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作文400字10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一:兵不厌诈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二:滥竽充数
爸爸在《成语故事》这本书中给我读了滥竽充数的故事,它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很喜欢听吹芋,但他喜欢听大家一齐吹,那里面有个南郭先生混在里面,不会吹但装成会吹的样子。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他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和他的父亲不一样,他喜欢听一个人吹,南郭先生听说以后,急忙收拾行李逃回了家。
爸爸说,这个成语故事是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社会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真才实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刻苦学习钻研,努力拼搏得来的。“滥竽充数”的人在事业上、学习上混,只是暂时的、短暂的,最后还是要被时代前进的洪流所淘汰。
爸爸问我,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是甘当“滥竽充数”的南郭,还是做奋力搏击的雄鹰?二者必择其一。我想,南郭先是好混,最后还是混不下去。我要努力、刻苦、顽强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做一个真才实学的人。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三:守株待兔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大山脚下住着一个农夫,他每天一大早就到田里干活,特别辛苦。
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里跑了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到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颗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第二天,农夫照旧在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也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
他干了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有见到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为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别人议论的笑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谢谢大家!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四:玉汝于成
张载年轻时喜欢研究兵法。范仲淹很欣赏他的才学,劝他说:“读书人有自己的事业可做,何必非要谈兵呢?”张载便专心致志做学问。后来张载中了进士,先后当过几任地方官,因为他敢于直言,触犯了执政大臣,49岁就辞官回家,在家读书治学。
横渠是个穷乡僻壤,张载虽有一些田地,但收入只够维持生计,还必须省吃俭用,但他怡然自得,根本就不挂在心上。每天起来,他一头钻进书房,关起门来,整日苦读,时常思考问题而忘记吃饭和休息。深夜,妻儿早已酣然入睡,他躺在床上还若有思考。如有所得,便披衣下床,欣然提笔。远近许多青年纷纷前来从师求学。有些学生家境贫寒,没有学费,他反而补贴他们茶饭,和他们同甘共苦。
张载在一篇文章中说:“贫穷卑贱和令人忧伤的客观条件,其实可以磨练人的意志,用来帮助你达到成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
“玉汝于成”是说象玉一样爱护,来帮助你成功。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五:不耻下问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古代的一个教育家,还被人们称为“圣人”。他为人学识渊博,但还是虚心地向别人学习请教。
有一次,孔子到太庙祭祖,有不明的地方就向别人发问,旁边的人看见了,忍不住说:“难道你不是圣人吗?为什么还要别人呢?”孔子听了谦虚地说:“不懂就问嘛,有什么不好呢?”
还有一次,一个弟子问孔子:“为什么孔圉死后被人们称为“孔文”呢?”孔子回说:“因为他不耻下问,还聪明好学呢!”
我读完这两个故事,才知道成语中的心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即使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也不会觉的耻辱。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成绩好的同学能放下架子虚心请教成绩不好的同学,老师也能向学生请教,长辈能向孩子请教的好观象,我觉得他们一点不会觉得耻辱,因为他们也有不耻下问的精神。毛主席也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觉的是千真万确的,我要紧紧记住这个真理。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六:买椟还珠
春秋时候有个楚国人,为了把自己的珍珠多卖点钱,想尽了办法。他用名贵的木兰香木做了个木匣子,里边装上珍珠在大街上叫卖。立刻吸引来不少顾客,但没有一个人来买。
一会儿走过来一个郑国人,给了卖珠人许多钱,急忙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卖珠人,只托着木匣子走了。有许多看热闹的人都惊呆了。原来这个买主不是买珍珠的而是买木匣子啊!
