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15个带有文言词的成语
求15个带有文言词的成语,要求翻译成语并且单独解释文言词的意思例:半途而废:比喻事业没做完便停止而:表修饰...
求15个带有文言词的成语,要求翻译成语并且单独解释文言词的意思
例: 半途而废:比喻事业没做完便停止 而:表修饰 展开
例: 半途而废:比喻事业没做完便停止 而:表修饰 展开
2010-05-16
展开全部
著于竹帛 〖解释〗着:写作。竹帛:竹简和绢。在竹简和绢上写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
竹柏异心 〖解释〗比喻志向不合或表象不同。
鲇鱼缘竹竿 〖解释〗比喻上升艰难。同“鮎鱼上竹竿”。
鲇鱼上竹竿 〖解释〗俗说鲇鱼能上竹竿,但鲇鱼黏滑无鳞,爬竿毕竟困难。后以之比喻上升艰难。
弹丝品竹 〖解释〗吹弹乐器,谙熟音乐。
竹马之交 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
竹篱茅舍 用竹子围的篱笆,茅草盖顶的房屋。形容住房简陋或浓郁的田园风光。
着于竹帛 着:写作。竹帛:竹简和绢。在竹简和绢上写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亦作“着乎竹帛”、“着之竹帛”。
永垂竹帛 竹帛:竹简和绢,古时用来写字,因借指典籍。指人的姓名、事迹、功名记载于史书上,永远传于后世。
易如破竹 像劈竹子那样容易。形容办事顺利,毫无阻碍。
朽竹篙舟 烂竹竿作篙推舟。比喻做事的工具或条件不佳,难能成就。
胸无成竹 谓心中没有完整的谋划打算。
武昌剩竹 比喻尚可备用的材料。
松茂竹苞 《诗·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后遂以“松茂竹苞”比喻兴盛繁荣。
势如劈竹 见“势如破竹”。
青竹丹枫 青竹生南方,丹枫长北地。因以“青竹丹枫”借指南北。
曝书见竹 谓睹物思人。
破竹建瓴 势如破竹,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所向无敌。
品竹调弦 亦作“品竹调丝”。泛指吹弹管弦乐器。
品竹调丝 见“品竹调弦”。
弄竹弹丝 吹奏管弦乐器。
名垂竹帛 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芒鞋竹笠 芒鞋:草鞋。竹笠:用竹子编成的斗笠。穿草鞋,戴斗笠是古人外出漫游的工具。指到处漫游。
柳门竹巷 指幽静俭朴的住宅。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急竹繁丝 见“急管繁弦”。
豪竹哀丝 指管弦乐。
东南竹箭 《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后因以“东南竹箭”比喻优秀人才。
调弦品竹 吹奏乐器。元·杨梓《霍光鬼谏》第一折:“只听的调弦品竹,甚的是论道经邦。”亦作“调丝品竹”、“调丝弄竹”、“调弦弄管”。
调丝品竹 吹弹乐器。
吹竹弹丝 吹奏管乐器,弹拨弦乐器。
垂名竹帛 垂名:传名。竹帛:古代供书写用的竹简和白绢,借指典籍、史册。名字
尺竹伍符 本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亦借指军队。
胸有成竹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青梅竹马 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罄竹难书 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竹苞松茂 苞:茂盛。松竹繁茂。比喻家门兴盛。也用于祝人新屋落成。
竹报平安 比喻平安家信。
竹马之友 指儿童时期的朋友。
竹篮打水 比喻白费气力,劳而无功。
竹头木屑 比喻可利用的废物。
丝竹管弦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势如破竹 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磬竹难书 罄:用尽;竹:竹简,用以写字;书:写。用尽竹子也难写完。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
敲竹杠 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事为借口来讹诈。
品竹弹丝 品:吹弄乐器;竹:指箫笛之类管乐器;丝:指琵琶、二胡之类弦乐器。指吹弹乐器。
破竹之势 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茂林修竹 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鲇鱼上竹 比喻本想前进反而后退。
金石丝竹 金:指金属制的乐器;石:指石制的磬;丝:指弦类乐器;竹:指管类乐器。泛指各种乐器。也形容各种声音。
刀过竹解 刀一劈下去,竹子立即分开。形容事情顺利解决。
翠竹黄花 指眼前境物。
成竹在胸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哀丝豪竹 丝、竹:弦乐、管乐的通称;豪竹:粗大的竹管制成的乐器。形容管弦乐声的悲壮动人。
鸠车竹马 鸠车、竹马:儿童玩具。借指童年
竹柏异心 〖解释〗比喻志向不合或表象不同。
鲇鱼缘竹竿 〖解释〗比喻上升艰难。同“鮎鱼上竹竿”。
鲇鱼上竹竿 〖解释〗俗说鲇鱼能上竹竿,但鲇鱼黏滑无鳞,爬竿毕竟困难。后以之比喻上升艰难。
弹丝品竹 〖解释〗吹弹乐器,谙熟音乐。
竹马之交 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
竹篱茅舍 用竹子围的篱笆,茅草盖顶的房屋。形容住房简陋或浓郁的田园风光。
着于竹帛 着:写作。竹帛:竹简和绢。在竹简和绢上写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亦作“着乎竹帛”、“着之竹帛”。
永垂竹帛 竹帛:竹简和绢,古时用来写字,因借指典籍。指人的姓名、事迹、功名记载于史书上,永远传于后世。
易如破竹 像劈竹子那样容易。形容办事顺利,毫无阻碍。
朽竹篙舟 烂竹竿作篙推舟。比喻做事的工具或条件不佳,难能成就。
胸无成竹 谓心中没有完整的谋划打算。
武昌剩竹 比喻尚可备用的材料。
松茂竹苞 《诗·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后遂以“松茂竹苞”比喻兴盛繁荣。
势如劈竹 见“势如破竹”。
青竹丹枫 青竹生南方,丹枫长北地。因以“青竹丹枫”借指南北。
曝书见竹 谓睹物思人。
