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20

记得以前老师讲过“之”做代词通常作宾语,但是文言文里有一个做主语的特例,想不起来是什么了,请大家帮忙。谢谢请注意是做代词时做主语的用法。... 记得以前老师讲过“之”做代词通常作宾语,但是文言文里有一个做主语的特例,想不起来是什么了,请大家帮忙。谢谢
请注意是做代词时做主语的用法。
展开
 我来答
一生有你乀
推荐于2016-09-07 · 知道合伙人生活技巧行家
一生有你乀
知道合伙人生活技巧行家
采纳数:354 获赞数:39112
武汉科技大学的一名在校生,喜欢打球三国杀看书练字。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⑴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向.例:
然后驱而这善.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相当于“的”)
轻伯夷之义者(定于后置的标志)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渴侯天蓝0U
2006-11-14 · TA获得超过966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97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46万
展开全部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 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 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 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赏析 (文中“之”用49处)

兰亭是东晋会稽郡山阴城西南郊的名胜。据《水经注》记载:“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东晋建立后,王羲之、谢安等名流在会稽置园建墅,成为士人学子聚集地。永和九年(353),51岁的王羲之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三月三日这天,他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聚于兰亭,曲水流觞,吟诗作赋。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人所作诗一一记录,编为兰亭集,并为此写了这篇序。

本文分三段,一段写“乐”,二段写“痛”,三段写“悲”。乐在何处?你看,“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一乐也。兰亭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可谓二乐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谓三乐也。曲水流觞,可谓四乐也。饮酒作诗之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可谓乐之极也!这“五乐”概括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正应了“信可乐也”一句。一群文人雅士,在青山绿水间,行高雅风流之举,怎不令人羡慕?快乐之情,自不待言。

然而作者的写作用意并不在乐上。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和死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死亡一直是缠绕在文人心间的话题。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人生在世,形式各异。不管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还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都会为一时的顺达而满足,甚至忘记了死亡。等到对所追求的事物产生厌倦之后,自己的感情也就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变化,又想到了死亡,感慨也就来了。原先自己以为欢乐的事情,在短暂的俯仰之间就变成了陈迹,尚且不能不因此而发出感慨;何况人生的长短要听凭造化的安排,最终要走向死亡。在作者看来,人生是多么渺小可怜!以上是作者从现实的角度抒发的人生短暂、不能自驭之叹,突出了一个“痛”字。

接下来,作者考察古人的感情,发现古人也是如此,对生命的感慨不谋而合。由此看来,人们普遍看重的是生,厌恶的是死。庄子“一死生”的观点是“虚诞”。那么,未来呢?后人看我们,也像我们看古人一样吧?人生代代相传,痛苦也代代相传,没有休止。这真可“悲”啊!这里的“悲”显然不同于上段的“痛”。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样,“乐——痛——悲”构成了本文的感情发展脉络,十分清晰。

作者记录下这次集会的作品,目的是给后人提供一个产生共鸣的依据。然而,作者对生死的思考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的解释。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具有深刻的哲学价值,并不是“虚诞”“妄作”,王羲之显然没有真正理解庄子的思想。作者从眼前的美景联想到生死问题,表现了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思想是很多文人共有的。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越是如此,我们越是感觉到庄子所言的深刻。

本文语言清明简洁,有些已成为成语,广为使用。由于作者的思想比较含蓄,对人生的思考点到为止,因而语言有一定的跳跃性,可能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把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overingle
2006-11-16 · TA获得超过411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1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47万
展开全部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作代词

1、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二、 作助词

1、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2、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7、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8、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

9、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

三、作动词

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四、另外,在现代汉语中,“之”有时用在时间词“前、后”的前面,组成双音词,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或后面。如“吃饭之前要洗手。”“妈妈走了之后,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他们站在队旗之前举手宣誓。”

参考资料: http://blog.sina.com.cn/u/4960da4e01000477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高楼居士
高粉答主

2006-11-14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7.2万
采纳率:61%
帮助的人:3.2亿
展开全部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之,助词,构成之字结构,作主语。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之,助词,构成之字结构,作主语。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iehenwusheng
2006-11-15 · TA获得超过216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1、代词:它(们)、他(们)
2、助词: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凑足音节的作用
表示倒装句式
3、动词:“去、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