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得到了卧龙和凤雏两个人,最后还是没得到天下?

三国演义中说,得到卧龙和凤雏两个人中之一,便可以得天下,但是刘备得到了两个人都得到了,却还是没得到天下,这是为什么呢?... 三国演义中说,得到卧龙和凤雏两个人中之一,便可以得天下,但是刘备得到了两个人都得到了,却还是没得到天下,这是为什么呢? 展开
 我来答
逍遥酷明
推荐于2017-09-03 · TA获得超过130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1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2万
展开全部
  大隐士司马徽曾夸赞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那么他俩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别呢?刘备一度龙凤兼得,为何还是没安天下呢?
  一、谋士才志存在时间、空间和阴阳差
  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他们不但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有过交往,还依次以才识相差“十倍”自谦。
  他们所谓的“十倍”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时间差。高人往往眼界远,能沉得住气,出道更晚。他们四人的出场顺序也正是昱、庶、亮、统。二、空间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强,管理范围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说法。他们的初始战功也确乎如此,程昱取东阿县,徐庶取樊城,诸葛亮取荆州,庞统取西川。
  但我们很快会发现,程昱、诸葛亮的终生成就要远大于徐庶、庞统。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他们还存在第三方面的差异——阴阳差。前面“十倍”说的都是表面的毕业考试成绩,我们可以称之为智谋或阳谋。但在实战中还会有人违背忠孝、信义,用到权谋或者说阴谋。四人中,统、庶仅善阳谋,亮、昱则兼善阴谋,其中亮又较昱为高。专注阳谋者往往忠顺,精于阴谋者往往逆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篡逆”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洪水猛兽,但对于“民族”这一生命体而言,却是必不可少的阴阳顺逆,即新陈代谢。只分合理不合理。再者,兵不厌诈,孙子甚至说自己的阳谋也皆为诡计,所以阴阳与忠逆一样,本身也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均衡掌握,合理运用。准确地说阴谋属于攻心术的范畴。不过,在阳尊阴卑的封建社会,阴谋是从老师和书本上学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参悟、自主研发。可一旦拥有就能出奇制胜,改变自己的命运。程昱、诸葛亮就是因为谋略全面而从排行榜中脱颖而出了。
  庞统起初是完全忠于刘备的,他先去东吴寄寓就是为了与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应,决胜赤壁,曲线救刘。所以赤壁大战一结束,庞统就直接来投刘备了。为了不让刘备为难,他是情愿从最底层做起,并不急于出示鲁肃和孔明的推荐信。果然,他在耒阳以真才实学征服了刘备,孔明也不得不承认庞统高自己十倍。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庞统若真想进入谁的班子,是总能想出办法的。连进门的本事都没有,还敢号称“凤雏”吗?想当初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东吴“面试”时冲撞孙权,只不过是要在不得罪人的情况下开溜。
  二、诸葛亮先请庞统,后又想废庞统
  诸葛亮能帮刘备拿下荆州,面对“民强地险”的西川却无计可施。既不知如何劝说假装仁义的刘备篡夺刘璋,也不敢为西川再打一场赤壁大战了。于是他就借吊孝周瑜之机去东吴请比自己高一筹的庞统。(这里孔明还有一层用意就是在刘家宗亲面前继续恪守疏不间亲,以掩饰异志,保持愚忠形象。)此后,两人就一个守荆州,一个攻西川,同时成为了刘备的左膀右臂。
  庞统的确是比孔明有才,他意识到刘备在取荆州时必须装仁义,因为还要图将来刘璋的好感,但到刘璋这里就可以彻底撕破脸“逼宫”了。理论上,他只用“逆取顺守”四个字就将刘备轻松说服。武功上,他只用黄忠、魏延两位孔明不要的“末将”就实现了西川突围。
  然而就在西川势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折,孔明向庞统发出了一封死亡恐吓信。此举与前面程昱骗徐庶大同小异,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诸葛亮则是利用庞统对刘备的至忠,刘备对庞统的至爱,先动摇刘备之心,再灭掉庞统。两位阴谋家就像是排球运动员,将球扣到对方两个人的中间,迫使他们在互让时出现失误。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有个广汉人彭羕向刘备密告说敌方有人要决涪江之水淹魏延、黄忠的前寨。还说:“罡星在西方,太白临于此地,当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这一情报不但救了刘备数万人性命,还斩了敌方主谋泠苞,化凶为吉。
