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古诗词鉴赏方法
一、品味 “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中,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从中可感到惋惜怜悯之情,表达出感伤的情调。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
三、探究用典诗句的妙用。
古诗常引用典故来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含义,发掘典故在古诗中的妙用。
四、体会修辞效果。
古诗中,常借各种手法来表现主旨,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拟人、对偶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的形象和作者的感情。
五、领悟古诗意境
领悟古诗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主动地去创造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一、品味 “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中,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从中可感到惋惜怜悯之情,表达出感伤的情调。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
三、探究用典诗句的妙用。
古诗常引用典故来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含义,发掘典故在古诗中的妙用。
四、体会修辞效果。
古诗中,常借各种手法来表现主旨,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拟人、对偶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的形象和作者的感情。
五、领悟古诗意境
领悟古诗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主动地去创造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9-12-03 · 汽车新能源、机电维修、钣喷美等培训学校
关注
展开全部
要想在创作诗词方面取得进步,首先是要学会如何进行诗词赏析。当你知道怎么赏析了,写出来不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但是我们不是教学生,我们都是成年人,那么怎么赏析一首诗词相对来说就是比较个人风格的事情。而把你赏析出来的结果成文,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
因为,诗词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事情。
不止诗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带了感情色彩的,诗词在这方面尤其强烈。
但是是不是感情强烈的就是好诗呢?当然不是,这就牵涉到表现手法,写作方式甚至成文的时间地点环境。一首诗词的赏析无非就是感情和文采,再通俗一点讲,你是不是读懂了?你是不是被诗词里面蕴含的浓烈感情感动了?这首诗到底写得怎么样?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诗词的赏析基本到位,再通过个人文风表达出来就是你对这首诗词的赏析文章。如果三点全都做到位了,这自然就是一篇好的诗词赏析。
那么具体要如何去做呢?第一点,多读。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不可能在对文言结构都生疏的情况下去读懂文言之中的韵文——诗词。不但要学会文言文结构,还有了解一些特有的诗歌结构,比如“倒装”,“押韵”,这些在诗词中都必须搞懂。而对于文字的修饰,辞藻的华丽,又分为两个阶段。
汉以前的诗都是质朴,古典的。这话说俗点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没什么文采。《诗经》也好,《古诗十九首》也好,大抵就是有事说事,有感情就抒发。为什么我们今天觉得古典优美,第一他确实是当时提纯出来的韵文,第二就是中国人普遍的崇古情节。其实你只要多读,搞清楚文字、句子的意思,理解汉以前的诗歌没有什么难度。
魏曹植起,中国诗歌进入文字修饰的时代。各种各样精巧的结构,包括音韵上的整饬,修辞手法上的多样化,都进入一个新时期。齐梁体的问题是在于“华而不实,言之无物”,但是这些成为盛唐诗歌的基础。
唐诗相对于宋诗,还是容易理解的。李商隐,晚唐时期的用典狂魔,把宋初西昆体带入了一个无诗不用典的魔怔。这个时期的诗就有很多同学读不懂了。
但是读不懂并不是诗人的错,也不是用典的错,是我们不知典故,还是我们读书太少。
所以不论哪个时期,多读是最重要的赏析技巧。不光读诗,还要读史。因为积极的、昂扬的诗歌都是针砭社会时弊的作品,如果你不了解作者的生平,不了解他是在写什么事情,又如何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的赏析呢?
多读,自然能读懂。读懂,就容易被感动。但是每个人不一样,那么每个人被感动的点也不一样。比如陶渊明的隐逸诗词,你读起来可能觉得他心空万物,可我读起来却觉得他是逼不得已,这其中各种各样的情感代入因人而异。好的诗词作品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通感,他会契合大部分人的感情,让读者为他感动。这其实是诗词赏析最重要的一点,写诗者可以为了感情“不以词害意”,咱们赏析者凭什么不能用自己的感情来理解?
