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法国传记类电影,首推《玫瑰人生》
《玫瑰人生》是由法国TFM Distribution发行的140分钟传记影片。该片由奥利维埃·达昂编剧、导演,玛丽昂·歌迪亚、施维泰·丝特、艾玛纽尔·塞尼耶、杰拉尔·德帕迪约等主演,于2007年2月14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法国香颂女歌手——艾迪丝·皮雅芙跌宕起伏的传奇四十七年人生
1915年12月19日,皮雅芙(玛丽昂·歌迪亚饰)生于法国巴黎郊区的卫星城市——美丽城(Belleville)。卑微的出身遮盖不了皮雅芙与生俱来的优雅气质以及天籁般的曼妙嗓音,经夜总会老板路易斯·勒普利(杰拉尔·德帕迪约饰)慧眼识中,皮雅芙在成长中渐渐脱去乡下女孩子的土气和在市井阶层沾染上的俗气,最终化身为纽约镁光灯下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她舞台内外的故事数十年来被人传唱不休。
除了音乐方面天资过人外,艾迪丝·皮雅芙的人格魅力与个人生活多年来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她与法国歌手伊夫·蒙当、艺术全才让·考克托、法国歌坛长青树查尔斯·阿兹纳乌尔、好莱坞女星玛琳·黛德丽以及拳击手迈克尔·希丹等艺术名流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感情故事,更增添了这位香颂天后的传奇色彩。但是太过光芒夺目的人生以及非同寻常的情感经历,让皮雅芙在享受辉煌的同时也经受着常人所难想像的疲惫,这位绰号为“小云雀”的一代天后,终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传奇的四十七年人生
今天刚看完,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虽然质量一般,但因为题材的缘故,还是值得去看的。本片主要表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843到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为止的主要活动。以下说说我的感觉。
1、不是商业片,存在比较明显的观影门槛。
没有一定程度的共运史政治知识储备,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起源,以及19世纪社会运动的相关知识储备,最好不要看这部片。否则几个角色为什么争执、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在同伴中显得那么特立独行,都会让观众看得有些一头雾水。魏特林、蒲鲁东和巴枯宁,对这些角色各自代表的政治流派和立场,以及他们和马恩的关系,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才看得明白他们和马恩的争执。不然,这里面的激烈争执看起来会十分枯燥。
总之抱着看爆米花龙傲天的心思去观影的话,会很失望,但看了以后会对片中人物和他们的政治思想产生兴趣,因为中学政治课不一定会提到这些人物,更别说他们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了。
2、感觉片名改为《青年马恩》会更好些。
因为作为男二号的恩格斯,本片的戏份之重不亚于男一号马克思,光芒程度甚至犹有过之。片头马克思在《莱茵报》停刊被捕后,就是恩格斯跟随父亲视察自家开的工厂,以及他为撰写英国工人状况进行调研。两人在巴黎相会后,就从双线变单线,此后两位男主大部分戏份里都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尤其全片后半段的高潮,正义者同盟改名共产主义同盟,魏特林等人出局的那段高潮戏,几乎全程都是恩格斯的高光时刻,这部片里恩格斯的比重之大,几乎可以让片名改为《青年马恩》了。
开头就是马克思被捕,以及和燕妮相守面对生活的挑战,然后就是恩格斯视察曼彻斯特的家族产业工厂的时候认识了玛丽.白恩士,并在调查工人状况时与玛丽重逢,最终结合;本片始终是双主角并重的形式,对恩格斯的刻画塑造的比重,完全不比男一号马克思差,
3、人物塑造的立体化。
以往阅读政治课本和宣传文章,对于马恩两人的了解都是很扁平化的,觉得就是那种学富五车德高望重的老学究和活动家而已,尤其印象都是两个大胡子老头。但看了本片后,这样的印象基本被推翻,只存在那些枯燥文字里作为共产主义神祗被膜拜的马克思、恩格斯,都变得鲜活了起来。课本和画像里的马恩二人,永远是两位老年大胡子,而这里面的青年马克思,却让人看到,改变世界的其实是年轻人。
