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使用导学案
1个回答
2015-09-14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讲”最易,“教”则难,“导学”才见真功夫。在实践课堂教学中,导学案的优势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被教师所认同。今年暑期,镇联校已经组织教师编写了成套的导学案,开学后我们就可以共享这一丰硕成果了。
那么,如何使用导学案,让导学案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教学。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预习准备。
导学案至少提前二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导学案的内容预习好。通过导学案学生知道自己应该记住的知识点是什么;怎样去记,在导学案上都有明确的语言提示;教师点拔的知识点是什么;合作探究的问题是什么,下节课上你需要上台展示的是什么,重点准备哪些材料;学生应该通过本节内容着重提高哪方面的能力,等等,在题纲上都有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一目了然。另外,教师在下节上课前,收起来集体批阅,以备在课中有的放矢。
课下自学的质量,是保证双向五环有效实施的关键。课下全体学生要依据导学案独立自主全面完成导学案。自学学习主要是在自习课上结合教材、教辅资料独立自主去完成导学案(必要时也可同学间合作,这仅为辅助手段),但更多是强调自主学习,学生原则上不能自习课上讨论。但学案一定要自己去学去做,千万不能抄袭,弄虚作假。不懂的内容学生要记在学案上,没有高度的自主就难以保证充分的互动。
导学案设计完成后发给学生,并不等于学生就会预习,教师要进行导学案完成方法的指导,明确完成的要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这一时间最好安排在学校的早自习时间完成,因为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强,回家后不能保证自学的质量,在学校更有学习的氛围,同时,在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自学过程中针对潜能生进行适当辅导,使其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如在《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的导学案完成时,我就设计了多次读文的环节,让学生的熟读的基础上,找出本课的形声字,渗透形声字的识字理念,写出自己认为不容易读准的字和不好认的字,并自己尝试写出记忆的方法,引领学会生字的自学方法,如果不能全部解决,可以带着某个字如何记准的问题进入课堂的学习中。
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根据导学案和老师的自学建议和指导,完成“温故知新”中的检测题目,初步了解写作背景、文体常识、资料链接等基础问题,在书上找出经典语句并品味点评。
(特别提示:预习环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预习不充分,后面的实施环节不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刚开始使用导学案的老师们要特别注意,在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之前,预习活动必须在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完成,可以安排专门的预习课,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在要求大多数按学案完成自学任务的同时,要加强对学习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较弱的学生的帮扶和指导。一般20分钟左右即可;待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
导学案应该在上课的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对要学的知识提前预知,对学习有个强烈的期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老师,一定要做好导学案预习阶段的过程指导,要设计好预习的环节,布置好预习的要点、方法、要求,积极引导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预习,自己探究、解决基础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不理解或不明白的问题,记录在“导学案”上,以备上课时讨论解决。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达到“自律”,真正学会学习。让学生通过预习能够首先确定学习目标,然后按目标要求展开探究自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知识和完成基本训练。预习完,学生要登记好还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做好的导学案课前一定要收,教师可以全部批改,也可以部分批改,绝不能不批。学案检查要及时到位,对于问题较多的题号做好记录,做到心中有数。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严格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杜绝不预习和对预习敷衍了事的现象。对新知识没有预习或没有预习好,坚决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好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取部分导学案,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准备。
二、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面面俱到地去讲解导学案,对于比较容易的内容,学生通过课本完全能掌握的,教师根本就不用浪费时间去讲;对于重点知识和批阅中学生出现问题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边检查边强调,这样一来,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去自主学生,激发学习动机,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学生课上自学的困惑问题记在学案上。
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自学时教师巡视、督查,重点指导中、差生。(约15分钟左右)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可以使上展示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
我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导学案中这样设计:(1)学生采取合适的方式自读课文,积累、巩固生字、词,注意读音、字形、含义。 (2)感知课文内容,从“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你读后的感受或收获是什么”四个大方面初步认识文章,适当进行勾画和批注,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见解。(3)梳理预习中的认识和疑问,将遇到的疑问形成简要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小组预展)
