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严防死堵,打压宦官,为何明朝还是经常出现宦官乱政呢?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经严令禁止宦官干政,并在宫门口悬挂铁牌警示。洪武一朝,对宦官干政的打压力度也最狠。
按理来说,有朱元璋以身作则,又留下祖训,严防死堵,明朝不应该会出现宦官猖狂的现状。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虽然给宦官设下了重重障碍,但这一切都被他的不孝子给踏平了。
洪武三十一年,一代雄主朱元璋驾崩,皇长孙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刚刚登基的建文帝朱允炆环视偌大的明王朝,惊觉四方藩王拥兵自重,自己虽空有皇帝之名,却早已群狼环伺,随时有倾覆之危。
朱允炆
于是,在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朱允炆决定效仿西汉景帝,以雷霆之势尽削四方藩王。
起初,削藩进行的很顺利。在齐泰和黄子澄等重臣的支持下,建文帝很快就削平了第一位藩王,周王朱橚。
之所以要削他是因为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胞亲弟弟,而朱棣又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藩王,如果二王联手,形势会变得十分严峻。
至于为什么不先削燕王,那是因为当时的燕王朱棣战功赫赫,颇得人心,是块硬骨头,削藩这种大事当然要先易后难。
明朝藩王图
随着周王朱橚的削平,年轻的建文帝开始志得意满,在一个月内,连削了三位藩王,而且其中还有一位愤而自杀,一时之间,诸藩惶惶。
要说建文帝毕竟年轻,如此激进的削藩手段,如此短暂的时间间隔,如果不是朱元璋余威由在,天下早反了!
不过,此时的朱允文明显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两个月后,他再次削平了一位藩王,岷王朱楩,但这也是他削平的最后一位藩王了!
建文元年七月,被建文帝严防死守的燕王朱棣突然用计接手了北平城,之后的一个月里,朱棣聚集旧部誓师,以清君侧为名,悍然出兵,自此靖难之役拉开帷幕。
靖难之役
战争中期,虽然朱棣能征惯战但毕竟只是一藩之力,和积威日久的朝廷中枢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再加上此时朝廷方面也涌现出了盛庸,铁弦等能臣干将,所以战争进行的并不是很顺利。
这个时候,一个特殊的群体开始发挥作用了,他们就是宦官。前面说过,朱元璋时期对宦官干政控制极严,这种情况在建文帝时期得到了延续,建文帝宫中的宦官依然没有权力。
但是,不管再怎么没有权力,宦官的特殊性都摆在那里,由于身份的便利,他们很容易探听到各种各样的情报。
这一点就被朱棣完美的利用到了。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朱棣就看到了宦官身上的价值。在朱元璋严厉打击宦官的年代,朱棣就收罗了一批有才干的宦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下西洋的郑和了。除了郑和以外还有领兵宦官狗儿,大外交家候显也是在朱棣手下平步青云的宦官。
郑和下西洋
正所谓“天下事不患寡而患不均”,南京的宦官们一看在朱棣手底下混这么好,再一看自己凄惨的样子,顿时就不干了,纷纷开始投靠朱棣。
这批宦官的加入,不仅带来了大量的情报资源,而且帮朱棣完成了对建文帝方面的全面监控,这在以后的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这批宦官来的太及时了,朱棣打心里觉得宦官是自己人,这一点,从他称帝后,大量封赏宦官,并设置东厂就可以看出来。
而宦官群体从此以后也彻底挣脱了朱元璋时期的桎梏,接着朱棣的宠幸开始了他们在明朝的干政历程。
二、明朝特殊的权力架构造成了皇帝的人才危机,为了应对文官和锦衣卫的威胁,启用宦官只是早晚的问题虽然宦官群体的做大始于朱棣,但事实上,从明朝特殊的权力架构上看,宦官被重用只是迟早的事。
终明一朝,政治制度都在围绕着高度集权而建设。所以,不管明朝的皇帝是贤是愚,在加强集权这件事上都有着高度统一的认识,为了集权,什么事都可以做,为了集权,什么人都可以用。
这一点从明朝的开国皇帝身上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就通过设立锦衣卫,屠杀功臣,大封藩王等手段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
