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点评一节语文课
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2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无脚鸟╰(⇀‸↼)╯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向TA提问 私信TA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6742
获赞数:132162
现在为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经验,擅长数学。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呢?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认为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突出“三个性”,抓好“三个点”,具有“四个度”。教师把握这些评价要素,有助于听课、评课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一、语文课必须突出“三个性”
(一)突出工具性
所谓工具性就是指语文作为表情达意工具的特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三个维度,其一就是“知识与能力”。所以,语文课应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书)训练,引导学生切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
1.识字教学应重视字理识字。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字原理。识字教学应重视分析汉字的构字原理,针对每个汉字的构字特点,采用“分解一组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可以提高识字效果。学生掌握了构字原理,在他们心中每个汉字就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幅画或一个故事,就会少写错别字,并且举一反三,形成自主识字能力。
2.阅读教学应注重“感悟一积累一运用”。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以读代讲。所谓感悟就是通过阅读来感受领悟文本内涵。为此,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品词的方法有换词比较、换位比较、添词比较和省词比较等;品句往往通过变换句型来进行;品读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品味文本内涵,以读明理,以读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积累就是把有关语言材料熟读成诵,牢记于心。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胸藏万汇”,才能“勤写笔下生花”。
语文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所谓运用就是用所学语文知识和语言材料,进行遣词造句、构段谋篇和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教师抓住重点词语、常用句式和典型段落,引导学生进行用词、造句、构段、仿写的训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采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进行双向互动的对话。阅读写景状物的课文,让学生担任“导游员”、“解说员”,为“游客…‘观众”们解说,回答“游客”“观众”们的询问。
语文课堂教学突出语文工具性,应构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回环上升的教学模式,从语言文字人手,品词、品句、品读,领悟文本的思想内容,再回头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注意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有机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法,拓展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突出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做到“五个参与”。(1)全员参与: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一个都不能少”。(2)全程参与:全班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有序、高效。(3)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言积极,配合默契。(4)创造参与: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发言或练习中有创新因素。(5)差异参与:兼顾优等生与后进生的能力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释疑解难,引导学生种形式合作学习,如指定小组合作学习、自由结组合作学习、按兴趣结组合作学习等。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补足式。课文有些语句省略或意犹未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足这些省略或空白的地方。(2)多变式。引导学生进行句式变换、语言重组等训练。(3)幻想式。针对课文的具体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幻想,展开创新思维。
(三)突出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突出工具性的过程中应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份值观”等方面的人文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教育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恰似杜甫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教育“应该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人文教育:
1.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具体的思想内容,应渗透人文教育。
2.教师在讲读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师在示范朗读和讲解文意中应充满感情,像叶圣陶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3.在板书设计中渗透人文教育。板书设计应具有形象性和艺术世性,反映课文的特点,突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易于接受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学抓好“三个点”
(一)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点
语文姓“语”名“文”,语文课堂教学应返朴归真,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点,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二)抓好品读训练点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书至少占本节课三分之一的时间。要提倡品词、品句、品读和个性化阅读,读出自己的体验。可采用自由读、齐读、小组读、挑战读、对比读、加动作读、分角色读等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品读训练点,进行品读训练,感悟文本内涵。
(三)抓好口语交际训练点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抓好口语交际训练点,创设有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三、语文教学体现“四个度”
(一)温度——基本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语文课堂就是一条有待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河。这条生命之河应是“温暖”的、“恒温”的,而不是忽冷忽热的。这条“温暖的河”需要教师用激情来开掘。有人这样评价窦老师的课:“窦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开始了激情之旅。”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窦老师表扬学生朗读字正腔圆,具有“精”“气”“神”。她指导学生齐读课题,朗读中心旬,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点燃学生的激情,不断提升课堂的温度。
(二)广度——开放性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扩展视野。可以围绕所讲的课文,给学生推荐有关文章和书籍。从一篇课文引发开去,延伸到生活,上升到人文精神。根据课文主题相同和相近,进行教材重组。窦桂梅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补充教材,拓展内容,实现“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她说:“语文是没有围场的。”教学《晏子使楚》一课,她补充了历史学家、外交家对晏子的评价,又补充了《胯下受辱》和《狼和小羊》两篇文章,把学生领到“水草丰茂的牧场”,让学生自主读书、思考。