导学案的完成只是自学的一部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有所不同,这时需要有个与人交流、分享、解疑的平台,小组讨论此时就彰显出其不可取代的作用。而要想使每个组员都能参与其中,小组分工就尤为重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可以采用轮流担任的方式,对于潜能生可以分配适宜简单点的任务,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锻炼,避免出现等靠和小组长主导的现象。
如在《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的学习中,我将小组成员按综合能力的差异分成1、2、3、4号,1号完成生字解释的预习,2号要查出解释还要为每个解释组一个词语,3号同学也要完成2号的任务,并在些基础上找出生字的形近字、易混字、多音字,4号同学也要完成这些内容,以备其他成员发言错误时能及时进行补充、纠正,还要为生词做出解释和造句。这样明确的分工,学生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些什么,而且自己的能力能够完成,也就乐于参与了。学生有了充分的自学做基础,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就可以一带而过,就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避免平均使用力量,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学生学会倾听、纠正和补充,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
讨论开始时教师对讨论进行指导:(一)校订学案,小组长带领全组首先校订学案,要逐个内容进行;(二)组内个别释疑解难,小组长或组内其他同学对于某同学的个别问题答疑解惑。小组内要互帮互学,开展交流,提倡合作;(三)落实学习目标,小组长带领全组对每一个目标检验落实情况或对给定问题组织讨论;(四)如有集中的困惑问题,小组收集,写在学案上。
(1)组内同学一对一结对,交流预习过程所做的勾画和批注,包括基础知识和疑难问题。结对相对固定,但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不同问题可以寻找不同的互助伙伴,不能解决可以再找另一同学,也可以到其他组寻求解决。
(2)小组内交流,确定重点问题。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疑难,大家合作学习。组长组织确定小组问题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待提交班级进行讨论、探究。
先让组内对子交流,然后小组内统一交流,一定把自己不会的标注下来,自己解决不了的小组交流,都不会的就把问题板书于黑板上。(20分钟左右)
老师一定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老师是学生的学习共同体。老师作用是能及时的了解学生交流的困难,便于指导;还能及时收集错题,便于下一步进行辨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优秀学生在出色地完成本身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做教师的小助手,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伴。让优秀学生变得更加优秀,让差生在一个互帮互助、奋发向上的合作小组或班集体中,与其他同学同步学习。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时,教师就开始巡视,根据各小组学习情况,分配展示任务。
四、全班展示
学生通过导学案的自学与讨论后,对知识掌握有了一个新的层次,他们想得到认可,这时就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到讲台上自我展示,小组和小组之间或者补充问题,或者以记者或者其它身份提出新问题,或者另辟新径以解说员身份重新解说问题,教师这时一定不能再扮演导学的角色,引领学生学习,而是一名忠实的观众,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导学案学习都学会了什么,如汇报中有什么不对或不完整的地方,也要其他同学做辅助与补充,教师只是注意适时点评,在学生交流出现困惑时进行简单的概括升华即可。教师适时点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生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小组的主要展示人,按事先分配的重点内容(对本小组规定的重点学习任务,认真研究,弄懂吃透,能够解答他人的疑惑,全部组员要高质量解决相关问题;也可以尝试不分配特定内容)板书展示,展示人答案要写在相应的黑板上。
如在《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的生字交流中,有一个同学汇报“卑”字时,就将生字读错了,我听到后没有纠正也没有指出,耐心地听下去,这时另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我为他纠正一下……”而我只是对他们的表现进行了及时的评价。在交流“薄”的多音字时,一位学生说出了其不同的读音,但没能有效说出区分的方法,在寻问后得知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补充后我才进行有效的讲解与练习巩固。
(1)展示交流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有层次、有梯度地揣摩、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归纳、整理文章写作方法。对于语言的揣摩和品味,可以指导学生重点从关键词语的把握、准确的诵读指导、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等方面探究语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解决相应问题。
(3)引导学生将课外材料引入课内,用课外语言材料丰富、补充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情感的体验、对文章语言的感悟。
(4)在局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结合对关键问题或关涉文章重点的问题深入探究,探究文章主题、情感、思想等,感悟文章的深刻主题。
老师提前写好每个组要展示的内容,分配好任务。这样展示时不会出现重复的现象。
小组内的成员对展示的方法进行总结或者说出自己不同的方法,其他同学认真听清楚,随时对展示的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老师适时的参与提醒和点拨。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中间,有利于组织后面的学生的倾听。
