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急!老姨得了乳腺癌
昨天听说老姨得了乳腺癌觉得很难过我老姨才39岁啊据说是把乳房一面割去了刚开始有个蚕豆那么大的肿块,发现的早然后手术了把结果送到大城市看看有没有扩散真的很担心!我想问问各位...
昨天听说老姨得了乳腺癌 觉得很难过 我老姨才39岁啊 据说是把乳房一面割去了刚开始有个蚕豆那么大的肿块,发现的早 然后手术 了 把结果送到大城市看看有没有扩散 真的很担心!我想问问各位认识 这个病会不会死亡啊 依据我说的症状!我上网查看了一下可是看不是很懂 希望有识人士对号入座看看我老姨的病往好了想是什么样 往坏了想是什么样啊 也好心里有个底!
谢谢各位这么积极地回答 我想知道更确切的回答 啊! 展开
谢谢各位这么积极地回答 我想知道更确切的回答 啊! 展开
8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朋友你好,以下阐述供参考,如有不明白之处或需详询请百度嗨我,如满意我的解答请采纳。以免我给你系统的介绍一下乳腺癌的先关情况,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部分大城市报告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位。
病因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乳腺是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笔者解释:乳腺的发育、生理、生化等过程受多种激素的调控),如雌激素、孕激素及泌乳素等,其中雌酮及雌二醇对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20岁前本病少见,20岁以
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可能与年老者雌酮含量提高相关。月经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不孕及初次足月产的年龄与乳腺癌发病均有关。一级亲属中有乳腺癌病史者,发病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3倍。乳腺良性疾病(笔者解释:如乳腺炎、乳腺病、乳腺纤维瘤等属良性病变)与乳腺癌的关系尚有争论,多数认为乳腺小叶(笔者解释:乳腺小叶是乳腺的内部结构)有上皮高度增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可能与乳腺癌发病有关。另外,营养过剩、肥胖、脂肪饮食,可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从而增加发病机会。活方式与乳腺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笔者解释:如经常接触电脑。长期把通信工具跨在脖子上等行为习惯)。
病理类型乳腺癌有多种分型方法,目前国内多采用以下病理分型。
1.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小叶原位癌(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及乳头湿疹样乳腺癌(伴发浸润性癌者,不在此列)。此型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
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此型一般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且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0%,但判断预后尚需结合疾病分期等因素。
5.其他罕见癌。
乳腺癌转移途径
1.局部扩展癌细胞沿导管或筋膜间隙蔓延,继而侵及Cooper韧带(笔者解释:腺叶、小叶、腺泡见有结缔组织间隔,腺叶间有鱼表面皮肤相垂直的纤维束,上连浅筋膜浅层,下连浅筋膜深层这些纤维束韧带称为Cooper韧带,起支持作用和固定乳房位置。当乳腺癌侵犯Cooper's韧带时会使该韧带缩短而牵拉皮肤,使皮肤下陷,出现“酒窝征”)和皮肤。
2.淋巴转移主要途径有:①癌细胞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侵人同侧腋窝淋巴结,然后侵人锁骨下淋巴结以至锁骨上淋巴结,进而可经胸导管(左)或右淋巴管侵人静脉血流而向远处转移。②癌细胞向内侧淋巴管,沿着乳内血管的肋间穿支引流到胸骨旁淋巴结,继而达到锁骨上淋巴结,并可通过同样途径侵人血流。
3.血运转移以往认为血运转移多发生在晚期,这一概念已被否定。研究发现有些早期乳腺癌已有血运转移,乳腺癌是一全身性疾病已得到共识。癌细胞可经淋巴途径进入静脉,也可直接侵入血循环而致远处转移。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依次为肺、骨、肝。