这些手段在当时是卓有成效的,在很短的时间内稳定了朝局,也稳定了天下大势。使得明朝在刚刚建立的苦日子,朱元璋不仅能安心发展生产,同时还能发动八次北伐,把北元朝廷活活掐灭在捕鱼儿海上。
朱元璋八次北伐
要知道,不管是多么强大的王朝,在建立之初总是非常虚弱的,汉朝建立之初就不得不使用和亲政策来缓解北方匈奴的压力,一直用四代人的努力才成功洗刷耻辱。
唐朝建立之初,唐高祖李渊以垂老之身向突厥使臣行下跪礼才获得了突厥的支持,也才有了后面享誉国际的盛唐帝国。
明朝能在立国之初就有如此彪悍的功绩,跟朱元璋施政的英明独到离不开关系。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局势慢慢发生了变化。
其中,锦衣卫作为唯一的特务机构,掌控朝臣把柄,权力渐渐增大,最后甚至开始威胁皇权。永乐年间,朱棣就认识到了锦衣卫的危害,开始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对抗锦衣卫。这其实就是明朝皇帝基于中央集权的目的启用宦官的最早例子。
锦衣卫
而除了锦衣卫以外,朱元璋屠杀功臣也导致文官集团的发展,在成化、弘治年间发展成为了威胁皇权的重要力量。那个时候,负责监管朝臣的东厂和锦衣卫逐渐变得官僚化,而且常常互相倾轧,严重影响职能发挥。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皇帝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再次本能地想到了宦官。因为实在没人了,文官都组成了自己的小团体,开国元勋凋零殆尽,武将平时也接触不到,此时的皇帝身边,除了宦官,实在是没人了。于是明宪宗设西厂,明武宗设内厂,宦官集团空前地强大起来。
由此可见,明朝重用宦官实在是大势所趋。这个祸根从明初就开始种下了。
三、宦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集权的发展,但其本身的危害也很大,而他们与文官集团的对抗更是给国家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其实,换一个角度看,宦官集团本身能被使用就证明这个集团有着某些独到的优势,这在明朝的历史上也多有证明。
明太祖时期算得上是明朝宦官影响力最小的时期,但也是在这个时期,皇帝和朝臣几乎势同水火,解决矛盾的手段也只有杀戮一途。从长远看这种关系是很危险的,皇帝杀戮过多必定会让朝臣产生抵触情绪,要么消极罢工,要么干脆兴兵造反,非常不利于朝廷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也认识到了这种情况的危急,所以十分宠幸当时以仁德著称的太子朱标,借着太子朱标来安定朝臣的情绪。即便朱标死后,他还是坚持立长孙朱允炆,这与朱允炆的仁德之心不无关系。
但到了朱棣时期,情况再次回到了原点,皇帝必须直面朝臣,解决矛盾的途径也只有杀戮一途。时间长了,朱棣也发现不对了。于是,他开始着力于寻找一个皇帝与朝臣之间的缓冲带,来避免冲突的发生。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宦官再次闪亮登场了。把宦官往皇帝和朝臣中间一放,皇帝的旨意都通过他们来发放,对了是皇帝的功,错了是宦官的过,无论皇帝还是朝臣都保留了基本的颜面,皆大欢喜!
可以说,宦官的出现很大的缓和了皇帝和朝臣的关系,不仅维护了中央集权,还给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了贡献,但是,物有两面,宦官确实有一定的历史贡献,但他们的危害同样不小。
这种危害不仅仅体现在“陷害忠良”方面,而是通过皇帝的意愿蔓延到各方各面。明朝历史上危害最大的太监,差点完成一人毁一国历史成就的大太监王振就是通过满足明英宗的北伐愿望成功葬送了大明王朝的全部精锐,团灭靖难功勋集团。
八虎之首刘谨
其后的大太监西厂创始人汪植,八虎之首刘谨,九千岁魏忠贤都是已经跨越了“陷害忠良”的基础段位,上升到通过掌控朝政或与文官相互倾轧影响朝政正常运转来危害天下的大太监程度。
宦官,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畸形产物。随着中国历史进程的变迁,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了不同的活跃度。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历史皇权集中程度的变迁,可以说他们的历史意义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