在提问讨论过程中,应着重关注有待激励的学生,把导学问题中简单的重复提问的问题留给他们,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问中上升,使各层次的学生人人参与,通过肯定、表扬、激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快或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认为学习使 “乐事”而非“苦事”,更加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五、学以致用(达标测试)
学生自测,并小组之间互相批阅,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让激情、热情、感动、震撼、期望和信任洋溢于课堂。在课堂中教师采用的形式是尽量少集体提问,多个别提问,多让学生动笔写,少口头检查,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有点紧迫感,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能及时和大面积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每节课上学生至少动笔写两次,教师当堂反馈给不合格的学生,并加强个别辅导。
课后,让学生每天拿出至少5分钟的时间,对照题纲回顾当天学过的内容,并写好【本课小结】【学生体会】,通过【本课小结】【学生体会】使学生“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课堂学习使用过的学案,下课不能立即收交,为了进一步落实学习效果,课余时间学生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红笔修订导学案,晚自习上课前课代表或带领小组长逐一检查学案修订情况。没有高度的自主就难以保证充分的互动。
对个别不达标的学生,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跟踪指导。(10分钟左右)
六、课后反思
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用作下次集中备课交流时的补充;学生填写“学后记”,当作复习时注意的问题。当堂检测、及时巩固。老师对知识点要堂堂清,不留下任何死角,不放过每一个不会的学生。
综上所述,教师对导学案的要求也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好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取部分导学案,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准备。
2、用“导学案”教学要努力做到: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新知识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完成的、做到的、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
3、用“导学案”教学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思维来获得知识,暴露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另一面可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及时给予鼓励和拓展。
4、用“导学案”教学要做到精选、精讲。
高效的课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让孩子喜欢学习、乐于学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份小小的导学案会给课堂带来无穷的魅力,我们做教师的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如何使用导学案,让导学案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教学。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预习准备。
导学案至少提前二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导学案的内容预习好。通过导学案学生知道自己应该记住的知识点是什么;怎样去记,在导学案上都有明确的语言提示;教师点拔的知识点是什么;合作探究的问题是什么,下节课上你需要上台展示的是什么,重点准备哪些材料;学生应该通过本节内容着重提高哪方面的能力,等等,在题纲上都有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一目了然。另外,教师在下节上课前,收起来集体批阅,以备在课中有的放矢。
课下自学的质量,是保证双向五环有效实施的关键。课下全体学生要依据导学案独立自主全面完成导学案。自学学习主要是在自习课上结合教材、教辅资料独立自主去完成导学案(必要时也可同学间合作,这仅为辅助手段),但更多是强调自主学习,学生原则上不能自习课上讨论。但学案一定要自己去学去做,千万不能抄袭,弄虚作假。不懂的内容学生要记在学案上,没有高度的自主就难以保证充分的互动。
导学案设计完成后发给学生,并不等于学生就会预习,教师要进行导学案完成方法的指导,明确完成的要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这一时间最好安排在学校的早自习时间完成,因为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强,回家后不能保证自学的质量,在学校更有学习的氛围,同时,在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自学过程中针对潜能生进行适当辅导,使其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如在《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的导学案完成时,我就设计了多次读文的环节,让学生的熟读的基础上,找出本课的形声字,渗透形声字的识字理念,写出自己认为不容易读准的字和不好认的字,并自己尝试写出记忆的方法,引领学会生字的自学方法,如果不能全部解决,可以带着某个字如何记准的问题进入课堂的学习中。
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根据导学案和老师的自学建议和指导,完成“温故知新”中的检测题目,初步了解写作背景、文体常识、资料链接等基础问题,在书上找出经典语句并品味点评。
(特别提示:预习环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预习不充分,后面的实施环节不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刚开始使用导学案的老师们要特别注意,在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之前,预习活动必须在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完成,可以安排专门的预习课,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在要求大多数按学案完成自学任务的同时,要加强对学习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较弱的学生的帮扶和指导。一般20分钟左右即可;待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