第三点,写得好。这个方面倒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判别,如格律诗,首先肯定看平仄、韵脚、对仗、起承转合、有没有特别的构思。非格律诗就从诗意出发,具体看意象表达与铺陈,是否能更多地感染读者。
总的来说,多读诗词,多懂诗词,多学习诗词技法,掌握诗的语言和诗的意境,是写出好的诗词赏析文章,进而创作出好诗词的诀窍。
因为,诗词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事情。
不止诗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带了感情色彩的,诗词在这方面尤其强烈。
但是是不是感情强烈的就是好诗呢?当然不是,这就牵涉到表现手法,写作方式甚至成文的时间地点环境。一首诗词的赏析无非就是感情和文采,再通俗一点讲,你是不是读懂了?你是不是被诗词里面蕴含的浓烈感情感动了?这首诗到底写得怎么样?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诗词的赏析基本到位,再通过个人文风表达出来就是你对这首诗词的赏析文章。如果三点全都做到位了,这自然就是一篇好的诗词赏析。
那么具体要如何去做呢?第一点,多读。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不可能在对文言结构都生疏的情况下去读懂文言之中的韵文——诗词。不但要学会文言文结构,还有了解一些特有的诗歌结构,比如“倒装”,“押韵”,这些在诗词中都必须搞懂。而对于文字的修饰,辞藻的华丽,又分为两个阶段。
汉以前的诗都是质朴,古典的。这话说俗点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没什么文采。《诗经》也好,《古诗十九首》也好,大抵就是有事说事,有感情就抒发。为什么我们今天觉得古典优美,第一他确实是当时提纯出来的韵文,第二就是中国人普遍的崇古情节。其实你只要多读,搞清楚文字、句子的意思,理解汉以前的诗歌没有什么难度。
魏曹植起,中国诗歌进入文字修饰的时代。各种各样精巧的结构,包括音韵上的整饬,修辞手法上的多样化,都进入一个新时期。齐梁体的问题是在于“华而不实,言之无物”,但是这些成为盛唐诗歌的基础。
唐诗相对于宋诗,还是容易理解的。李商隐,晚唐时期的用典狂魔,把宋初西昆体带入了一个无诗不用典的魔怔。这个时期的诗就有很多同学读不懂了。
但是读不懂并不是诗人的错,也不是用典的错,是我们不知典故,还是我们读书太少。
所以不论哪个时期,多读是最重要的赏析技巧。不光读诗,还要读史。因为积极的、昂扬的诗歌都是针砭社会时弊的作品,如果你不了解作者的生平,不了解他是在写什么事情,又如何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的赏析呢?
多读,自然能读懂。读懂,就容易被感动。但是每个人不一样,那么每个人被感动的点也不一样。比如陶渊明的隐逸诗词,你读起来可能觉得他心空万物,可我读起来却觉得他是逼不得已,这其中各种各样的情感代入因人而异。好的诗词作品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通感,他会契合大部分人的感情,让读者为他感动。这其实是诗词赏析最重要的一点,写诗者可以为了感情“不以词害意”,咱们赏析者凭什么不能用自己的感情来理解?