临床表现早期表现是患侧乳房出现无痛、单发的小肿块,常是病人无意中发现而就医的主要症状。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很清楚,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随着肿瘤增大,可引起乳房局部隆起。若累及Cooper韧带,可使其缩短而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即所谓“酒窝征”。邻近乳头或乳晕的癌肿因侵人乳管使之缩短,可把乳头牵向癌肿一侧,进而可使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癌块继续增大,如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皮肤呈“桔皮样”改变。
乳腺癌发展至晚期,可侵入胸筋膜、胸肌,以至癌块固定于胸壁而不易推动。如癌细胞侵人大片皮肤,可出现多数小结节,甚至彼此融合。有时皮肤可溃破而形成溃疡,这种溃疡常有恶臭,容易出血。
乳腺癌淋巴转移最初多见于腋窝。肿大淋巴结质硬、无痛、可被推动;以后数目增多,并融合成团,甚至与皮肤或深部组织粘着。乳腺癌转移至肺、骨、肝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例如肺转移可出现胸痛、气急,骨转移可出现局部疼痛,肝转移可出现肝肿大、黄疽等。
有些类型乳腺癌的临床表现与一般乳腺癌不同。值得提出的是炎性乳腺癌和乳头湿疹样乳腺癌。
炎性乳腺癌并不多见,特点是发展迅速、预后差。局部皮肤可呈炎症样表现,开始时比较局限,不久即扩展到乳房大部分皮肤,皮肤发红、水肿、增厚、粗糙、表面温度升高。
乳头湿疹样乳腺癌少见,恶性程度低,发展慢。乳头有痰痒、烧灼感,以后出现乳头和乳晕的皮肤变粗糙、糜烂如湿疹样,进而形成溃疡,有时覆盖黄褐色鳞屑样痴皮。部分病例于乳晕区可们及肿块。较晚发生腋淋巴结转移。
乳腺癌的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及临床检查后,大多数乳房肿块可得出诊断。但乳腺组织在不同年龄及月经周期中可出现多种变化,因而应注意体格检查方法及检查时距月经期的时间。乳腺有明确的肿块时诊断一般不困难,但不能忽视一些早期乳腺癌的体征,如局部乳腺腺体增厚、乳头溢液、乳头糜烂、局部皮肤内陷等,以及对有高危因素的妇女,可应用一些辅助检查。诊断时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纤维腺瘤常见于青年妇女,肿瘤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活动度大,发展缓慢,一般易于诊断。但40岁以后的妇女不要轻易诊断为纤维腺瘤,必须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
乳腺囊性增生病多见于中年妇女,特点是乳房胀痛,肿块可呈周期性,与月经周期有关。肿块或局部乳腺增厚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可观察1至数个月经周期,若月经来潮后肿块缩小、变软,则可继续观察,如无明显消退,可考虑作手术切除及活检。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乳腺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炎性细胞中以浆细胞为主。临床上60%呈急性炎症表现,肿块大时皮肤可呈桔皮样改变。40%病人开始即为慢性炎症,表现为乳晕旁肿块,边界不清,可有皮肤粘连和乳头凹陷。急性期应予抗炎治疗,炎症消退后若肿块存在,则需手术切除,作包括周围部分正常乳腺组织的肿块切除术。
乳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所致乳腺组织的慢性炎症。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病程较长,发展较缓慢。局部表现为乳房内肿块,肿块质硬偏韧,部分区域可有囊性感。肿块境界有时不清楚,活动度可受限。可有疼痛,但无周期性。治疗包括全身抗结核治疗及局部治疗,可作包括周围正常乳腺组织在内的乳腺区段切除。
完善的诊断除确定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外,还需记录疾病发展程度及范围,以便制定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比较治疗效果以及判断预后,因此需有统一的分期方法。分期方法很多,现多数采用国际抗癌协会建议的T(原发癌瘤)、N(区域淋巴结)、M(远处转移)
分期法。内容如下:
To:原发癌瘤未查出。
Tis:原位癌(非浸润性癌及未查到肿块的乳头湿疹样乳腺癌)。
T,:癌瘤长径(2 cm.
T2:癌瘤长径>2 cm,镇5 cm,
T3:癌瘤长径>5 cm.
T4:癌瘤大小不计,但侵及皮肤或胸壁(肋骨、肋间肌、前锯肌),炎性乳腺癌亦属之。
No: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N,: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尚可推动。
N2:同侧腋窝肿大淋巴结彼此融合,或与周围组织粘连。
N3:有同侧胸骨旁淋巴结转移,有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Mo:无远处转移。
M,:有远处转移。
根据以上情况进行组合,可把乳腺癌分为以下各期:
0期:Tis No呱;
I期:Ti No Mo;
11期:To-, N, Mo,T2 No-, NIo,T3 No Mo;
111期:To-2 N2 MO,T3 N,-2 Mo,T4任何N Mo,任何T N3 M,;
N期:包括M,的任何TN.