导学案应该在上课的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对要学的知识提前预知,对学习有个强烈的期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老师,一定要做好导学案预习阶段的过程指导,要设计好预习的环节,布置好预习的要点、方法、要求,积极引导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预习,自己探究、解决基础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不理解或不明白的问题,记录在“导学案”上,以备上课时讨论解决。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达到“自律”,真正学会学习。让学生通过预习能够首先确定学习目标,然后按目标要求展开探究自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知识和完成基本训练。预习完,学生要登记好还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做好的导学案课前一定要收,教师可以全部批改,也可以部分批改,绝不能不批。学案检查要及时到位,对于问题较多的题号做好记录,做到心中有数。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严格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杜绝不预习和对预习敷衍了事的现象。对新知识没有预习或没有预习好,坚决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好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取部分导学案,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准备。
二、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面面俱到地去讲解导学案,对于比较容易的内容,学生通过课本完全能掌握的,教师根本就不用浪费时间去讲;对于重点知识和批阅中学生出现问题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边检查边强调,这样一来,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去自主学生,激发学习动机,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学生课上自学的困惑问题记在学案上。
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自学时教师巡视、督查,重点指导中、差生。(约15分钟左右)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可以使上展示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
我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导学案中这样设计:(1)学生采取合适的方式自读课文,积累、巩固生字、词,注意读音、字形、含义。 (2)感知课文内容,从“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你读后的感受或收获是什么”四个大方面初步认识文章,适当进行勾画和批注,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见解。(3)梳理预习中的认识和疑问,将遇到的疑问形成简要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小组预展)
导学案的完成只是自学的一部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有所不同,这时需要有个与人交流、分享、解疑的平台,小组讨论此时就彰显出其不可取代的作用。而要想使每个组员都能参与其中,小组分工就尤为重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可以采用轮流担任的方式,对于潜能生可以分配适宜简单点的任务,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锻炼,避免出现等靠和小组长主导的现象。
如在《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的学习中,我将小组成员按综合能力的差异分成1、2、3、4号,1号完成生字解释的预习,2号要查出解释还要为每个解释组一个词语,3号同学也要完成2号的任务,并在些基础上找出生字的形近字、易混字、多音字,4号同学也要完成这些内容,以备其他成员发言错误时能及时进行补充、纠正,还要为生词做出解释和造句。这样明确的分工,学生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些什么,而且自己的能力能够完成,也就乐于参与了。学生有了充分的自学做基础,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就可以一带而过,就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避免平均使用力量,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学生学会倾听、纠正和补充,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
讨论开始时教师对讨论进行指导:(一)校订学案,小组长带领全组首先校订学案,要逐个内容进行;(二)组内个别释疑解难,小组长或组内其他同学对于某同学的个别问题答疑解惑。小组内要互帮互学,开展交流,提倡合作;(三)落实学习目标,小组长带领全组对每一个目标检验落实情况或对给定问题组织讨论;(四)如有集中的困惑问题,小组收集,写在学案上。
(1)组内同学一对一结对,交流预习过程所做的勾画和批注,包括基础知识和疑难问题。结对相对固定,但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不同问题可以寻找不同的互助伙伴,不能解决可以再找另一同学,也可以到其他组寻求解决。
(2)小组内交流,确定重点问题。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疑难,大家合作学习。组长组织确定小组问题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待提交班级进行讨论、探究。
先让组内对子交流,然后小组内统一交流,一定把自己不会的标注下来,自己解决不了的小组交流,都不会的就把问题板书于黑板上。(20分钟左右)
老师一定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老师是学生的学习共同体。老师作用是能及时的了解学生交流的困难,便于指导;还能及时收集错题,便于下一步进行辨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优秀学生在出色地完成本身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做教师的小助手,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伴。让优秀学生变得更加优秀,让差生在一个互帮互助、奋发向上的合作小组或班集体中,与其他同学同步学习。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时,教师就开始巡视,根据各小组学习情况,分配展示任务。
四、全班展示
