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下奥巴马的母亲
2个回答
2014-01-27
展开全部
奥巴马的母亲 不只是来自堪萨斯的白人女子
奥巴马小时候与母亲斯坦利·安的天伦乐照片。
说起美国民主党总统参选人奥巴马,人们往往只想到他有个黑人父亲,但真正影响他一生的其实是他的白人母亲。
在奥巴马的回忆录概要中,他的母亲被概括为“来自堪萨斯的白人女子”;竞选期间,奥巴马称她为他的“单亲妈妈”。单凭这两个形容词,根本看不出斯坦利·安·邓纳姆·苏托罗(Stanley Ann Dunham Soetoro)不平凡的一生。
斯坦利·安的父亲希望有个儿子,于是给她取了个和自己一样的名字,不过大家都称她为安。
在安的一生中,堪萨斯州只是童年的一个驿站。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她的家具推销员父亲带着家人东搬西迁,最后落户在夏威夷。在那里,年仅18岁的安在双方家长反对、异族通婚尚属罕见的年代,嫁给了大学里的第一个非洲学生,即奥巴马的父亲。不到三年,奥巴马的父亲便离开妻儿,独赴哈佛大学深造。
随第二任丈夫移居印尼
安接着嫁给了第二任丈夫、印尼学生苏托罗,并和奥巴马一起跟随丈夫移居到印尼,在那里成了人类学者。安精通印尼文,热爱在爪哇的生活和当地的手工艺品,她以爪哇乡村铁匠为题,洋洋洒洒完成了800页长论文。她和苏托罗生了一个女儿,可惜这段婚姻同样不长久:她要工作,他要更多儿女;一个越变越“爪哇化”,一个越变越“美国化”,两人在70年代分道扬镳。
这之后,安当过美国国际开发署的顾问,到过加纳、印度、泰国、尼泊尔和孟加拉从事乡村开发,也曾替福特基金打工,捍卫妇女事业,参与协助穷人的小额贷款计划。奥巴马曾形容她是“一个集工作、求学和养育儿女于一身的母亲”。
鼓励奥巴马追寻根
安也是个理想主义的严母,对孩子寄望很高,从小教导奥巴马做人要诚恳、坦率、有主见。在印尼,她凌晨四点钟就要儿子起身,赶在上学前给他上函授课程。她也经常带民权运动的书籍、美国著名女黑人福音歌手马哈利娅·杰克逊的录音,以及马丁·路德·金的讲稿回家,要让奥巴马耳濡目染。打从两岁以后,奥巴马甚少见到生父,是母亲鼓励他追寻自己黑人血统的根。当奥巴马要求留在夏威夷完成中学学业,不愿跟随母亲回返印尼时,纵有万分不舍,安还是答应了。
和奥巴马同母异父、相差9岁的马娅透露,那是母亲一生中最困难的决定。马娅说:“她总觉得,在陌生的领域闯荡,我们有可能偶然在顷刻间发现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一面。那就是她的人生哲理——不要被恐惧或狭隘的定义所束缚,不要在自己周围筑起围墙,尽力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亲情和美的事物。”
母子关系密切
和安熟络的人都说,奥巴马的自信、魄力和拉近不同社群的能力,以及面对强势女性能处之泰然,在在反映了安的影响力。他们母子俩虽然有大半段时间远隔重洋,但始终关系密切。奥巴马也承认,他有今天的成就,母亲居功至伟。
奥巴马曾表示,自己犯下的最大错误是:母亲临终时没有守候在她身边。那是1995年的事,奥巴马生平第一次竞选公职,53岁的安死于卵巢癌。奥巴马被媒体询及时透露,他最宝贝的珍藏是一张在夏威夷瓦胡岛南岸悬崖上拍摄的照片——安的骨灰就撒落在那里。
奥巴马在回忆录《来自家父的梦想》序文中这么写道:“我有时会想,当初要是知道她斗不过病魔,也许我会写不同的东西——较少沉思于那个不在身边的家长,较多去赞颂在我生命里唯一保持不变的人。”
奥巴马忆述,母亲担心被病魔拖穷更甚于如何治好病;即使在她最黑暗的日子,她还是努力帮助两个孩子继续往前走。
朋友和同事口中的安是一名聪明绝顶、不畏权势、敢爱敢言、人缘极佳、对异己有莫大包容胸怀的性情中人,有幽默、不拘小节的一面,也有固执而刚烈的一面。
在妇女世界信贷会和安共事过的信贷会前主席南茜·巴里说,安是一个思想家,没有野心,但却深切关注各种核心问题,并敢于向权贵直言。
少女时期的安已有开阔的世界观,她从不跟“平头装的白人男孩”约会,对婚姻的态度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不过,她从未背叛两名前夫,一直鼓励孩子和他们的父亲维持感情。她在阅读奥巴马的回忆录草稿时,对儿子刻画她的部分只字不评,却急于解释或维护奥巴马父亲的一些缺点。
为福特基金会工作期间,不论是在雅加达的办公室或住家,安总有川流不息的访客,而且都有来头,不是人权组织的领袖,就是妇女组织的成员,再不然就是基层社群的代表,即使不是深交,这些人一到雅加达必定上门造访。
马娅给母亲的一生做了这样的总结:“她决意要给后人留下一生贡献的回忆,她认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衡量一个生命价值的真正尺度。”
