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2016-07-01 · 知道合伙人游戏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一)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经过探寻得出:美德即知识。理解“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怎样理解“知识”。首先,“知识”与“意见”不同。“意见”是主观的、变化的、不确定的、个别的;而“知识”是公共的、普遍的、稳固的、确定的。区别“意见”和“知识”的标准就是看是否经过了论证。也就是说,“知识”是经过证明了的“意见”。一个人拥有“意见”可能也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或应该做的”,但是并不知道“某事为什么正确或应该做”。而“知识”则是要证明某一规范的正确性,追踪行为规范背后的缘由,找到道德的原则。
其次,“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不仅仅是关于善恶的知识,即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知识,还包括实现善的手段性知识。善恶的知识在一切知识中起到统领的作用。在《美诺篇》中,苏格拉底论证了不管是外在的善(财富),身体的善(健康、强壮),还是灵魂的善(勇敢、正义和节制等)都需要智慧才能真正的实现。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苏格拉底认为勇敢的实现不仅需要有应该追求什么、害怕什么的知识(即善恶知识),还要有一些手段性知识(在潜水中需要有潜水的知识,在打仗时要有骑马的知识)。
最后,“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是有实践能力的,是能够支配人的行为的,而不是像奴隶一样被情感和欲望拖来拖去的东西。在这一点上,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会知善不行善或知恶行恶。在论证中,苏格拉底把善与幸福等同,把恶与痛苦、不幸等同,因此,如果某人知道某种东西是恶的,还依然选择它,就意味着人希望获得不幸。而人怎么会希望获得不幸呢?由此推出,人们之所以会知善不行善或知恶行恶,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的善恶知识。
(二)认识你自己
既然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要如何寻觅呢?答案是对话。而且这种对话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包括提问、讨论、反讽、辩驳等。事实上,这种方法并没有帮助对话者获得关于善的终极知识。例如,探讨虔敬、勇敢等,最终也没得到虔敬和勇敢到底是什么。恰恰相反,跟苏格拉底对话的人都觉得很苦恼,很多时候虽然被苏格拉底辩败了,但口服心不服。之所以苦恼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视作理所当然的事儿经过苏格拉底的提问都变得不那么明显是真的了,他们体会着矛盾和痛苦。
但对话的意义不仅没有被这些痛苦和矛盾覆盖,反而借由它们彰显。对话的过程是人认识自己的过程,是理性关照自身的过程,也是引导自身精神成长和教化自己的过程。对话把对话者自身所依赖的信念带到对话的主体之间,带到他们自己的面前。对话所建立的关系不仅仅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更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他们借着对话的理性之光照查自己的灵魂,在对话中,他们盘问、辩驳、重塑着自己的信念,在真理的引导下重塑自我,使自己成为应该成为的人。他们向应然的领域去探寻,去存在。正如卡西尔所说:“只有靠着对话式的亦即辩证的思想活动,我们才能达到对人类本性的认识。”而认识自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精神创造。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苏格拉底经常拿技艺知识来类比美德知识,如果说雕刻术是要雕出完美的艺术品,那么美德知识则是要实现理性照看下的有德之人。
苏格拉底经过探寻得出:美德即知识。理解“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怎样理解“知识”。首先,“知识”与“意见”不同。“意见”是主观的、变化的、不确定的、个别的;而“知识”是公共的、普遍的、稳固的、确定的。区别“意见”和“知识”的标准就是看是否经过了论证。也就是说,“知识”是经过证明了的“意见”。一个人拥有“意见”可能也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或应该做的”,但是并不知道“某事为什么正确或应该做”。而“知识”则是要证明某一规范的正确性,追踪行为规范背后的缘由,找到道德的原则。
其次,“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不仅仅是关于善恶的知识,即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知识,还包括实现善的手段性知识。善恶的知识在一切知识中起到统领的作用。在《美诺篇》中,苏格拉底论证了不管是外在的善(财富),身体的善(健康、强壮),还是灵魂的善(勇敢、正义和节制等)都需要智慧才能真正的实现。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苏格拉底认为勇敢的实现不仅需要有应该追求什么、害怕什么的知识(即善恶知识),还要有一些手段性知识(在潜水中需要有潜水的知识,在打仗时要有骑马的知识)。
最后,“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是有实践能力的,是能够支配人的行为的,而不是像奴隶一样被情感和欲望拖来拖去的东西。在这一点上,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会知善不行善或知恶行恶。在论证中,苏格拉底把善与幸福等同,把恶与痛苦、不幸等同,因此,如果某人知道某种东西是恶的,还依然选择它,就意味着人希望获得不幸。而人怎么会希望获得不幸呢?由此推出,人们之所以会知善不行善或知恶行恶,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的善恶知识。
(二)认识你自己
既然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要如何寻觅呢?答案是对话。而且这种对话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包括提问、讨论、反讽、辩驳等。事实上,这种方法并没有帮助对话者获得关于善的终极知识。例如,探讨虔敬、勇敢等,最终也没得到虔敬和勇敢到底是什么。恰恰相反,跟苏格拉底对话的人都觉得很苦恼,很多时候虽然被苏格拉底辩败了,但口服心不服。之所以苦恼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视作理所当然的事儿经过苏格拉底的提问都变得不那么明显是真的了,他们体会着矛盾和痛苦。
但对话的意义不仅没有被这些痛苦和矛盾覆盖,反而借由它们彰显。对话的过程是人认识自己的过程,是理性关照自身的过程,也是引导自身精神成长和教化自己的过程。对话把对话者自身所依赖的信念带到对话的主体之间,带到他们自己的面前。对话所建立的关系不仅仅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更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他们借着对话的理性之光照查自己的灵魂,在对话中,他们盘问、辩驳、重塑着自己的信念,在真理的引导下重塑自我,使自己成为应该成为的人。他们向应然的领域去探寻,去存在。正如卡西尔所说:“只有靠着对话式的亦即辩证的思想活动,我们才能达到对人类本性的认识。”而认识自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精神创造。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苏格拉底经常拿技艺知识来类比美德知识,如果说雕刻术是要雕出完美的艺术品,那么美德知识则是要实现理性照看下的有德之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