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2010-05-17
展开全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德保县教育发展情况综述
德保县位于广西西南部,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总面积2575平方公里,下辖12个乡镇185个村民委(社区),居住着壮、汉、瑶等9个民族,总人口34万。全县现有普通中学18所(其中完全中学、高级中学各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村级以上完全小学108所,教学点143个,幼儿园85所(其中民办83所)。现有在校中小学生35751人,其中小学生22018人,初中生10905人,高中生2838人(不含中职在校生);现有在职教职工2978人,其中小学教职工1653人,初中教职工918人,高中(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280人,其他127人。
德保县属大石山区,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困难,教育经费缺乏,致使全县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破旧落后。1998年,全县中小学校校舍危房高达2.9万多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17.65%。不少村完小和教学点的教室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泥瓦房,有的地基下沉,有的横梁断裂,有的瓦片残缺,教室里课桌椅破烂残缺。雨季来临,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教室里到处是水坑,办学条件极为艰苦。由于办学条件的制约,“两基”攻坚之前,德保县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分别为94.8%和88.6%,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2.17和7.83%。同时,师资力量不足,学习风气不浓,影响了全县教育的改革发展。
“治穷”必须先“治愚”。要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离不开“两基”进程的加快和“两基”质量的提高。而加快发展基础教育和“普九”、扫盲步伐,提高人民文化素质,更是改变德保贫困面貌的治本措施。在多年的实践中,县委、县政府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德保县1994年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目标,1998年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并通过国家级验收,被评为“全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先进县”和“自治区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县”,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德保县“两基”工作仍然存在基础差、起点低、任务重等许多问题。在2004年全县“两基”攻坚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唐咸历郑重地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全县干部群众要同心协力,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由此,德保掀起了教育史上领导重视程度最高、群众发动最充分、政府投入最多、捐资助学力度最大、校园规划建设和质量最好的“两基”攻坚热潮,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上下一心,积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克服困难,团结拼搏,“两基”攻坚战取得了骄人的阶段性成果: 2006年5月,德保县顺利通过自治区级“普九”达标评估验收;同年10月,又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普实”达标验收;2007年6月通过国家“两基”评估验收,并荣获全区“两基”工作先进县称号。
德保“两基”工作最大的收益是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今天,您到德保来,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都会听到广大群众深有感触地说:2004年以来,德保变化最大的是教育。正是勤劳俭朴的德保人民用一双双巧手,借助国家及外援项目的实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使过去简陋、破烂的校舍变成一幢幢整齐漂亮的教学楼、宿舍楼、综合楼,描绘出一幅幅红绿掩映、绚丽多彩的校园景观图。2007年4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路甬祥到德保县进行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当他参观了足荣镇泗营完小和都安乡棋江完小的校园后,对德保的学校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德保县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一、强化政府行为,落实攻坚责任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县先后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亲自担任组长的“普九”工作领导小组和 “两基”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了县四家班子领导包抓乡(镇)、县直部门包抓学校、乡(镇)领导包村、教育部门各股室包校的包点联校责任制,形成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二)党政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2004年3月,唐咸历书记到县民族中学调研时,了解到学校建设新校门碰到用地纠纷问题后,立即召集有关部门现场办公,使新校门得以顺利施工。为做好县城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唐书记多次组织国土、教育、城建等部门召开土地征用协调会,完成了新德保初中80亩土地的征用工作,三年后的2007年8月,总投入资金3776万元、建筑面积6.64万平方米,能容纳3000名师生的新德保初中的落成了,它成为我县城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工程。2006年2月,在“两基”攻坚冲剌阶段,李县长连续4天率领县四家班子领导、县直各单位负责人深入全县12个乡(镇)学校进行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仅4天时间,李县长就为各中小学校落实“两基”经费120.25万元。县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投身“两基”攻坚工作的热情。
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一)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几年来,我县按照《义务教育法》及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要求,将全县义务教育经费列入全县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教育投入实现“三个增长”,保证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达到“65%用于教育”的要求,保证教师工资正常发放。
