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西北金矿成矿地质条件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胶东金矿集中区位于华北板块东南缘,毗邻大别-苏鲁造山带。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造就了胶东地区得天独厚的成矿地质条件:既有广泛分布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克拉通化的变质基底岩系,亦有不同构造-岩浆期的岩浆侵入活动,还有中生代以来颇为发育的以NNE、NE向为主的不同方位、序次的脆性断裂构造等等,这种三位一体的地质条件,为胶东金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地质背景。太古宙含较多幔源物质的变质岩系和侏罗纪壳源重熔型花岗岩———玲珑花岗岩构成了胶东金矿的矿源岩系,早白垩世岩浆活动成为含金流体活化的热源,广泛发育的断裂构造为金矿运移、富集提供了通道和空间。
一、矿源岩系
(一)太古宙花岗-绿岩组合
胶东太古宙花岗-绿岩带由唐家庄岩群、胶东岩群和官地洼变基性-超基性岩组合、马连庄基性-超基性岩组合、栖霞片麻岩套、西朱崔含紫苏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等地质单元组成。该套太古宙变质基底岩系(广义的胶东群)被认为是胶东金矿的原生矿源岩系(李士先等,2007)。
从胶东地区与金矿有关的主要地质单元金丰度值(表3-1)可看出,广义的原胶东群(花岗-绿岩组合)金丰度值为1.67×10-9,胶东岩群为1.88×10-9,其他前寒武纪地质单元的金丰度值为1.22~2.58×10-9,金丰度值均低于金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4.0×10-9(黎彤,1997)。
表3-1胶东与金矿有关的主要地质单元金平均丰度值一览表
金在岩石中有两种赋存形式:一是具亲铁、亲铜、亲钾性易活化的金,二是具惰性不易活化的金。易活化的金在地质构造活动过程中,热液作用使其从岩石中活化、萃取出来,迁移、富集;不易活化者,则难以释放而残留于岩石中。研究认为,在胶东地区普通岩石中测试的正是这部分难以激活的剩余金,不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始金丰度。从物质不灭定律和有其物必有其源的角度看,原始变质基底金含量特别是易活化金含量颇丰,多已被后期热液活化、萃取,搬运、迁移而富集成矿,故经历了多期构造岩浆活化改造的太古宙花岗绿岩组合中的金丰度值低。因此,不能因太古宙变质基底岩系中金丰度值低而否定其原始矿源岩系的性质。
胶东绿岩带中有较多的幔源超镁铁质-铁镁质岩石,一般认为地幔中金元素比较富集,因此,由这种岩石组成的太古宙古陆核和陆壳富金,为金的成矿提供了最初的物质来源。
栖霞片麻岩套TTG质花岗岩系是胶东地区太古宙规模最大的岩浆活动事件,亦是胶东地区具重要意义的一次岩浆侵入活动。岩浆侵入致使处于塑性-半塑性的原始陆核、陆壳物质被冲碎、解体,分散为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残留包体。TTG岩系在侵位过程中,活化、萃取原始陆核、陆壳金质与其自身携带的金元素融于一体,完成了胶东地区原始金质的首次积累。以栖霞片麻岩套TTG岩系为主体的太古宙变质基底岩系的发生、形成和演化过程,是胶东金矿形成的建造基础,是矿源岩系得以逐步演化成矿的物质渊源。
(二)玲珑花岗岩
