼仪,请皇帝“御保和殿受书,御太和殿受庆贺礼”。仪式隆重复杂,先由钦天监择良辰吉日,礼部在太和门设玉牒香案,宗人府设彩亭,自玉牒馆恭捧玉牒置于彩亭内,行至太和殿,捧置中和殿案上,展开玉牒,请皇帝升中和殿“恭阅玉牒”。
迎送玉牒的礼仪中,由侍卫前引后护,另有黄盖、龙旗、御仗并奏导迎乐,文武百官盛朝服跪迎、跪送。礼仪结束,一套玉牒送皇史宬尊藏,另一套送宗人府玉牒库暂存,备送盛京。
玉牒-价值
最后一次修订的清代宗室玉牒多达7000页,其中仅详实记录的宗室男性就有10余万人,从这个角度说,清代玉牒堪称世界上记载最丰富的族谱。
清代玉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数量大史料多、有人口繁衍连续完整的记录,特别是女性人口资料和婚姻资料齐全。正因为如此,在研究清史的中外学者眼里,清代玉牒是一个真正的宝库。此外,清代玉牒用满汉两种文字缮写,装帧华美,书法隽秀,也是极具审美价值的珍贵文物。
皇族的族谱称作玉牌。清代玉碟,即清代皇族的族谱。 中国历代王朝,均修玉蝶。可惜清代以前各王朝玉碟,均未流传于世。清代玉碟是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清代各类玉滕二千六百余册,辽宁省档案馆也保存大体相同的一份。这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清朝自康熙年间发生夺嫡的纠纷以后,
不建储位,成为定制;从而又建立了立贤不立长的制度.因此,每一个皇子,都可能是未来的皇帝.也因此,皇帝种种,须从出生写起.
关于妃嫔召幸,有好些是趣而不经的传说.既属不经,虽然有趣.我亦不便介绍.不过,皇后以及有位号的妃嫔,各有固定的住所,皇帝某日宿与某住,或召某妃嫔至某处共度良宵,作为太监最高办事机构的敬事房必然记档.因而当妃嫔发觉怀孕时,可以查得受孕的日期.
妃嫔一证实怀孕了,自有太医院的御医定期”请喜脉”,服安胎药,到得将次足月时,内务府就要"传妇差"了.首先是选奶口,其实是找稳婆,都由"上三旗包衣"的妻子选取.
孩子出生以后,由敬事房通知内务府记入"玉碟".所谓"玉碟"者.即是皇室的家谱";爱新觉罗氏大别为两类:凡是太祖的子孙称宗室,太祖兄弟的子孙称觉罗.腰带分黄,红两种,所以俗称宗室是"黄带子",觉罗是"红带子".玉碟的封面,一如其色,宗室是黄色封面,觉罗是红色封面,不妨称之为黄薄,红薄.
皇子皇女当然记入黄薄,主要内容是性别,生母名氏,位号,第几胎,出生年月日时,还有收生稳婆的姓氏,以便出纠纷时,可以追查.
然后是命名,时间早晚不一,有些出生未几,即行夭折,既无名氏,亦未收入玉碟叙排行的,在康熙年间是常有之事.命名之制,至康熙皇长子胤褆,始有明文规定,上一字用胤,下一字用”示”字旁,有内阁选定偏僻之字,奏请朱笔圈定.需用偏僻字者,因为此皇子将来可能成为皇帝.便于臣民避讳.
玉牒-简介 宗室(直系)玉碟中国皇帝的宗谱。清代玉牒记载了自显宗皇帝塔克世以下子孙名谱,其中有婚嫁、生育、继嗣、封爵、授职、升迁、降革及死亡,大体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男女各按宗支、房次等进行排列,规定10年修造一次。
中国从13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修纂皇室家谱的制度,但兵燹战乱,如今完整保存下来的只剩下清代的皇家族谱――玉牒。清代玉牒从顺治十七年至民国十年,先后修纂了28次。清代皇族按血缘远近分为本支“宗室”(俗称“黄带子”)和旁支“觉罗”(俗称“红带子”)。当时规定,凡皇帝家族生儿育女,每3个月上报掌管皇族事务的宗人府一次。玉牒每隔10年修纂一次,活着的人用红笔书写,故去的人用墨笔书写,遇到名字重复的情况,位卑者或年幼者就要改名字。 [1]
清代玉牒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宗族谱。分满、汉文两种。该档案文献系统记录了清朝历代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在清朝皇族人口研究及中国宗谱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宝贵价值。该文献为清朝官修、皇家档案馆(皇史宬)的尊藏本。从形制、体积、装裱等方面都堪称世界宗谱之最。 [2]
玉牒-清代玉牒
皇族的族谱称作“玉牒”。我国历代王朝均修玉牒,不过,唯一完整系统地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只有清代玉牒。
从顺治十八年开始,共纂修玉牒28次
清代顺治十三年开始,每10年纂修一次玉牒,届时开设玉牒馆,由皇帝钦定正副总裁,下设总校阅官等。从顺治十八年初次纂修玉牒开始,共修玉牒28次。