1.财政对教育拨款逐年增长。2004-2007年,全县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13321万元、16609万元、20137万元、25835万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9.83%、 24.68%、21.24%、28.3%;县财政预算内对教育事业费拨款分别为4701万元、5427万元、6580万元、8590万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4.23%、15.44%、21.25%、30.55%。几年来,我县对教育拨款的增长比例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
2.在校学生人均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2004-2007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实际支出分别为6075万元、8028万元、9893万元、10184万元。在校学生人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672.54元、2341.69元、3221元、3474万元。
3.在校学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2004-2007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支出分别为153万元、158万元、201.68万元、247万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42.12元、46.09元、59.67元、61.02元。
(二)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使用达到要求。
我县实施税费改革以后,中央每年对我县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为1129万元,其中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为260万元,按“65%应用于教育资金”计为564.85万元。我县2004-2007年实际用于教育的拨款达2816.7万元,年平均704.17万元。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达到“65%用于教育”的要求。
(三)实施“八大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2002年以来,从1998年开始,在国家、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组织实施了以“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受灾水毁学校建设项目工程”、“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教育项目工程”、“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布局调整项目”、“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项目”等八大教育专项工程为主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6757万元,其中上级投入8549万元,县财政投入5510万元,其他资金2698万元。共新建校舍27万平方米,修缮和改造校舍9.2万平方米,新增学校食堂、厕所、围墙、运动场等附属设施工程7.5万平方米,全部消除D级危房,全县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提高。
(四)部门配合,大力支持。
经县领导协调,2005年以来,县国土资源部门对与教育工程有关的办证收费进行调整,每个土建项目工程调整后的收费比标准价优惠1万元左右。县建设部门为教育基建项目提供方便,仅2005年以来,就免收项目墙改费、劳保费等费用共计74.8万元。县直各单位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及硬化、绿化、美化、文化等各尽所能,倾力帮扶。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以来,县直单位为学校捐款捐物达363.6万元。
(五)群众投工投劳,师生积极参与。
龙光乡那练村人多地少,土地奇缺,当学校建综合楼需要扩大用地时,群众二话不说,将近1亩的土地无偿划给了学校,连青苗补偿费都不肯要。巴头乡登星村隆凤觉、许承片等5户村民也主动让出3.4亩责任田给学校作建设教学楼用地。
巴头乡多腾村支书潘其锋、村民委主任农定光发动群众捐片石180立方米,石砂50立方米,并亲自操作振动器硬化校园,一身泥、一身汗,与53位家长一起用整整5天时间,帮助学校完成了520平方米运动场的硬化任务。隆桑镇示洪村、果普村、谷留村、龙串村的村民委发动群众、学生家长推倒了危房39开间,平整场地1050平方米、捐献横木350条,修建好本村学生宿舍。
马隘乡隆华完小和足荣镇泗营完小女教师比较多,但她们在“普九”攻坚中充分发挥了女性半边天的作用,自觉动手参与美化亮化校园,学会了铺设水泥地板,几名刚参加工作的女教师的双手更是在劳动中磨出了老茧。都安中心校、马隘中心校、兴旺初中、隆桑示洪完小、陇串完小等学校校长用自己的工资抵押或其他方式赊抵建筑材料。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07上半年,全县群众义务投工投劳11000多个工作日,投工献料折币248万多元。
涓涓细流汇成海,聚沙成塔塑丰碑。
敬德中心校原旧宿舍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群众献工献料建成的泥墙瓦房,由于年久失修,每到下雨天,宿舍就会出现“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情况,宿舍内四处漏雨,学生只有用桶接水,用雨伞或者塑料布遮雨,严重威胁学生的生命安全。经过实施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如今的校园里,已经找不到危房宿舍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3层的学生宿舍楼,宿舍内宽敞明亮,通风效果良好。
荣华初中建在一座山头上,全部家当是一幢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教学楼、两排平房和一个不像样的小型篮球场。每逢雨季,学校两排砖瓦结构教学用房和教师生活用房就处于滑坡的危险中。安全问题,就像一把利剑,时刻悬在师生心中。每逢天要下雨,学校只好提前放学,紧急疏散护送学生回家。如今,学校新建的三幢教学楼,两幢宿舍楼和一幢综合楼,装修一新的旧教学楼,像晶莹的翡翠缀饰在山坡上,成为山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师生安全问题也得到了保障。
足荣镇泗营村完小得到国家民委帮扶项目及县直各单位的资助,建起了教学楼,综合楼,完善了文化长廊、运动场,校园内造型独特的小山、小桥流水、古朴水车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6年以来,百色市大半县份及区内巴马、天等、都安等县都到德保参观学习。2007年4月,全市“两基”迎国检工作现场会在德保召开,市领导、各兄弟县教育界人士对德保县的学校建设给了极高的评价。
(六)“三个结合”做好危房改造,提高办学效益。
一是把危房改造与学校的布局调整结合起来,1998年以来,全县共撤并了25所村完小和594个教学点,使过度分散、质量不高的村完小和教学点从原有的168所和737个降至目前的108所和143个,极大地节省了教育经费使农村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配置。二是把危房改造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相结合,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了山区小学教学布点分散、办学效益低下等问题,使农村教育由以前低效的分散教学走上了高效的规模发展之路。三是把危房改造与信息技术装备相结合,2002年以来,我县投入“普实”建配和现代远程教育的经费达529万元,一个个高标准的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陆续在各中小学校建立了起来,一批批仪器、图书配进了各学校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加强,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农村的师生同样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山外世界的精彩。