以上分期以临床检查为依据,实际并不精确,还应结合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校正。
预防乳腺癌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尚难以提出确切的病因学预防(一级预防)。但重视乳腺癌的早期发现(二级预防),经普查检出病例,将提高乳腺癌的生存率。不过乳腺癌普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有周密的设计、实施计划及随访,才能收到效果。目前一般认为乳房钥靶摄片是最有效的检出方法。
治疗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还有辅助化学药物、内分泌、放射治疗,以及生物治疗。
对病灶仍局限于局部及区域淋巴结的病人,手术治疗是首选。手术适应证为国际临床分期的0、1、11及部分111期的病人。已有远处转移、全身情况差、主要脏器有严重疾病、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属手术禁忌。
(一)手术治疗自1894年Halsted提出乳腺癌根治术以来,一直是治疗乳腺癌的标准术式。该术式的根据是乳腺癌转移乃按照解剖学模式,即由原发灶转移至区域淋巴结,以后再发生血运转移。20世纪50年代进而有扩大根治术问世。但随着手术范围的扩大,发现术后生存率并无明显改善。这一事实促使不少学者采取缩小手术范围以治疗乳腺癌。近20余年来Fisher对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乳腺癌自发病开始即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因而力主缩小手术范围,而加强术后综合辅助治疗。目前应用的五种手术
方式均属治疗性手术,而不是姑息性手术。
1.乳腺癌根治术手术应包括整个乳房、胸大肌、胸小肌、腋窝及锁骨下淋巴结的整块切除。
2.乳腺癌扩大根治术即在上述清除腋下、腋中、腋上三组淋巴结的基础卜,同时切除胸廓内动、静脉及其周围的淋巴结(即胸骨旁淋巴结)。
3.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有两种术式,一是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一是保留胸大、小肌。前者淋巴结清除范围与根治术相仿,后者不能清
除腋上组淋巴结。根据大量病例观察,认为工、且期乳腺癌应用根治术及改良根治术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且该术式保留了胸肌,术后外观效果较好,目前已成为常用的手术方式。
4.全乳房切除术手术范围必须切除整个乳腺,包括腋尾部及胸大肌筋膜。该术式适宜于原位癌、微小癌及年迈体弱不宜作根治术者。
5.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手术包括完整切除肿块及腋淋巴结清扫。适合于临床工期、且期的乳腺癌患者,且乳房有适当体积,术后能保持外观效果者。多中心或多灶性病灶、肿瘤切除后切缘阳性,再次切除后切缘仍阳性者禁忌施行该手术。原发灶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肿瘤周围1-2 cm的组织及胸大肌筋膜。确保标本的边缘无肿瘤细胞浸润。术后必须辅以放疗、化疗等。前哨淋巴结活检。前哨淋巴结指接受乳腺癌引流的第一枚淋巴结,可采用示踪剂显示后切除活检。根据前哨淋巴结的病理结果预测腋淋巴结是否有肿瘤转移,对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病人可不作腋淋巴结清扫。该项工作是20世纪90年代乳腺外科的一个重要进展。前哨淋巴结活检适用于临床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病人,对临床I期的病例其准确性更高。 关于手术方式的选择目前尚有分歧,但没有一个手术方式能适合各种情况的乳腺癌。手术方式的选择还应根据病理分型、疾病分期及辅助治疗的条件而定。对可切除的乳腺癌病人,手术应达到局部及区域淋巴结能最大程度的清除,以提高生存率,然后再考虑外观及功能。对I、且期乳腺癌可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及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
(二)化学药物治疗根据大量病例观察,已证明浸润性乳腺癌术
后应用化学药物辅助治疗,可以改善生存率。乳腺癌是实体瘤中应用化疗最有效的肿瘤之一,化疗在整个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手术尽量去除了肿瘤负荷,残存的肿瘤细胞易被化学抗癌药物杀灭。一般认为辅助化疗应予术后早期应用,联合化疗的效果优于单药化疗,辅助化疗应达到一定剂量,治疗期不宜过长,以6个月左右为宜,能达到杀灭型转移灶的目的。
浸润性乳腺癌伴腋淋巴结转移者是应用辅助化疗的指征。对腋淋巴结阴性者是否应用辅助化疗尚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除原位癌及微小癌(<1 cm)外均用辅助化疗。一般认为腋淋巴结阴性而有高危复发因素者,诸如原发肿瘤直径大于2 cm,组织学分类差,雌、孕激素受体阴性,癌基因HER2有过度表达者,适宜应用术后辅助化疗。
