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方式。”
基于探究的教学/以探究为本的教学。 “对产生于学生的经验的真实问题的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策略”。 探究可以用于以下内容的教学: (1)物理,生活,地球空间科学的学科内容; (2)科学事业的性质(例如关于科学探究的性质); (3)进行科学探究所要求的能力。 但是,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科学。”
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 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 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一词的用法可以看出,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
展开全部
探究形式
(一)发现式探究
发现式探究是以学生本身观察和经验为基础,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自我发现学习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现教学法。
开放性的问题, 封闭性的问题,
(二)推理性探究
推理性探究是“没有动手做”而应用探究方法的探究,它主要是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它的主要特点是:学生通过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观察现象,如亲手做、教师示范、看视频和阅读等;学生通过提出疑问和讨论来得出或归纳出概念。
推理性探究教学过程往往包括教师讲述、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运用推理方法形成概念等步骤。
(三)实验式探究
实验式探究是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到最终的解释报告全过程。这种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
(一)发现式探究
发现式探究是以学生本身观察和经验为基础,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自我发现学习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现教学法。
开放性的问题, 封闭性的问题,
(二)推理性探究
推理性探究是“没有动手做”而应用探究方法的探究,它主要是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它的主要特点是:学生通过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观察现象,如亲手做、教师示范、看视频和阅读等;学生通过提出疑问和讨论来得出或归纳出概念。
推理性探究教学过程往往包括教师讲述、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运用推理方法形成概念等步骤。
(三)实验式探究
实验式探究是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到最终的解释报告全过程。这种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实施方法及策略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效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改革的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理科各科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均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并在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对探究性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在课程实施上,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纲要》提出要处理好知识传授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学生生活的倾向和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而提出来的,它要求从学生生活和社会中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目标及类型
1.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探究性学习(Inquiring Learning)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常常表现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是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学习方式[2]。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素是问题,广西师大的罗星凯教授认为探究学习的问题来自于四个途径: 一是学习者自己提出一个问题;二是学习者从所提供的问题中选择, 据此提出新的问题;三是学习者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但问题不那么直接, 需要有所改变或自己体会其含义;四是学习者探究直接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的问题。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2]:
(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能力
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于落实,更难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学习强调从“做中学”,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能动的实践过程,学生的主体活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探究性学习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载体。
(2)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能力
探究性学习建筑在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渴望探究的学习欲望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实践,提供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情景具有真实性特征,所以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具有充分的自主权,有着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能够充分地体验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人感、自我价值感和成功的自豪感。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要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探究性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自我反思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学习能力在探究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发展。
(3)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灵魂在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目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中独立思考,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使得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探究性学习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探究性学习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2]。
按照研究问题的范围大小不同,可分为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和基于专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是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使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主动地探究、体验、发现,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创新。问题探究学习始于问题的提出,重在问题的解决过程。基于专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是在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出一组具有挑战性的专题研究项目(或者由学生自己选择研究的专题),然后由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学习,寻求答案,独立完成探究任务。
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师的指导程度和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层次,探究性学习可分成引导探究、合作探究、自主探究三种学习水平层次。
(1)引导探究学习:引导探究学习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在学习的各个环节,都预先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情境,并帮助学生按照教师预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学生虽然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但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相对要差一些。因此,从学生自主的程度这个意义上讲,引导探究学习是一种低水平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2)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师生共同合作进行探究教学活动的学习方式。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任务情境和探究方法手段设计的帮助者,是探究材料的提供者和探究过程的参与者。
