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红极一时的Kappa为什么这些年销声匿迹了呢?
Kappa作为一个意大利品牌,在最初进入中国市场的几年,做得不温不火,随着中国动向获得Kappa中国的品牌授权后,Kappa开始了在中国市场一飞冲天的发展。鲜明的色彩,修身的设计,大图案,大色块,让Kappa占据了运动时尚这个蓝海市场。
Kappa作为品类的分割者,当年成功地从运动品类和时尚休闲品类中切割了市场,这个定位至今仍未过时,问题只是中国动向没有把握机会把份额做大。反而给了别的品牌更多的机会。彪马、阿迪的三叶草这几年都在运动时尚上下足了功夫,而安踏、特步则一直走平价的时尚运动路线。这些竞争对手都对Kappa形成了挤压。
2009年,中国动向收购日本非尼克斯品牌,进军滑雪、航海专业服装领域,但是收购这个品牌有点生不逢时,彼时,中国户外运动市场正停留在中低端主导,高端不足的阶段,非尼克斯本身定位高端,需要投入足够的资源去开拓市场,中国动向却并没有太多的动作。这导致,在这几年中,无论是Kappa品牌的国际化,还是非尼克斯的本地化都做得不好。
更让我看不懂的是,前阿迪达斯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桑德琳担任中国动向首席执行官期间,在Kappa的产品结构上做了调整,将Kappa做成“哑铃型”的产品结构,也就是说一头突出时尚,一头突出专业。“事实上,在我看来,Kappa其实需要的是中间的部分,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橄榄球型的。 反观现在的Kappa,和风光的时候相比,产品并未有明显的创新,定价却向耐克、阿迪达斯看齐,这让消费者无法买账。“很多品牌开创一个差异化的定位就很牛了,但关键是让你的品牌具有长久的竞争力,品牌是需要适时的改变的。
Kappa的问题在于没有在抢到市场份额后继续扩张,反而被竞争对手不断地蚕食自己的领地。所以,对于Kappa而言,必须在确定好品牌定位后继续做横向扩张,同时也要考虑功能属性,在运动专业性上要有所突破,从中找跨界的突破。
此外,Kappa可以说是最没有运动味道的品牌,但在当年,中国动向可能也是最善于“四两拨千斤”的企业。当别的体育用品企业都在花费巨资赞助国际球星、国际运动队时,Kappa更多地选择在娱乐圈营销而非专业的体育赛事。从赞助歌手演唱会、知名主持人的节目,到电影院的庆典,Kappa试图通过融入这些流行前线的元素来引领潮流。
运动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体育元素和体育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和价值最终延伸到专业的产品当中,这一点上Kappa并没有做到。
在一般的消费者眼中,由于Kappa 长期忽略在体育营销上的投入,Kappa 更像是一个潮牌,而不是运动品牌,其时尚有余,运动和功能性不足。当时尚和流行的风潮转瞬即逝的时候,其“四两拨千斤”式的营销方式反而成了他们的软肋。
“当Kappa的运动时尚逐渐变成大众化水平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在穿,时尚属性就下降了,流行就在增长,而流行则属于大众,如何把握流行,不会像风一样的过去,这反而成了Kappa遇到的难题。”张庆表示。
事实上,当一个品牌走时尚路线的时候,是非常危险的,一家企业要永远保持潮流前沿是很难的,尤其是一家中国企业,也许从国外拿到一季货品可以爆红一下,但是下一季就很难说了。而中国的软实力还比较有限,在文化方面更多地受欧美影响,Kappa要想从中国本土文化中挖掘出时尚元素是比较困难的。
个人是卡帕的忠实用户,比较了解此品牌历史,风靡中国的卡帕逐渐销声匿迹还是有根由的,不会无缘无故。首先是血统问题,卡帕这品牌大陆地区早已和意大利卡帕没有关系了,他是意大利卡帕授权给中国动向自主设计、生产、销售的,这和飞利浦彩电、花花公子鞋衣一样是假洋鬼子,因此他的品牌效应就开始大幅落后耐克阿迪,其次是质量问题,他很多衣服是纯棉的,洗一次居然要缩水,而且是不均匀缩水,他的灰色衣裤的设计还是很潮的,但是橘子果汁都能给染色且洗不干净,我一条裤子直接在洗衣机里面混洗染成红色,染的很均匀漂白水都洗不掉,第三是推广,当初卡帕是很下的起心推广的,因为背靠李宁这个大树,06世界杯的时候主播解说们都是穿着这品牌的polo衫主持,在一定范围内有较大影响,伴随着世界杯宣起卡帕流行的旋风,现在明显卡帕广告投入也不足,最后科技感,耐克阿迪他们不仅签约很多体育明星,还在衣鞋上面投入很多研发,有很多人体工程学都放在他们的鞋子里面,衣服面料也都有讲就,而卡帕只卖款式,除了款式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拿的出手,一旦染色缩水连款式都没了,越来越多老用户也开始嫌弃他,终于到了现在这个地步。
先跟大家理清一个概念:kappa这个品牌和中国的关系,原品牌kappa是在意大利1916年诞生,2006年被李宁控股动向公司买断在中国和日本的品牌logo使用权和销售权,而且设计制造和营销都是在国内进行。
李宁接管后的KAPPA曾经风光无限,从2007年营收只有17亿元的小品牌,急剧增长到2010年42.6亿元,2009-2010年一年净利润超过14亿元,成为增长最快的体育用品公司。这里边既有李宁这棵大树的背景,也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来的奥运红利。
2011年是个转折点,其实这一年不仅对于kappa,对于整个中国运动品牌都是一个拐点。
奥运红利消失后,市场逐步回归理性,一二线品牌规模锐减,随后传递到到其他运动品牌。这个时候,kappa的轻资产模式和线下软肋被极具放大,并造成了失控的局面。
KAPPA鼎盛时虽有4000家终端门店,但是全部是代理商经销商模式,这一模式的好处是可以迅速扩张线下渠道,覆盖品牌的市场范围。但是坏处也很致命,那就是对于线下渠道没有绝对的控制能力。一旦市场恶化,原有的终端门店遇到盈利恶化可不会跟品牌同舟共济,而是会迅速退出,而这造成的连锁反应就是,回购库存让KAPPA背上十多亿的包袱,丧失了大部分已经占领的渠道,进一步导致品牌的崩溃。
其次,kappa之所以一直没缓过劲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牌战略的失策。其实,专业才是一个品牌的立身之本,时尚的风向很难把握,又何况是kappa这样在中国根基并不深厚的企业。KAPPA的品牌定位是时尚运动,也依靠这一定位在短期市场细分中取胜,但是在其鼎盛时期并没有趁机向专业运动品牌方向转型。随着各种快时尚品牌的爆发式涌入,KAPPA原有市场被蚕食殆尽,品牌地位也迅速滑落。
当年红极一时的卡帕Kappa,为什么这些年销声匿迹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