片头就是马克思大骂《莱茵报》的文章内容和斗争态度太软弱,出狱后马克思参加政治集会时,对蒲鲁东的质问,都让人看到了一个性格暴烈、敢于斗争又富于思辨的青年马克思形象。而恩格斯跟随父亲视察家族下属的产业工厂,以及事后亲自前往工人生活区调研,被工人暴打,还有在巴黎与马克思面瘫的时候,两人的性格差异都给人感觉明显。的马克思给人感觉性格激进,脾气暴烈,恩格斯则冷静内敛,但绵里藏针的恩格斯一旦行动起来,也让人惊叹他的洞察力和行动力,尤其在后半段批判魏特林、正义者同盟会议上,恩格斯举着马克思的文章主导会议的表现得更是明显。两人堪称完美互补的最佳搭档。
片中对马克思的生活来源困扰做了不少笔墨描写,马克思不止一次谈到自己经济上的窘迫境况,强调自己需要钱养家,以供养燕妮和子女,还有不少展现马克思和燕妮伉俪情深的片段,都让人感到马克思也是个和普通人一样,为生活的窘迫而发愁,而且在意家庭的人。
没有一定程度的共运史政治知识储备,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起源,以及19世纪社会运动的相关知识储备,最好不要看这部片。否则几个角色为什么争执、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在同伴中显得那么特立独行,都会让观众看得有些一头雾水。魏特林、蒲鲁东和巴枯宁,对这些角色各自代表的政治流派和立场,以及他们和马恩的关系,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才看得明白他们和马恩的争执。不然,这里面的激烈争执看起来会十分枯燥。
总之抱着看爆米花龙傲天的心思去观影的话,会很失望,但看了以后会对片中人物和他们的政治思想产生兴趣,因为中学政治课不一定会提到这些人物,更别说他们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了。
2、感觉片名改为《青年马恩》会更好些。
因为作为男二号的恩格斯,本片的戏份之重不亚于男一号马克思,光芒程度甚至犹有过之。片头马克思在《莱茵报》停刊被捕后,就是恩格斯跟随父亲视察自家开的工厂,以及他为撰写英国工人状况进行调研。两人在巴黎相会后,就从双线变单线,此后两位男主大部分戏份里都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尤其全片后半段的高潮,正义者同盟改名共产主义同盟,魏特林等人出局的那段高潮戏,几乎全程都是恩格斯的高光时刻,这部片里恩格斯的比重之大,几乎可以让片名改为《青年马恩》了。
开头就是马克思被捕,以及和燕妮相守面对生活的挑战,然后就是恩格斯视察曼彻斯特的家族产业工厂的时候认识了玛丽.白恩士,并在调查工人状况时与玛丽重逢,最终结合;本片始终是双主角并重的形式,对恩格斯的刻画塑造的比重,完全不比男一号马克思差,
3、人物塑造的立体化。
以往阅读政治课本和宣传文章,对于马恩两人的了解都是很扁平化的,觉得就是那种学富五车德高望重的老学究和活动家而已,尤其印象都是两个大胡子老头。但看了本片后,这样的印象基本被推翻,只存在那些枯燥文字里作为共产主义神祗被膜拜的马克思、恩格斯,都变得鲜活了起来。课本和画像里的马恩二人,永远是两位老年大胡子,而这里面的青年马克思,却让人看到,改变世界的其实是年轻人。
片头就是马克思大骂《莱茵报》的文章内容和斗争态度太软弱,出狱后马克思参加政治集会时,对蒲鲁东的质问,都让人看到了一个性格暴烈、敢于斗争又富于思辨的青年马克思形象。而恩格斯跟随父亲视察家族下属的产业工厂,以及事后亲自前往工人生活区调研,被工人暴打,还有在巴黎与马克思面瘫的时候,两人的性格差异都给人感觉明显。的马克思给人感觉性格激进,脾气暴烈,恩格斯则冷静内敛,但绵里藏针的恩格斯一旦行动起来,也让人惊叹他的洞察力和行动力,尤其在后半段批判魏特林、正义者同盟会议上,恩格斯举着马克思的文章主导会议的表现得更是明显。两人堪称完美互补的最佳搭档。
本片讲述的是巴伐利亚国王Ludwig II的历史故事,从他1864年加冕直到1886年去世,为巴伐利亚凭添一份肃穆而灰色的浪漫。国王除了一些怪癖之外还因为另外的事而著名:他将巴伐利亚卖给了德国;他在全国建造了大量令人惊叹的城堡(最著名的便是neuschwanstein Castle);他是Richard Wagner的主要赞助人,却被他无情抛弃;还曾经爱上了表姐奥地利公主Elisabeth。最终Ludwig II预见到自己悲惨的死亡,他的尸首在施塔恩贝格湖中被发现,但死因一直不明。
因为这部片子关于自由与信仰,爱情与背叛,他一直有追求,大概也从未想过放弃,只是一直在不幸地遭遇悲伤与失败。算是非常有意义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