常用的有CMF方案(环磷酞胺、甲氨蝶吟、氟尿嚓陡)。根据病情可在术后尽早((1周内)开始用药。剂量为环磷酞胺(C) 400 mg/m',甲氨蝶吟(、M) 20 Mg/M2,氟尿啼陡(F)400 mg/m',均为静脉注射,在第1及第8天各用1次,为1疗程,每4周重复,6个疗程结束。因单药应用阿霉素的效果优于其他抗癌药,所以对肿瘤分化差、分期晚的病例可应用CAF方案(环磷酞胺、阿霉素、氟尿嗜陡)。环磷酞胺(0400 mg/m',静脉注射,第1,8天;阿霉素(A)40 Mg/M2,静脉注射,第1天;氟尿峪陡(F)400 mg/m2,静脉注射第1、8天,每28天重复给药,共8个疗程。化疗前病人应无明显骨髓抑制,白细胞>4 X 109 /L,血红蛋白>80 g/L,血小板>50X 109/L。化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每次化疗前要查白细胞计数,如白细胞<3X109/L,应延长用药间隔时间。应用阿霉素者要注意心脏毒性。
(三)内分泌治疗 早在1896年就有报道应用卵巢切除治疗晚期及复发性乳腺癌。20世纪70年代发现了雌激素受体(ER) ,癌肿细胞中ER含量高者,称激素依赖性肿瘤,这些病例对内分泌治疗有效。而ER含量低者,称激素非依赖性肿瘤,这些病例对内分泌治疗效果差。因此,对手术切除标本作病理检查外,还应测定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PgR)。可帮助选择辅助治疗方案,激素受体阳性的病例优先应用内分泌治疗。受体阴性者优先应用化疗。对判断预后也有一定作用。
近年来内分泌治疗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三苯氧胺(tamoxifen)的应用。三苯氧胺系非幽体激素的抗雌激素药物,其结构式与雌激素相似,可在靶器官内与雌二醇争夺ER,三苯氧胺、ER复合物能影响DNA基因转录,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临床应用表明,该药可降低乳腺癌术后复发及转移,对ER, PgR阳性的绝经后妇女效果尤为明显。同时可减少对侧乳腺癌的发生率。三苯氧胺的用量为每天20 mg,至少服用3年,一般服用5年。服药超过5年,或剂量大于每天20 mg,并未证明更有效。该药安全有效,副作用有潮热、恶心、呕吐、静脉血栓形成、眼部副作用、阴道干燥或分泌物多。长期应用后少数病例可能发生子宫内膜癌,已引起关注,但后者发病率低,预后良好。故乳腺癌术后辅助应用三苯氧胺是利多弊少。
新近发展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如来曲哇等,有资料证明其效果优于三苯氧胺,这类药物能抑制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转变为雌激素过程中的芳香化环节,从而降低雌二醇,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
(四)放射治疗是乳腺癌局部治疗的手段之一。在保留乳房的乳腺
癌手术后,放射治疗是一重要组成部分,应于肿块局部广泛切除后给予较高剂量放射治疗。单纯乳房切除术后可根据病人年龄、疾病分期分类等情况,决定是否应用放疗。根治术后是否应用放疗,多数认为对I期病例无益,对n期以后病例可能降低局部复发率。
(五)生物治疗近年临床上已渐推广使用的曲妥珠单抗注射液,系通过转基因技术制备,对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病人有一定效果,资料显示用于辅助治疗可降低乳腺癌复发率,特别是对其他化疗药无效的乳腺癌病人也能有部分的疗效。
乳腺癌的外科治疗历史悠久,手术方式虽有各种变化,但治疗效果并无突破性改善。近10余年5年生存率开始有所改善,首先归功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其次是术后综合辅助治疗的不断完善。医务人员应重视卫生宣教及普查。根据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的概念,应重视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并不断完善综合辅助治疗,以进一步改善生存率。
以上阐述供参考,祝好运 也祝早日康复,如有不明白之处或需详询请百度嗨我,如满意我的解答请采纳。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部分大城市报告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位。
病因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乳腺是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笔者解释:乳腺的发育、生理、生化等过程受多种激素的调控),如雌激素、孕激素及泌乳素等,其中雌酮及雌二醇对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20岁前本病少见,20岁以