(3)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学习是高层次的探究性学习,它特别强调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自主选择探究材料和探究方法,独立或者协作解决问题,最后由师生共同对探究的问题、方法、结果进行评价。教师只是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指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究学习过程。
4.如何正确认识探究性学习
对于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以下几点是应该注意的[3]:
(1)探究性学习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界定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主地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其中包括思维、情感和动作等方面的活动) ,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4]。探究性学习是模仿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来进行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和感悟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培养科学思想和意识。
(2)探究性学习并非是模式化的
探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但它并非是模式化的,首先表现在不是每一个问题的探究都需要这几个阶段的,可能有某一环节的缺失但不影响探究;其次,每一个探究的过程并不都是依照这样的流程展开的,有时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整方案、不断完善假设的过程。在学科课堂内,较多的是某些片段的探究。历经的阶段不同,就有不同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探究的难度也不等。探究有难有易,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材料、教学对象、教学环境,采用最恰当的探究性学习。正如所有的课都采用讲授法是不可取的一样,我们要避免“一刀切”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有一个适用空间的局限,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能一统天下。
(3)探究性学习并非只重过程不重结果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习中的经验的获得。但是,这并不是等同于探究性学习“只重过程不重结果”,也不是认同了“探究过程本身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学习就是有目的的活动,如果只求经历过,而不在乎获得的结果,探究难免会沦落为一种形式上的机械训练。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仅对探究的结果要有设想,而且对探究活动本身应该有强烈的成功的欲望,这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可能充分发挥。
(4)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手脑并用的、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从本质上看,它和研究性学习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在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种特殊形态的课程来进行的,而探究式学习则是贯穿于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2][4]:
1.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探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感知、操作和语言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统一,使认知活动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用学习主体的实践活动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3.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追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接受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探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习过程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创新过程。
4.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灵活的,没有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水平。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在探究结果的要求上是开放的。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探究性学习的模式
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模式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动手做”学习模式和情境探索学习模式[1]。
(1)“动手做”学习模式
“动手做”(Hands-on)是一种实施科学教育的模式,其特点是,教师通过设置适当的活动和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动手做”强调通过做科学来学习科学。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活动而学习,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并为理解实验所带来的东西而进行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进行实验的某些情况而提出建议。在美国,大部分动手做活动和课程都是整合到具体学科中,这些动手做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真实世界中通过亲手操作的活动来学习知识。在法国的《小学科学教学动手做活动指南》中,还列出了“动手做”模式的实施要点。
(2)情境探索学习模式
情境探索学习模式的核心思想有两点:(1)为不同类型学习者设置适合于他们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特定情境,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选择适当的辅导内容和辅导方式;(2)通过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学习者不仅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将各种不同的情境和相应的探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情境探索学习。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有效地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指导者”。
2.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教育工作者从实践中总结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基本策略[6]:
(1)力求展示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结合相关教育内容,强调知识发生的过程,及时剖析科学探究的规范过程,挖掘其中的探究要素,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2)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全体参与探究过程
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探究以问题为导向,问题的提出源于仔细的观察,学生可以是课外随意的观察,也可以是对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的观察。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常常具有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能性,如果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心理冲突,更能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增强学习动机。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全体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学生作为探究过程的主体,其主体性贯穿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并预期结果、实验证实或证伪、解读数据并交流成果的探究全过程;体现在主动参与概念的形成、原理的建立、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结构的构建等知识发生的全过程。探究的主过程要明确体现科学方法这一主线。
(3)精心构思,把思维品质的提升作为重中之重
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品质极为重要。引导探究过程时,应针对探究的每一过程,对思维品质的不同层面进行针对性培养。
狠抓“发现问题”环节,突出思维的敏锐性。探究从问题开始。发现问题的能力与个人知识积淀有关,更取决于思维的敏锐性。为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除创设引入探究时的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利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和反复实验查证,或利用课文中涉及的内容,不失时机地补充一些课外知识(经常是科学史中的实例) ,使学生受到思维敏锐性的培养。