破竹建瓴 势如破竹,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所向无敌。
品竹调弦 亦作“品竹调丝”。泛指吹弹管弦乐器。
品竹调丝 见“品竹调弦”。
弄竹弹丝 吹奏管弦乐器。
名垂竹帛 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芒鞋竹笠 芒鞋:草鞋。竹笠:用竹子编成的斗笠。穿草鞋,戴斗笠是古人外出漫游的工具。指到处漫游。
柳门竹巷 指幽静俭朴的住宅。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急竹繁丝 见“急管繁弦”。
豪竹哀丝 指管弦乐。
东南竹箭 《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后因以“东南竹箭”比喻优秀人才。
调弦品竹 吹奏乐器。元·杨梓《霍光鬼谏》第一折:“只听的调弦品竹,甚的是论道经邦。”亦作“调丝品竹”、“调丝弄竹”、“调弦弄管”。
调丝品竹 吹弹乐器。
吹竹弹丝 吹奏管乐器,弹拨弦乐器。
垂名竹帛 垂名:传名。竹帛:古代供书写用的竹简和白绢,借指典籍、史册。名字
尺竹伍符 本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亦借指军队。
胸有成竹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青梅竹马 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罄竹难书 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竹苞松茂 苞:茂盛。松竹繁茂。比喻家门兴盛。也用于祝人新屋落成。
竹报平安 比喻平安家信。
竹马之友 指儿童时期的朋友。
竹篮打水 比喻白费气力,劳而无功。
竹头木屑 比喻可利用的废物。
丝竹管弦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势如破竹 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磬竹难书 罄:用尽;竹:竹简,用以写字;书:写。用尽竹子也难写完。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
敲竹杠 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事为借口来讹诈。
品竹弹丝 品:吹弄乐器;竹:指箫笛之类管乐器;丝:指琵琶、二胡之类弦乐器。指吹弹乐器。
破竹之势 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茂林修竹 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鲇鱼上竹 比喻本想前进反而后退。
金石丝竹 金:指金属制的乐器;石:指石制的磬;丝:指弦类乐器;竹:指管类乐器。泛指各种乐器。也形容各种声音。
刀过竹解 刀一劈下去,竹子立即分开。形容事情顺利解决。
翠竹黄花 指眼前境物。
成竹在胸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哀丝豪竹 丝、竹:弦乐、管乐的通称;豪竹:粗大的竹管制成的乐器。形容管弦乐声的悲壮动人。
鸠车竹马 鸠车、竹马:儿童玩具。借指童年
展开全部
为什么学习成语要有文言意识呢?这是因为多数成语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一支——文言。例如,成语“叹为观止”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说的是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舞蹈,看到精妙处,不由赞美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后人便用“叹为观止”来赞美事物的尽善尽美。再如,成语“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的干到底。又如成语“日暮途穷”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天晚了,路尽了。比喻无路可走,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了极点。从这些成语可以看出,大多数成语产生的语言背景是文言。所以,我们在学习成语时不能没有文言意识,要从文言的角度去理解成语的意义。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来一一加以阐述。
一、成语具有文言实词现象
文言实词有很多是古今异义词,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如成语“苗而不秀”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苗:初生的种子植物;秀:植物抽穗开花。庄稼长了苗,却不吐穗扬花。比喻本身条件虽好,但是没成就。也比喻表明看来很好,实际并不如此。如成语“莫可名状”,名:说出;状:形容。指事物极复杂微妙,无法描述。如成语“矜功自伐”,矜:自高自大;伐:自夸。自以为有功劳而夸耀。如成语“功成名遂”出自《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遂:成功。功绩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成语“文不加点”的“点”是“涂黑改动”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成语“不刊之论”的“刊”是“删除”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刊登”。成语“五谷丰登”,“谷”不是“谷物”,而是一切粮食作物的统称。成语“不足为训”的“训”,不能理解为“教训”,而是“准则”的意思。如成语“危言危行”中的“危”就不能理解为“危险”,而是“正直”的意思。
二、成语具有文言虚词现象