玲珑花岗岩是胶东地区最发育的侵入岩之一,亦是与金成矿密切相关而备受关注的侵入岩,被称为金矿成矿的衍生矿源岩系(李士先等,2007)。玲珑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以高Sr低Y为特点,相似于埃达克岩,然而,其以常具较明显的负铕异常和Al2O3含量一般不超过15%而区别于埃达克岩。多数研究者认为玲珑花岗岩属于陆壳重熔型花岗岩(宋明春等,2009),是由基底岩系组成的陆壳部分熔融形成的。以往研究表明,玲珑花岗岩的锆石组成十分复杂,导致其同位素年龄变化范围很大,前人对其形成时代的认识差异较大。现在多数人倾向于认为其形成于侏罗纪,其同位素组成复杂,主要原因是玲珑花岗岩是由不同时代的基底岩系部分熔融形成,其内保留了大量基底岩系的年龄信息。含金颇丰的由太古宙花岗-绿岩带组成的下地壳被交代、重熔和发生壳幔物质的强烈置换,在低压、高温条件下金质活化,形成了金显著富集的重熔型花岗岩———玲珑花岗岩。
二、热源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胶东金矿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大致形成于120Ma左右,这一年龄数据恰与胶东地区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的时代相吻合。大规模岩浆活动产生的热量引起了地壳较浅部流体活动,流体从富金围岩中萃取金元素,由高压区向低压区迁移,在适宜的位置富集成矿。
胶东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类侵入岩主要有郭家岭花岗岩和伟德山花岗岩。郭家岭花岗岩被认为是与金矿关系最密切的花岗岩,是金矿的直接矿源岩,也是造成含矿流体迁移、萃取的主要原因(李士先等,2007)。来自上地幔的以中基性成分为主的岩浆和下地壳“衍生矿源岩”大比例混熔形成的中酸性岩浆,沿EW向构造带以热气球膨胀方式主动侵位,在结晶分异过程中,来自地幔的热流携带的成矿组分和挥发分,交代熔融“原生矿源岩”和“衍生矿源岩”系;岩浆成岩过程中,在侵入体内分异出含矿流体,并与大气降水混合,携带被活化、萃取的金质形成了一个新的岩浆-流体-成矿系统,金质与挥发分、碱质(K、Na等元素)等形成易熔配合物进入流体相,在温度、压力等物化条件影响下,含矿热液由高能向低能部位迁移,在成矿有利空间沉淀富集成矿(李士先等,2007)。
伟德山花岗岩同位素年龄集中于127~105Ma年龄段。其地球化学特点与郭家岭花岗岩具有相似性,其成因也是由壳源酸性岩浆与幔源基性岩浆混合形成。伟德山花岗岩是胶东地区中生代最发育的侵入岩,尤其在胶东东部沿海一带大量分布,胶西北地区虽然大规模侵入体不多,但是发育大量同时期的中酸性岩脉,说明该地区剥蚀较浅,大规模花岗岩体尚未出露。伟德山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与金矿成矿时间吻合,该期岩浆活动规模大、强度高、热量高,足以引起上部岩层中大规模的流体活动。因此,我们认为,伟德山花岗岩岩浆活动是引起成矿流体活化的重要热源。
三、控矿构造
控制胶西北金矿的断裂系统,最具决定意义的是NNE—NE向弧形控矿断裂系统,它直接控制了该区特大型、大型金矿床及大部分中小型金矿床。
(一)三山岛断裂带
位于渤海之滨的莱州市三山岛—仓上—潘家屋子一线,其大部分地段被第四系覆盖。断裂陆地出露长12km,带宽20~400m;总体走向40°~50°,三山岛—新立段走向40°,从新立向南西以80°走向延入渤海,跨海后在仓北以10°~20°走向延至仓南。从仓南以85°走向往南西延长2km,逐渐转为45°,至潘家屋子延入渤海;倾向南东,倾角30°~40°,局部可达80°(图3-2)。断裂平面上呈“S”形,形态不规则,膨缩现象明显,其下盘多发育与其走向平行或呈“入”字形相交的分支构造;剖面上呈铲状,浅部倾角陡、深部明显变缓。断裂发育于玲珑花岗岩与栖霞片麻岩套接触带和内接触带,沿断裂带具强烈的绢英岩化蚀变。断裂具多期活动特点,成矿前为左行压扭,成矿期为右行张扭,成矿后为左行压扭。断裂带主裂面明显,其内发育有10~50cm厚的灰黑色断层泥,位于断裂带中偏上部位。带内构造岩发育,蚀变分带明显,以主裂面为界,以下依次出现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各带呈渐变关系;主断裂面以上,蚀变岩带较窄,蚀变分带不明显。
