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系烃源岩显微组分分类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烃源岩中有机组分是指有一定形态特征的有机质,可以借助于岩石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观察、描述、定量,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烃源岩的性质。国际上有关源岩显微组分分类一直受到有机岩石学家的重视,有代表性的源岩分类方案不下20余种,概括起来,有关源岩显微组分的分类体系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①全岩体系,以全岩样品为研究对象,以反射白光和荧光为主要研究手段,以煤的显微组分分类术语为基础(TeichmüllerM.et.Ottenjiann K.,1977;Robert P.,1979;Alpem B.,1979,1980,1985,金奎励1994,1997等)。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有利于阐明有机质赋存的原始状态,缺点是忽视了对生烃有特殊贡献的水生生物系统研究;②干酪根体系,这一分类体系以干酪根为研究对象,采用透射光作为主要研究手段,以孢粉学术语为基础(Burgess J.D.,1974;Combaz A.,1980;TimofeevP.P.,1978;Rahman M.et Kinghom R.P.F.,1995等)。此分类体系优点在于加强了对不同有机质生物母质的认识,不足之处在于无法弄清有机质赋存的原始状态,无法将有机质与无机物间相互关系恢复起来;③综合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既考虑显微组分在全岩中的特征,又考虑其在干酪根中表现,同时也对干酪根中不同生物母质予以重视,研究手段包括反射白光、荧光和透射光,显微组分分类术语既囊括全岩中组分的特点,也采用孢粉学概念(Senftle J.T.,1984;Mukhopadhyay P.K.,1985;国际煤及有机岩石学会石油地质分会,1992等)。该分类体系是三种分类体系中最全面者,弥补了前二者的不足,因此,这一分类体系在当前受到大多数有机岩石学家的青徕,也是今后显微组分分类研究的方向。
渤海湾盆地广泛分布着石炭—二叠纪海陆交互相煤、碳质泥岩和泥岩,考虑到煤系烃源岩的组分特征,并结合研究区实际特点和便于应用,建立了晚古生代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显微组分分类系统(表6-1)。该分类的特点表现在:①充分考虑不同显微组分的生烃性质、演化特征及其成因。②采用反射白光、荧光和透射光手段相结合对全岩样品进行研究。③对有机显微组分的详细划分尽量从有机质生源的自然分类位置加以考虑。④陆生有机质中过渡组分广泛存在,故在分类中划分出半镜质组。⑤矿物—沥青基质在一般显微组分分类中不予列出,这是因为矿物—沥青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为矿物,而有机质仅是以亚微米级形式吸附于矿物之中。然而,矿物—沥青基质具有重要生烃意义已为广大研究者所熟知,故本分类中予以列出。另外,对研究区显微组分的分类充分考虑到与其他地区的可比性、分类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以及研究的程度等。
表6-1 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纪煤系烃源岩显微组分划分表
2024-08-28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