(三)深度——发展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适度地点拨,逐步引导学生阅读、体验和交流,进入作者内心深处,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把握“工具性”,体会“人文性”,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亲切感、领悟力。
(四)高度——目的性
语文课的高度就是引导学生攀登教学的更高目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高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增长人生智慧。对于《晏子使楚》一文,有些老师仅把它当成历史故事来教,而窦桂梅老师在课文教学中滋养学生的情感、品格。她以“规圆矩方”入课,让晏子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丰满,然后归总到“人要有尊严地活”,延伸到“尊严来自由外到内的实力”,上升到“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都建立在由外到内的实力上”这样的高度。
一、语文课必须突出“三个性”
(一)突出工具性
所谓工具性就是指语文作为表情达意工具的特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三个维度,其一就是“知识与能力”。所以,语文课应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书)训练,引导学生切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
1.识字教学应重视字理识字。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字原理。识字教学应重视分析汉字的构字原理,针对每个汉字的构字特点,采用“分解一组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可以提高识字效果。学生掌握了构字原理,在他们心中每个汉字就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幅画或一个故事,就会少写错别字,并且举一反三,形成自主识字能力。
2.阅读教学应注重“感悟一积累一运用”。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以读代讲。所谓感悟就是通过阅读来感受领悟文本内涵。为此,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品词的方法有换词比较、换位比较、添词比较和省词比较等;品句往往通过变换句型来进行;品读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品味文本内涵,以读明理,以读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积累就是把有关语言材料熟读成诵,牢记于心。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胸藏万汇”,才能“勤写笔下生花”。
语文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所谓运用就是用所学语文知识和语言材料,进行遣词造句、构段谋篇和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教师抓住重点词语、常用句式和典型段落,引导学生进行用词、造句、构段、仿写的训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采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进行双向互动的对话。阅读写景状物的课文,让学生担任“导游员”、“解说员”,为“游客…‘观众”们解说,回答“游客”“观众”们的询问。
语文课堂教学突出语文工具性,应构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回环上升的教学模式,从语言文字人手,品词、品句、品读,领悟文本的思想内容,再回头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注意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有机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法,拓展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突出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做到“五个参与”。(1)全员参与: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一个都不能少”。(2)全程参与:全班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有序、高效。(3)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言积极,配合默契。(4)创造参与: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发言或练习中有创新因素。(5)差异参与:兼顾优等生与后进生的能力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释疑解难,引导学生种形式合作学习,如指定小组合作学习、自由结组合作学习、按兴趣结组合作学习等。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补足式。课文有些语句省略或意犹未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足这些省略或空白的地方。(2)多变式。引导学生进行句式变换、语言重组等训练。(3)幻想式。针对课文的具体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幻想,展开创新思维。
(三)突出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突出工具性的过程中应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份值观”等方面的人文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教育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恰似杜甫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教育“应该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人文教育:
1.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具体的思想内容,应渗透人文教育。
2.教师在讲读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师在示范朗读和讲解文意中应充满感情,像叶圣陶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3.在板书设计中渗透人文教育。板书设计应具有形象性和艺术世性,反映课文的特点,突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易于接受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学抓好“三个点”
(一)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点
语文姓“语”名“文”,语文课堂教学应返朴归真,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点,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二)抓好品读训练点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书至少占本节课三分之一的时间。要提倡品词、品句、品读和个性化阅读,读出自己的体验。可采用自由读、齐读、小组读、挑战读、对比读、加动作读、分角色读等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品读训练点,进行品读训练,感悟文本内涵。
(三)抓好口语交际训练点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抓好口语交际训练点,创设有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三、语文教学体现“四个度”
(一)温度——基本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语文课堂就是一条有待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河。这条生命之河应是“温暖”的、“恒温”的,而不是忽冷忽热的。这条“温暖的河”需要教师用激情来开掘。有人这样评价窦老师的课:“窦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开始了激情之旅。”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窦老师表扬学生朗读字正腔圆,具有“精”“气”“神”。她指导学生齐读课题,朗读中心旬,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点燃学生的激情,不断提升课堂的温度。