第三点,写得好。这个方面倒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判别,如格律诗,首先肯定看平仄、韵脚、对仗、起承转合、有没有特别的构思。非格律诗就从诗意出发,具体看意象表达与铺陈,是否能更多地感染读者。
总的来说,多读诗词,多懂诗词,多学习诗词技法,掌握诗的语言和诗的意境,是写出好的诗词赏析文章,进而创作出好诗词的诀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鉴赏
马致远(元)的《天净沙
秋思》选自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这是一篇关于记时的散曲。
【鉴赏一】
这是一首小令。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列出九种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是全篇的主旨。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鉴赏二】
此为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而成的生活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天净沙
秋思》九个意象被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景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鉴赏三】
1、《天净沙
秋思》这首曲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秋思是一种萧条、寂寞、悲凉的情思。这种情思之所以被冠以“秋”字,就因为“秋”是触媒剂。秋思既然是秋景触发的,那么要写好秋思就得选好秋景。这首小令选择了“枯藤”“老树”等最有特征性的秋景,最有利于表现秋思。
2、不同心境的人对于同一景物有迥然不同的反映。志得意满的人即使看见萧条秋景,内心里依然充满春天的阳光。所以要写好秋思,还得选好抒情主人公。这首小令就选择了秋思满腹的主人公——流落天涯的断肠人。
3、《天净沙
秋思》这首曲用极为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为丰富的意象。前三句只有十八个字,却接连出现了九个名词,九种景物。而加在名词之前的定语,则体现“断肠人”对于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特定的定语与特定的名词衔接,就构成一系列意象,所表现的就不是客观的景,而是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省略了动词和一切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只罗列名词或名词片语以塑造意象的名句是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而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4、时空关系的处理,最适于表现秋思。就空间说,那充满人物感受的
景不是断肠人故乡的景,而是天涯的景。就时间说,那不是早晨或中午的景,而是日落黄昏的景。如果是故乡的景,再萧条也不会增加断肠人的多少愁思;而远在天涯的景,情形就大不相同。如果是秋天早晨或中午,断肠人还没有今夜宿谁家之类的问题;而日落黄昏之时,情形也就大不相同了。
5、《天净沙
秋思》这首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这幅图,是随着抒情主人公的脚步、视线和思绪展开的。“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尽管在结尾,但实际上是贯穿全局的主线,读《天净沙
秋思》这首曲,一开头就应该想到它,并且跟着“断肠人”在“天涯”漂泊的足迹进入画卷。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这首《钗头凤》写的是封建礼教压迫下的一出爱情悲剧。陆游二十岁左右时与表妹唐婉结婚,俩人相爱很深。但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结婚才一两年,陆游便被迫与唐婉离婚而另娶王氏,唐婉也改嫁了赵士程。陆游三十一岁时,到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沈园游玩,偶遇唐婉夫妇。唐婉派人给陆游送去酒菜致意。陆游回想往事,痛苦而又激动,就在花园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词。词的上片,回顾当年夫妻相爱的幸福生活和被迫离婚后的愁苦。下片写与唐婉偶然重逢的情景和他的复杂心情。
作者与唐婉既然是在春游中偶然重逢,很自然地,在回想过去幸福相处时,首先想起了当年两人共同赏春的情景。那时节,年轻的妻子用她那红润的、酥[sū]油般细腻的手,深情地给自己斟上一杯上好的黄縢[téng]酒,也就是官酿的以黄纸封口的黄封酒。两人举目观赏,只见满城春意盎然,红色的宫墙旁边杨柳飘拂。作者只用了三句话,选择了这样一个印象最深、和今天形成尖锐对照的生活场面,就把当初俩人的感情和美满生活写出来了。接下去,作者用东风来比喻他的专制的母亲说,由于东风的冷酷无情,破坏了自己美满的婚姻,失去了欢乐。于是“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离索,就是离群独居的意思。)只落得满腔愁苦,几年来一直在孤独中度过。上片最后以“错、错、错”结束回顾,表示了他对当初屈服于封建家长的压力被迫与妻子离婚的沉痛悔恨。
今天的重逢又是怎么样不同的情景啊!春天虽依然如旧,可是“人空瘦”,那可怜的妻子比起当年已经憔悴了许多。这消瘦的容貌正同当年的红酥手相对照。“空”,是徒然的意思。这个“空”字,透露了作者对唐婉的心疼和关切。我们好象听到作者在暗暗地对她说,你又何苦这样无益地拆磨自己呢!这时的唐婉,已哭得象泪人一样了。她“泪痕红浥鲛绡透”。浥[yì],沾湿。
鲛绡[jiāoxiāo],古代神话故事中的鲛人(即人鱼)所织的精美纱绢。这里指唐婉用的手帕。陆游看到,唐婉痛哭不止,沾有胭脂的泪水,已将她的手帕湿透了。
