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暴雨内涝后网友为何会吵翻?
青岛因为台风的关系,产生了内涝,也就是大量降雨聚集在城区,雨水短时间没有排出。
之所以网友们会出现争吵,是因为青岛曾经被德国占领过一段时间,而占领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排水系统,当年有“唯一不怕水淹城市”的美誉,而这,也是大家普遍出现争执的交点。
德国占领青岛的时候,确实修建过80公里的地下排水系统,修建时排水系统确实非常现金,内部规模宏大,而且还把雨水和污水分开排放。
但是时过境迁,占领青岛的事都是上个世纪了,如今青岛已经扩大了不知道多少倍,仅地下排水系统全长就已经有3000公里长了,而当年德国修建的地下排水系统,如今已经不足2.66公里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还在服役的德国建排水系统,效果依然非常棒,但并不是说我们自己修建的不行,只是因为仅剩的这一段排污水管道,是最靠近海边的。
这段2.66公里的排水管道,距离大海就只有几百米远,雨水可以快速通过管道排进大海,因此只要不是短时间强降雨,这一段管道都能够把水及时排走。
但是剩下的我们本土修建的污水排放管道,排放的战线太长,如果遇到强降雨,肯定是排放不过来的,这和排污能力没有关系,因为距离海边太远了…
德国修建的排污管道虽然因为年久失修等关系,被弃用了很多,但是留给我们的经验却是十分丰富的。
像雨污分离,就是德国污水排放留下的宝贵经验。
德国在欧洲修建排污管道时,就把雨水和污水分开排放,排放管道分两条,并行在地下,能够快速且大量的排污水,而早期我们的排污方式都以混合为主,容易出现堵塞。所以说,德国在污水排放方面,我留给我们很多经验。
青岛其实有很多地方低于海平面的,这类地方雨水排放就会很难,一旦遇到大规模降雨,很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
青岛位于温带季风区,通常并没有短时的强降雨,这突然遇到台风,降雨强度太大,这才导致发生水淹城区的情况,但需要知道的是,这不并不是排污能力不强,而是因为管道战线太长,几十公里远,排水速度自然要差很多。
低洼地区都设置了警告标示牌
德国占领时期,修建了很多穿越铁路的桥洞,这些地区地势非常低洼,很容易发生雨水积累的情况,因此每年一到雨季,这些地方都会摆放显眼的标志牌,同时还配有专人把首,以防发生意外。
地势低洼的地区,其实特别容易出现洪涝灾害,这一点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如果没有台风的话,这种被水淹的情况真的不多见。
8月26日,受台风“巴威”影响,山东青岛暴雨部分地区城市内涝。网友吵起来了:“德国人造的下水道呢?”“德国百年前建造的排水系统这么不堪一击?”“青岛不是中国唯一不怕水淹的城市吗?”“下水道油布包里的零件用完了吗?”上海辟谣平台记者采访了青岛市排水事业发展中心办公室负责人乔全荣,请他为大家讲一讲青岛下水道的故事。
上世纪初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修建过排水系统,所以青岛有了“中国唯一不怕水淹的城市”之称。但德占时期总共只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且大部分管网因超期服役和城市规划等原因,已陆续被翻建整修,目前只有安徽路和大学路上约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线仍在正常使用。而青岛市内三区排水管网总长约3000公里,德占时期修的管网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对整个青岛排水系统影响寥寥无几。
2018年7月,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还曾实地探访这2.66公里德国排水管网。安徽路排水管道入海口位于青岛前海一线,距离青岛著名景点——“栈桥”只有几百米远。管道口是一个约3米长、2.5米高的长方形,内部则与西北的窑洞类似。
还一个流传甚广的“油布包”传说:“青岛下水道使用百余年后,有些零件需要更换,但青岛师傅不会修。他们打电话向德国求助,德国人淡定地说,根据德国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可以找到备件。青岛师傅按照线索找到一个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金属元件,虽历经百年却依旧光亮如新。”
但“油布包”的说法明显缺乏常识,乔全荣说:“下水道一般是陶的、瓷的或者水泥的,不存在金属元件。”当年德国侵占青岛时,我们国家基本没有工业,井盖等一些零部件确实要从德国运过来。德国和中国距离很远,会多运一些零件作为备件,在完成管网建设后,德国人会把一些备件存在那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确有工人在地下管网发现过一些配件,但这并非德国人专门放置,只是一些多余的零部件随机存放在那里而已。青岛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方面投资很大,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和密度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如今的青岛与一百年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每条马路下都埋了十来种管道。胶济铁路穿越整个青岛市区,当时德国人修建了多个铁路桥洞让人车穿行,这些桥洞地势低洼,甚至与海平面齐平,是目前城市防汛的重点区域,遭遇强降雨可能会被淹。为此,青岛市在防汛期设置了警示牌,并派专人值守。