三山岛断裂由北向南控制三山岛、新立和仓上3处大至特大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
图3-2 三山岛断裂带地质图
(二)龙莱断裂带
包括龙口-莱州主干断裂和其上、下盘伴生和派生的低序次断裂,如寺庄段的寺庄支断裂、邱家支断裂;焦家-朱宋段的侯家支断裂、河西支断裂、望儿山支断裂、金华山-洼孙家支断裂等。另有分布于这些支断裂之间和玲珑岩体内的以NE走向为主的更低序次的断裂或裂隙群。龙莱断裂带中段招远高家庄子以南金矿密集分布地段也称为焦家断裂带(图3-3)。
1.主干断裂
龙口-莱州断裂北起龙口姚家,南至莱州市紫罗姬家一带。断裂长约60km,宽50~500m。走向总体呈NNE向,但变化较大:从寺庄村沿NNE—NE走向延伸至高家庄子,过辛庄后拐向NE东向(75°左右)至水盘,从水盘沿25°方向进入龙口市境内;寺庄以南以170°走向延至徐村院村南。断裂倾向北西,倾角30°~50°,局部较可达78°。断裂平面上呈“S”形,形态不规则,膨缩现象明显,其下盘发育较多与其走向平行或呈“入”字形相交的分支构造;剖面上呈铲式,垂深1000m以下倾角最缓处为16°。断裂发育于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与玲珑花岗岩、郭家岭花岗岩接触部位或内接触带,断裂发育部位往往形成较厚的灰黑色断层泥和规模不等的破碎蚀变岩带。断裂自南向北大致分为七段。
寺庄段:发育于玲珑花岗岩内,形成宽80~500m的破碎蚀变带,北段走向15°,南段渐弯曲为走向325°,倾向NW或SW,倾角30°~40°,其上盘发育寺庄支断裂,下盘发育邱家支断裂。此段赋存寺庄金矿床。
图3-3 焦家断裂带地质图
马塘-新城段:东季以南断裂发育于马连庄组合变辉长岩与玲珑花岗岩接触部位,新城附近发育于玲珑花岗岩内部或与郭家岭花岗闪长岩接触带。破碎蚀变带宽80~200m。总体走向40°,平面上呈曲率较大的“S”形,变化范围5°~40°;倾向NW,倾角25°~60°,东季局部地段可达80°左右。此段赋存有焦家、新城、马塘、东季金矿床。
新城-高家庄子段:发育于玲珑花岗岩与郭家岭花岗闪长岩接触部位,上盘发育埠后支断裂,下盘为侯家支断裂、河西支断裂、望儿山支断裂。主干断裂与支断裂在平面上呈斜列分布的“入”字形构造和菱形结环特征。
磁口-大宋家段:发育于马连庄组合变辉长岩与玲珑花岗岩接触带,走向由45°渐变为75°左右,倾向NW,倾角30°左右,破碎蚀变带宽度变窄,尚未发现有金矿床赋存。
大宋家-水盘段:断裂上盘为古近纪五图群的含砾长石砂岩、含砾硬砂岩沉积岩系及太古宙马连庄组合变辉长岩,下盘为玲珑花岗岩。断裂走向60°~80°,倾向NW,倾角30°~40°,蚀变带宽100m左右,尚未发现有金矿床赋存。
水盘-姚家段:发育于马连庄组合变辉长岩与玲珑花岗岩及郭家岭花岗岩接触带。断裂走向5°~0°,姚家以北地段走向30°左右,以南5°~10°;倾向NW,倾角30°~34°;破碎蚀变带宽40~120m。姚家金矿床赋存其中。
姚家以北段:发育于郭家岭花岗岩内部,走向由30°渐变为50°左右,倾向NW,倾角38°~50°,破碎蚀变带规模较小。
主干断裂复杂的形状变化反映了应力场变化的复杂性,“入”字形构造和菱形结块构造为断裂左行张扭活动的结果。初步认为,断裂在初始形成时为右行压扭性质,继而转为左行张扭成矿,成矿后又发生一次右行压扭活动,使矿体破碎或被切割。
2.望儿山支断裂
