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大业》票房不佳的原因是什么?
个人觉得,青年演员不等于小鲜肉。小鲜肉虽然占据了最近几年的青年演员的主流,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代表了所有愿意为磨炼演技而付出的青年演员。我想,很多老一辈艺术家对小鲜肉的反感并不是倚老卖老,不愿意给青年演员成长的空间,而是看不惯这种舆论导向娇惯甚至是引导青年演员们,向着刷脸刷颜值刷流量、不讲演技天价片酬不肯吃苦滥用替身的路上一去不回。尤其一些德艺双馨的重量级演员,更是表示了对未来演艺界的忧患意识。那么,这次建军大业大量启用“青年演员”是对是错呢?刘伟强谈其初衷是“青春是无法表演的”。我想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显而易见的是(或许有些事后诸葛),从结果来看,这些“青年演员”的大量启用,并不是为了,或不仅仅是为了通过他们的年轻出演青春,而是要利用他们的流量和话题来实现宣传目的。 青年演员的演技还不成熟,还需要机会磨炼,这没错。既然如此,就请导演和制片方先把他们当做演员来对待和要求,以一位演员的素养来调教他们演绎角色。而不是在处身炮火纷飞、周围战友淌血的时刻,还要生硬地插入格格不入的耍帅扮酷,试图以此作为吸引粉丝的噱头。但是票房颓势的锅应该这些小鲜肉集体背吗。个人觉得不应该。诚如很多评论提到,他们加一起的出场时间也没多少,甚至几秒而过。也就是即使某些人演技不在线,稍微有些出戏,也不该有损影片大局。当然,也不是应该前几番的主演来背锅。从评论来看,对前几番的戏骨们,大家的都是肯定甚至高度赞扬的。但问题是,宣传时这些主番的戏骨们反而成为陪衬一样。想利用流量演员的人气可以理解,但是利用到这种本末倒置的程度,也是没谁了。
个人认为,这次的宣发应负很大责任的。当然,这也与选角初衷就隐隐透露的以“小鲜肉”为宣传噱头的定位基调有关,虽然官方否认这一点。但一开始就冲着融入更多商业元素、吸引更多票房,却是事实。“他们找我是要我跟之前的两部不一样,当然有很多考虑,希望这个票房好一点,比之前的更商业一点。拍一部好看的电影,票房就会好。” 刘伟强告诉数娱梦工厂,“主旋律的电影可能一说出来,大家就觉得‘很闷’,他们可能也想打破这一点,所以就我多年的电影手法去拍。”这是导演一个的锅吗?显然不是。可是,在应对叶导时,刘导确实应对失当,刘伟强表示,“我听说了这件事,但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也不知道他的身份是真是假。所以我没有理会……”不知别人如何想,我个人是有了抵触情绪。甚至没有调查,就直接推脱,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太不尊重。原本,叶导言辞过激,制片方这边可以有更大应对空间的。
(2)历史与文艺创造的矛盾问题:这部影片过分重“炫技”而忽略了人物特点个性的塑造和内涵的挖掘,更没有考虑与历史人物的契合度,以及战争场面的复原度。人物塑造中叶挺尤其失败。
(3)导演个人背景问题:简而言之就是黑帮片拍多了。
(4)前期宣传跑偏:过分想迎合市场,反而失去了庄重。
说实在话,“大决战”三部曲我经常找出来看,建军大业我看过一次就再也不想看第二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