如成语“一蹴而就”,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成语“半途而废”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成语的意思是在半路上停下来。其他如“侧目而视”“同日而语”中的“而”也是修饰关系。成语“引以为戒”,以为:以(之)为,把……当作。把自己或别人犯错误的教训作为鉴戒,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成语“动辄得咎”,辄:就。动不动就受到处分或谴责。成语“逃之夭夭”出自《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花。”原来形容桃树十分茂盛,后因“桃”和“逃”同音,人们就用来表示逃跑的意思。这里“之”的意义和用法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成语“刮目相待”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其中“相”的意思是第三人称代词,他。成语“无所不为”的“所”是特殊代词,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三、成语具有使动用法
成语“倾国倾城”出自《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倾:使……倾覆,使动用法。形容妇女容貌极美。如成语“走马观花”,走:使……跑;走马:使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观赏花,当然只是粗略的看一看。如成语“曲突徙薪”,意思是把烟囱改为弯曲的,把堆在灶旁的柴火搬走,“曲”和“徙”都是使动用法。成语“趋之若鹜”,趋,小步快走;趋之,使之趋,使他快走。使他象鸭子一样快走,比喻追逐不正当的事物。“趋”是使动用法。成语“穷形尽相”,使形穷,使相尽,“穷”和“尽”都是使动用法。成语“汗牛充栋”,汗牛:使牛流汗,“汗”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四、成语具有意动用法
如成语“幕天席地”就是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幕”和“席”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成语“不远千里”,即不以千里为远,“远”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成语“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耻下问”即不以下问为耻,不认为向比自己学识差、地位低的人请教是可耻的事,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不能反过来。“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成语“师心自用”,师心即以己意为师,不拘守成法,因而“师”是意动用法。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成语“是古非今”即以古为是,以今为非,肯定古代的,否定现代的,“是”和“非”是意动用法。
五、成语具有名词做状语的语言现象
如成语“东张西望”,东:向东;西:向西。两个词语都是名词做方位状语。成语“夜不闭户”,意思是在夜里不关门,也没人来偷东西,形容社会治安良好。“夜”是名词作时间状语。成语“土崩瓦解”,意思是象土地一样崩裂,象瓦一样分解。“土”和“瓦”两个词语都是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成语“海阔天空”,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海”和“天”都是名词作状语。成语“管窥蠡测”出自《汉书·东方朔传》:“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测量海水。“管”和“蠡”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成语“草行露宿”,在草里行走,在露天下睡,“草”和“露”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其他成语如“鳞次栉比”“星罗棋布”“声名鹊起”“袖手旁观”都有名词作状语的现象。
六、成语具有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火光烛天”,烛:照亮,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火势很大(多指火灾)。成语“不翼而飞”“不胫而走”中的“翼”和“胫”的前面用副词“不”来修饰,所以“翼”和“胫”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成语“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华”和“实”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成语“除恶务尽”,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彻底,“恶”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成语“藏污纳垢”,其中“污”和“垢”作动词“藏”和“纳”的宾语,所以“污”和“垢”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七、成语具有文言句式的特点
成语具有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成语“持之以恒”,就是“以恒持之”,长久地坚持下去,成语具有状语后置的句式特点。成语“时不我待”,时间不会再等待我,成语具有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即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成语“夜以继日”就是“以夜继日”,夜间接上白天,日夜不停。“夜”作介词“以”的宾语,提前。在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才是举”中,“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成语还具有省略句的特点。如成语“大发雷霆”是“发雷霆之怒”的省略。成语“车水马龙”是“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省略缩写。成语“瓜田李下”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省略缩写,意思是走过瓜田,不要弯下身子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这句话的省略缩写。
