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 我来答
教育海洋星
高能答主

2020-10-11 · 教育领域达人,专注教育领域知识问答
教育海洋星
采纳数:693 获赞数:88025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扩展资料:

赏析:

这是一首以写景阐明哲理的诗篇。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量移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四月离开黄州贬所,前往筠州(今江西高安)看望弟弟子由,并曾畅游庐山,足迹遍及庐山名胜的十之五六,有诗文记游,“最后与总长老同游西林”。

诗人描写了庐山横看、侧观、远近、高低各不相同的特点,并以身在庐山,难以认识庐山真面的现象,阐明要了解事物的全貌、本质,必须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才能对事物作总体的宏观把握。

而从欣赏自然风景的角度来看,也必须是有了一定的距离感之后,才能真正地抉其精华。本诗还说明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样一个浅显的生活道理。

由于诗人用以取譬的事物平常而亲切,包蕴的思想理念深刻而浅近,完全摒除了一般说理诗平板枯燥的缺陷,而能够深入人心,成为千古名篇,千古名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题西林壁

翌米阳光
2019-03-18 · 知道合伙人动漫行家
翌米阳光
知道合伙人动漫行家
采纳数:67 获赞数:895
立羽广告图文设计师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yqr78b
推荐于2017-11-27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59
采纳率:75%
帮助的人:149万
展开全部
这是苏轼初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看到:正看庐山,高岭横空;侧看庐山,峭拔成峰;远近高低,形象各异。想到:为什么总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呢?恐怕只是因为自身在这山中的缘故吧! 读了本诗想到:我们有时看问题,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63d55ec
2022-09-25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69
展开全部
苏轼和友人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