南起招远西曲城村北,经望儿山、上庄,于朱宋村北与焦家主干断裂交汇。全长12km,宽80~120m,总体走向35°,倾向NW,倾角30°~50°。断裂北段山后付家—朱宋村一带走向40°,付家以南走向近SN(5°~10°)。主裂面较发育,由厚10~30cm的灰色断层泥组成。主裂面两侧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闪长)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闪长)岩呈对称分布。断裂发育于玲珑花岗岩内部或与郭家岭花岗岩接触带。断裂在上庄、河东村附近出现分枝复合现象。沿断裂自南向北近等间距分布有望儿山、付家、河东、上庄、陈家5处规模较大的金矿床。
3.河西支断裂
北起河东村,经河西村南与侯家支断裂汇合,再向南,于东季金矿床北部交汇于焦家断裂。断裂长约2km,宽30~60m;总体走向约50°,倾向NW,倾角25°~50°。平面形态呈舒缓波状。以黑色断层泥为标志的主断裂面,沿破碎带近底板发育。断裂切割玲珑花岗岩、郭家岭花岗岩。在两种花岗岩接触带部位赋存有特大型河西金矿床。
4.侯家支断裂
南端交汇于河西支断裂,向北沿徐家疃东—西良一带展布,于朱宋村北汇合于焦家断裂。断裂长6km,宽20~100m,走向40°,倾向NW,倾角30°~40°。断层泥不发育,无明显的构造主裂面。断裂切割玲珑和郭家岭花岗岩,其南段有工业矿体赋存。
5.金华山-洼孙家支断裂
南起金华山,向东北经前孙家、小诸流、洼孙家,于界河大宋家一带与焦家断裂交汇。断裂长约12km,宽0.5~20m,走向40°~50°,倾向SE或NW,倾角60°~72°。断裂南北两段发育于玲珑花岗岩内,中间段切割郭家岭花岗岩。沿该断裂基本等间距分布有金华山、前孙家、山后冯家、后孙家、洼孙家等中、小型金矿床。
6.埠后支断裂
发育于焦家断裂上盘的玲珑超花岗岩内,走向约50°,倾向北西,倾角20°~35°。北从磁口村南由焦家断裂分出,经埠后、马埠庄子南,在新城以北又交汇于焦家断裂,长约7km。平面形态比较复杂,分枝复合,膨胀夹缩特征发育。沿断裂发育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绢英岩化花岗岩。该断裂未见工业矿体赋存。
7.寺庄支断裂
焦家断裂寺庄段上盘的分枝断裂。北从朱郭李家东由焦家断裂分出,于寺庄矿区南又复合于焦家断裂,沿栖霞片麻岩套与玲珑花岗岩接触带展布。断裂长2.4km,宽70~200m;北段走向50°,向南延伸偏转为330°,倾向NW或SW,倾角20°~30°。发育连续的主裂面及2~10cm厚的断层泥。沿该断裂金矿化较差。
8.邱家支断裂
发育于焦家断裂下盘,展布于玲珑花岗岩内。自北向南出现三个分支,西侧分支控制长度700m,宽20~80m,走向5°,倾向NW,倾角40°,由花岗质碎裂岩、碎裂状花岗岩组成,有工业矿体赋存;中间分支长度1700m,宽30~120m,走向15°~40°,倾向NW,倾角40°~50°,由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绢英岩化碎裂状花岗岩组成;南侧分支长1200m,宽10~100m,走向55°,倾向NW,倾角30°~40°,由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组成。
该断裂主矿体赋存在主裂面下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带和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内,其产状与主裂面产状一致。次级矿体赋存在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带内,其走向与主断裂面一致,倾角陡立或反倾。断裂内主矿体往南西方向侧伏明显,沿倾斜方向具有尖灭再现的特点。