  那么是谁制造了这命悬一线的险情呢?是刘备。川将泠苞先前本已被魏延活捉,但刘备偏要将他释放。魏延说:“此人不可放回。若脱身一去,不复来矣。”玄德说:“吾以仁义待人,人不负我。”在你死我活的前沿阵地,在优势尚未确立的攻坚时刻,竟能这样不结合实际情况而滥施仁义,真是可笑至极。既然仁义都可以换仁义,还用得着逆取吗?既然仁义可以换仁义,曹操怎么没给过你一寸土地呢?可见刘备已经从儒仁颓堕成了愚仁了,刘家的遗传病发作了,不再是以前对付曹操时那个明辨真仁假义的玄德了。这次若不是彭羕帮忙,庞统必会功亏一篑。
  刚刚化险为夷,诸葛亮却派马良送信说:“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已,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同一种星象,诸葛亮提出了第二种解释。而庞统对诸葛亮的“善意”嗤之以鼻,又进一步提出第三种解释:“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真正是一象三说。
  三、庞统看透刘备,决意以死让贤
  龙、凤的意见分歧让刘备狐疑不定,一方面他十分珍爱庞统这位能力超强的谋臣,另一方面又十分信服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备决定退守荆州。第二天他还以自己的梦劝庞统说:“吾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来果敢不信邪的庞统哪里受得了这种患得患失、软弱无能的言行,只见他回答说:“壮士临阵,不死带伤,理之自然也。何故以梦寐之事疑心乎?”又说:“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则致梦,何凶之有?统肝脑涂地,方称本心。主公再勿多言,来早准行。”说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贪功小人一般见识。不过就在庞统作这番慷慨陈词之时,他的忠心急转直下——不想再为刘备卖力。刘备现已愚仁愚义又愚信,全无可取之处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屡屡出现的占星术,涪江当时有险情,彭羕是先分析了涪江的地理之后,怕刘备不信,才结合星象说话的。庞统则是将星象当成了提升必胜信念的心理暗示。如果占星真能卜知未来,诸葛亮和庞统为什么就没能预测到涪江的险情?他俩还不及彭羕了?
  一般谋士是很少起誓提到“死”或相关字眼的,一旦提到就可能有赴死的动机。比如郭嘉北伐时就对曹操说:“某感丞相大恩,虽死不能报万一。”这里的庞统与郭嘉一样,也是内心意欲反主而表面故作忠义。而且他们都是在个人生死和国家前途之间选择了后者。尽管郭嘉不知道刘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但至少可以确定他的新儒家要领先于曹操的新法家。庞统亦然,尽管他也不太清楚诸葛亮今后的具体举措,但至少可以肯定他的“儒法混”要高于刘备的新儒家,未来发展的空间更大。
  由于庞统秉承忠义之德,从未作过篡夺天下的打算,所以他想让位于孔明。只见庞统像一个自由体操运动员一样,在前冲惯性太大而不能急停时,临时来了个绝妙的“回笼”。
  一、维护自己男儿和战士的尊严,宁可马革裹尸也不当逃兵。按说此时的庞统可以选择引退,以保全性命,但他没有这样做。这也是他与刘备性格的最大区别。
  二、为了不影响诸葛亮而将自己的死因略略推给刘备。为什么他的马“久乘,不曾如此”却突然前失蹄呢?难道他也开始起疑、怕死,情绪影响到马了?非也!他是看到刘备迷信这些,所以也玩了个自己将自己掀下来的戏法,以促使刘备为关心他而与他换马。骑上刘备的白马之后不但死得快,还可以将过失归于刘备。这样刘备也就不会迁怒孔明了,他梦见神人击臂即表明潜意识有点怀疑孔明,只有孔明才是他心中的神人啊。
  三、他选择死在“落凤坡”则又是反过来安慰宿命的刘备:我是命里该死,你也不必过分自责哟。四、庞统为什么要反复揭露诸葛亮的来信是出自妒忌呢?为什么在树木丛杂的小路上行军,却将魏延远远地安排在前队呢?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守在更危险的后队有什么作用?贴着魏延走不行吗?
  原来,庞统是要用这一显著的行阵破绽向同行诸葛亮表明:我是心甘情愿让功、让位与你,并非屈死在你的手中,更不是不识你的险恶居心。
  由此可见,孔明的确不是庞统之死的直接责任人,如果真要说其中有什么关联,那就是孔明先发射了一枚远程攻心导弹,但庞统随即作出了精准拦截。
  导弹真正的作用在于让庞统发觉了刘备愚仁愚义之外的怯懦和愚信,进而坚定了他反主的决心——庞统便应着弹声假摔了。
  事实上,像庞统这种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超级谋士如果不是想自杀,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谋士也难。即便不能取胜,也能自保性命,还何况是个无名川将张任。例如诸葛亮在比他高两档的司马懿面前也总能逃逸。 谁能想到,乱箭穿胸、肝脑涂地的窝囊死相竟然是一代凤雏精心策划的自杀方式,世间还有比这更能彰显大智若愚、舍生取义的行为语言吗?