不仅人有变化,在伤心人看来,景色也大为不同。尽管同样是春天,但桃花已经雕落,花园里的池台楼阁也很荒凉,再也不是充满“春色”的景象了。上片对昔日赏春的描写,是充满了欢乐和生意的情景交融;现在花园重逢的场面,则是充满辛酸与凄凉的情景交融了。看着此情此景的陆游,他当时心中又作何感想呢?“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古人为了表示爱情的坚定不移,常常指山为誓,即“山盟”。“锦书”是指表达爱情的书信,这是由古代一个女子用锦缎织上文字给她的丈夫表示情意的典故而来。这时的陆游,内心非常矛盾:虽然他对唐婉仍然深爱在心,但是现在大家都已经各自婚嫁,为礼法所限,再也难以向她表示自己的爱情了。他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这一个悲剧的现实。“莫、莫、莫”。“莫”,是罢了的意思。他这连声“罢了”的悲叹,和上片的“错,错,错”的悔恨相呼应,读起来好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在一下一下地敲打着读者的心弦,向封建礼教发出了悲愤的控诉。
马致远(元)的《天净沙
秋思》选自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这是一篇关于记时的散曲。
【鉴赏一】
这是一首小令。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列出九种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是全篇的主旨。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鉴赏二】
此为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而成的生活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天净沙
秋思》九个意象被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景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鉴赏三】
1、《天净沙
秋思》这首曲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秋思是一种萧条、寂寞、悲凉的情思。这种情思之所以被冠以“秋”字,就因为“秋”是触媒剂。秋思既然是秋景触发的,那么要写好秋思就得选好秋景。这首小令选择了“枯藤”“老树”等最有特征性的秋景,最有利于表现秋思。
2、不同心境的人对于同一景物有迥然不同的反映。志得意满的人即使看见萧条秋景,内心里依然充满春天的阳光。所以要写好秋思,还得选好抒情主人公。这首小令就选择了秋思满腹的主人公——流落天涯的断肠人。
3、《天净沙
秋思》这首曲用极为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为丰富的意象。前三句只有十八个字,却接连出现了九个名词,九种景物。而加在名词之前的定语,则体现“断肠人”对于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特定的定语与特定的名词衔接,就构成一系列意象,所表现的就不是客观的景,而是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省略了动词和一切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只罗列名词或名词片语以塑造意象的名句是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而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4、时空关系的处理,最适于表现秋思。就空间说,那充满人物感受的
景不是断肠人故乡的景,而是天涯的景。就时间说,那不是早晨或中午的景,而是日落黄昏的景。如果是故乡的景,再萧条也不会增加断肠人的多少愁思;而远在天涯的景,情形就大不相同。如果是秋天早晨或中午,断肠人还没有今夜宿谁家之类的问题;而日落黄昏之时,情形也就大不相同了。
5、《天净沙
秋思》这首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这幅图,是随着抒情主人公的脚步、视线和思绪展开的。“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尽管在结尾,但实际上是贯穿全局的主线,读《天净沙
秋思》这首曲,一开头就应该想到它,并且跟着“断肠人”在“天涯”漂泊的足迹进入画卷。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这首《钗头凤》写的是封建礼教压迫下的一出爱情悲剧。陆游二十岁左右时与表妹唐婉结婚,俩人相爱很深。但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结婚才一两年,陆游便被迫与唐婉离婚而另娶王氏,唐婉也改嫁了赵士程。陆游三十一岁时,到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沈园游玩,偶遇唐婉夫妇。唐婉派人给陆游送去酒菜致意。陆游回想往事,痛苦而又激动,就在花园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词。词的上片,回顾当年夫妻相爱的幸福生活和被迫离婚后的愁苦。下片写与唐婉偶然重逢的情景和他的复杂心情。
作者与唐婉既然是在春游中偶然重逢,很自然地,在回想过去幸福相处时,首先想起了当年两人共同赏春的情景。那时节,年轻的妻子用她那红润的、酥[sū]油般细腻的手,深情地给自己斟上一杯上好的黄縢[téng]酒,也就是官酿的以黄纸封口的黄封酒。两人举目观赏,只见满城春意盎然,红色的宫墙旁边杨柳飘拂。作者只用了三句话,选择了这样一个印象最深、和今天形成尖锐对照的生活场面,就把当初俩人的感情和美满生活写出来了。接下去,作者用东风来比喻他的专制的母亲说,由于东风的冷酷无情,破坏了自己美满的婚姻,失去了欢乐。于是“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离索,就是离群独居的意思。)只落得满腔愁苦,几年来一直在孤独中度过。上片最后以“错、错、错”结束回顾,表示了他对当初屈服于封建家长的压力被迫与妻子离婚的沉痛悔恨。