三、加强学校管理,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06年以来,我县先后出台了《德保县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县初中学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德保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益实施方案》、《德保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奖励细则(试行)》等教育管理制度和政策,初中学校都实行全封闭式管理,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由于教育教学管理不断加强,全县中小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01至2007年,德保县连续7年荣获全市高中教学质量一、二、三等奖和高考指导奖;共有48个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目标教学先进单位”、“全区新课改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全区两基攻坚先进单位”、“全区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教学实验先进单位”、“全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几年来德保县承担的2个中央教科所重点研究课题和3个自治区教科所课题的研究工作都已全部顺利结题。
四、狠抓控辍保学,扶贫关爱工程成效显著
我县通过加强《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规的宣传、建立“控辍保学”责任制、实行 “一证管多证”制度,加大依法控辍工作的力度,有效控制学生流失和私企使用童工的现象。同时,大力实施扶贫关爱工程。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助学政策,2002—2008年上半年,我县共发放“两免一补”专项资金2071.92万元,累计有23.6万人次的中小学生受益。二是坚持开展干部职工捐资助学活动,2002年以来,全县共筹集到县级助学金449.15万元(其中扶助贫困中小学生256.89万元,扶助困难大学生192.26万元),共解决36986名贫困中小学生和634名贫困大学生的入学难问题。三是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按实际居住地相对就近安排入学,相关学校不得拒收,不得收取借读费、择校费和赞助费,2003年以来,全县城区学校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1860多人。四是通过学校少先队、班(团)委、妇工委的共同努力,给予留守儿童和后进生更多的温暖和关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消除厌学不良情绪,让弱势群体学生进得来、留得住。五是筹措资金,做好孤儿、留守儿童、残疾学童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依法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
德保县位于广西西南部,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总面积2575平方公里,下辖12个乡镇185个村民委(社区),居住着壮、汉、瑶等9个民族,总人口34万。全县现有普通中学18所(其中完全中学、高级中学各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村级以上完全小学108所,教学点143个,幼儿园85所(其中民办83所)。现有在校中小学生35751人,其中小学生22018人,初中生10905人,高中生2838人(不含中职在校生);现有在职教职工2978人,其中小学教职工1653人,初中教职工918人,高中(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280人,其他127人。
德保县属大石山区,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困难,教育经费缺乏,致使全县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破旧落后。1998年,全县中小学校校舍危房高达2.9万多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17.65%。不少村完小和教学点的教室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泥瓦房,有的地基下沉,有的横梁断裂,有的瓦片残缺,教室里课桌椅破烂残缺。雨季来临,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教室里到处是水坑,办学条件极为艰苦。由于办学条件的制约,“两基”攻坚之前,德保县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分别为94.8%和88.6%,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2.17和7.83%。同时,师资力量不足,学习风气不浓,影响了全县教育的改革发展。
“治穷”必须先“治愚”。要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离不开“两基”进程的加快和“两基”质量的提高。而加快发展基础教育和“普九”、扫盲步伐,提高人民文化素质,更是改变德保贫困面貌的治本措施。在多年的实践中,县委、县政府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德保县1994年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目标,1998年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并通过国家级验收,被评为“全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先进县”和“自治区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县”,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德保县“两基”工作仍然存在基础差、起点低、任务重等许多问题。在2004年全县“两基”攻坚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唐咸历郑重地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全县干部群众要同心协力,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由此,德保掀起了教育史上领导重视程度最高、群众发动最充分、政府投入最多、捐资助学力度最大、校园规划建设和质量最好的“两基”攻坚热潮,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上下一心,积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克服困难,团结拼搏,“两基”攻坚战取得了骄人的阶段性成果: 2006年5月,德保县顺利通过自治区级“普九”达标评估验收;同年10月,又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普实”达标验收;2007年6月通过国家“两基”评估验收,并荣获全区“两基”工作先进县称号。