  毫无疑问,庞统是当时唯一有才华打通蜀道的人,但他却在黎明到来之前毅然将接力棒传给了才识低一等,志向高一筹的孔明。
  四、孔明以同样的姿态修复自己,成全司马天下 英雄所见略同,孔明又何尝不能重新认识同窗好友庞统的宽阔胸怀,只见他刚刚擦干眼泪就开足马力进川,同时也迈出了反刘的实质性步伐:调走张飞和赵云,只留关羽一人守荆州,以从关羽开始打断刘备的兄弟链。
  诸葛亮最终不但没有辜负庞统的期望,先后灭掉了刘璋、刘备,还在西川实施了较刘汉“仁”政先进的“儒法混”新政。
  而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后来在碰到同样进退两难的困境时,也仿效庞统选择了理智让贤:明忠蜀汉,暗降司马懿。又果断交出了校友团队中的最后一棒。(孔明究竟如何修复自己的人格,诸多谋士,从郭嘉到程昱,从徐庶到诸葛亮,到庞统,特长和价值观或许各有差别,但都是清一色的好男儿——不退缩、不逞强,只求生命无怨无悔、纵情燃烧!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疑惑,刘备得了一龙一凤怎么仍旧没安天下?原来他只摸到了凤毛龙角,从来就没有真正得到过他们。惟有司马昭具备乘龙驾凤的能力,还记得邓艾结结巴巴说的“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吗?还记得钟会在定军山感应诸葛亮显圣吗?此即指明邓艾是庞统式的凤,钟会是孔明式的龙,也同样是一忠一逆。诚所谓:龙凤常有,而安天下的主公不常有!
莱克攸
2010-05-19 · TA获得超过13.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87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012万
展开全部
得到卧龙和凤雏两个人中之一,便可以得天下。意思是:二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若当时世间枭雄能二者得其一,即可凭借其之才学,逐鹿中原,问鼎天下!
刘备得到了两个人都得到了,却还是没得到天下,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就是凤雏早死,原本孔明的「天下三分计」是要刘备制霸荆益两州的,纵然孔明有经国之才,也不可能同时处理荆两州的政事,所以才要士元帮助刘备去攻下益州,并代为管理益州的政事。可是士元在落凤坡中伏身亡,而这样,孔明也只有连原本士元那份工作也扛了下来,那又怎麼会有足够的精力去北伐中原呢?
第二就是关羽失荆州,其实关羽是孔明的「天下三分之计」的大功臣,也是「天下三分之计」的最大破坏者,孔明在隆中对中说过,要结好东吴,那麼「天下三分之计」才能有所保障,而且在孔明入蜀时,也再三叮嘱关羽要「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可是关羽却没有遵守,不但拒绝了孙权的提亲,而且在攻打樊城时又过份自信,把大部份部队都调到前线,使荆州防备有所欠缺,而吕蒙、陆逊才有机会霸占荆州。蜀汉失去了荆州,不但失去了广大的资源生产地,而且也失去了分散曹魏兵力的根据地。
第三就是刘备本身旳问题,刘备在有机会统领荆州时,他只顾自己的仁义,不去承继刘表的荆州,令东吴有藉口也要了荆州的一部份,间接造成关羽悲惨的下场。再者,关羽阵亡后,又犯上同一的错误,只顾自己的个人感情,毅然向东吴的报复,如果不报复的话,那麼蜀汉也不会丢了张飞、黄忠、黄权等等的良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chch06
2010-05-19 · TA获得超过139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2万
展开全部
因为他的对手是曹操和孙权——两个百年难遇的英雄,刘备厉害,卧龙和凤雏也很厉害,但曹操和孙权也厉害,他们二人都能拔人才于千里之外,礼贤下士,用人唯才,使得各方人才都能为其效死力。你刘备有卧龙、凤雏,他曹操有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刘晔、司马懿等,孙权有周瑜、张昭、鲁肃、吕蒙、陆逊等,谁也不让谁,卧龙和凤雏再厉害,碰上这些个不世出的奇才、厉害角色,若要鼎足而立,保住自己江山,肯定没问题,但要灭了魏、吴,统一天下,则力不足。
总而言之,三方人才实力对比相差不大,三方领袖又都是英雄,因而三方谁主动进攻谁就输,谁防守谁赢,只有势均力敌才能出现三足鼎立。至于为什么最后魏国赢了,因为曹操占得先机,占领了中原,而中原乃当时富庶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层出不穷,因而能够持久;而蜀、吴则易出现人才断层,毕竟要一个地方长年拥有如此大量优秀的人才是很难的。因而曹操拥有中原,实力最强,而蜀和吴短期内不可灭,只能打持久战了,看看谁能熬。(当然,最后虽是晋灭了东吴,但毕竟那是魏国的家底,只不过换了姓氏而已。)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步履红尘
2010-05-19 · TA获得超过91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3.4万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中说,得到卧龙和凤雏两个人中之一,便可以得天下。