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可能与年老者雌酮含量提高相关。月经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不孕及初次足月产的年龄与乳腺癌发病均有关。一级亲属中有乳腺癌病史者,发病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3倍。乳腺良性疾病(笔者解释:如乳腺炎、乳腺病、乳腺纤维瘤等属良性病变)与乳腺癌的关系尚有争论,多数认为乳腺小叶(笔者解释:乳腺小叶是乳腺的内部结构)有上皮高度增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可能与乳腺癌发病有关。另外,营养过剩、肥胖、脂肪饮食,可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从而增加发病机会。活方式与乳腺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笔者解释:如经常接触电脑。长期把通信工具跨在脖子上等行为习惯)。
病理类型乳腺癌有多种分型方法,目前国内多采用以下病理分型。
1.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小叶原位癌(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及乳头湿疹样乳腺癌(伴发浸润性癌者,不在此列)。此型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
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此型一般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且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0%,但判断预后尚需结合疾病分期等因素。
5.其他罕见癌。
乳腺癌转移途径
1.局部扩展癌细胞沿导管或筋膜间隙蔓延,继而侵及Cooper韧带(笔者解释:腺叶、小叶、腺泡见有结缔组织间隔,腺叶间有鱼表面皮肤相垂直的纤维束,上连浅筋膜浅层,下连浅筋膜深层这些纤维束韧带称为Cooper韧带,起支持作用和固定乳房位置。当乳腺癌侵犯Cooper's韧带时会使该韧带缩短而牵拉皮肤,使皮肤下陷,出现“酒窝征”)和皮肤。
2.淋巴转移主要途径有:①癌细胞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侵人同侧腋窝淋巴结,然后侵人锁骨下淋巴结以至锁骨上淋巴结,进而可经胸导管(左)或右淋巴管侵人静脉血流而向远处转移。②癌细胞向内侧淋巴管,沿着乳内血管的肋间穿支引流到胸骨旁淋巴结,继而达到锁骨上淋巴结,并可通过同样途径侵人血流。
3.血运转移以往认为血运转移多发生在晚期,这一概念已被否定。研究发现有些早期乳腺癌已有血运转移,乳腺癌是一全身性疾病已得到共识。癌细胞可经淋巴途径进入静脉,也可直接侵入血循环而致远处转移。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依次为肺、骨、肝。
临床表现早期表现是患侧乳房出现无痛、单发的小肿块,常是病人无意中发现而就医的主要症状。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很清楚,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随着肿瘤增大,可引起乳房局部隆起。若累及Cooper韧带,可使其缩短而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即所谓“酒窝征”。邻近乳头或乳晕的癌肿因侵人乳管使之缩短,可把乳头牵向癌肿一侧,进而可使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癌块继续增大,如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皮肤呈“桔皮样”改变。
乳腺癌发展至晚期,可侵入胸筋膜、胸肌,以至癌块固定于胸壁而不易推动。如癌细胞侵人大片皮肤,可出现多数小结节,甚至彼此融合。有时皮肤可溃破而形成溃疡,这种溃疡常有恶臭,容易出血。
乳腺癌淋巴转移最初多见于腋窝。肿大淋巴结质硬、无痛、可被推动;以后数目增多,并融合成团,甚至与皮肤或深部组织粘着。乳腺癌转移至肺、骨、肝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例如肺转移可出现胸痛、气急,骨转移可出现局部疼痛,肝转移可出现肝肿大、黄疽等。
有些类型乳腺癌的临床表现与一般乳腺癌不同。值得提出的是炎性乳腺癌和乳头湿疹样乳腺癌。
炎性乳腺癌并不多见,特点是发展迅速、预后差。局部皮肤可呈炎症样表现,开始时比较局限,不久即扩展到乳房大部分皮肤,皮肤发红、水肿、增厚、粗糙、表面温度升高。
乳头湿疹样乳腺癌少见,恶性程度低,发展慢。乳头有痰痒、烧灼感,以后出现乳头和乳晕的皮肤变粗糙、糜烂如湿疹样,进而形成溃疡,有时覆盖黄褐色鳞屑样痴皮。部分病例于乳晕区可们及肿块。较晚发生腋淋巴结转移。
乳腺癌的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及临床检查后,大多数乳房肿块可得出诊断。但乳腺组织在不同年龄及月经周期中可出现多种变化,因而应注意体格检查方法及检查时距月经期的时间。乳腺有明确的肿块时诊断一般不困难,但不能忽视一些早期乳腺癌的体征,如局部乳腺腺体增厚、乳头溢液、乳头糜烂、局部皮肤内陷等,以及对有高危因素的妇女,可应用一些辅助检查。诊断时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纤维腺瘤常见于青年妇女,肿瘤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活动度大,发展缓慢,一般易于诊断。但40岁以后的妇女不要轻易诊断为纤维腺瘤,必须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