德保“两基”工作最大的收益是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今天,您到德保来,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都会听到广大群众深有感触地说:2004年以来,德保变化最大的是教育。正是勤劳俭朴的德保人民用一双双巧手,借助国家及外援项目的实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使过去简陋、破烂的校舍变成一幢幢整齐漂亮的教学楼、宿舍楼、综合楼,描绘出一幅幅红绿掩映、绚丽多彩的校园景观图。2007年4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路甬祥到德保县进行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当他参观了足荣镇泗营完小和都安乡棋江完小的校园后,对德保的学校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德保县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一、强化政府行为,落实攻坚责任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县先后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亲自担任组长的“普九”工作领导小组和 “两基”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了县四家班子领导包抓乡(镇)、县直部门包抓学校、乡(镇)领导包村、教育部门各股室包校的包点联校责任制,形成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二)党政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2004年3月,唐咸历书记到县民族中学调研时,了解到学校建设新校门碰到用地纠纷问题后,立即召集有关部门现场办公,使新校门得以顺利施工。为做好县城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唐书记多次组织国土、教育、城建等部门召开土地征用协调会,完成了新德保初中80亩土地的征用工作,三年后的2007年8月,总投入资金3776万元、建筑面积6.64万平方米,能容纳3000名师生的新德保初中的落成了,它成为我县城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工程。2006年2月,在“两基”攻坚冲剌阶段,李县长连续4天率领县四家班子领导、县直各单位负责人深入全县12个乡(镇)学校进行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仅4天时间,李县长就为各中小学校落实“两基”经费120.25万元。县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投身“两基”攻坚工作的热情。
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一)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几年来,我县按照《义务教育法》及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要求,将全县义务教育经费列入全县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教育投入实现“三个增长”,保证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达到“65%用于教育”的要求,保证教师工资正常发放。
1.财政对教育拨款逐年增长。2004-2007年,全县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13321万元、16609万元、20137万元、25835万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9.83%、 24.68%、21.24%、28.3%;县财政预算内对教育事业费拨款分别为4701万元、5427万元、6580万元、8590万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4.23%、15.44%、21.25%、30.55%。几年来,我县对教育拨款的增长比例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
2.在校学生人均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2004-2007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实际支出分别为6075万元、8028万元、9893万元、10184万元。在校学生人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672.54元、2341.69元、3221元、3474万元。
3.在校学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2004-2007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支出分别为153万元、158万元、201.68万元、247万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42.12元、46.09元、59.67元、61.02元。
(二)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使用达到要求。
我县实施税费改革以后,中央每年对我县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为1129万元,其中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为260万元,按“65%应用于教育资金”计为564.85万元。我县2004-2007年实际用于教育的拨款达2816.7万元,年平均704.17万元。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达到“65%用于教育”的要求。
(三)实施“八大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2002年以来,从1998年开始,在国家、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组织实施了以“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受灾水毁学校建设项目工程”、“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教育项目工程”、“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布局调整项目”、“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项目”等八大教育专项工程为主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6757万元,其中上级投入8549万元,县财政投入5510万元,其他资金2698万元。共新建校舍27万平方米,修缮和改造校舍9.2万平方米,新增学校食堂、厕所、围墙、运动场等附属设施工程7.5万平方米,全部消除D级危房,全县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提高。
(四)部门配合,大力支持。
经县领导协调,2005年以来,县国土资源部门对与教育工程有关的办证收费进行调整,每个土建项目工程调整后的收费比标准价优惠1万元左右。县建设部门为教育基建项目提供方便,仅2005年以来,就免收项目墙改费、劳保费等费用共计74.8万元。县直各单位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及硬化、绿化、美化、文化等各尽所能,倾力帮扶。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以来,县直单位为学校捐款捐物达363.6万元。
