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诫子书》的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这一篇《诫子书》文章内容精炼,言简意赅,把人生的大智慧三言两语说尽。
一、人生要有志向。这辈子来到世间来是干什么的?要有一个志向,有了志向才不至于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毫无方向感。有志向,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不至于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
二、“静”字的重要性。这里的“静”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灵的平和宁静,做事要有平和的心态,不急躁、不骄傲,遇见事情时,要理性思考。二是指心念专一。“绝利一源,用师十倍”,当我们将所有分散我们注意力的东西杜绝,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所产生的效果跟分散的状态相比,会提高十倍。
三、多学习,知识改变命运。一个人的见识与他所处的空间和时间是息息相关的,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提高眼界,提升见识,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站在古人或者过去各种贤人志士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高和更远。
四、精神不要耗散太多。上篇提到的“俭”不光指节省用钱,还指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俭”,不能耗散的太快,也要保养。
五、要懂得谦虚。多接受他人的意见,自己不懂的要请教他人,不能自我主观意识太强。比如碰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觉得自己的角度是正确的,忽略了他人的不同角度。
原文:
《诫子书》三国.蜀国: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释义: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扩展资料: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