一、成语具有文言实词现象
文言实词有很多是古今异义词,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如成语“苗而不秀”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苗:初生的种子植物;秀:植物抽穗开花。庄稼长了苗,却不吐穗扬花。比喻本身条件虽好,但是没成就。也比喻表明看来很好,实际并不如此。如成语“莫可名状”,名:说出;状:形容。指事物极复杂微妙,无法描述。如成语“矜功自伐”,矜:自高自大;伐:自夸。自以为有功劳而夸耀。如成语“功成名遂”出自《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遂:成功。功绩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成语“文不加点”的“点”是“涂黑改动”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成语“不刊之论”的“刊”是“删除”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刊登”。成语“五谷丰登”,“谷”不是“谷物”,而是一切粮食作物的统称。成语“不足为训”的“训”,不能理解为“教训”,而是“准则”的意思。如成语“危言危行”中的“危”就不能理解为“危险”,而是“正直”的意思。
二、成语具有文言虚词现象
如成语“一蹴而就”,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成语“半途而废”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成语的意思是在半路上停下来。其他如“侧目而视”“同日而语”中的“而”也是修饰关系。成语“引以为戒”,以为:以(之)为,把……当作。把自己或别人犯错误的教训作为鉴戒,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成语“动辄得咎”,辄:就。动不动就受到处分或谴责。成语“逃之夭夭”出自《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花。”原来形容桃树十分茂盛,后因“桃”和“逃”同音,人们就用来表示逃跑的意思。这里“之”的意义和用法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成语“刮目相待”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其中“相”的意思是第三人称代词,他。成语“无所不为”的“所”是特殊代词,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三、成语具有使动用法
成语“倾国倾城”出自《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倾:使……倾覆,使动用法。形容妇女容貌极美。如成语“走马观花”,走:使……跑;走马:使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观赏花,当然只是粗略的看一看。如成语“曲突徙薪”,意思是把烟囱改为弯曲的,把堆在灶旁的柴火搬走,“曲”和“徙”都是使动用法。成语“趋之若鹜”,趋,小步快走;趋之,使之趋,使他快走。使他象鸭子一样快走,比喻追逐不正当的事物。“趋”是使动用法。成语“穷形尽相”,使形穷,使相尽,“穷”和“尽”都是使动用法。成语“汗牛充栋”,汗牛:使牛流汗,“汗”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四、成语具有意动用法
如成语“幕天席地”就是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幕”和“席”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成语“不远千里”,即不以千里为远,“远”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成语“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耻下问”即不以下问为耻,不认为向比自己学识差、地位低的人请教是可耻的事,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不能反过来。“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成语“师心自用”,师心即以己意为师,不拘守成法,因而“师”是意动用法。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成语“是古非今”即以古为是,以今为非,肯定古代的,否定现代的,“是”和“非”是意动用法。
五、成语具有名词做状语的语言现象
如成语“东张西望”,东:向东;西:向西。两个词语都是名词做方位状语。成语“夜不闭户”,意思是在夜里不关门,也没人来偷东西,形容社会治安良好。“夜”是名词作时间状语。成语“土崩瓦解”,意思是象土地一样崩裂,象瓦一样分解。“土”和“瓦”两个词语都是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成语“海阔天空”,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海”和“天”都是名词作状语。成语“管窥蠡测”出自《汉书·东方朔传》:“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测量海水。“管”和“蠡”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成语“草行露宿”,在草里行走,在露天下睡,“草”和“露”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其他成语如“鳞次栉比”“星罗棋布”“声名鹊起”“袖手旁观”都有名词作状语的现象。
