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为什么等于2
因为人们知道,世界上存在三类不同的事物。一类是完全满足可加性的量。比如质量,容器里的气体总质量总是等于每个气体分子质量之和。对于这些量,1+1=2是完全成立的。
第二类是仅仅部分满足可加性的的量。比如温度,如果把两个容器的气体合并在一起,则合并后气体的温度就是原来气体各自温度的加权平均(这是一种广义的“相加”)。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温度这个量不是完全满足可加性的,因为单个分子没有温度。
数学上,还有另一个非常有名的“(1+1)”,它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尽管听起来很神秘,但它的题面并不费解,只要具备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水平就就能理解其含义。原来,这是18世纪时,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偶然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例如3+3=6; 11+13=24。
扩展资料:
1956年底,已先后写了四十多篇论文的数学家陈景润调到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1966年5月,他象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的天空,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即“充分大的偶数都能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积之和”。
1973年,关于(1+2)的简化证明发表了,他的论文轰动了全世界数学界。他的成果被国际公认为“陈景润定理”,也叫“陈氏定理”。
陈景润(1933.5-1996.3)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塔里问题的一个结果作了改进,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再越级提升为研究员,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1=2
2024-11-19 广告
1+1的证明:
∵1+1的后继数是1的后继数的后继数,即3,
∴2的后继数是3。
根据皮亚诺公理③,可得:1+1=2。
1+1=2 是初等数学范围内的数值计算等式。
当某个原始人第一个意识到1+1=2,进而认识到两个数相加得到另一个确定的数时,这一刻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时刻,因为他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可加性。这个性质及其推广正是数学的全部根基,它甚至说出数学为什么用途广泛的同时,告诉我们数学的局限性。
人们知道,世界上存在三类不同的事物。一类是完全满足可加性的量。比如质量,容器里的气体总质量总是等于每个气体分子质量之和。对于这些量,1+1=2是完全成立的。
扩展资料
一个戴德金-皮亚诺结构是这样的一个三元组(X, x, f),其中X是一个集合,x为X中一个元素,f是X到自身的映射,且符合以下条件:
x不在f的值域内;
f为一个单射;
若x∈A 且 " a∈A 蕴涵 f(a)∈A",则A=X。
该结构所引出的关于自然数集合的基本假设:
1、N(自然数集)不是空集;
2、N到N内存在a→a'的一一映射;
3、后继元素映射的像的集合是N的真子集,事实上即N\{1}(或N\{0});
4、若N的子集P既含有非后继元素的元素,又有含有子集中每个元素的后继元素,则此子集与N相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1+1=2(数学公式)
这种表示不是绝对的,它只是一种人为的规定,是一种符号而已,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它的表示形式,而在于它表示的内容。比如在我们中国“狗”、“犬”都是用来表示同一种动物的,而美国人则用“dog”来表示这种动物。对于“1”这个字符所代表的数量我们还可以表示为“一”或者“壹”。如果当初阿拉伯人用“2”表示一个苹果用“3”表示两个苹果用“-”表示增加的关系,那么现在就不是1+1=2而是2-2=3了。
人们规定了1+1=2所代表的含义后,这种表示的形式就固定下来了,后人也就按照其所代表的含义来理解这个算式。现在有人说1+1不等于2也可能等于3,比如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后可能变成一家3口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并不是说1+1=3这个算式不能表示这种数量关系,在特定的情况下你可以这样表示,而且你还可以说1+1=n,这些都没问题,比如在计算机二进制中就用“1+1=10”表示1+1=2的,关键的问题是这种带有歧义的定义不能过多不能大范围的使用,因为当初人们规定的1+1并不是表示这种数量关系的,现在用1+1=3这种关系式只能引起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如果乐意你可以把“狗”叫做“大象”,也可以叫“人”为“狗”,但是这样的话世界就混乱一片了。
因为2被定义为1+1,
即2=1+1,
根据等式互换原则,
左右互换,等式仍然成立,
所以可以得出,
1+1=2。
其他也有些不寻常的答案;
比如:
在逻辑上,1+1=1;
在二进制中,1+1=10。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