9.焦家断裂带及其南延位置
人们通常把龙莱断裂带的朱宋-朱桥段习称为焦家断裂带,该断裂是焦家金矿田的控矿构造。由于在朱宋以北发现小涝洼小型金矿床,我们认为朱宋向北至高家庄子段属焦家断裂带的北延部分。焦家断裂带南段寺庄以南因第四系覆盖去向不明,因此前人对焦家断裂南延的位置争议较大。有人认为,焦家断裂在徐村院以南大致沿河道向南东方向转折;还有人认为,焦家断裂与徐村院西南方向的苗家断裂可以相接。
2006年山东省地质六院在莱州市徐村院矿区开展了金矿普查工作,发现了受断裂构造控制的构造蚀变带,工程控制蚀变带长1700m,宽160~360m。蚀变带走向350°,倾向W,倾角34°~60°,平面或剖面上呈舒缓波状延伸,发育于玲珑花岗岩中。蚀变带发育较连续的主裂面,由厚0.05~0.60m的断层泥组成。以主裂面为中心向两侧分别由绢英岩、绢英岩质碎裂岩、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绢英岩化花岗岩组成,各类蚀变岩之间呈渐变关系,岩石蚀变不均匀,以主裂面为中心向两侧依次减弱,其中绢英岩、角砾岩、绢英岩化碎裂岩呈不连续带状分布。蚀变以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为主,局部见黄铁矿化、方铅矿化,局部见金矿化。从岩心观察,沿断裂带的构造岩性分带、主裂面特点、破碎带蚀变程度、矿化类型等与北部相邻的焦家断裂寺庄段完全可以对比。
通过对物探异常验证,在紫罗姬家工区揭露出的断裂蚀变带,钻孔内宽度可达150m,蚀变带由钾长石化绢英岩化花岗岩及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组成,局部为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星散状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分布于岩石中,岩石裂隙较为发育,裂隙面偶见粉末状黄铁矿分布,局部地段具金矿化。在紫罗綦家地区开展的钻探工作,也发现了一定规模的断裂带,与物探推测结果基本吻合,断裂分布于新太古界马连庄组合变辉长岩中,带宽80m,走向50°~60°,倾向北西,倾角45°~50°,断裂带岩性为绢英岩化变辉长岩及绢英岩化变辉长岩质碎裂岩、绢英岩化变辉长岩,沿断裂带具一定的金矿化。
在徐村院、紫罗姬家和綦家地区揭露的断裂构造特征与焦家断裂比较:断裂带分布部位一致、断裂构造蚀变带地质特征基本相同、空间位置基本对应、地球物理场均处于高磁场的马鞍部位、矿化蚀变带的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基本一致,因此认为,寺庄向南经徐村院至紫罗姬家的断裂应是焦家断裂带的南延段,该断裂再向南经綦家后有继续沿南西方向延伸的趋势。徐村院西南方向分布的苗家断裂,其走向与焦家断裂一致,但倾向相反,规模、蚀变矿化特征均与该带有较大差别,因此不可能是焦家断裂的南延。根据物探和部分地质勘查资料分析,徐村院南现代河流经过的位置可能是NW向或NNW向的后期断裂构造。前人也有焦家带过寺庄后被NW向的后期断裂切割错位而去向不明的说法,但根据招远界河、淘金河、诸流河等来看,河流两侧的地质特征完全对应,未发现明显位移。
总的认为,焦家断裂带应为龙莱断裂带南段的高家庄子-紫罗姬家段,包括高家庄子-新城段、新城-马塘段、寺庄段及其南延部分,长度大于21km,在前人所称的焦家断裂基础上向南北两端各延伸了3km。焦家断裂带是著名的金成矿带,其南延段的确立,对进一步的勘查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焦家断裂带平均走向30°,倾向北西,倾角29°~43°,总体沿栖霞片麻岩套与玲珑花岗岩的接触带分布,但有的地段发育在栖霞片麻岩套或穿切玲珑花岗岩与郭家岭花岗岩。破碎蚀变带宽80~200m,具明显而稳定的分带特征。