这个故事设定的含义是: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七:一言为重
商鞅,姓公孙,名鞅,卫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因帮助秦孝公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被孝公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故又称为商鞅。
公元前365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制定的新法将要公布时,为了让人们相信新法必定施行,他在京都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言谁能将此木柱搬到北门,就赏给黄金十金。开始,人们不相信这是真的,没有人响应。商鞅又宣布,谁能将木柱搬到北门,赏给黄金五十金。这时,有一个年轻人壮着胆子把木柱搬到北门,果真得到了五十金。这件事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百姓认为商鞅说话算数,都相信新法,服从新法。
宋朝的王安石极力主张改革政治,宋神宗在位时,他被任命为宰相,大力推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等新法,但遇到重重阻力。在此种情形下,他写了《商鞅》这首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表明了自己推行新法的决心,也说明了自己要像商鞅那样,说话算数,取信于民,使新法继续贯彻下去。
根据商鞅变法的故事和王安石的诗,人们便引申出“一言为重”这个成语,比喻说话算数,言行一致。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八:对牛弹琴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九:一毛不拔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项放踵,利天下,为之。
释义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愉非常吝啬自私。
故事墨子,名翟,是站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差不多与墨子同一时期,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已”,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离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离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答。
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十:完璧归赵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二:滥竽充数
爸爸在《成语故事》这本书中给我读了滥竽充数的故事,它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很喜欢听吹芋,但他喜欢听大家一齐吹,那里面有个南郭先生混在里面,不会吹但装成会吹的样子。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他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和他的父亲不一样,他喜欢听一个人吹,南郭先生听说以后,急忙收拾行李逃回了家。
爸爸说,这个成语故事是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社会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真才实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刻苦学习钻研,努力拼搏得来的。“滥竽充数”的人在事业上、学习上混,只是暂时的、短暂的,最后还是要被时代前进的洪流所淘汰。
爸爸问我,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是甘当“滥竽充数”的南郭,还是做奋力搏击的雄鹰?二者必择其一。我想,南郭先是好混,最后还是混不下去。我要努力、刻苦、顽强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做一个真才实学的人。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三:守株待兔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大山脚下住着一个农夫,他每天一大早就到田里干活,特别辛苦。
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里跑了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到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颗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第二天,农夫照旧在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也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
他干了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有见到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为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别人议论的笑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谢谢大家!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四:玉汝于成
张载年轻时喜欢研究兵法。范仲淹很欣赏他的才学,劝他说:“读书人有自己的事业可做,何必非要谈兵呢?”张载便专心致志做学问。后来张载中了进士,先后当过几任地方官,因为他敢于直言,触犯了执政大臣,49岁就辞官回家,在家读书治学。
横渠是个穷乡僻壤,张载虽有一些田地,但收入只够维持生计,还必须省吃俭用,但他怡然自得,根本就不挂在心上。每天起来,他一头钻进书房,关起门来,整日苦读,时常思考问题而忘记吃饭和休息。深夜,妻儿早已酣然入睡,他躺在床上还若有思考。如有所得,便披衣下床,欣然提笔。远近许多青年纷纷前来从师求学。有些学生家境贫寒,没有学费,他反而补贴他们茶饭,和他们同甘共苦。
张载在一篇文章中说:“贫穷卑贱和令人忧伤的客观条件,其实可以磨练人的意志,用来帮助你达到成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
“玉汝于成”是说象玉一样爱护,来帮助你成功。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五:不耻下问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古代的一个教育家,还被人们称为“圣人”。他为人学识渊博,但还是虚心地向别人学习请教。
有一次,孔子到太庙祭祖,有不明的地方就向别人发问,旁边的人看见了,忍不住说:“难道你不是圣人吗?为什么还要别人呢?”孔子听了谦虚地说:“不懂就问嘛,有什么不好呢?”
还有一次,一个弟子问孔子:“为什么孔圉死后被人们称为“孔文”呢?”孔子回说:“因为他不耻下问,还聪明好学呢!”
我读完这两个故事,才知道成语中的心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即使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也不会觉的耻辱。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成绩好的同学能放下架子虚心请教成绩不好的同学,老师也能向学生请教,长辈能向孩子请教的好观象,我觉得他们一点不会觉得耻辱,因为他们也有不耻下问的精神。毛主席也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觉的是千真万确的,我要紧紧记住这个真理。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六:买椟还珠
春秋时候有个楚国人,为了把自己的珍珠多卖点钱,想尽了办法。他用名贵的木兰香木做了个木匣子,里边装上珍珠在大街上叫卖。立刻吸引来不少顾客,但没有一个人来买。
一会儿走过来一个郑国人,给了卖珠人许多钱,急忙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卖珠人,只托着木匣子走了。有许多看热闹的人都惊呆了。原来这个买主不是买珍珠的而是买木匣子啊!
这个故事设定的含义是: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七:一言为重
商鞅,姓公孙,名鞅,卫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因帮助秦孝公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被孝公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故又称为商鞅。
公元前365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制定的新法将要公布时,为了让人们相信新法必定施行,他在京都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言谁能将此木柱搬到北门,就赏给黄金十金。开始,人们不相信这是真的,没有人响应。商鞅又宣布,谁能将木柱搬到北门,赏给黄金五十金。这时,有一个年轻人壮着胆子把木柱搬到北门,果真得到了五十金。这件事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百姓认为商鞅说话算数,都相信新法,服从新法。
宋朝的王安石极力主张改革政治,宋神宗在位时,他被任命为宰相,大力推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等新法,但遇到重重阻力。在此种情形下,他写了《商鞅》这首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表明了自己推行新法的决心,也说明了自己要像商鞅那样,说话算数,取信于民,使新法继续贯彻下去。
根据商鞅变法的故事和王安石的诗,人们便引申出“一言为重”这个成语,比喻说话算数,言行一致。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八:对牛弹琴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九:一毛不拔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项放踵,利天下,为之。
释义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愉非常吝啬自私。
故事墨子,名翟,是站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差不多与墨子同一时期,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已”,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离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离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答。
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十:完璧归赵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