(五)群众投工投劳,师生积极参与。
龙光乡那练村人多地少,土地奇缺,当学校建综合楼需要扩大用地时,群众二话不说,将近1亩的土地无偿划给了学校,连青苗补偿费都不肯要。巴头乡登星村隆凤觉、许承片等5户村民也主动让出3.4亩责任田给学校作建设教学楼用地。
巴头乡多腾村支书潘其锋、村民委主任农定光发动群众捐片石180立方米,石砂50立方米,并亲自操作振动器硬化校园,一身泥、一身汗,与53位家长一起用整整5天时间,帮助学校完成了520平方米运动场的硬化任务。隆桑镇示洪村、果普村、谷留村、龙串村的村民委发动群众、学生家长推倒了危房39开间,平整场地1050平方米、捐献横木350条,修建好本村学生宿舍。
马隘乡隆华完小和足荣镇泗营完小女教师比较多,但她们在“普九”攻坚中充分发挥了女性半边天的作用,自觉动手参与美化亮化校园,学会了铺设水泥地板,几名刚参加工作的女教师的双手更是在劳动中磨出了老茧。都安中心校、马隘中心校、兴旺初中、隆桑示洪完小、陇串完小等学校校长用自己的工资抵押或其他方式赊抵建筑材料。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07上半年,全县群众义务投工投劳11000多个工作日,投工献料折币248万多元。
涓涓细流汇成海,聚沙成塔塑丰碑。
敬德中心校原旧宿舍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群众献工献料建成的泥墙瓦房,由于年久失修,每到下雨天,宿舍就会出现“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情况,宿舍内四处漏雨,学生只有用桶接水,用雨伞或者塑料布遮雨,严重威胁学生的生命安全。经过实施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如今的校园里,已经找不到危房宿舍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3层的学生宿舍楼,宿舍内宽敞明亮,通风效果良好。
荣华初中建在一座山头上,全部家当是一幢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教学楼、两排平房和一个不像样的小型篮球场。每逢雨季,学校两排砖瓦结构教学用房和教师生活用房就处于滑坡的危险中。安全问题,就像一把利剑,时刻悬在师生心中。每逢天要下雨,学校只好提前放学,紧急疏散护送学生回家。如今,学校新建的三幢教学楼,两幢宿舍楼和一幢综合楼,装修一新的旧教学楼,像晶莹的翡翠缀饰在山坡上,成为山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师生安全问题也得到了保障。
足荣镇泗营村完小得到国家民委帮扶项目及县直各单位的资助,建起了教学楼,综合楼,完善了文化长廊、运动场,校园内造型独特的小山、小桥流水、古朴水车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6年以来,百色市大半县份及区内巴马、天等、都安等县都到德保参观学习。2007年4月,全市“两基”迎国检工作现场会在德保召开,市领导、各兄弟县教育界人士对德保县的学校建设给了极高的评价。
(六)“三个结合”做好危房改造,提高办学效益。
一是把危房改造与学校的布局调整结合起来,1998年以来,全县共撤并了25所村完小和594个教学点,使过度分散、质量不高的村完小和教学点从原有的168所和737个降至目前的108所和143个,极大地节省了教育经费使农村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配置。二是把危房改造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相结合,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了山区小学教学布点分散、办学效益低下等问题,使农村教育由以前低效的分散教学走上了高效的规模发展之路。三是把危房改造与信息技术装备相结合,2002年以来,我县投入“普实”建配和现代远程教育的经费达529万元,一个个高标准的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陆续在各中小学校建立了起来,一批批仪器、图书配进了各学校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加强,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农村的师生同样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山外世界的精彩。
三、加强学校管理,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06年以来,我县先后出台了《德保县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县初中学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德保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益实施方案》、《德保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奖励细则(试行)》等教育管理制度和政策,初中学校都实行全封闭式管理,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由于教育教学管理不断加强,全县中小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01至2007年,德保县连续7年荣获全市高中教学质量一、二、三等奖和高考指导奖;共有48个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目标教学先进单位”、“全区新课改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全区两基攻坚先进单位”、“全区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教学实验先进单位”、“全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几年来德保县承担的2个中央教科所重点研究课题和3个自治区教科所课题的研究工作都已全部顺利结题。
四、狠抓控辍保学,扶贫关爱工程成效显著
我县通过加强《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规的宣传、建立“控辍保学”责任制、实行 “一证管多证”制度,加大依法控辍工作的力度,有效控制学生流失和私企使用童工的现象。同时,大力实施扶贫关爱工程。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助学政策,2002—2008年上半年,我县共发放“两免一补”专项资金2071.92万元,累计有23.6万人次的中小学生受益。二是坚持开展干部职工捐资助学活动,2002年以来,全县共筹集到县级助学金449.15万元(其中扶助贫困中小学生256.89万元,扶助困难大学生192.26万元),共解决36986名贫困中小学生和634名贫困大学生的入学难问题。三是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按实际居住地相对就近安排入学,相关学校不得拒收,不得收取借读费、择校费和赞助费,2003年以来,全县城区学校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1860多人。四是通过学校少先队、班(团)委、妇工委的共同努力,给予留守儿童和后进生更多的温暖和关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消除厌学不良情绪,让弱势群体学生进得来、留得住。五是筹措资金,做好孤儿、留守儿童、残疾学童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依法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
展开全部
德保现在很好,发展很迅速,是德保人就回家发展,不是的就来德保发展,共同建设美好德保...本人是外地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很乱,经常有飞车党抢劫……公路一直没有修好,去年修到今年!很脏。交通很不方便。。。。晚上街上很热闹……很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