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红岩》和《在烈火中永生》在内容上具体的区别? 10
两者的区别在于《在烈火中永生》更偏重于写实,而《红岩》则是写实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要比前者更具艺术冲击力,红岩精神也被更完美的表现出来,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认可。
《在烈火中永生》是重庆渣滓洞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在1958年在《红旗飘飘》上发表的革命回忆录。其后二人又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著名长篇小说《红岩》。
完成于“文 . 革”风暴前夕的《烈火中永生》,也是生不逢时,不合时宜。虽然这部被喻为“红色革命斗争题材”的长篇小说,一经面世即在社会上好评如潮,江姐、许云峰、成岗的英雄形象,整整鼓舞和感召了一代有志青年。
可是,把这部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却又被江青等人抓住把柄,他们气势汹汹地质问道:“这部小说是为叛徒歌功颂德和树碑立传。”
因为真实事件中的重庆市委书记确实是出卖同志的叛徒,而小说中的同一人物却是正面歌颂的对象,江青等人混淆了文学作品和真实生活中的同一概念和范畴。
扩展资料
《红岩》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块美丽的瑰宝,每次我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像奔腾的江河,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很厚,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封面大多是红色,一块巨大的被鲜血染红的岩石边,生长着一株挺拔苍劲的松树,就好像革命的精神。
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是白公馆与渣滓洞里的难友,在解放重庆的越狱行动中,他们虎口脱险。为了让后人知道这段血与火的历史,他们二人向党组织写了报告文学《在烈火中永生》,后来根据这篇报告文学改编成了长篇小说《红岩》。
小说里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令敌人闻风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新中国的黎明!
在那潮湿腐臭的白公馆渣滓洞,近乎窒息的地牢里,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令人恶心的、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疮袭来的阵阵裂痛……
然而他们在狱中临危不惧,面对死亡大义凛然,绝不透露党的半点机密,绝不玷污党的集体荣誉,以平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国民党反动派抗战到底!敌人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脊梁,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
两者的区别在于《在烈火中永生》更偏重于写实,而《红岩》则是写实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要比前者更具艺术冲击力,红岩精神也被更完美的表现出来,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认可。
《在烈火中永生》是1965年上映的中国剧情、战争电影,由水华执导,赵丹、于蓝等主演。
《在烈火中永生》是按照小说《红岩》改编,虽都是真人真事,但也有不明之处,不能以此作为参考、学究。
完成于“文 . 革”风暴前夕的《烈火中永生》,也是生不逢时,不合时宜。虽然这部被喻为“红色革命斗争题材”的长篇小说,一经面世即在社会上好评如潮,江姐、许云峰、成岗的英雄形象,整整鼓舞和感召了一代有志青年。
可是,把这部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却又被江青等人抓住把柄,他们气势汹汹地质问道:“这部小说是为叛徒歌功颂德和树碑立传。”因为真实事件中的重庆市委书记确实是出卖同志的叛徒,而小说中的同一人物却是正面歌颂的对象,江青等人混淆了文学作品和真实生活中的同一概念和范畴。
该片的编剧夏衍在当时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影片完成书写演员表时,并没有像以往由他编剧的影片那样写上“夏衍”的名字,而是改为人们陌生的“周皓”两个字,把“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同名小说《红岩》改编”的字体也写得很小,并删节了其中的许多已完成的镜头,起初由王心刚扮演的革命者成岗最为合适,但由于要有限的篇幅里去重点突出江姐的形象,而被迫让王心刚改演刘思扬,在经过几次修改之后,最终一向扮演主角的王心刚,成了一个“无名难友”的群众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