乳腺囊性增生病多见于中年妇女,特点是乳房胀痛,肿块可呈周期性,与月经周期有关。肿块或局部乳腺增厚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可观察1至数个月经周期,若月经来潮后肿块缩小、变软,则可继续观察,如无明显消退,可考虑作手术切除及活检。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乳腺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炎性细胞中以浆细胞为主。临床上60%呈急性炎症表现,肿块大时皮肤可呈桔皮样改变。40%病人开始即为慢性炎症,表现为乳晕旁肿块,边界不清,可有皮肤粘连和乳头凹陷。急性期应予抗炎治疗,炎症消退后若肿块存在,则需手术切除,作包括周围部分正常乳腺组织的肿块切除术。
乳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所致乳腺组织的慢性炎症。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病程较长,发展较缓慢。局部表现为乳房内肿块,肿块质硬偏韧,部分区域可有囊性感。肿块境界有时不清楚,活动度可受限。可有疼痛,但无周期性。治疗包括全身抗结核治疗及局部治疗,可作包括周围正常乳腺组织在内的乳腺区段切除。
完善的诊断除确定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外,还需记录疾病发展程度及范围,以便制定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比较治疗效果以及判断预后,因此需有统一的分期方法。分期方法很多,现多数采用国际抗癌协会建议的T(原发癌瘤)、N(区域淋巴结)、M(远处转移)
分期法。内容如下:
To:原发癌瘤未查出。
Tis:原位癌(非浸润性癌及未查到肿块的乳头湿疹样乳腺癌)。
T,:癌瘤长径(2 cm.
T2:癌瘤长径>2 cm,镇5 cm,
T3:癌瘤长径>5 cm.
T4:癌瘤大小不计,但侵及皮肤或胸壁(肋骨、肋间肌、前锯肌),炎性乳腺癌亦属之。
No: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N,: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尚可推动。
N2:同侧腋窝肿大淋巴结彼此融合,或与周围组织粘连。
N3:有同侧胸骨旁淋巴结转移,有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Mo:无远处转移。
M,:有远处转移。
根据以上情况进行组合,可把乳腺癌分为以下各期:
0期:Tis No呱;
I期:Ti No Mo;
11期:To-, N, Mo,T2 No-, NIo,T3 No Mo;
111期:To-2 N2 MO,T3 N,-2 Mo,T4任何N Mo,任何T N3 M,;
N期:包括M,的任何TN.
以上分期以临床检查为依据,实际并不精确,还应结合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校正。
预防乳腺癌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尚难以提出确切的病因学预防(一级预防)。但重视乳腺癌的早期发现(二级预防),经普查检出病例,将提高乳腺癌的生存率。不过乳腺癌普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有周密的设计、实施计划及随访,才能收到效果。目前一般认为乳房钥靶摄片是最有效的检出方法。
治疗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还有辅助化学药物、内分泌、放射治疗,以及生物治疗。
对病灶仍局限于局部及区域淋巴结的病人,手术治疗是首选。手术适应证为国际临床分期的0、1、11及部分111期的病人。已有远处转移、全身情况差、主要脏器有严重疾病、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属手术禁忌。
(一)手术治疗自1894年Halsted提出乳腺癌根治术以来,一直是治疗乳腺癌的标准术式。该术式的根据是乳腺癌转移乃按照解剖学模式,即由原发灶转移至区域淋巴结,以后再发生血运转移。20世纪50年代进而有扩大根治术问世。但随着手术范围的扩大,发现术后生存率并无明显改善。这一事实促使不少学者采取缩小手术范围以治疗乳腺癌。近20余年来Fisher对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乳腺癌自发病开始即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因而力主缩小手术范围,而加强术后综合辅助治疗。目前应用的五种手术
方式均属治疗性手术,而不是姑息性手术。
1.乳腺癌根治术手术应包括整个乳房、胸大肌、胸小肌、腋窝及锁骨下淋巴结的整块切除。
2.乳腺癌扩大根治术即在上述清除腋下、腋中、腋上三组淋巴结的基础卜,同时切除胸廓内动、静脉及其周围的淋巴结(即胸骨旁淋巴结)。