清代玉牒的纂修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并充分反映了封建的纲常伦理,它表现在皇族命名、排列顺序及编修方法等多方面。
在封建社会,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在宗室玉牒中,以帝系为统,按照辈份为序,每一辈首列皇帝,自近支推及远支。皇帝之名,必须避讳,玉牒中凡出现皇帝名字之处,必用小块黄绫盖住,以表敬重。多数情况只写皇帝年号或庙号,而不直书皇帝名字。
玉牒最厚的一册达85厘米,重约90公斤
清代玉牒以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为本支,称为宗室,入于黄册;以塔克世的叔伯兄弟为旁支,称为觉罗,入于红册。玉牒以帝系、列祖子孙、列祖女孙三个系统记载皇族繁衍的情况。
编修方法有直格和横格两大类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玉碟库直格玉牒每页画16行竖格,一般1至2格记载一个人名项,反映同一辈宗室觉罗男女的详细情况,原则上每一辈订一册,但也有几代合订的玉牒。皇子还记有封谥等情况。
而有关皇帝的记载尤其详细,通常要占去两三页,除上述各项外,还包括被立为皇太子年月、即位年月日、谥号、庙号、生母姓氏及其徽号,以及后妃的晋封情况。
但是并非所有后妃都能载入玉牒内皇帝一栏中。道光十七年以前,后妃生有子女,才准载入玉牒;道光十七年改定,皇后无论有无子女,俱著载入下牒,皇贵妃以下生有子女者载入,无子女者概不载入。这样,既体现尊卑有别,也符合“母以子贵”的封建传统观念。
横格玉牒,其形式为每页画有13行横格,每横格代表一个辈分,辈分最高者写于卷首第一横格,其子孙后裔依辈份递降。皇族女子不载入横格玉牒,只能载入按辈份编修的直格玉牒。
玉牒按册籍大小分为大开本和小开本,大开本为90厘米х45厘米,小开本为54厘米х31厘米。越是后来的朝代,玉牒的页数越多,份量越重。有一册光绪朝纂修的玉牒厚85厘米,约重90公斤。
纂修
清代玉牒的纂修,在文字上有满汉文之分。清朝前期重要文书,俱用满文书写,修玉牒也是如此,顺治、康熙两朝所修玉牒,仅有满文。
雍正元年,增设汉主事二人,于进士内遴选,经皇帝引见后,补授职官。以后每年宗室觉罗子女开列送府时,即以满汉两种文字造入册籍。因此,清代玉牒除少数前期纂修的是满文外,基本上都以满、汉两种文字写成,其格式内容完全一致。
玉牒-意义
为研究人口学提供了精确的数字依据
以清代子女最多的康熙皇帝来说,他共有皇子35人,皇女20人,但真正活18岁成年者只有皇子20人,皇女8人;5岁前死亡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已成年者也多数死于40多岁的中年期。 寿命在70岁以上者只有皇十二子允祹(79岁)、皇十六子允禄(73岁)、皇二十三子允祁(73岁)。皇女中寿命最长的是第六女格靖固伦公主,也只活到57岁。
而顺治皇帝情况更糟,8子6女中,8岁前死亡的皇子有4人,皇女5人,皇子寿命最长的当数皇三子玄烨(即康熙皇帝),享年69岁,皇女中只有第二女活到成年,也仅活了33岁。 由此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水平很低,加之皇族成员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其死亡率是很高的,平均寿命也不长。清代皇族女子的死亡率较男子更高,平均寿命较男子为短,这和现代社会女子人均寿命普遍高于男子的现象正相反,很值得研究。
皇帝御览玉牒的礼仪隆重
玉牒修成后,要举行“恭呈御览”的礼仪,请皇帝“御保和殿受书,御太和殿受庆贺礼”。仪式隆重复杂,先由钦天监择良辰吉日,礼部在太和门设玉牒香案,宗人府设彩亭,自玉牒馆恭捧玉牒置于彩亭内,行至太和殿,捧置中和殿案上,展开玉牒,请皇帝升中和殿“恭阅玉牒”。
迎送玉牒的礼仪中,由侍卫前引后护,另有黄盖、龙旗、御仗并奏导迎乐,文武百官盛朝服跪迎、跪送。礼仪结束,一套玉牒送皇史宬尊藏,另一套送宗人府玉牒库暂存,备送盛京。
玉牒-价值
最后一次修订的清代宗室玉牒多达7000页,其中仅详实记录的宗室男性就有10余万人,从这个角度说,清代玉牒堪称世界上记载最丰富的族谱。
清代玉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数量大史料多、有人口繁衍连续完整的记录,特别是女性人口资料和婚姻资料齐全。正因为如此,在研究清史的中外学者眼里,清代玉牒是一个真正的宝库。此外,清代玉牒用满汉两种文字缮写,装帧华美,书法隽秀,也是极具审美价值的珍贵文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