1. 这是演义。
2. 这是推崇的话。
3. 这评价大概是曹操袁绍对峙那段时期说的(刘备到新野的时候,某公又告诉给刘备说了一次)。
4. 这是建立在能“尽其才而用之”的基础上的(要像袁绍用郭嘉那种态度,给她10个卧龙凤雏也白搭)。

刘备得到两人,一是时候晚了点,真正用的时候,都是赤壁前后了,那时候天下大势已成,很难变动了。(庞统还要晚)

况且刘备也没有尽其才而用。庞统死的早,死得冤,没有尽其才,可以理解。而对孔明也是,留下守荆州的,不是孔明。荆州丢了,孔明说别伐吴,没有听。结果大败,输了蜀汉的老底。

到孔明能主事,能尽其才而用的时候,早已经不是说这评语的局面了。隆中对后半,在关羽手上丢了、刘备手上毁了。而真能帮他分担压力的大才庞统也挂了,蜀汉底子也空了大半,那还能怎么办?只能那样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sdchenq
2010-05-19 · TA获得超过28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这位朋友提出的问题“太大”了,一时间难以解释清楚,我从如下两个方面简单谈谈,全当“抛砖引玉”了。
总论:个人的作用是可以推动历史的发展,但是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们说“三分天下”,实际上曹魏集团所占据的土地面积、人口还是要多于孙刘两家的。曹操实施的“屯田”政策,更是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特别实在“赤壁之战”之后,史书上记载。曹操也深知“一统天下”的时机尚未成熟,他更加注重农业生产,对后来的司马氏“得天下”起到很大作用。

二、统治阶层的能力
众所周知,刘备之后,刘禅昏庸无能,蜀中文臣武将都很匮乏。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包含多少无奈?历史上对诸葛亮比较客观的评价是:长于内政!在开疆辟土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强。正因如此,他也知道凭借蜀汉的综合情况,不适合“长期坚持”,他试图通过发动对外战争,“尽可能快速”的实现统一(曹魏看的很清楚,对于诸葛亮发动的进攻,他们基本是守、拖以求变)。

反观曹魏集团,曹丕、曹睿、曹芳(基本是傀儡了),司马懿父子,以及后来的司马昭,皆非等闲之辈。以邓艾为代表的新一代武将,都明显强于孙刘。

综合以上两方面,曹魏最终"一统天下"。

PS:《三国演义》总归是一部历史小说,和真实的历史还是有差距的。有兴趣可以读读《三国志》,市面上有卖带有注释的。也不一定全看懂,则其大要也可以。

以上,欢迎多多批评指正,我们共同提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0)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