鼓励提出多种假说,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科学的发展源于怀疑的态度,没有思维的批判性,就不会有创新。要在探究的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现象和问题,多维认识客观世界,从而“发现”新的科学规律。探究过程中,不同学生提出的假设可能是不同的,即使是看似荒谬的假设,只要有独到的理由,就应当鼓励。
指导实验设计,培养思维的启发性和创造性。在实验设计的环节上,最需要培养思维的启发性和创造性。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循序渐进。以教材中的学生实验为依托,分析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具有启发性。
强调运用思维的概括性去总结规律。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提供不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地总结规律。
3.开展探究性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7]:
(1)在各科目中都可以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在各个科目中均应大力提倡。不仅在小学科学、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科目中,而且在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艺术(音乐、美术)学习中,均应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各科课程教学研究的共同课题。
(2)不同学段对探究的水平有不同的要求。
在这方面,科学探究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如:
①小学阶段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是以系统的观察、对常见物体的摆弄、测量为基础,对物体及其属性的检验和定性描述(物体的性质、这些性质随时间的变化、当物质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变化),从事分组和分类的活动,思考这些物体之间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以及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跟踪记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可以设计和完成简单的实验来探究科学问题了。到了4年级,许多学生已经可以接受科学实验的概念了。学生要学会采用简单的设备和工具(如尺子、温度计、钟表、天平、弹簧秤、放大镜等)收集数据,并学会以口头方式、图示方式或书面方式报告和交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小学阶段的重点是培养观察能力、描述能力、根据观察结果进行解释说明的能力。应该鼓励年幼的儿童谈论和画出他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年龄大的学生应该学会记日志、使用仪器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测量结果。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强调科学探究的经验和对假设的思考,不要过分强调科学术语的使用、科学结论和信息的记忆。
②初中阶段
对初中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如学生除了应该学会系统的观察外,还应该能够进行精确测定(定量描述),并会确定和控制变量。学生还应该学会运用计算机查询、检索、收集、存储、组织、总结、显示并解释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和构建模型,还应该学会通过批判性和逻辑性思维建立证据和解释之间的关系。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习把数学运用在科学探究的各个方面,并认识到不同性质的问题需要进行不同的科学探究。
③高中阶段
对于高中生,则要求他们阐明问题、方法、对照组、变量的选择与控制(如识别不产生影响的变量、影响较小的变量、对结果有负面影响的变量)、实验的误差,要求他们对指导科学探究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思考和说明。高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最终应该构造出一种解释方案或一个模型(模型可以是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或数学模型),由于高中生了解了更多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因此就要求他们的解释更加精致。
(3)把探究性学习与现代技术(如多媒体和互联网)相结合。
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时,可以从几个方面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一方面,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和资料为自已手头的探究服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其次,现在我国的许多网站中出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选择探究课题,申请指导教师,在开展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通过互联网记录下自己的进展情况,由网站安排的指导教师随时对学生的探究计划和行动进行质询和指导。
(4)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评价方法来看,学生的探究素质往往难于通过纸笔测验来加以评价,因为纸笔测验中无法显示出探究素质的水平。因此宜采用档案袋的方法来评价,或直接给学生一个探究任务,根据他们的实际表现来加以评价。
从评价的内容来看,重点应放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探究本质的把握,不能把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指标。
四、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在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8]。
(一)指导学生选择课题
探究性课题的内容是广泛的,课题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因地制宜,多渠道发掘资源,适时将课题延伸到课堂教学外,触及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具体的选题过程中,应坚持兴趣原则,要注意把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热点来选取探究课题, 并从现代科技发展方向出发, 密切注意最新科技成果与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选题一旦确立, 学生可根据各自的选题和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地组成3~5人的合作探究小组。在探究活动开始前,应指导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如优选课题形式、收集有关信息资料,以及做好其他的保障准备。其探究方案是否切实可行,能否保证有严密的科学性,教师必须加以指导。教师也应给学生介绍一些适合的参考书、必要的探究场地和材料。在探究活动中的查询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市场分析等都应由学生自己完成, 教师要适当地加以指导。在探究性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一方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还要学习运用想象、联想、演绎、归纳、类比等方法发现客观实际问题,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探索解决问题。
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 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 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 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切忌将学生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 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教师还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探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的教育资源, 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指导组织探究性学习结果的评价
评价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必须注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的全面参与。因此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华,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1.评价内容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应包括态度、情感、技能、能力以及结果等几个方面。
一是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 如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积极参与,有责任感;是否主动协作, 组员关系是否协调;是否主动提出探究设想和建议等。
二是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反映出来。