3.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有两种术式,一是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一是保留胸大、小肌。前者淋巴结清除范围与根治术相仿,后者不能清
除腋上组淋巴结。根据大量病例观察,认为工、且期乳腺癌应用根治术及改良根治术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且该术式保留了胸肌,术后外观效果较好,目前已成为常用的手术方式。
4.全乳房切除术手术范围必须切除整个乳腺,包括腋尾部及胸大肌筋膜。该术式适宜于原位癌、微小癌及年迈体弱不宜作根治术者。
5.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手术包括完整切除肿块及腋淋巴结清扫。适合于临床工期、且期的乳腺癌患者,且乳房有适当体积,术后能保持外观效果者。多中心或多灶性病灶、肿瘤切除后切缘阳性,再次切除后切缘仍阳性者禁忌施行该手术。原发灶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肿瘤周围1-2 cm的组织及胸大肌筋膜。确保标本的边缘无肿瘤细胞浸润。术后必须辅以放疗、化疗等。前哨淋巴结活检。前哨淋巴结指接受乳腺癌引流的第一枚淋巴结,可采用示踪剂显示后切除活检。根据前哨淋巴结的病理结果预测腋淋巴结是否有肿瘤转移,对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病人可不作腋淋巴结清扫。该项工作是20世纪90年代乳腺外科的一个重要进展。前哨淋巴结活检适用于临床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病人,对临床I期的病例其准确性更高。 关于手术方式的选择目前尚有分歧,但没有一个手术方式能适合各种情况的乳腺癌。手术方式的选择还应根据病理分型、疾病分期及辅助治疗的条件而定。对可切除的乳腺癌病人,手术应达到局部及区域淋巴结能最大程度的清除,以提高生存率,然后再考虑外观及功能。对I、且期乳腺癌可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及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
(二)化学药物治疗根据大量病例观察,已证明浸润性乳腺癌术
后应用化学药物辅助治疗,可以改善生存率。乳腺癌是实体瘤中应用化疗最有效的肿瘤之一,化疗在整个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手术尽量去除了肿瘤负荷,残存的肿瘤细胞易被化学抗癌药物杀灭。一般认为辅助化疗应予术后早期应用,联合化疗的效果优于单药化疗,辅助化疗应达到一定剂量,治疗期不宜过长,以6个月左右为宜,能达到杀灭型转移灶的目的。
浸润性乳腺癌伴腋淋巴结转移者是应用辅助化疗的指征。对腋淋巴结阴性者是否应用辅助化疗尚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除原位癌及微小癌(<1 cm)外均用辅助化疗。一般认为腋淋巴结阴性而有高危复发因素者,诸如原发肿瘤直径大于2 cm,组织学分类差,雌、孕激素受体阴性,癌基因HER2有过度表达者,适宜应用术后辅助化疗。
常用的有CMF方案(环磷酞胺、甲氨蝶吟、氟尿嚓陡)。根据病情可在术后尽早((1周内)开始用药。剂量为环磷酞胺(C) 400 mg/m',甲氨蝶吟(、M) 20 Mg/M2,氟尿啼陡(F)400 mg/m',均为静脉注射,在第1及第8天各用1次,为1疗程,每4周重复,6个疗程结束。因单药应用阿霉素的效果优于其他抗癌药,所以对肿瘤分化差、分期晚的病例可应用CAF方案(环磷酞胺、阿霉素、氟尿嗜陡)。环磷酞胺(0400 mg/m',静脉注射,第1,8天;阿霉素(A)40 Mg/M2,静脉注射,第1天;氟尿峪陡(F)400 mg/m2,静脉注射第1、8天,每28天重复给药,共8个疗程。化疗前病人应无明显骨髓抑制,白细胞>4 X 109 /L,血红蛋白>80 g/L,血小板>50X 109/L。化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每次化疗前要查白细胞计数,如白细胞<3X109/L,应延长用药间隔时间。应用阿霉素者要注意心脏毒性。
(三)内分泌治疗 早在1896年就有报道应用卵巢切除治疗晚期及复发性乳腺癌。20世纪70年代发现了雌激素受体(ER) ,癌肿细胞中ER含量高者,称激素依赖性肿瘤,这些病例对内分泌治疗有效。而ER含量低者,称激素非依赖性肿瘤,这些病例对内分泌治疗效果差。因此,对手术切除标本作病理检查外,还应测定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PgR)。可帮助选择辅助治疗方案,激素受体阳性的病例优先应用内分泌治疗。受体阴性者优先应用化疗。对判断预后也有一定作用。
近年来内分泌治疗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三苯氧胺(tamoxifen)的应用。三苯氧胺系非幽体激素的抗雌激素药物,其结构式与雌激素相似,可在靶器官内与雌二醇争夺ER,三苯氧胺、ER复合物能影响DNA基因转录,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临床应用表明,该药可降低乳腺癌术后复发及转移,对ER, PgR阳性的绝经后妇女效果尤为明显。同时可减少对侧乳腺癌的发生率。三苯氧胺的用量为每天20 mg,至少服用3年,一般服用5年。服药超过5年,或剂量大于每天20 mg,并未证明更有效。该药安全有效,副作用有潮热、恶心、呕吐、静脉血栓形成、眼部副作用、阴道干燥或分泌物多。长期应用后少数病例可能发生子宫内膜癌,已引起关注,但后者发病率低,预后良好。故乳腺癌术后辅助应用三苯氧胺是利多弊少。