学生通过导学案的自学与讨论后,对知识掌握有了一个新的层次,他们想得到认可,这时就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到讲台上自我展示,小组和小组之间或者补充问题,或者以记者或者其它身份提出新问题,或者另辟新径以解说员身份重新解说问题,教师这时一定不能再扮演导学的角色,引领学生学习,而是一名忠实的观众,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导学案学习都学会了什么,如汇报中有什么不对或不完整的地方,也要其他同学做辅助与补充,教师只是注意适时点评,在学生交流出现困惑时进行简单的概括升华即可。教师适时点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生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小组的主要展示人,按事先分配的重点内容(对本小组规定的重点学习任务,认真研究,弄懂吃透,能够解答他人的疑惑,全部组员要高质量解决相关问题;也可以尝试不分配特定内容)板书展示,展示人答案要写在相应的黑板上。
如在《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的生字交流中,有一个同学汇报“卑”字时,就将生字读错了,我听到后没有纠正也没有指出,耐心地听下去,这时另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我为他纠正一下……”而我只是对他们的表现进行了及时的评价。在交流“薄”的多音字时,一位学生说出了其不同的读音,但没能有效说出区分的方法,在寻问后得知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补充后我才进行有效的讲解与练习巩固。
(1)展示交流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有层次、有梯度地揣摩、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归纳、整理文章写作方法。对于语言的揣摩和品味,可以指导学生重点从关键词语的把握、准确的诵读指导、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等方面探究语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解决相应问题。
(3)引导学生将课外材料引入课内,用课外语言材料丰富、补充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情感的体验、对文章语言的感悟。
(4)在局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结合对关键问题或关涉文章重点的问题深入探究,探究文章主题、情感、思想等,感悟文章的深刻主题。
老师提前写好每个组要展示的内容,分配好任务。这样展示时不会出现重复的现象。
小组内的成员对展示的方法进行总结或者说出自己不同的方法,其他同学认真听清楚,随时对展示的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老师适时的参与提醒和点拨。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中间,有利于组织后面的学生的倾听。
在提问讨论过程中,应着重关注有待激励的学生,把导学问题中简单的重复提问的问题留给他们,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问中上升,使各层次的学生人人参与,通过肯定、表扬、激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快或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认为学习使 “乐事”而非“苦事”,更加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五、学以致用(达标测试)
学生自测,并小组之间互相批阅,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让激情、热情、感动、震撼、期望和信任洋溢于课堂。在课堂中教师采用的形式是尽量少集体提问,多个别提问,多让学生动笔写,少口头检查,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有点紧迫感,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能及时和大面积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每节课上学生至少动笔写两次,教师当堂反馈给不合格的学生,并加强个别辅导。
课后,让学生每天拿出至少5分钟的时间,对照题纲回顾当天学过的内容,并写好【本课小结】【学生体会】,通过【本课小结】【学生体会】使学生“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课堂学习使用过的学案,下课不能立即收交,为了进一步落实学习效果,课余时间学生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红笔修订导学案,晚自习上课前课代表或带领小组长逐一检查学案修订情况。没有高度的自主就难以保证充分的互动。
对个别不达标的学生,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跟踪指导。(10分钟左右)
六、课后反思
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用作下次集中备课交流时的补充;学生填写“学后记”,当作复习时注意的问题。当堂检测、及时巩固。老师对知识点要堂堂清,不留下任何死角,不放过每一个不会的学生。
综上所述,教师对导学案的要求也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好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取部分导学案,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准备。
2、用“导学案”教学要努力做到: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新知识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完成的、做到的、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
3、用“导学案”教学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思维来获得知识,暴露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另一面可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及时给予鼓励和拓展。
4、用“导学案”教学要做到精选、精讲。
高效的课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让孩子喜欢学习、乐于学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份小小的导学案会给课堂带来无穷的魅力,我们做教师的何乐而不为呢?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您可能需要的服务
百度律临官方认证律师咨询
平均3分钟响应
|
问题解决率99%
|
24小时在线
立即免费咨询律师
13241人正在获得一对一解答
哈尔滨冰雪奇缘1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呼和浩特草原之歌3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南昌湖上倒影2分钟前提交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