三是探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要对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 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察学生在一项探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探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 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探究笔记, 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2.评价手段和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评价与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 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指标宜宽不宜窄,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效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改革的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理科各科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均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并在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对探究性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在课程实施上,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纲要》提出要处理好知识传授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学生生活的倾向和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而提出来的,它要求从学生生活和社会中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目标及类型
1.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探究性学习(Inquiring Learning)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常常表现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是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学习方式[2]。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素是问题,广西师大的罗星凯教授认为探究学习的问题来自于四个途径: 一是学习者自己提出一个问题;二是学习者从所提供的问题中选择, 据此提出新的问题;三是学习者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但问题不那么直接, 需要有所改变或自己体会其含义;四是学习者探究直接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的问题。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2]:
(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能力
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于落实,更难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学习强调从“做中学”,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能动的实践过程,学生的主体活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探究性学习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载体。
(2)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能力
探究性学习建筑在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渴望探究的学习欲望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实践,提供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情景具有真实性特征,所以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具有充分的自主权,有着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能够充分地体验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人感、自我价值感和成功的自豪感。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要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探究性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自我反思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学习能力在探究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发展。
(3)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灵魂在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目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中独立思考,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使得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探究性学习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探究性学习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2]。
按照研究问题的范围大小不同,可分为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和基于专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是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使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主动地探究、体验、发现,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创新。问题探究学习始于问题的提出,重在问题的解决过程。基于专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是在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出一组具有挑战性的专题研究项目(或者由学生自己选择研究的专题),然后由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学习,寻求答案,独立完成探究任务。
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师的指导程度和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层次,探究性学习可分成引导探究、合作探究、自主探究三种学习水平层次。
(1)引导探究学习:引导探究学习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在学习的各个环节,都预先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情境,并帮助学生按照教师预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学生虽然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但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相对要差一些。因此,从学生自主的程度这个意义上讲,引导探究学习是一种低水平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2)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师生共同合作进行探究教学活动的学习方式。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任务情境和探究方法手段设计的帮助者,是探究材料的提供者和探究过程的参与者。
(3)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学习是高层次的探究性学习,它特别强调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自主选择探究材料和探究方法,独立或者协作解决问题,最后由师生共同对探究的问题、方法、结果进行评价。教师只是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指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究学习过程。
4.如何正确认识探究性学习
对于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以下几点是应该注意的[3]:
(1)探究性学习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界定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主地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其中包括思维、情感和动作等方面的活动) ,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4]。探究性学习是模仿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来进行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和感悟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培养科学思想和意识。
(2)探究性学习并非是模式化的