今天的重逢又是怎么样不同的情景啊!春天虽依然如旧,可是“人空瘦”,那可怜的妻子比起当年已经憔悴了许多。这消瘦的容貌正同当年的红酥手相对照。“空”,是徒然的意思。这个“空”字,透露了作者对唐婉的心疼和关切。我们好象听到作者在暗暗地对她说,你又何苦这样无益地拆磨自己呢!这时的唐婉,已哭得象泪人一样了。她“泪痕红浥鲛绡透”。浥[yì],沾湿。
鲛绡[jiāoxiāo],古代神话故事中的鲛人(即人鱼)所织的精美纱绢。这里指唐婉用的手帕。陆游看到,唐婉痛哭不止,沾有胭脂的泪水,已将她的手帕湿透了。
不仅人有变化,在伤心人看来,景色也大为不同。尽管同样是春天,但桃花已经雕落,花园里的池台楼阁也很荒凉,再也不是充满“春色”的景象了。上片对昔日赏春的描写,是充满了欢乐和生意的情景交融;现在花园重逢的场面,则是充满辛酸与凄凉的情景交融了。看着此情此景的陆游,他当时心中又作何感想呢?“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古人为了表示爱情的坚定不移,常常指山为誓,即“山盟”。“锦书”是指表达爱情的书信,这是由古代一个女子用锦缎织上文字给她的丈夫表示情意的典故而来。这时的陆游,内心非常矛盾:虽然他对唐婉仍然深爱在心,但是现在大家都已经各自婚嫁,为礼法所限,再也难以向她表示自己的爱情了。他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这一个悲剧的现实。“莫、莫、莫”。“莫”,是罢了的意思。他这连声“罢了”的悲叹,和上片的“错,错,错”的悔恨相呼应,读起来好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在一下一下地敲打着读者的心弦,向封建礼教发出了悲愤的控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首先要看诗中有没有修辞手法,比如借代、比喻,排比等。然后可对所描写的是发表议论,比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运用举例,把其特点表现出来了,使景物优美,自然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崔颢《黄鹤楼》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黄鹤矶上,背靠蛇山,俯瞰长江。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其说有二:一说三国时蜀人费文褘跨鹤登仙,曾在黄鹤楼上憩息;一说仙人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这句一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
简析: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诗文解释】
前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就不再回还,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飘拂。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天色渐暗,放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江上的烟波迷茫,使人生出无限的哀愁。
【诗文赏析】
登上今天的黄鹤楼想起昔日的传说,岁月流逝,人去楼空;惟一还像昨天的,只有那悠悠的白云。世事茫茫,真令人有无限的感慨!诗人触景抒怀,一发不可收,一气呵成,气贯长虹。
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又看到了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于是又勾起了一怀乡愁。这正是先放后收,完全合乎格律上「起、承、转、合」的要求,文势波澜起伏,而末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又重回开篇的渺茫境界,全诗浑然一体,意境天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黄鹤矶上,背靠蛇山,俯瞰长江。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其说有二:一说三国时蜀人费文褘跨鹤登仙,曾在黄鹤楼上憩息;一说仙人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这句一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
简析: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诗文解释】
前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就不再回还,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飘拂。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天色渐暗,放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江上的烟波迷茫,使人生出无限的哀愁。
【诗文赏析】
登上今天的黄鹤楼想起昔日的传说,岁月流逝,人去楼空;惟一还像昨天的,只有那悠悠的白云。世事茫茫,真令人有无限的感慨!诗人触景抒怀,一发不可收,一气呵成,气贯长虹。
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又看到了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于是又勾起了一怀乡愁。这正是先放后收,完全合乎格律上「起、承、转、合」的要求,文势波澜起伏,而末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又重回开篇的渺茫境界,全诗浑然一体,意境天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