六、成语具有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火光烛天”,烛:照亮,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火势很大(多指火灾)。成语“不翼而飞”“不胫而走”中的“翼”和“胫”的前面用副词“不”来修饰,所以“翼”和“胫”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成语“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华”和“实”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成语“除恶务尽”,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彻底,“恶”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成语“藏污纳垢”,其中“污”和“垢”作动词“藏”和“纳”的宾语,所以“污”和“垢”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七、成语具有文言句式的特点
成语具有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成语“持之以恒”,就是“以恒持之”,长久地坚持下去,成语具有状语后置的句式特点。成语“时不我待”,时间不会再等待我,成语具有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即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成语“夜以继日”就是“以夜继日”,夜间接上白天,日夜不停。“夜”作介词“以”的宾语,提前。在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才是举”中,“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成语还具有省略句的特点。如成语“大发雷霆”是“发雷霆之怒”的省略。成语“车水马龙”是“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省略缩写。成语“瓜田李下”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省略缩写,意思是走过瓜田,不要弯下身子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这句话的省略缩写。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为什么学习成语要有文言意识呢?这是因为多数成语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一支——文言。例如,成语“叹为观止”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说的是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舞蹈,看到精妙处,不由赞美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后人便用“叹为观止”来赞美事物的尽善尽美。再如,成语“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的干到底。又如成语“日暮途穷”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天晚了,路尽了。比喻无路可走,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了极点。从这些成语可以看出,大多数成语产生的语言背景是文言。所以,我们在学习成语时不能没有文言意识,要从文言的角度去理解成语的意义。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来一一加以阐述。
一、成语具有文言实词现象
文言实词有很多是古今异义词,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如成语“苗而不秀”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苗:初生的种子植物;秀:植物抽穗开花。庄稼长了苗,却不吐穗扬花。比喻本身条件虽好,但是没成就。也比喻表明看来很好,实际并不如此。如成语“莫可名状”,名:说出;状:形容。指事物极复杂微妙,无法描述。如成语“矜功自伐”,矜:自高自大;伐:自夸。自以为有功劳而夸耀。如成语“功成名遂”出自《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遂:成功。功绩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成语“文不加点”的“点”是“涂黑改动”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成语“不刊之论”的“刊”是“删除”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刊登”。成语“五谷丰登”,“谷”不是“谷物”,而是一切粮食作物的统称。成语“不足为训”的“训”,不能理解为“教训”,而是“准则”的意思。如成语“危言危行”中的“危”就不能理解为“危险”,而是“正直”的意思。
二、成语具有文言虚词现象
如成语“一蹴而就”,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成语“半途而废”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成语的意思是在半路上停下来。其他如“侧目而视”“同日而语”中的“而”也是修饰关系。成语“引以为戒”,以为:以(之)为,把……当作。把自己或别人犯错误的教训作为鉴戒,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成语“动辄得咎”,辄:就。动不动就受到处分或谴责。成语“逃之夭夭”出自《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花。”原来形容桃树十分茂盛,后因“桃”和“逃”同音,人们就用来表示逃跑的意思。这里“之”的意义和用法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成语“刮目相待”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其中“相”的意思是第三人称代词,他。成语“无所不为”的“所”是特殊代词,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三、成语具有使动用法