(二)广度——开放性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扩展视野。可以围绕所讲的课文,给学生推荐有关文章和书籍。从一篇课文引发开去,延伸到生活,上升到人文精神。根据课文主题相同和相近,进行教材重组。窦桂梅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补充教材,拓展内容,实现“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她说:“语文是没有围场的。”教学《晏子使楚》一课,她补充了历史学家、外交家对晏子的评价,又补充了《胯下受辱》和《狼和小羊》两篇文章,把学生领到“水草丰茂的牧场”,让学生自主读书、思考。
(三)深度——发展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适度地点拨,逐步引导学生阅读、体验和交流,进入作者内心深处,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把握“工具性”,体会“人文性”,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亲切感、领悟力。
(四)高度——目的性
语文课的高度就是引导学生攀登教学的更高目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高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增长人生智慧。对于《晏子使楚》一文,有些老师仅把它当成历史故事来教,而窦桂梅老师在课文教学中滋养学生的情感、品格。她以“规圆矩方”入课,让晏子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丰满,然后归总到“人要有尊严地活”,延伸到“尊严来自由外到内的实力”,上升到“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都建立在由外到内的实力上”这样的高度。
2018-07-05 · 国家定点培训基地,专注培养汽车人才。
云南万通汽车学校
云南万通汽修学校落于美丽的春城昆明,学校坏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教学设施设备齐全,建有新能源汽车实训厅、整车实训厅、电器实训厅、汽车美容实训厅等20余个实训大厅,开设三十多个汽车技术专业。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公开课评议、优质课评比等教研活动不断升温,但是评课标准却因循守旧,导致在新课程的理念背景下,一部分老师对“什么是一堂好的语文课”认识模糊、混乱.本文试图通过探求一堂好语文课的共性特征,廓清迷雾,推进语文教研活动的有效进行.从课堂教学要素出发,一堂语文课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语文教师、语文知识与技能和教学情境等四个要素.其中学生是核心要素,语文教师、语文知识与技能、教学情境等三个要素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服务.每个要素都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变量,每堂语文课都是特定变量交织组合、动态完型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的结晶.透过成功语文教学实践所蕴含的四个要素之间的特定关系,笔者认为,好的语文课具有以下共性特征.1好的语文课是一堂很“活”,师生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和谐一致的课语文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能动的因素,是决定着一堂语文课“活”与“不活”的关键.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和谐、默契是一堂好语文课的必要条件.语文教师具有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权,在构建这种和谐关系上扮演更主动的角色,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语文教师注意将这种主导作用发挥到启迪学生思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免费领入学礼包 有礼
现在入学礼包等你来领
- 官方电话
- 在线客服
-
官方服务
- 官方网站
- 就业保障
- 热门专业
- 入学指南
- 在线课堂
- 领取礼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听课、评课是教育管理者检查质量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相互交流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估教学的重要手段。由于在语文教学评估中有很多项目是较难精确量化的,也很难严格地控制全部的无关变量,所以,不能用测试得到的数据来说明所有的问题。因此,常常通过听课,对教师的课堂活动进行系统的观察;通过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作出客观的判断一节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是不同的。如一节阅读课的评估标准,与一节作文的评估标准就不一样。同是阅读课,由于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任务以及文章的体裁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评课。 一、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采用哪些方法,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是否做到明确、具体。 例如,对一节阅读课的评估,主要看读、写训练是否落实;是否既能紧扣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又能根据内容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作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能时时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通常,传统的老师对一堂阅读课的评估,往往只侧重在学生的回答好不好上,对学生读得如何,课文读得熟不熟,读得好不好往往重视不够,至于课堂上是否动动笔,练一练,就不大注意了,也就是课堂热闹就是好课。有的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如有的老师在讲读完《甜甜的泥土》(笔者要举例论述)要让写信给王小亮。对于这种加强笔头练习的做法,评课时一要给予肯定,二是加强学习。 二、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关键语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正确把握,对写作特色的正确品悟。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笔者举例论述)三、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包含以下方面。 1.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合理。如,淡化结构、层次教学,重在整体感知课文,如《社戏》 2.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重点、难点,一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二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笔者举例论述) 3.看是否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指“学”的一方出现了新情况,如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教学中解决;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却比较容易得以解决,就不必多费功夫),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同时还要评出教师设计的衔接语言。 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分析一节语文课,当然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怎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自主读书”“自主作文”的方向努力。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活动(包括讨论)。 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五、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教态。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艺术。如,说话是否得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2)启发诱导的艺术。如,是否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等;(3)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如,是否善于使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环节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是否善于巧妙地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等。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