新近发展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如来曲哇等,有资料证明其效果优于三苯氧胺,这类药物能抑制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转变为雌激素过程中的芳香化环节,从而降低雌二醇,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
(四)放射治疗是乳腺癌局部治疗的手段之一。在保留乳房的乳腺
癌手术后,放射治疗是一重要组成部分,应于肿块局部广泛切除后给予较高剂量放射治疗。单纯乳房切除术后可根据病人年龄、疾病分期分类等情况,决定是否应用放疗。根治术后是否应用放疗,多数认为对I期病例无益,对n期以后病例可能降低局部复发率。
(五)生物治疗近年临床上已渐推广使用的曲妥珠单抗注射液,系通过转基因技术制备,对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病人有一定效果,资料显示用于辅助治疗可降低乳腺癌复发率,特别是对其他化疗药无效的乳腺癌病人也能有部分的疗效。
乳腺癌的外科治疗历史悠久,手术方式虽有各种变化,但治疗效果并无突破性改善。近10余年5年生存率开始有所改善,首先归功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其次是术后综合辅助治疗的不断完善。医务人员应重视卫生宣教及普查。根据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的概念,应重视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并不断完善综合辅助治疗,以进一步改善生存率。
以上阐述供参考,祝好运 也祝早日康复,如有不明白之处或需详询请百度嗨我,如满意我的解答请采纳。
参考资料: 外科学第5版 、外科学第7版
展开全部
“带瘤生存”是指患者经过全身有效的抗肿瘤治疗后,常见的癌性症状(如出血、癌痛、咳嗽、吞咽困难等)消失,瘤体局部进一步缩小,癌细胞不再扩散,病情长期稳定并趋于好转,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可独立工作和生活;换句话说就是机体免疫保护功能大于肿瘤扩散能力,使癌细胞长期“静止”、“休眠”,患者处于临床治愈的健康状态。
“带瘤生存”是中晚期癌症患者得以长期存活的出路,争取带瘤生存是临床医生及其患者在整个抗肿瘤治疗过程中一种务实态度,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带瘤生存”只有依靠全身有效的抗肿瘤治疗(非局部治疗)方能实现;中晚期癌症患者既使出现大量胸水、腹水或骨转移肝转移等情况,如能及时进行全身有效的抗肿瘤综合治疗,大部分患者仍可获得长期带瘤生存。
通过中医药治疗,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以延长生存期!!
乳腺癌最长生存期40年,
平时加强锻炼,切忌恼怒或抑郁过度,消除紧张、激动等心理状态,保持心情舒畅豁达,情绪稳定。饮食宜富营养、清淡,忌膏粱厚味,尤忌烟酒。起居规律有常,房事有节,以免进一步耗损正气 。
“带瘤生存”是中晚期癌症患者得以长期存活的出路,争取带瘤生存是临床医生及其患者在整个抗肿瘤治疗过程中一种务实态度,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带瘤生存”只有依靠全身有效的抗肿瘤治疗(非局部治疗)方能实现;中晚期癌症患者既使出现大量胸水、腹水或骨转移肝转移等情况,如能及时进行全身有效的抗肿瘤综合治疗,大部分患者仍可获得长期带瘤生存。
通过中医药治疗,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以延长生存期!!
乳腺癌最长生存期40年,
平时加强锻炼,切忌恼怒或抑郁过度,消除紧张、激动等心理状态,保持心情舒畅豁达,情绪稳定。饮食宜富营养、清淡,忌膏粱厚味,尤忌烟酒。起居规律有常,房事有节,以免进一步耗损正气 。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如果没有扩散,在配合医生治疗的同时,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老是想自己的病情,不要焦虑,这样就行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妈妈06年的了乳腺癌,手术时肿块差不多有大枣那么大了,手术后经过化疗和放疗现在已经痊愈了,化疗完还吃了一年药,现在医生说不用服药了。目前我妈妈身体很好,每年回去检查一次。你可以看看我知道里的有关提问和回答别人的问题,希望你老姨早日康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早期的话,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控制癌细胞的扩散,防止复发转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