成语“倾国倾城”出自《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倾:使……倾覆,使动用法。形容妇女容貌极美。如成语“走马观花”,走:使……跑;走马:使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观赏花,当然只是粗略的看一看。如成语“曲突徙薪”,意思是把烟囱改为弯曲的,把堆在灶旁的柴火搬走,“曲”和“徙”都是使动用法。成语“趋之若鹜”,趋,小步快走;趋之,使之趋,使他快走。使他象鸭子一样快走,比喻追逐不正当的事物。“趋”是使动用法。成语“穷形尽相”,使形穷,使相尽,“穷”和“尽”都是使动用法。成语“汗牛充栋”,汗牛:使牛流汗,“汗”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四、成语具有意动用法
如成语“幕天席地”就是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幕”和“席”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成语“不远千里”,即不以千里为远,“远”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成语“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耻下问”即不以下问为耻,不认为向比自己学识差、地位低的人请教是可耻的事,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不能反过来。“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成语“师心自用”,师心即以己意为师,不拘守成法,因而“师”是意动用法。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成语“是古非今”即以古为是,以今为非,肯定古代的,否定现代的,“是”和“非”是意动用法。
五、成语具有名词做状语的语言现象
如成语“东张西望”,东:向东;西:向西。两个词语都是名词做方位状语。成语“夜不闭户”,意思是在夜里不关门,也没人来偷东西,形容社会治安良好。“夜”是名词作时间状语。成语“土崩瓦解”,意思是象土地一样崩裂,象瓦一样分解。“土”和“瓦”两个词语都是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成语“海阔天空”,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海”和“天”都是名词作状语。成语“管窥蠡测”出自《汉书·东方朔传》:“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测量海水。“管”和“蠡”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成语“草行露宿”,在草里行走,在露天下睡,“草”和“露”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其他成语如“鳞次栉比”“星罗棋布”“声名鹊起”“袖手旁观”都有名词作状语的现象。
六、成语具有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火光烛天”,烛:照亮,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火势很大(多指火灾)。成语“不翼而飞”“不胫而走”中的“翼”和“胫”的前面用副词“不”来修饰,所以“翼”和“胫”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成语“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华”和“实”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成语“除恶务尽”,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彻底,“恶”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成语“藏污纳垢”,其中“污”和“垢”作动词“藏”和“纳”的宾语,所以“污”和“垢”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七、成语具有文言句式的特点
成语具有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成语“持之以恒”,就是“以恒持之”,长久地坚持下去,成语具有状语后置的句式特点。成语“时不我待”,时间不会再等待我,成语具有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即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成语“夜以继日”就是“以夜继日”,夜间接上白天,日夜不停。“夜”作介词“以”的宾语,提前。在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才是举”中,“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一、成语具有文言实词现象
文言实词有很多是古今异义词,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如成语“苗而不秀”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苗:初生的种子植物;秀:植物抽穗开花。庄稼长了苗,却不吐穗扬花。比喻本身条件虽好,但是没成就。也比喻表明看来很好,实际并不如此。如成语“莫可名状”,名:说出;状:形容。指事物极复杂微妙,无法描述。如成语“矜功自伐”,矜:自高自大;伐:自夸。自以为有功劳而夸耀。如成语“功成名遂”出自《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遂:成功。功绩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成语“文不加点”的“点”是“涂黑改动”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成语“不刊之论”的“刊”是“删除”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刊登”。成语“五谷丰登”,“谷”不是“谷物”,而是一切粮食作物的统称。成语“不足为训”的“训”,不能理解为“教训”,而是“准则”的意思。如成语“危言危行”中的“危”就不能理解为“危险”,而是“正直”的意思。
二、成语具有文言虚词现象