奥巴马小时候与母亲斯坦利·安的天伦乐照片。
说起美国民主党总统参选人奥巴马,人们往往只想到他有个黑人父亲,但真正影响他一生的其实是他的白人母亲。
在奥巴马的回忆录概要中,他的母亲被概括为“来自堪萨斯的白人女子”;竞选期间,奥巴马称她为他的“单亲妈妈”。单凭这两个形容词,根本看不出斯坦利·安·邓纳姆·苏托罗(Stanley Ann Dunham Soetoro)不平凡的一生。
斯坦利·安的父亲希望有个儿子,于是给她取了个和自己一样的名字,不过大家都称她为安。
在安的一生中,堪萨斯州只是童年的一个驿站。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她的家具推销员父亲带着家人东搬西迁,最后落户在夏威夷。在那里,年仅18岁的安在双方家长反对、异族通婚尚属罕见的年代,嫁给了大学里的第一个非洲学生,即奥巴马的父亲。不到三年,奥巴马的父亲便离开妻儿,独赴哈佛大学深造。
随第二任丈夫移居印尼
安接着嫁给了第二任丈夫、印尼学生苏托罗,并和奥巴马一起跟随丈夫移居到印尼,在那里成了人类学者。安精通印尼文,热爱在爪哇的生活和当地的手工艺品,她以爪哇乡村铁匠为题,洋洋洒洒完成了800页长论文。她和苏托罗生了一个女儿,可惜这段婚姻同样不长久:她要工作,他要更多儿女;一个越变越“爪哇化”,一个越变越“美国化”,两人在70年代分道扬镳。
这之后,安当过美国国际开发署的顾问,到过加纳、印度、泰国、尼泊尔和孟加拉从事乡村开发,也曾替福特基金打工,捍卫妇女事业,参与协助穷人的小额贷款计划。奥巴马曾形容她是“一个集工作、求学和养育儿女于一身的母亲”。
鼓励奥巴马追寻根
安也是个理想主义的严母,对孩子寄望很高,从小教导奥巴马做人要诚恳、坦率、有主见。在印尼,她凌晨四点钟就要儿子起身,赶在上学前给他上函授课程。她也经常带民权运动的书籍、美国著名女黑人福音歌手马哈利娅·杰克逊的录音,以及马丁·路德·金的讲稿回家,要让奥巴马耳濡目染。打从两岁以后,奥巴马甚少见到生父,是母亲鼓励他追寻自己黑人血统的根。当奥巴马要求留在夏威夷完成中学学业,不愿跟随母亲回返印尼时,纵有万分不舍,安还是答应了。
和奥巴马同母异父、相差9岁的马娅透露,那是母亲一生中最困难的决定。马娅说:“她总觉得,在陌生的领域闯荡,我们有可能偶然在顷刻间发现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一面。那就是她的人生哲理——不要被恐惧或狭隘的定义所束缚,不要在自己周围筑起围墙,尽力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亲情和美的事物。”
母子关系密切
和安熟络的人都说,奥巴马的自信、魄力和拉近不同社群的能力,以及面对强势女性能处之泰然,在在反映了安的影响力。他们母子俩虽然有大半段时间远隔重洋,但始终关系密切。奥巴马也承认,他有今天的成就,母亲居功至伟。
奥巴马曾表示,自己犯下的最大错误是:母亲临终时没有守候在她身边。那是1995年的事,奥巴马生平第一次竞选公职,53岁的安死于卵巢癌。奥巴马被媒体询及时透露,他最宝贝的珍藏是一张在夏威夷瓦胡岛南岸悬崖上拍摄的照片——安的骨灰就撒落在那里。
奥巴马在回忆录《来自家父的梦想》序文中这么写道:“我有时会想,当初要是知道她斗不过病魔,也许我会写不同的东西——较少沉思于那个不在身边的家长,较多去赞颂在我生命里唯一保持不变的人。”
奥巴马忆述,母亲担心被病魔拖穷更甚于如何治好病;即使在她最黑暗的日子,她还是努力帮助两个孩子继续往前走。
朋友和同事口中的安是一名聪明绝顶、不畏权势、敢爱敢言、人缘极佳、对异己有莫大包容胸怀的性情中人,有幽默、不拘小节的一面,也有固执而刚烈的一面。
在妇女世界信贷会和安共事过的信贷会前主席南茜·巴里说,安是一个思想家,没有野心,但却深切关注各种核心问题,并敢于向权贵直言。
少女时期的安已有开阔的世界观,她从不跟“平头装的白人男孩”约会,对婚姻的态度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不过,她从未背叛两名前夫,一直鼓励孩子和他们的父亲维持感情。她在阅读奥巴马的回忆录草稿时,对儿子刻画她的部分只字不评,却急于解释或维护奥巴马父亲的一些缺点。
为福特基金会工作期间,不论是在雅加达的办公室或住家,安总有川流不息的访客,而且都有来头,不是人权组织的领袖,就是妇女组织的成员,再不然就是基层社群的代表,即使不是深交,这些人一到雅加达必定上门造访。
马娅给母亲的一生做了这样的总结:“她决意要给后人留下一生贡献的回忆,她认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衡量一个生命价值的真正尺度。”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