探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但它并非是模式化的,首先表现在不是每一个问题的探究都需要这几个阶段的,可能有某一环节的缺失但不影响探究;其次,每一个探究的过程并不都是依照这样的流程展开的,有时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整方案、不断完善假设的过程。在学科课堂内,较多的是某些片段的探究。历经的阶段不同,就有不同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探究的难度也不等。探究有难有易,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材料、教学对象、教学环境,采用最恰当的探究性学习。正如所有的课都采用讲授法是不可取的一样,我们要避免“一刀切”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有一个适用空间的局限,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能一统天下。
(3)探究性学习并非只重过程不重结果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习中的经验的获得。但是,这并不是等同于探究性学习“只重过程不重结果”,也不是认同了“探究过程本身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学习就是有目的的活动,如果只求经历过,而不在乎获得的结果,探究难免会沦落为一种形式上的机械训练。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仅对探究的结果要有设想,而且对探究活动本身应该有强烈的成功的欲望,这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可能充分发挥。
(4)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手脑并用的、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从本质上看,它和研究性学习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在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种特殊形态的课程来进行的,而探究式学习则是贯穿于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2][4]:
1.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探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感知、操作和语言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统一,使认知活动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用学习主体的实践活动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3.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追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接受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探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习过程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创新过程。
4.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灵活的,没有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水平。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在探究结果的要求上是开放的。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探究性学习的模式
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模式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动手做”学习模式和情境探索学习模式[1]。
(1)“动手做”学习模式
“动手做”(Hands-on)是一种实施科学教育的模式,其特点是,教师通过设置适当的活动和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动手做”强调通过做科学来学习科学。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活动而学习,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并为理解实验所带来的东西而进行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进行实验的某些情况而提出建议。在美国,大部分动手做活动和课程都是整合到具体学科中,这些动手做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真实世界中通过亲手操作的活动来学习知识。在法国的《小学科学教学动手做活动指南》中,还列出了“动手做”模式的实施要点。
(2)情境探索学习模式
情境探索学习模式的核心思想有两点:(1)为不同类型学习者设置适合于他们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特定情境,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选择适当的辅导内容和辅导方式;(2)通过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学习者不仅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将各种不同的情境和相应的探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情境探索学习。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有效地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指导者”。
2.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教育工作者从实践中总结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基本策略[6]:
(1)力求展示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结合相关教育内容,强调知识发生的过程,及时剖析科学探究的规范过程,挖掘其中的探究要素,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2)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全体参与探究过程
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探究以问题为导向,问题的提出源于仔细的观察,学生可以是课外随意的观察,也可以是对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的观察。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常常具有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能性,如果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心理冲突,更能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增强学习动机。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全体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学生作为探究过程的主体,其主体性贯穿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并预期结果、实验证实或证伪、解读数据并交流成果的探究全过程;体现在主动参与概念的形成、原理的建立、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结构的构建等知识发生的全过程。探究的主过程要明确体现科学方法这一主线。
(3)精心构思,把思维品质的提升作为重中之重
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品质极为重要。引导探究过程时,应针对探究的每一过程,对思维品质的不同层面进行针对性培养。
狠抓“发现问题”环节,突出思维的敏锐性。探究从问题开始。发现问题的能力与个人知识积淀有关,更取决于思维的敏锐性。为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除创设引入探究时的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利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和反复实验查证,或利用课文中涉及的内容,不失时机地补充一些课外知识(经常是科学史中的实例) ,使学生受到思维敏锐性的培养。
鼓励提出多种假说,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科学的发展源于怀疑的态度,没有思维的批判性,就不会有创新。要在探究的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现象和问题,多维认识客观世界,从而“发现”新的科学规律。探究过程中,不同学生提出的假设可能是不同的,即使是看似荒谬的假设,只要有独到的理由,就应当鼓励。
指导实验设计,培养思维的启发性和创造性。在实验设计的环节上,最需要培养思维的启发性和创造性。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循序渐进。以教材中的学生实验为依托,分析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具有启发性。
强调运用思维的概括性去总结规律。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提供不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地总结规律。
3.开展探究性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7]:
(1)在各科目中都可以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在各个科目中均应大力提倡。不仅在小学科学、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科目中,而且在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艺术(音乐、美术)学习中,均应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各科课程教学研究的共同课题。
(2)不同学段对探究的水平有不同的要求。
在这方面,科学探究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如:
①小学阶段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是以系统的观察、对常见物体的摆弄、测量为基础,对物体及其属性的检验和定性描述(物体的性质、这些性质随时间的变化、当物质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变化),从事分组和分类的活动,思考这些物体之间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以及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跟踪记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可以设计和完成简单的实验来探究科学问题了。到了4年级,许多学生已经可以接受科学实验的概念了。学生要学会采用简单的设备和工具(如尺子、温度计、钟表、天平、弹簧秤、放大镜等)收集数据,并学会以口头方式、图示方式或书面方式报告和交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小学阶段的重点是培养观察能力、描述能力、根据观察结果进行解释说明的能力。应该鼓励年幼的儿童谈论和画出他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年龄大的学生应该学会记日志、使用仪器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测量结果。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强调科学探究的经验和对假设的思考,不要过分强调科学术语的使用、科学结论和信息的记忆。
②初中阶段
对初中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如学生除了应该学会系统的观察外,还应该能够进行精确测定(定量描述),并会确定和控制变量。学生还应该学会运用计算机查询、检索、收集、存储、组织、总结、显示并解释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和构建模型,还应该学会通过批判性和逻辑性思维建立证据和解释之间的关系。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习把数学运用在科学探究的各个方面,并认识到不同性质的问题需要进行不同的科学探究。
③高中阶段
对于高中生,则要求他们阐明问题、方法、对照组、变量的选择与控制(如识别不产生影响的变量、影响较小的变量、对结果有负面影响的变量)、实验的误差,要求他们对指导科学探究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思考和说明。高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最终应该构造出一种解释方案或一个模型(模型可以是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或数学模型),由于高中生了解了更多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因此就要求他们的解释更加精致。
(3)把探究性学习与现代技术(如多媒体和互联网)相结合。
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时,可以从几个方面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一方面,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和资料为自已手头的探究服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其次,现在我国的许多网站中出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选择探究课题,申请指导教师,在开展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通过互联网记录下自己的进展情况,由网站安排的指导教师随时对学生的探究计划和行动进行质询和指导。
(4)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评价方法来看,学生的探究素质往往难于通过纸笔测验来加以评价,因为纸笔测验中无法显示出探究素质的水平。因此宜采用档案袋的方法来评价,或直接给学生一个探究任务,根据他们的实际表现来加以评价。
从评价的内容来看,重点应放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探究本质的把握,不能把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指标。
四、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在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8]。
(一)指导学生选择课题
探究性课题的内容是广泛的,课题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因地制宜,多渠道发掘资源,适时将课题延伸到课堂教学外,触及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具体的选题过程中,应坚持兴趣原则,要注意把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热点来选取探究课题, 并从现代科技发展方向出发, 密切注意最新科技成果与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选题一旦确立, 学生可根据各自的选题和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地组成3~5人的合作探究小组。在探究活动开始前,应指导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如优选课题形式、收集有关信息资料,以及做好其他的保障准备。其探究方案是否切实可行,能否保证有严密的科学性,教师必须加以指导。教师也应给学生介绍一些适合的参考书、必要的探究场地和材料。在探究活动中的查询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市场分析等都应由学生自己完成, 教师要适当地加以指导。在探究性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一方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还要学习运用想象、联想、演绎、归纳、类比等方法发现客观实际问题,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探索解决问题。
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 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 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 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切忌将学生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 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教师还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探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的教育资源, 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指导组织探究性学习结果的评价
评价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必须注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的全面参与。因此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华,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1.评价内容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应包括态度、情感、技能、能力以及结果等几个方面。
一是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 如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积极参与,有责任感;是否主动协作, 组员关系是否协调;是否主动提出探究设想和建议等。
二是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反映出来。
三是探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要对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 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察学生在一项探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探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 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探究笔记, 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2.评价手段和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评价与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 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指标宜宽不宜窄,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去买一些辅导书来做,不懂就看一下答案,如果还不明白就去问老师 2.做完之后要多看 3.如果你想脱颖而出就先应该把课本里的知识都弄明白,还要很精通、熟练。 4.也要适量的休息,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你不要再复习了,应该走上街,让自己放松一下。 5.如果离考试还有10天左右的话,你应该找一些作文选来参考。 我就先说这些了,这些方法可能对你有用,这些方法我用过了,它让我考上了我们市最好的学校,请您笑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第一是实践,无论学什么都要让学生喜欢上学习。动手实践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这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第二是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一定要死记硬背,现在学生都很少喜欢背课文的,那就将一些新鲜的事例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喜欢上课
你是学生还是老师啊?我得结合具体的和你说啊
第二是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一定要死记硬背,现在学生都很少喜欢背课文的,那就将一些新鲜的事例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喜欢上课
你是学生还是老师啊?我得结合具体的和你说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