如成语“一蹴而就”,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成语“半途而废”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成语的意思是在半路上停下来。其他如“侧目而视”“同日而语”中的“而”也是修饰关系。成语“引以为戒”,以为:以(之)为,把……当作。把自己或别人犯错误的教训作为鉴戒,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成语“动辄得咎”,辄:就。动不动就受到处分或谴责。成语“逃之夭夭”出自《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花。”原来形容桃树十分茂盛,后因“桃”和“逃”同音,人们就用来表示逃跑的意思。这里“之”的意义和用法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成语“刮目相待”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其中“相”的意思是第三人称代词,他。成语“无所不为”的“所”是特殊代词,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三、成语具有使动用法
成语“倾国倾城”出自《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倾:使……倾覆,使动用法。形容妇女容貌极美。如成语“走马观花”,走:使……跑;走马:使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观赏花,当然只是粗略的看一看。如成语“曲突徙薪”,意思是把烟囱改为弯曲的,把堆在灶旁的柴火搬走,“曲”和“徙”都是使动用法。成语“趋之若鹜”,趋,小步快走;趋之,使之趋,使他快走。使他象鸭子一样快走,比喻追逐不正当的事物。“趋”是使动用法。成语“穷形尽相”,使形穷,使相尽,“穷”和“尽”都是使动用法。成语“汗牛充栋”,汗牛:使牛流汗,“汗”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四、成语具有意动用法
如成语“幕天席地”就是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幕”和“席”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成语“不远千里”,即不以千里为远,“远”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成语“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耻下问”即不以下问为耻,不认为向比自己学识差、地位低的人请教是可耻的事,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不能反过来。“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成语“师心自用”,师心即以己意为师,不拘守成法,因而“师”是意动用法。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成语“是古非今”即以古为是,以今为非,肯定古代的,否定现代的,“是”和“非”是意动用法。
五、成语具有名词做状语的语言现象
如成语“东张西望”,东:向东;西:向西。两个词语都是名词做方位状语。成语“夜不闭户”,意思是在夜里不关门,也没人来偷东西,形容社会治安良好。“夜”是名词作时间状语。成语“土崩瓦解”,意思是象土地一样崩裂,象瓦一样分解。“土”和“瓦”两个词语都是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成语“海阔天空”,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海”和“天”都是名词作状语。成语“管窥蠡测”出自《汉书·东方朔传》:“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测量海水。“管”和“蠡”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成语“草行露宿”,在草里行走,在露天下睡,“草”和“露”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其他成语如“鳞次栉比”“星罗棋布”“声名鹊起”“袖手旁观”都有名词作状语的现象。
六、成语具有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火光烛天”,烛:照亮,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火势很大(多指火灾)。成语“不翼而飞”“不胫而走”中的“翼”和“胫”的前面用副词“不”来修饰,所以“翼”和“胫”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成语“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华”和“实”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成语“除恶务尽”,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彻底,“恶”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成语“藏污纳垢”,其中“污”和“垢”作动词“藏”和“纳”的宾语,所以“污”和“垢”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七、成语具有文言句式的特点
成语具有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成语“持之以恒”,就是“以恒持之”,长久地坚持下去,成语具有状语后置的句式特点。成语“时不我待”,时间不会再等待我,成语具有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即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成语“夜以继日”就是“以夜继日”,夜间接上白天,日夜不停。“夜”作介词“以”的宾语,提前。在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才是举”中,“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