焦家断裂带为金矿最密集的成矿构造带,特大型金矿焦家金矿、新城金矿及河东、河西等其他15处大中型金矿均受该断裂或其旁侧次级断裂控制,主断裂与其下盘次级断裂上的矿床具有东西横向对应产出的规律。
(三)招平断裂
招远-平度断裂(简称招平断裂)平面上呈舒缓波状展布,是胶西北S形断裂中规模最大的一条。断裂南起平度城北宋戈庄附近,呈NNE走向,向北至南墅以北转为NE向,经招远城后再转为NEE东向,延至龙口市颜家沟一带尖灭。断裂走向变化较大,在招远城以南近于南北走向或15°左右,经朱家嘴急转为45°~60°。断裂全长120km,宽150~200m,倾向南东—东,倾角30°~70°。断裂由主干断裂和次级断裂组成。其中主干断裂北段的丁家庄子-大磨曲家地段习称为破头青断裂。
1.主干断裂
招平断裂多沿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与玲珑花岗岩的接触带分布,主干断裂下盘均为玲珑花岗岩,上盘在平度市山旺—山后一带为荆山群禄格庄组,山后至招远新村、大尹格庄至招城上盘均为栖霞片麻岩套;招城以北,上盘为文登花岗岩,局部切割栖霞片麻岩套;断裂具稳定的主裂面,在其两侧由糜棱岩、碎裂岩、碎裂状岩石组成,构成破碎带。
主干蚀变带规模大,蚀变岩类型齐全,组合分带完整。断裂沿倾向和走向上均成舒缓波状,并且发育有较稳定的断层泥作为主裂面标志,以主裂面为界,上盘蚀变作用弱,蚀变带狭窄,宽十余米,下盘蚀变作用强,蚀变带宽大,数十米至几百米,并有明显的蚀变岩分带特征。根据蚀变岩的空间分布、蚀变岩特征和蚀变作用强度,分出四个蚀变岩带。自蚀变带中心向外依次为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带和钾长石化花岗岩带。断裂构造岩非常发育,包括角砾岩、碎裂岩和碎裂状岩石,且有先期的韧性变形糜棱岩相伴产出。以稳定的主裂面为中心,上、下两盘的构造岩呈带状分布,并且破碎程度依次递减,下盘的构造岩较上盘发育。热液蚀变主要表现在下盘,上盘较弱,下盘的热液蚀变自主裂面向外有依次减弱的趋势,蚀变类型有黄铁绢英岩化、钾长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局部有金属硫化物和金银矿化。其中黄铁绢英岩化是主要的蚀变,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招平断裂带是多次活动的产物,在成矿前至成矿过程中,其力学性质由右行压扭性斜冲,转为上盘斜落的左行张扭性,使早期的紧闭断裂发展成为张启性断裂,从而为矿液的上移提供了通道,为金矿的富集、沉淀提供了最佳场所。后期又有左行压扭性活动,形成以压扭性为主的左行断裂破碎带。
招平断裂为胶西北又一重要的控矿断裂,既是金矿导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该带已发现的金矿床(点)多达36个,其中已探明资源储量的有15个,所有这些金矿床(点)均产于招平断裂带主干断裂蚀变岩带及其下盘派生或伴生的次级断裂蚀变岩带内,形成了一条北起玲珑金矿田,南止平度山旺,走向北北东—北东的狭长金矿成矿带。断裂蚀变带的形态、规模、空间展布严格控制了矿床(点)的产出部位、规模大小和矿石类型。特大型—大型金矿床有著名的玲珑金矿田及大尹格庄、东风、台上、夏甸等;另有山后、张格庄、石桥、南墅、山旺等一批中小型金矿赋存在该断裂及其附近次级断裂中。
纵观该带内金矿床,根据其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方式的不同分为两大类———蚀变岩型(焦家式)和石英脉型(玲珑式)。石英脉型金矿主要分布于该带北部玲珑金矿田,矿脉产于破头青主干断裂下盘的次级断裂裂隙内;蚀变岩型金矿则主要赋存于主干断裂蚀变带及下盘伴生或派生的次级断裂蚀变带内,局部也有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的复合型金矿床产出。
