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这个词的由来

 我来答
帐号已注销
高粉答主

2019-06-06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7
采纳率:41%
帮助的人:4.5万
展开全部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

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扩展资料

历史应具有以下特点: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为依据。人们了解古代的历史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内容翔实的古书大大提高了历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有古物或遗址可以做比较。从古墓中发掘的古物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可以使人们了解古物所属年代的风土人情。而对于遗址(如三星堆遗址)而言,科学家通过化学元素分析法(如C14检测法),或对地质层进行研究,就可以对历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们的普遍意愿。即使是神话传说,也绝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经过长期的生产过程中,被广大劳动人们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对于童话而言,是人全凭自己的思想编造的故事,并非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8-05-05
展开全部
汉语中“历史”一词,学术界多认为乃清末由日语引进而不见于中国古籍。其原因是古人著文力求洗炼简捷,能用单字表述者,则尽量不用双字,故而我中华古籍中名词以单字为多,古代汉语中亦鲜见“历史”一词之身影。大型权威工具书《辞源》中亦不见“历史”之辞条,其“舶来品”身份似成定论。其实不然,就笔者掌握的史料,“历史”一词于中国古籍出现不止于一处,且含义与当今该词汇十分接近甚至等同。中国古籍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且种类繁多,名目丰富。尤其是先秦时期,史书之名多不用“史”字冠之。据传在先夏时期中国就有四部非常著名的史籍,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之语:“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由此可见,早在2500年前,楚国左史倚相即已能通上古名著而闻名于朝野,所憾者乃是《左传》对上述四部上古名著之内容与形式未予说明。据称是由孔子所撰《尚书序》中有云:“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考虑到广义之“史”乃人类一切活动之记录,由此而论,“坟”、“典”、“索”、“丘”可被看作中国最早史书之名。其后,记事之史一般被称之为“志”,如《夏志》、《商志》、《周志》等等,即中国上古三代之史是也;春秋时,孔子作《春秋》,乃古来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影响深远,其后遂有《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吴越春秋》等效颦之作,“春秋”亦成史书之名;至汉代时,司马迁撰《史记》,班固撰《汉书》,则记、书皆可为史书冠名;后又有称史书为历者,如《吴历》、《晋历》等。在一段时间内,记、书、志等数名曾可并用,如前四史就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而正史中除《史记》外,以“史”为名者,则始于唐代初年成书的《南史》、《北史》。将历和史合为一词而曰“历史”,始见于韦昭所撰《吴书》,中有“(赵)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之句;《南齐书》之《武十七王传·子响传》中,亦有“二主议加于盛世,积代用之为美,历史不以云非”之语。然较之于“史”字之现身频频,“历史”一词则属凤毛麟角,实难觅其踪迹于典籍之中。至明代万历时,袁了凡作《历史纲鉴补》,将“历史”一词用于书名,影响较大。约在明代末年,日人得之后如获至宝,携至东瀛。后日本学界翻刻该书,流传遂广。至日本更新学制,教育机构选用“历史”一词作为科目名称,其名始大盛。清末民初,我国学界先驱于学术名类方面多受日人影响,如皮锡瑞、章炳麟、夏曾佑诸史学前辈著书立论、传布新知,凡涉及史学时多喜用“历史”一词,国人受其熏陶,“历史”一词遂耳熟能详。其实“历史”即“历代之史”,与“史”字之泛指于含义上完全可以等同并用;而“史学”与“历史学”相较,后者除多耗用一字之笔墨而显得臃肿罗嗦外,实难区别其所指。由此可见,历史一词绝非舶来,而是“出口转内销”者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2-19
展开全部
  “史”字在中国古代指史官。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历史”一词则出现于清末。
  历史这个词在英语中为History,在法语中为Histoire,二者同出于希腊语的Histria,其本意为“征问”、“问而知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黛妮
2015-11-22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黛妮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采纳数:4492 获赞数:224835
已在报刊杂志、网络发表小说、散文、诗等四百余万字……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1]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说文》
  以祀天神。——《周礼·大司乐》。注:“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
  阳之精气曰神。——《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又如:神司(负责某种职责的天神);神会(迎神赛会);神祗(神指天神,祗指地神。泛指神明);神浒(神仙游玩的水边);神馆(神仙或神灵所居的馆所);神歌(颂神之歌)

  [2]泛指神灵
  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易·说卦》
  百神受职焉。——《礼记·礼运》
  山陵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皆曰神。——《礼记·祭法》
  谷神不死。——《老子》。注:“五藏之神也。”
  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孟子》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易·系辞上》
  百神尔主矣。——《诗·大雅·卷阿》
  神,灵也。——《广韵》
  田祖有神。——《诗·小雅·大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黄帝内经--太素本神论中的神之观念:

  “神乎神,不耳闻,目明,心开,为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见遍见,适若昏,照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司马迁父子所说道家的神之观念: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神使气,气就从”“非有圣人以乘聪明,孰能存天地之神而成形之情哉!”

  除此之外,在汉魏时代后出的道教《黄庭经》,把人体内部所有的官能,都配合上神的奥秘以外,五脏六腑与每一细胞都有一个神的存在。由此而知丹道学术中的神,它是接近科学性的,并非完全宗教性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开野拓脉
2008-06-08 · TA获得超过713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4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61万
展开全部
[1]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说文》
以祀天神。——《周礼·大司乐》。注:“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
阳之精气曰神。——《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又如:神司(负责某种职责的天神);神会(迎神赛会);神祗(神指天神,祗指地神。泛指神明);神浒(神仙游玩的水边);神馆(神仙或神灵所居的馆所);神歌(颂神之歌)

[2]泛指神灵
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易·说卦》
百神受职焉。——《礼记·礼运》
山陵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皆曰神。——《礼记·祭法》
谷神不死。——《老子》。注:“五藏之神也。”
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孟子》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易·系辞上》
百神尔主矣。——《诗·大雅·卷阿》
神,灵也。——《广韵》
田祖有神。——《诗·小雅·大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黄帝内经--太素本神论中的神之观念:

“神乎神,不耳闻,目明,心开,为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见遍见,适若昏,照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司马迁父子所说道家的神之观念: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神使气,气就从”“非有圣人以乘聪明,孰能存天地之神而成形之情哉!”

除此之外,在汉魏时代后出的道教《黄庭经》,把人体内部所有的官能,都配合上神的奥秘以外,五脏六腑与每一细胞都有一个神的存在。由此而知丹道学术中的神,它是接近科学性的,并非完全宗教性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