2.次级断裂
为招平断裂带主干断裂派生的低序次构造,构成玲珑帚状控矿构造,控制了玲珑金矿田的分布。次级断裂位于主干断裂北段破头青断裂的下盘,分布面积约为50km2,内有9条走向NNE—NE向的主要弧形断裂构成,在平面上呈向北东收敛,向南西撒开的帚状,其中长度大于50m的控矿断裂有300多条。主要断裂长达千米至数千米,宽度1~20m不等,走向由80°渐转为30°左右,倾向北西,倾角50°~90°,由内旋层到外旋层逐渐变陡,每条断裂的中间段均明显向南东凸曲,断裂间隔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增大,这些主要断裂控制了矿田的主要矿体。次级断裂蚀变带规模小,蚀变岩类型相对简单,分带性不明显。矿床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金矿床,如欧家夼、玲珑、大开头、九曲、双顶、东风、108号脉等金矿床(点)。
(四)大庄子-吉戈庄断裂系
在平度北部的石埠镇与张舍镇荆山群分布区,20世纪末发现了大庄子金矿(又称黑羊山金矿)和吉戈庄金矿,形成了胶东西部的一个新的重要成矿区(带)。该区金矿明显受大庄子断裂、宝落断裂、张舍-马戈庄断裂、东石岭-前楼、吉戈庄等一系列NNE向或NE向断裂控制。该区由于大面积第四系覆盖,断裂规模及组合规律不清,据工程揭露情况看,几条主要断裂的特征如下:
大庄子断裂带,矿区范围主要有3条断裂,1号断裂位于大庄子村东,断续出露长约3km,围岩为荆山群,地表矿化蚀变带宽40~60m,主要由硅化、绢云母化、绢英岩化构造角砾岩和碎裂岩组成,金矿化主要发育在角砾间隙的胶结物中,为网脉状和细脉浸染状矿化,矿化富集与硅化关密切,多数角砾被挤压呈构造透镜体状,角砾成分主要是构造片岩、片麻岩、糜棱岩和角闪质岩石。
2号断裂位于大庄子村北,为一组平行分布的NNE向压扭性断裂,断裂产状:10°~15°∠70°。沿断裂形成一个长约700m,宽约150m的矿脉带群。矿体由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组成,部分由含矿的硅化碎裂岩组成。矿石矿物组合与玲珑式金矿类同,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次要有方铅矿,闪锌矿及少量黄铜矿,矿石呈块状构造及条带状构造。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为石英脉型金矿。
在1号和2号断裂之间,尚有数条NE—NEE向的规模不大的压扭性断裂,控制金品位较高的含金石英脉体。
吉戈庄断裂,位于吉戈庄村北,发育在荆山群变质岩中,控制长度为1.5km,由两条相距十余米的破碎角砾岩带组成,宽6~20m,走向40°,倾向北西,倾角47°~60°,显压性特征。
宝落断裂,位于吉戈庄断裂下盘,控制长度为2km,宽10~50m,总体走向5°~20°,倾向北西,倾角60°~65°。断裂为一破碎角砾岩带,角砾为荆山群中的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及石英脉等,断裂表现为压扭性特征。它是吉戈庄金矿最主要的控矿断裂。
大庄子-吉戈庄断裂系统的控矿构造有两种类型:主要控矿构造在荆山群内顺层产出,构成层间滑动构造,其内产出的金矿床有人称为层间滑动角砾岩型金矿,并认为与胶莱盆地东北缘蓬家夼金矿相似(邹为雷等,2001);在主断层下盘发育的反倾高角度次级断裂,走向45°~60°,倾向北西,倾角40°~60°,呈左行雁行状排列,其内充填石英脉型金矿,是以往民采的主要对象。
2024-11-22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